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2020年的GDP(國內生產總值)總量超過100萬億元大關的同時,人均GDP連續兩年超過1萬美元,這是否意味著中國跨過中等收入陷阱呢?實際上,不應該簡單地這麼看。

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2019年,中國GDP約為14.343萬億美元,GNP(國民生產總值)約為14.308萬億美元。按照14億人口計算,中國的人均GDP和人均GNP都超過了1萬美元。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人均GDP達到10276美元,2020年在此基礎上繼續增長本無懸念,然而,由於疫情衝擊而致增長速度下降,一旦滑入零增長或負增長,人均GDP就將跌入1萬美元之內。所幸,中國2020年GDP增長為2.3%,這個增長率肯定超過人口增長率,再考慮到去年人民幣升值的因素,按美元計算的人均GDP有望略高於2019年。

達到人均GDP(GNP)1萬美元的水平,下一個目標就是高收入國家的入門標準了。按照2020年世界銀行的標準,一個國家的人均GNP超過12535美元,就進入高收入國家的行列。今後若干年,中國經濟增速仍有望超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不難推算,未來五年左右,中國的人均GNP將達到高收入國家的入門標準,即在「十四五」規劃結束的2025年,大概率將躋身於高收入國家。

然而,收入水平的劃分標準只是世界銀行的一個技術標準,即是否可以給予無償援助、無息或貼息貸款的標準。如果說,二十年前把達到高收入國家的標準作為發達國家的門檻,尚有參考價值,而在現今發達國家人均GDP已達3萬美元甚至更高的情況下,這樣的門檻標準設置就顯然不合適了。畢竟有一些國家,在人均GDP的數值上已經達到或超高收入國家的門檻,卻並沒有同時達到發達國家其他方面的要求,例如,較強的創新能力、較高水平的人類發展指數等。

另一方面,達到高收入國家標準,就意味著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嗎?如果所謂中等收入陷阱僅僅是總量標準的話,這麼說沒有什麼錯。但是,人們越來越認識到,中等收入陷阱是結構性矛盾所致,主要是收入分配差距過大,長期導致低收入人群人力資本投入不足,短期致使他們的消費能力低下,進而陷入較長時期的低增長甚至零增長或負增長。所以,一個國家在經濟增長與發展的同時,要致力於反貧困,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才能在成為高收入國家後,經濟和社會持續發展,進入中等發達國家和發達國家行列。實際上,中國在反貧困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這兩個方面,已經並將繼續取得實質性的進展。

中共中央在展望2035年遠景目標時,根據成為發達國家多方面的要求,提出了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在提高收入水平和縮小收入差距方面,「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這就明確地告訴我們,人均的總量性指標有著固有的局限性,需要結構性指標的支撐,二者要同時實現。

根據測算,到2035年,中國經濟總量將再翻一番,在此基礎上,並考慮人口和人民幣升值因素,人均GDP將超過翻一番的水平。與此同時,如果中等收入群體從現在的4億人(佔比不到30%),擴大到45%左右的水平,那將對中國經濟社會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和作用。

目前,中國的人均GDP略超1萬美元,大致相當於世界各國人均GDP平均水平的90%;距離高收入國家標準尚有約20%的差距。這就意味著中國仍然是發展中國家,仍然屬於中等偏上收入國家。我們唯有繼續奮發有為,銳意改革創新,才能在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基礎上,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


謝邀。

需求側改革的正式啟動。

照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宋曉梧提及的數據,19年我國基尼係數是0.465,而0.4是貧富差距警戒線。

當然,這已經是多年平抑後的結果。照北大中國社科調查中心14年的報告,12年我國基尼係數曾沖高至0.73。

具體數字當年有很多爭論,不過不平衡加速是那時公認的事實。

在疫情的衝擊下,不平衡現象會加劇。大者有更豐富的手段保護自己,甚至趁機收割,例如近在眼前的社區團購;而小者普遍抗風險能力較低,只能硬扛衝擊。

20年平均居民實際增長為2.1%,而騰訊上半年凈利潤增長29%,阿里第三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44%。各行各業的丁字型頭部效應已經非常明顯。

到了人均一萬美刀,「總量增長」的概念必須要被「多數人增長」所取代。

因為在各行各業已經明顯實現壟斷的現在,只看總量,就很容易被迷惑:頭部的擴張,尤其是金融板塊的自我增殖,能輕易掩蓋多數人的停滯。

這大概是多數人的「中等收入陷阱」?

