2020年一季度,我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出現了6.8%的降幅。進入二季度之後,我國經濟開始迅速恢復,不出意外,全年仍然可以實現增長。

眾所周知,此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期,2020年全球將有170多個國家的經濟將出現負增長,佔了全球國家的85%以上。

受2020年首季度經濟負增長拖累,我國經濟的增長速度可能低於去年6.1%,並降至過去20多年最低,不過今年可能連6%都難保住了,即使按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2%,2020年的國內生產總值總量也能超過100萬億。折算成美元後預計可超過15萬億美元。

相比我國,歐洲今年的情況可就要慘多了。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歐盟今年的經濟可能會出現7.5%的負增長。而歐盟在失去英國之後,2019年的國內生產總值在15.6萬億美元左右,而歐盟的通貨膨脹率不到2%,所以就算加上通貨膨脹率,歐盟的名義國內生產總值可能也將出現5.5%以上的負增長。這樣一來,歐盟今年的國內生產總值將下降至14.7萬億美元。

曾經我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有些人可能還有些不服,因為在我們前面還有一個歐盟,因為歐盟的經濟高度一體化,看成一個經濟體並沒什麼問題。超過歐盟之後,我國就是真正意義上的第二大經濟體了。

但在經濟的發展程度及居民的收入水平上,與歐盟還是相差很多。因為歐盟的成員國大多是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程度和收入水平較高。在英國退出歐盟之後,歐盟的人口在4.5億左右,所以就算其GDP總量下降至14.7萬億美元,人均GDP也高達3.27萬美元,是我國的3倍。

那麼,我國的人均GDP趕超歐美髮達國家經濟水平,到底還需要多久呢?


日前,世界銀行在其官網發布《購買力平價與世界經濟規模——2017年輪國際比較項目(ICP)結果》報告。

結果令不少人驚訝:

根據購買力平價(PPP)結果計算的中國2017年GDP為19.6萬億美元,比美國同年GDP多出980億美元,排在世界第一位;超過日本、德國、英國、法國和義大利五國GDP的總和。

這一演算法顯示,中國GDP佔全球的比重為16.4%,與美國佔全球的比重持平,比日本、德國、英國、法國和義大利五國GDP合計佔全球的比重多1.3個百分點。

這是怎麼回事?不知不覺中,我們已經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經濟第一大國了嗎?

「被第一」了?這鍋誰來背?

從今年一季度的GDP數據來看,按一季度平均匯率計算,中國一季度GDP約為2.96萬億美元;而美國是5.26萬億美元,兩者相差2.3萬億美元。美國仍是世界上GDP總量最大的國家。

那為什麼世行報告顯示中國3年前就是第一了呢?

這實際上是統計方式不同帶來的結果。長期以來,國際上主要使用匯率法計算GDP,但世行的這份統計是按PPP法計算的GDP。

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社會數據研究中心主任許憲春指出,按PPP法計算的結果高估了中國的經濟規模和人均經濟發展水平。

從上表可看出,與按匯率法計算的GDP世界排名相比,發展中國家按PPP法計算的GDP世界排名都躍升了,發達國家的排名都後移了。

中國由第2位躍升為第1位;印度由第7位躍升為第3位,俄羅斯和印度尼西亞由世界排名第10位以外,分別躍升為第6位和第10位。美國由第1位後移到第2位,日本由第3位後移到第4位,德國由第4位後移到第5位。英、法、意、加等國均有後移。

許憲春指出,與按匯率法計算的GDP相比,發展中國家按PPP法計算的GDP提高的幅度明顯高出發達國家。中國、印度、俄羅斯、巴西和印度尼西亞分別高出61.5%、215.4%、142.6%、46.3%和185.0%;美國持平,日本、德國、英國和法國分別高出6.4%、19.5%、13.8%和15.5%。這種排名的變化和提高幅度的差異存在不合理成分。

那為啥還要用PPP法計算GDP呢?