其實如果已經邁入高收入國家,普遍停滯也可以解釋為「普遍穩定中產」,麻煩的是我們現在還沒到這個階段。

外貿依存度已經下降到40%以下、總體消費率提高到17年的53.4%,我們已經是消費拉動型;就未來的中美對峙主基調而言,外貿存在不確定性,也只能是消費拉動型;各地的政府地方債還說明了投資拉動的極限。

因此多數人的增長不能停,停了就沒有雙循環,也沒有產業突圍與國際秩序重塑。

但6億人月均可支配收入低於1000元、9億人低於2000元(北師大20年報告),這個內需底子明顯不夠。

改善分配是一條要走的路,這也是需求側改革的核心。但這一是需要有蛋糕可分;二是需要實際落地,這裡面則有對大量地方部門的「平衡」要求。

有些地方已經出台「惡意維權」的名單,有些地方在反壟斷的調門拉高前,還有大量直接入駐企業進行扶持的專門政府機構。

在上面搞制度建設,搞得再豐富,也等於寫文章只寫了個標題,因為執行全在下面。

照過去,人均GDP一萬美刀,一定是重點推送內容。何況正值一百年。

但今年所有標題,都在強調需求側改革:

「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依然在農村。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重點難點在三農」。

一號文件的口徑和過去比,實際上是措辭更重了。

區域不平衡,所有北方省份人均GDP都低於全國平均線。為了刺激經濟發展,肯定要加速全國範圍內包括人力在內的資源自由流動,但這種進一步的自由流動會不會加劇不平衡?

要平抑不平衡,就要繼續大規模內陸投資。但這種轉移支付會不會影響東南超大型城市群的發展?投資拉動的效能在降低,如果不能快速提高精準度,是不是又會加重北方的地方債務危機?

老齡化與少子化已經是現實,人口斷崖的壓力還有十年左右就會全面傳導開來。在這頭灰犀牛衝到臉上之前,中間十年就成了關鍵。

不是什麼「黃金增長期」,而是「彎道期」。老齡化必然加劇深度城市化與不平衡,沒人了,日本只能建設大東京,不可能去開發北海道。

那時,不平衡就不可逆了。

所以需求側改革,強調修鍊內功。

我反對說「中國不存在中等收入陷阱」。咱們是不會被那個呆板的數字指標所困住,但咱們面對的是更深刻的結構性改革。

逆全球化時代下的各國普遍貨幣寬鬆,這事大家都不會停;在瘋狂印錢的同時,歐美還沒有放棄對高端製造業的加碼,還在努力通過智能製造來實現對高端製造業的永久壟斷,甚至擠壓發展中國家的傳統製造業。

單製造業這一個板塊,我們就面臨著外部市場不確定、內需低迷、高強度技術競爭與壓制、土地財政帶來的運營成本上升、中低端產業轉移至中西部還是東南亞的拉鋸、人口斷崖後潛在勞動力與市場的萎縮、對方智能製造對我國傳統製造業的衝擊、我方自己智能製造對失業的影響。

等等等等。

人均GDP一萬美刀,很好。但粗暴地說,這是外貿、房地產、基建、初級互聯網化所帶來的紅利,而這紅利的慣性明顯已經放緩。

要新的增量,就要呼喚新的改革,而且已經不是單純開放一些市場准入那麼簡單。

深水區呀。


正如眾所周知的上世紀末日本的遭遇,老大對老二永遠是最忌憚的,即使是最馴順的盟友。

GDP還在其次(無論是人均還是總量);最關鍵的是本應在尾雁行列的跟從者,科技實力卻衝到了雁陣核心圈領先行列中,這無疑將動搖「完美」現代資本主義體系的根基——碾壓性科技和產業代差優勢。

這就意味著中國勢必成為美國的重點盯防對象,韜光養晦、埋頭髮展已不再可行,國際政策和發展戰略都須有重大調整。

目錄:

前言

一、這個世界是極不公平的

二、雁陣理論

三、經濟全球化中的霸權

四、歷史的終結?

五、這個世界是冷酷無情的

六、工業化

七、回頭再看

八、「完美」現代資本主義體系?

九、為什麼沒有挑戰者?

十、幸而,這個世界有中國

十一、內卷

十二、必然

十三、形勢正在發生變化

十四、雄關漫道真如鐵

十五、論持久戰

十六、破局

十七、而今邁步從頭越

十八、未來

十九、補充

前言:

世界基尼係數和財富集中度如此之大,卻仍然「穩定」而未發生世界大戰,原因就是「雁陣」——隔離了資本家和工人、把階級矛盾轉化為國際矛盾,以更隱蔽、更安全、更高效方式共同壓榨世界的「完美」現代資本主義體系。

但雁陣核心圈之外是人類的90%。

當年日本(也是今天中國)的經濟體量和總體水平就是在「雁陣」體系下,非頭雁國家所能達到的上限。

中國只有更好地工業化,更快實現科技升級產業升級,突破雁陣的科技封印,才有可能避免「內卷」,跨過「中等收入陷阱」。

「速勝論」和「亡國論」都是錯誤的。

摧毀「雁陣」這一人類發展的桎梏,是我們實現偉大復興的唯一途徑,也是最大潛力之所在。

一、這個世界是極不公平的

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發布的《全球財富報告》顯示,在2000年時,1%的人擁有世界上49.6%的財富,而到2009年時,受金融危機衝擊,這1%的人擁有的財富降到45.5%。2016年這些頂級富豪擁有的財富又反增到50.8%。而據瑞信的另一個報告:印度的成人全部財富中位數是608美元。非洲成人平均財富值是411美元。與之對比最富有1%階層的門坎是擁有77萬美元的財富凈值。全球最富有的前5%和前10%的人所擁有的財富比例都顯示出相同的趨勢:現在全球前10%的人掌握了全球89.1%的財富。全球最富有的62個人所擁有的財富,相當於全球最貧窮的50%人口財富的總和。而在2010年,與全球最貧窮50%人群的財富相等,還需要388位最有錢的富翁。

儘管瑞士信貸的報告已經讓人感到害怕了,但下面的報告更令人絕望。

2018年初,國際發展及救援非政府組織樂施會(Oxfam)發布了一份名為《獎勵工作,而非財富》的報告。報告中稱,在2017年全球新創造的財富中,82%流入僅占人口1%的超級富豪口袋;而全球較為貧困的50%人口,在去年一年中,財富完全沒有任何增加。此外,報告還稱,2006年到2015年十年間,億萬富豪的個人財富平均一年增長13%,而普通工人的個人財富平均一年增長2%,僅為億萬富翁的六分之一不到。樂施會通過鮮明的例子說明「工人無論如何也追趕不上富人」:老闆每年股息16億美元,女工僅賺900塊。

受英國前工黨內閣部長Liam Byrne委託,英國獨立調查服務機構下議院圖書館(House of Commons Library)完成的調查報告顯示,自2008年以來,全球最富有的1%人口的財富以平均每年6%的速度增長,而剩餘99%人口的財富的年均增長速度只有3%。如果這一趨勢繼續發展下去,那麼到2030年,全球最富有的1%人口將從目前140萬億美元的財富增加到305萬億美元(約合216.5萬億英鎊)的財富,這1%的人口將掌控全球64%的財富。此外,Opinium公司也做了一項新的民意調查。調查顯示,民眾認為,重要問題在於富人施加的影響。當被問及誰將在2030年擁有最大權力時,34%的民眾認為是超級富豪,28%的民眾選擇了國家政府。41%的受訪者擔心財富不平等會導致腐敗程度上升,還有43%的受訪者認為,超級富豪對政府政策享有不公平的影響。

牛津大學教授Danny Dorling指出,「收入不平等的最後一個高峰出現在1913年(1914年即發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如今,我們再次接近這個峰值。」

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2019年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1929年,也就是華爾街崩盤引發大蕭條之前,美國最富有的0.1%的人擁有近25%的財富。研究結果顯示,這一比例在上世紀30年代初大幅下降,在70年代末降至10%以下。然而自上世紀80年代初以來,這一比例一直在反彈,目前接近20%。

與此同時,這些數字可能存在不準確性。

例如,有關超級富豪的財富的信息是很難獲得的,瑞士信貸就此稱,這意味著有關10%和1%人群的財富估計「可能偏低」。

所以曾經問過這個問題:如果把世界視為一體,那麼這個經濟體的基尼係數有多大?

感謝@li zeng 的回答:如果把世界視為一體,那麼這個經濟體的基尼係數有多大?

揭示了一個殘酷的現實:2015年世界基尼係數是71.4%!

(註:原文為省略%的百分數,為照顧某些特殊人群補上了%,後同)

而且,據瑞士信貸所稱的有關10%和1%人群的財富估計「可能偏低」,意味著這個驚人的世界基尼係數仍可能是被低估的。

作為參考,美國基尼係數41.1%(2013)、歐盟30.6%(2012),而基尼係數世界最高的賴索托王國,世界銀行口徑為54.2%,CIA口徑為63.2%。

中國近十年基尼係數官方數據是40~50%,而CLDS、CFPS和CHFS的調查數據是50~60%(據分析,有沒有調查到富人,是統計局基尼係數和其他微觀調查數據基尼係數產生差異的主要原因。)。但是,「一直瀕臨崩潰」的中國如果具體看最富有人收入情況,在CLDS、CFPS和CHFS的數據中,前1%人群收入水平是平均收入的15~16倍;前0.1%的收入水平是平均收入的50~70倍。與「全球新創造的財富中,82%流入僅占人口1%的超級富豪口袋」相距甚遠。中國的基尼係數是多少?

另一方面,「國際上通常把40%作為貧富差距的警戒線,大於這一數值容易造成社會動蕩」我早有所聞。雖然作為一個經濟指標,如果不是在經濟結構和經濟層次相似相近的地區之內或之間比較,基尼係數高低並沒多少意義;但在財富集中度已出現極高數值的同時,基尼係數也出現極高數值,肯定是社會不穩定的預兆。

但是,現今世界的基尼係數和財富集中度兩者皆如此之高,為什麼沒有出現世界性的社會大動蕩?為什麼沒有發生世界大戰?

仔細一想……Liam Byrne和Danny Dorling真是杞人憂天啊!