PPP是不同國家貨物和服務的綜合價格比率,是指一國購買基準國等量貨物和服務所需要的本幣數量。

中國統計學會相關負責人指出,匯率法簡單直觀,容易理解。但由於匯率主要反映的是國際貿易中的貨物和服務的貨幣比例關係,未考慮國家之間的價格水平差異,同時匯率容易受到國際貿易、金融市場波動的影響,因此,當匯率發生較大變動時,國與國之間的比較結果就會受到影響。

為了克服匯率法大幅波動的影響,從1968年開始,聯合國統計司與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聯合開展了ICP活動,測算各參與經濟體的PPP。

對我國來說,參與ICP調查,有利於多尺度評價我國經濟總量在世界的地位,提高我國統計能力。

對於使用PPP時引起的偏差,中國統計學會上述相關負責人認為,PPP更適用於經濟結構相似的經濟體之間的比較,不太適用於經濟結構差異較大的經濟體之間的比較;還要注意貨物類產品的PPP可靠性要好一些,服務類產品的PPP可靠性要差一些。而且PPP不能替代匯率。

中國仍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

根據世行報告,按PPP法計算,2017年GDP總量居前10位的經濟體依次為中國、美國、印度、日本、德國、俄羅斯、英國、巴西、法國和印度尼西亞。

這是否說明中國已經是發達國家了呢?

許憲春指出,按PPP法計算的GDP不是衡量一個國家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的指標。

反映人均經濟發展水平的指標人均GDP,更能反映人民平均生活水平的高低。

例如,北歐五國,挪威、瑞典、丹麥、芬蘭、冰島,按新一輪ICP計算的2017年GDP雖然不大,但這些國家人均GDP卻分別達到6.29萬、5.27萬、5.5萬、4.74萬和5.54萬美元,在全世界範圍處於相當高的水平。

反觀中國,按新一輪ICP計算的2017年中國GDP雖然很大,但中國人口多,2017年為13.86億人,是美國的4.3倍,是日本、德國、英國、法國和義大利五國人口總和的3.4倍。同樣方式計算的中國2017年人均GDP為1.4萬美元,僅相當於同年美國人均GDP的23.6%,日本的34.7%。

如果把OECD國家的人均GDP作為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的話,中國人均GDP不到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從世界水平來說,2017年中國人均GDP相當於世界人均GDP的85.3%,在參加2017年輪ICP的176個經濟體中排在第90位。按照世界銀行的標準,中國去年剛剛邁入中高收入國家門檻。

許憲春指出,即使按新一輪ICP計算,中國也屬於發展中國家,根本談不上發達國家。如果把中國歸入發達國家,那麼世界上大部分國家都屬於發達國家,這顯然是不符合世界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的。

中國統計學會相關負責人指出,2017年中國以PPP測算的人均GDP世界排名第90位,比匯率法排名(第79位)後退了11位。而按世界各國政府公認的匯率法計算,2017年我國GDP總量仍居世界第二。另外,我國PPP法人均消費支出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也符合發展中國家的普遍特點。

世界銀行也強調,ICP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謹慎使用其結果。例如,PPP不能用作判斷一國匯率高低的依據,不能簡單用國際貧困線來直接評估各國的減貧成果。


論總量可以看到中國gdp(含港澳台)與歐盟27國相當。

而人均方面,歐盟唯一一個低於中國的是保加利亞。而排在他前面那幾個是在發展中國家較高的匈牙利,羅馬尼亞等,與我國東部南部一些發達省份相當。繼續往上看,是發達國家守門員希臘,葡萄牙和波羅的海三國等,與北上台相當。再往上便是中高階發達國家,人均與港澳一個級別。

歐盟是世界三個較大經濟體之一(中美歐),體量不可小覷,內部也有較大差異,不過總體水平還是比較高的。中國總量達到歐盟27國水平固然是好事,但這不是我們可以就此安逸的理由,畢竟我們也沒把超越歐盟當作最終目標,太平洋那頭還有一個比歐盟更高的呢。

戒驕戒躁,步步為營,把高端製造業大頭奪過來,完成中華復興便是水到渠成。從這次疫情各國表現來看,穩住!我們能贏!