二、雁陣理論

在上世紀80、90年代的東亞曾有個廣被認同的理論:雁陣理論。即認為東亞經濟發展及產業結構變遷,是以日本為頭雁,其次為亞洲四小龍(韓國、台灣、香港、新加坡),再後是亞洲四小虎(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和中國大陸。日本先發展某一產業,當產業成熟、生產要素也產生變化時,該產業在日本的競爭力轉弱。接著亞洲四小龍自日本轉移技術開始發展該產業。同時,日本產業結構升級到新層次。同樣,當亞洲四小龍在該產業發展成熟後,又轉移該產業到相對更落後的國家並再度追隨日本產業升級。亞洲的產業結構升級呈現出先後有序、遞次升級的發展。

但是,這個美麗的理論隱藏著兩個東西:

1、頭雁對尾雁永遠有不可逾越的科技和產業優勢。

2、頭雁可以把產業鏈中科技含量最高、利潤最高那部分留在本國,把最苦最累污染大利潤低的那部分分給尾雁們,誰能生產什麼,誰有多高的生產和生活水平,全由頭雁決定。

但是,日本只是自認為是「東亞頭雁」,而美國才是真正的「世界頭雁」。

所以,當日本自認為把東亞尾雁們的經濟生態位安排妥當,躊躇滿志地想登上為自己準備的經濟生態位——以半導體產業為核心的高端製造業時,被一棒子敲暈了,醒來轉頭一看,美國已坐了上去……

而且韓國的經濟生態位也已快追上來了。

現代資本主義體系實質上也是「雁陣」。美國以其強大的科技、軍事、金融實力成為真正的世界頭雁,然後是G7等發達國家盟友(日、德、英、法、意、加、西、澳等),再後是臨時和外圍盟友性質的地區大國、要點國家(印度、巴西、沙特、埃及等)。這就是新的「三個世界」:第一世界:美國;第二世界:G7等發達國家盟友;第三世界:其它國家。前兩個世界構成了雁陣核心圈。

和「東亞雁陣」一樣,美國資本家也把大部分工業品,如:生產中人工成本太高的衣服、玩具、鞋帽等;生產中污染太大的化工、粗鋼、電解鋁等;需要龐大的產業鏈和巨量生產線工人的手機、電腦、家電等;通通轉移出去由全球產業鏈生產,國內只留下高科技、高利潤、高運輸成本的「三高」產業和第三產業。

向蘋果學習製造 美國製造體系從未外包 | 林雪萍 - 知乎 袁嵐峰:向蘋果學習製造 美國製造體系從未外包 | 林雪萍

從這篇文章就可管窺美國在全球製造業產業鏈中的生態位:蘋果產業鏈的製造環節——無論是零件生產、加工、模組、成品組裝等,全部外包給了日、韓、中等,但美國製造體系卻從來沒有外包,其產品規劃、設計、製程驗證、運營、資源調配等仍然牢牢掌握在美國企業手中。這就保證了整個產業鏈中美國的控制權和收益分配權,實現了最高的利潤率。

三、經濟全球化中的霸權

當今的世界經濟活動已超越國界,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相互依存、相互聯繫而形成了全球範圍的有機經濟整體。總的來講,經濟全球化是以市場經濟為基礎,以先進科技和生產力為手段,以發達國家為主導,以最大利潤和經濟效益為目標,通過分工、貿易、投資、跨國公司和要素流動等,實現各國市場分工與協作,相互融合。

在這個過程中,「三個世界」的地位懸殊。

雖然第一世界對第二世界有時也會欺壓(如劫掠法國阿爾斯通、日本半導體產業,制裁北溪2號,破壞歐洲一體化等),但頭雁及其盟友,即雁陣核心圈「團結一致」地共同對世界各國享有以下霸權:

1、資本霸權。自由民主旗號掩飾下的資本對國家權力的壟斷,讓全世界的資本家都對這個「偽裝成國家的公司」、所有拋棄祖國和民族屬性的資本家的「祖國」——美國,有天然的親和感。

2、話語霸權。在2000萬人感染35萬人死亡的情況下,美國卻曾高居「疫情下宜居地區排名」第18位,這個話語霸權也真是無敵了……因「天然的親和感」和冷戰勝利,資本主義國家媒體和各國私營媒體(甚至部分國內媒體)很容易就形成了天然同盟。另一方面,所謂「地球村」僅是對第一世界單向透明暢通的,他們無論要到地球的哪裡,需要地球的什麼資源或信息,就真的象在同一個小村裡一樣可信手拈來;但是對第三世界卻是封閉或半封閉的,能得到什麼取決於西方給什麼,雁陣核心圈的媒體基本就是唯一的信息來源。所以絕大多數人在「對世界洗腦的同聲大合唱」面前是毫無抵抗力,所以無數人深信不疑:那裡就是山巔之城、燈塔之國!

3、規則霸權。藉助全球化和美國發達的商業服務體系,用商業規則等手段偷偷拿走了全球製造業產業鏈中的大部分純利潤。例如美國服務業中有一項:「專業與科技服務」在2019年創造了1.6萬億美元的價值,還有一項「公司和企業管理」創造了4100多億美元的價值。單單法律服務業,美國人就創造了將近2700億美元的財富!而其中國際併購,融資,銀行監管,IPO,跨國投資,反壟斷,知識產權……非訴業務早已經佔到6成以上的份額。更為惡劣的是,美國近年已經不局限於利用規則賺錢,制訂規則賺錢(如:碳排放稅),還要修改甚至破壞規則來賺錢。

4、金融霸權。金融產業遙遙領先,美元是事實上的世界貨幣,跨國資本更是全世界無障礙流動;再加上各種場外助力,各優質企業紛紛或被動或主動(融資、上市)投入華爾街的懷抱。

另:因前述諸條原因,再加上資本家無國界,如魯伯特.默多克、段永平、孫宏斌等人,包括西方需要的各種科研精英等人士,紛紛趨之若鶩。所有拋棄祖國和民族屬性的資本家的「祖國」——美國,是全球最大的的人才、資本、技術凈流入國,輕而易舉就收割了全世界的羊毛。即便沒有移民的如塔塔集團、火星企業之類的,也並非真正的本土資本家。

5、科技霸權。在全世界吸收的科研精英+巨額資金+上百年科研積累和重重的專利、標準壁壘,形成技術領先=&>壟斷地位=&>超額利潤=&>投入研發=&>技術領先的閉環。再加上有意識的打壓、收割,基本堵死了第三世界國家的科技提升之路,形成了雁陣核心圈碾壓性的科技和產業代差優勢。

6、軍事霸權。這個就不用說了。

「雁陣」的本質:依靠霸權,建立體系;通過體系,明確分工;利用分工,分配利潤。

四、歷史的終結?

這才明白了現代資本主義體系的精妙之處……

以前,資本家和工人在一個國家,就好比一個大型企業的辦公室、研究所、生產車間、員工宿舍全建在一起,工人有什麼不滿就會對資本家有直接影響,所以會有「乾草市場屠殺」、「科羅拉多煤田戰爭」、「拉德洛大屠殺」、「飢餓三月流血事件」等等。

這種情況在二戰之後,在本國工人抗爭和科技發展等因素下,逐漸發生了變化……

現在,部分資本家拋棄了民族屬性成為了「純粹的資本家」,較無產階級更早地實踐了「世界公民」的概念,他們眼中只有利潤沒有祖國和民族。以這部分資本家為紐帶,再加上兩次世界大戰的慘烈教訓和科技發展所提供的基礎,全世界資本家以遠比二戰前更「合理」的利益分配體系,緊密有序地團結在了「所有拋棄祖國和民族屬性的資本家的『祖國』」——美國周圍,避免了因民族屬性造成的資產階級內耗(如一戰),以更隱蔽、更安全、更高效的方式共同壓榨世界。

現在,本國只留下高科技、高利潤、高運輸成本的「三高」產業,只要在饕餮盛宴中為科研精英等「白領」、「金領」留下一席,只要把佔比已大大下降的「藍領」,用殘羹冷炙安撫好,用黑墨綠女LGBT等族群分化好了,就是太平盛世。君不見,在發達的娛樂產業、食品卷、性解放、毒品合法化、消費主義、身份政治、多元化、多數快樂教育+少數精英教育……等等全套組合拳之下,99%佔領華爾街熱鬧了幾天?疫情有幾人問責?層出不窮的「跪殺」及類似事件之後除了割裂民眾的「黑命貴」之外可有任何在根本上的改善措施?影響不了資本家利潤就不是大事。

現在,辦公室、研究所和生產車間、員工宿舍之間有了普通人無法跨越的鴻溝——國境線,因資本和壟斷利潤需求而對第三世界國家生存權和發展權的剝奪和打壓,披上「國家利益」的皮,就能獲得本國「藍領」和平民的大力支持,甚至成為轉移國內矛盾的泄壓器。而博德文-菲爾茨偵探所、平克頓公司特工、福特服務處的工作交給了專業殺人機器——軍隊,海洋和滅國艦隊隔開了地球的「階級矛盾」,亞非拉的怒火越不過重洋,更影響不了資本家利潤。

現在,各種花樣百出的統計表格把各國劃分成了優等生和差等生的關係,各種「先發優勢」、「差異競爭」等名詞把第一世界對下游的各種收割妝點成了「自然規律」。第三世界國家要發展就只能在蛇阱(Snake-pit)中互相撕咬,爭著減稅,壓低留存,製造「更便宜的勞動力」和「內卷」;甚至為成為臨時盟友後的一點殘羹冷炙而充當廉價打手。競爭失敗的國家無論如何慘絕人寰、天翻地覆,也無法影響「公司」一毫,反而將成為軍火商賺錢的機遇。而競爭勝利的國家絕大多數在發展到一定階段後,一方面因生活水平提高而無法再製造「更便宜的勞動力」,另一方面因重重的專利、標準壁壘和有意識的打壓、收割,再加上政策失誤、先天不足等而無法實現科技升級產業升級,必將或已經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而停滯甚至動蕩。