註:中歐對比表中中國各省人口是2018年數據,中美對比表中更新為2019年人口數據。


多久不清楚,但起碼十年時間不要想這個問題。

目前中國人均GDP剛剛突破一萬美金,談論這個還是太早了些。

但有一點可以說一下:十年前若是談論2019年人均gdp突破一萬美金,估計百分之六十的人會冷嘲熱諷,直呼中國崩潰。

十年前中國人均GDP才4000美金。

同時大家也要看到中國這些年的問題:國際形勢迅速轉為保守主義,圍困中國貿易壁壘迅速建立。

中國跟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的關係迅速變差,其實主要是中國與美國博弈加劇,國際勢力重新洗牌。

諷刺的是,目前對中國比較開放的反而是日本韓國,攻擊性高的是美國和澳大利亞,這違背了國際遠交近攻的常規。

還有一點,就是中國人民幣匯率大幅度滑坡,從6.23高位直接跌落到7,足足掉了10%,讓俄羅斯等相信中國人民幣的國家虧了幾十億美金,說好的人民幣國際化大打折扣。

這點重要還是因為中國產業競爭力不夠的問題。有些人沒有搞懂中國產業問題,的確中低端產業空心化很危險,但中國能避免中低端產業外跑嗎?不能的。中國工人的工資要提高,生活水平要進一步上去,你不搞中高端產業是不可能提高的,所以需要時間,美國人都想通過斷交限制你中國的經濟崛起,中國可能要做好失去美國市場的準備。

所以經濟增長動力最關鍵和最保障的莫過於國內環境,國內市場是第一大市場,中國只能通過經濟改革,保障內需經濟帶動主要經濟增長動力。

外貿一直以來都是動蕩不穩的,一線發達國家基本都是美國陣營,國內輿論也被美國滲透,華為公司不僅僅外部被困,內部也有人企圖在搞它,搞笑的是,國內需要這一家科技企業拉動經濟,拉動科技,拉動就業,然後國內民眾各種被帶節奏,痛罵資本主義,事情不明朗的情況,應該交給司法部門處理,國內民眾一邊痛罵,一邊有一點機會就往美國跑,,享受資本主義的芳香與自由槍戰。

未來若是電動汽車市場逐步穩定,逐步淘汰掉燃油汽車,以及2025製造能基本完成,中國擁有更強的經濟基礎,2030年前或許可以爭取突破兩萬美金。


先說結論:可能只需要5-10年

我認為在不同的標準下,中國成為發達國家的時間也不同。

按絕對條件來看:比如達到2W美元的人均GDP(公認的發達國家標準之一),那應該就是主流觀點所預測的15年-30年的時間左右了。

按相對條件來看:比如達到世界前14%(發達國家人口佔世界總人口)或前32%(中國+發達國家人口佔世界總人口)的水平,那可能只要10年甚至5年就夠了。

為什麼按相對條件來看,中國成為發達國家可能只要10年甚至5年就夠了呢?答案很簡單,就是因為中國的人口基數太大了。在沒有重大科技突破的情況下,地球總共能被開發的資源就那麼多。一個國家佔有的資源多了,其他國家佔有的資源肯定相對就少了。 一個國家相對發達了,其他國家就相對沒那麼發達了。

二戰以來還能成為發達國家的經濟體大概也就日本、韓國、新加坡、以色列等國。這其中,除了日本的人口相對多一些外,其他國家的人口都只有幾千萬甚至幾百萬。因為他們人口較少。所以在他們搶佔更多資源崛起成為發達國家的過程中,其他國家並沒有什麼被搶走資源的感覺。同時也因為當時世界上可用的資源也還有很多沒被發掘出來,增量還很多,所以其他國家甚至也能獲得相比以前更對的資源(但是相對新發達國家來說,資源佔比也還是少了)。

而中國如果需要成為發達國家,那需要的資源是非常非常多的。畢竟目前發達國家總人口也才11億左右,而中國的總人口為14億左右。中國要成為發達國家,需要擁有比現在更多的資源。那資源從哪裡來呢?