「雁陣」,已經成為人類發展的桎梏。

如此精妙的體系中,在隔離了資本家和工人的「完美」現代資本主義體系中,世界基尼係數別說71.4%,即使達到91.4%,對那「1%」也只是一席談資。

似乎誰也無法真正地改變冷酷無情的現狀,一切都在「世界頭雁」掌控之中,所以,有人寫下了《歷史的終結》一書。

五、這個世界是冷酷無情的

人類希望創造有情懷的世界。

但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物質和規律是冷酷、沒有情懷的。

所謂「文明」的本質,就是更高效率的物質生產。

其它——無論是民主自由也好,公平合理也好,高貴典雅也好,浪漫情懷也好,文化藝術也好,都是本質之上的補充、增強,衍生物和裝飾品。

有更高效率地生產,未必會有更高層次更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但沒有更高效率地生產,一定不會有更高層次更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

有更高效率地生產,未必會有更高層次更公平合理的分配方式;但沒有更高效率地生產,一定不會有更高層次更公平合理的分配方式。

所以,只有「解放」能提高整個社會的生產效率時,這種解放才能持續進步而不倒退。也只有在生產力發展的推動下,才會有真正的解放;只有能為所有人民提供公平合理的教育、醫療、社保體系和在此基礎上的公平發展機會,才是真正的解放。

正如歷史上黑奴和婦女的解放是因工業化的需要而促成並反過來進一步促進了工業化。生產力沒達到的情況下,一個女皇或幾個慈善的奴隸主,並不能解放婦女、黑奴,改變不了歷史;所以「黑命貴」並不是真正的解放,甚至因其嚴重的副作用(如種群割裂等)會阻礙黑人的解放。

現在,在山巔之城、燈塔之國的一系列組合霸權之下,第三世界、甚至包括歐、日等發達國家在內的所有國家都無力抗爭、並且無心抗爭,都只能在這個「完美」的現代資本主義體系中尋找,在蛇阱爭奪自己的位置;接受並滿足於這一體系的恩賜或剝奪,自覺地安心於為這個體系服務,共同致力於維持這個體系直至《歷史的終結》,並因此而感恩。

這個世界是極不公平的,也是冷酷無情的,人類卻希望創造有情懷的世界。但這個不公平的世界是不能指望某些人一時的良心發現而改變。「有情懷的世界」不能只依靠情懷來建設,還必須依靠冷酷的物質和規律,依靠工業化。

六、工業化

什麼是「工業化」?

「工業化」,是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包括整個社會、經濟結構的轉變,包括對小農經濟(自然經濟)的破壞和社會化大生產大市場的建立。它以工業發展為基礎卻又不僅局限於工業發展,所以工業化提升的是整個社會及其經濟基礎(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係)。

例如:

在經濟結構上,我國第二產業和第一產業增加值的比例1949年為1:2.5,1978年變為1.7:1,現在為5.5:1。

在稅收比例上,農業直接稅佔比1950年為39%,1979年變為5.5%,現在幾乎為0%。

在就業人口上,以城鄉劃分就業人口,城市就業人口佔總就業人口比例為1952年12.0%(2486萬人),1980年24.8%(1.05億人),2019年57.1%(4.42億人)。以三次產業劃分就業人口,第二產業就業人口佔總就業人口比例為1952年7.4%(1531萬人),1980年18.2%(7707萬人),2019年27.5%(2.13億人);這個規模超過了北美+西歐+日韓的總和。

為什麼要「工業化」?

因為,傳統農業天然就是低效的,生產效率的現狀和提升潛力相對於工業都是極低,為什麼農業生產率低於工業生產率? ,所以,「工業化」是現階段包括農民在內的所有人提高生產和生活水平,提升生產力和促進社會意識形態進步的最有效手段,在某些地區某些時期甚至是唯一手段。

以我最熟悉的農業農村為例:

「三農問題」的根源正是小農經濟的低效率,土地分割細碎和生產單位小、散、多對農技推廣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阻礙,造成種植、交易和產業升級的單位成本過高,僅靠種糧(甚至包括部分經作)根本不足以維持生計,更無力實現農業農村的發展和提高。

所以,「三農問題」並不是國家單純地在農村農業投入資金就能解決的,如果沒有改革措施的跟進,再多的天文數字的工業反哺資金也不過是為垂死的小農經濟延氣續命、苟延殘喘。所以,在農業機械化、化學化的同時,還必須促進農業集約化、產業化、合作化,通過農村社會結構和農業生產組織的「工業化」,在確保失地農民進入社保體系的前提下,讓小農經濟在有序可控的情況下退出歷史舞台。

只有在工業化的基礎上

才有強大的動員能力可以建成大量的大壩、渠道,無數的溝、池、井、窖,構成農田水利網路來蓄洪濟旱,改良農業環境。

才有強大的工業提供廉價巨量的塑料薄膜與塑料水管,廉價環保的化肥和農藥,廉價適用的農業機械。

才有源源不斷的抗逆高產的新品種被育成,有層出不窮的新技術被研發,而且這些新品種新技術是完全適應於當地的農業生產的。

最關鍵的是,只有在工業化的基礎上

才有高素質的農民,讓化肥和農藥、農機能被科學高效地使用,各種新品種新技術能被快速、有效、普遍地推廣。

才有可能徹底摧毀小農經濟,借鑒基布茲或荷蘭農業合作社模式,組建適應中國國情和發展需求的集約化、機械化、產業化、規模化的新型農業組織。

才有可能實現留鄉和進城農民都能完整地享受城市居民享有的國民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社會救助、住房保障。

這是解決「三農問題」的唯一希望。

我國農業改革的邏輯以及進一步改革的思路是怎樣的? 我國農業改革的邏輯以及進一步改革的思路是怎樣的?

七、回頭再看

1、生產力: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與自然界之間的關係;是人類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客觀物質力量。又稱社會生產力。生產力是由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以及參與社會生產和再生產過程的其他一切物質技術要素所構成的一個複雜系統 。

2、生產關係: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所結成的社會關係。它是生產方式的社會形式。又稱社會生產關係、經濟關係。生產關係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3、「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二者間關係:當生產關係與生產力相適應的時候,生產力能夠較快地發展,大多數人的生活水平都能得到提高,社會將在安定的狀態下發展。而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原有的生產關係會從適應逐漸變成不適應,這時,就需要調整生產關係,使之適應生產力,調整之後的生產關係又會進一步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這裡就體現為生產關係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

當生產關係與生產力不適應,而又不調整或無法調整生產關係的時候,生產力只能緩慢發展,甚至停滯不前或後退,大多數人的生活水平將不能提高。這裡就體現為生產關係對生產力的阻礙作用。隨著社會矛盾的日益積累,最終將會導致政權的更改,並組織起新的、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係。這裡就體現為生產關係必須適應生產力,也就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

所以:先進的社會意識形態,應該、也只能建立在先進的生產力水平上。生產力水平的進步,必然導致新的更先進的生產關係,和社會意識形態的進步。

所以:工業化不僅僅能做大蛋糕;在輔以其他努力後,更先進更合理的蛋糕分配方案也能在工業化過程中孕育,也只能在這個過程中孕育。

就中國現階段而言,工業化僅是基本完成,工業體系大而不強。中國全面工業化、高水平工業化的道路仍然漫長且困難。另一方面,6歲及6歲以上大專及以上人口數在2015年人口抽樣調查中佔比仍僅7%;2019年鄉村就業人員(3.32億人)仍占所有就業人員42.9%,第一產業就業人員(1.94億人)仍占所有就業人員25.1%;這意味著中國的工業體系不僅「做強」是大有潛力,已經極為龐大的規模進一步「做大」也仍大有潛力。

展望未來:

在可以預見的時間內工業化程度和水平依然是評價生產力水準的唯一標準。而且,現代工業社會的內涵也仍在進一步提升和豐富,所謂的「信息化」、「虛擬經濟」等等都仍只是工業化的其中一部分,「工業革命4.0」、「互聯網+」等等仍然是工業化的提升。

但是

環顧四周:

歐美之外的世界各國總體工業化水平還遠不如我國。

八、「完美」現代資本主義體系?

歐美之外的世界各國總體工業化水平還遠不如我國。

而農業社會對於工業社會的商品、信息、意識形態輸入是完全無抵抗之力;如果農業人口沒有經過相當的教育培訓轉化為工業人口,再多的數量也只是累贅而非「人口紅利」,無法投入工業化中提高社會生產效率促進社會發展。所以第三世界在經歷了三次工業革命後北美西歐遙遙領先於世界其它國家的科技積累和工業化水平面前,只能是被碾壓,被剝削。

碾壓性的科技和產業代差優勢,這正是隔離資本家和工人的「完美」現代資本主義體系得以建立的基礎。

但它得以建立的基礎也正是它的破綻。

第三世界被碾壓被剝削的原因也正是其希望所在。

為了最好地享受全世界的供養,掠取最高的利潤,「完美」現代資本主義體系是個金字塔、也必須是個金字塔,能被允許在饕餮盛宴有一席之地的人比例極小。如果你月收入達到4000元人民幣(日入20美元)就已經超過了世界人口的76.7%,而按「知乎最低水平」月收入萬元(日入50美元)則已經超過了世界人口的94.3%!即使把北美+西歐+日韓的國內低收入人口一併計入,雁陣核心圈總人口佔世界總人口也就10%。

也就是說在雁陣核心圈之外是世界的90%。

以前美國一個資本家一天雇10個工人生產100個麵包,資本家自己拿90個而工人每人只有1個,瀕臨餓死當然要革命。現在科技發展了,有了美國獨家生產的「新型麵包機」。資本家到墨西哥去雇10個工人用機器一天生產1000個麵包,給墨西哥人每人2個,再用30個麵包雇個美國技師管理、維護機器,自己拿950個。於是在資本家利潤率提高的同時美國有了中產階級;而墨西哥人從瀕臨餓死提高到半飢不飽,不容易革命甚至會「感恩」了。即使墨西哥人醒悟了要革命也就大不了把機器搬到「墨南哥」,或者轉為以超高價壟斷出售「新型麵包機」獲利,甚至還會禁止出口「新型麵包機」及其零部件到墨西哥以示懲罰。

但是,如果墨西哥人能自己造「新型麵包機」,或者可方便地以白菜價獲得「新型麵包機」,墨西哥人還會為了半飢不飽而給美國人工作嗎?那個美國技師還能繼續做中產階級嗎?隔離資本家和工人的「完美」的現代資本主義體系還能維持嗎?