以前主要來自世界範圍內的增量。但現在由於科學發展一直沒有突破性的進步,所以這個增量在未來的一段時間裡,肯定不會很多。那麼也就是說,只能靠各國之間的存量了。誰的存量比較多呢?當然是老牌發達國家們啦~

也就是說,未來中國發展所獲得的資源,很大一部分是原本屬於現在的發達國家們的。以前是大家一起多,但現在,可能是我們多了,他們少了。

歐洲就是很好的例子,2011年,英國人均GDP約為4.2萬美元,2018年,英國人均GDP約為4.3萬美元,基本沒增長。還有法國,2011年的人均GDP約為4.4萬美元,而到2018年則只有4.15萬美元,不止沒增長,還下降了。歐洲的其他國家,還有日本都是這樣,沒有增長,甚至下降了。這除了他們自身的原因外,和有著14億人口的中國的高速發展也有一定關係。因為我們獲取了一些本來是他們佔有的資源。

因為我們在前進,而他們不動甚至倒退,所以我才認為按相對條件來看,中國成為「發達國家」可能並不需要太長時間。

而這,可能只需要一次產業升級(10年左右),甚至因為中國人口多,所以可能只需要半次(5年左右)。發達國家就得失去很多資源,而我們獲得這些原本屬於他們的資源,此消彼長,中國就能成為發達國家了。

但是由於全世界的總量並沒有增長太多,所以成為這樣的發達國家,可能是有水分的。以後成為了發達國家的中國,可能不能像現在的發達國家一樣過的那麼滋潤。而那時還是發達國家的發達國家們,也一樣會不如他們現在過得難么滋潤。就像奧巴馬在澳大利亞曾經說過的那樣:

如果中國的 10 億人過上我們這樣的生活,那我們所有人將會陷入悲慘的境遇。

雖然奧巴馬可能說的有些誇張了,但如果中國成為發達國家後,原本的發達國家過的沒現在那麼好也是大概率的。

可是那又如何呢?就像丁仲禮先生說的那樣「中國人是不是人?」

憑什麼我們只能一直過差日子呢?憑什麼你們只能一直過好日子呢?


兩個問題:

1、我國什麼時候邁入發達國家

目前而言,我國人均GDP基本達到1萬美元,結合龐大的人口基數,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如果按照人均GDP2萬美元為發達國家的准入標準,年5%增長計算,則我國還需要14年至15年邁入發達國家門檻

個人認為,如標準不改變,則我國一定會在20年以內(2040年前)邁入發達國家行列,但考慮我國習慣性的「悶聲發大財」策略,應該在2050年左右才會官宣。

2、趕超歐美髮達國家經濟水平,還需要多久

還是那個老觀點,我們眼中永遠只有2個國家,中國、外國

其實回到第一個問題,如果我國人均GDP超過2萬美元的時候,我相信絕大部分國人都不會認為我們進入了「發達國家門檻」里,因為我們骨子裡的慣性,我們只會與第一比較。我國絕對不會因為經濟總量超過日本而沾沾自喜,在大多數老百姓心目中,日本永遠是個「小國家」。

但是,我們也不會拿著盧森堡、瑞典等國家來比較,他們基數放在那裡,就算目前GDP翻倍也不會在國際上掀起多大波濤,沒有太多話語權。

本次疫情中歐盟已經證明了它內部存在的巨大差距,德國超巨、法國普通明星,然後帶一群「菜雞」。故此很難以「歐盟水平」來進行量化。

整個藍星下來,種花家只有看齊鷹醬,超過鷹醬才能算得上是趕超歐美髮達國家經濟水平。這個時間預計要100年甚至更久。這個時間長短更多的是看我們在這條對的路上堅持的毅力,更要看鷹醬自己作死的能力。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