從現在的研究成果看,智力等基礎素質差異,「人類」內部差異並不顯著,且各種族內差異遠大於種族間差異。所謂「印度人(或非洲人)智商低」實際更多是因為基礎教育普及水平差而造成的。

這意味著——無論哪個國家或群體,只要能讓更多的人——黑奴、婦女、牧民、農民及所有農業人口,讓他們享有教育、醫療資源並以此培養出更多工業人口,然後動員他們投入「工業化」……只要我們能通過進一步地「解放」農業人口擴大來工業人口和工業規模,提高整個社會的生產效率和生活水平時,「解放」就能持續進步!這種持續進步積累到一定程度和相當規模後,必將改變世界!

90% :10%;不需要90%與10%間科技水平完全相當,只需要之間沒有碾壓性的科技代差;不需要90%完全團結一致,只需要因對更美好生活的嚮往而積極工業化、達到在「雁陣核心圈」之外有20~30億工業人口;就必將改變世界!

但是,這有一個前提:就是「解放」進程不被外來力量干涉、打壓、破壞、鎮壓。然而現實是,外來力量干涉、打壓、破壞、鎮壓無處不在。

就以最為「和平」的科技發展來說,既然「人類」內部智力等基礎素質差異並不顯著,我們只要「解放」出足夠多的工業人口基數,就能培育出相應比例的高科技人才,再經過一定時間學習、積累,在眾多的科研方向上總有一些方向能夠有所突破,並以此來帶動相關產業鏈升級換代。

但是為什麼眾多的第三世界國家卻沒有一個能在那怕僅僅一個產業上挑戰雁陣核心圈?

大英帝國為之奠基的印度不行,土豪如沙特、伊朗不行,資源豐富且避開了兩次大戰的巴西、阿根廷也不行?

為什麼墨西哥人就一直自己造不了麵包機器?難道真有什麼「封印」?

九、為什麼沒有挑戰者?

究其原因:

1、部分國家先天不足,有體量小、獨立性弱、工業基礎差、內部宗教民族矛盾嚴重等問題而根本沒有可能獨立實現科技升級產業升級。

二戰後大多數國家的獨立是不完整的。殖民者撤走後表面上政治獨立了,但長期以來形成的畸形殖民地經濟如果無法、或者不能進行脫胎換骨式的工業化改造,就不可能實現經濟獨立,例如非洲法郎區國家。而經濟依附、政治獨立不完整的後果就是淪為原材料產地和產品傾銷地。

2、工業化道路本就極為艱險困難,部分國家雖然實現了完整獨立,有進一步工業化的可能;但是,或能力有限不能全力以赴克服艱險困難建設自有工業體系,或被有形無形引導而發展政策失誤成為資源依賴型或附屬型經濟,不重視基礎教育體系基礎醫療體系建設,忽略了對農業農村的工業化改造,當然也就無法高速、大量地把農業人口轉化為工業人口。

如何評價建國後、改革開放前中國的工業體系? (近現代史之核心:國家工業化——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3、通過留學、學術交流、高薪聘請等方式,選擇性掠奪優秀人才;大力扶植第三世界國家內的買辦企業,以技術優勢擊敗本土科技企業;通過以上手段遏制、破壞第三世界科技升級產業升級意圖。

4、一邊是在全世界吸收的科研精英+天文數字的巨額資金+上百年科研積累和重重的專利、標準壁壘,另一邊第三世界國家卻是科研人員短缺+科研資金短缺+因科研時間過短而必然存在的基礎科學研究不足,實力懸殊的戰鬥又堵死了一大批第三世界國家的技術提升之路。

5、充分利用先發優勢,制訂對自己有利的技術標準,制訂「碳排放稅」等新遊戲規則;對第三世界國家不能生產的產品類型則高價銷售攝取壟斷利潤,對本土科技企業技術突破後新投入生產的產品類型則低價傾銷,打斷本土科技企業技術突破=&>獲得利潤=&>投入研發=&>再次技術突破的良性循環鏈,阻止其繼續發展以維持壟斷。

6、如果以上措施均不見效,圖窮匕首現——制裁、禁購、封鎖、遏殺,這就是華為、大疆、中芯國際等企業的遭遇。

這樣,即使有個炸藥獎級別的天才出生於第三世界國家,即使他在接受世界一流的教育後因愛國拒絕了某外國「伯樂」的高薪高位招攬,他也可能在回國後發現因沒有科研條件而無法做出成果,因為今天的研發必須立足於大規模的資本投入和大規模的團隊協作,而這是絕大多數第三世界國家都沒有的;即使他僥倖做出先進科研成果,也會因為本土工業規模小或收入低導致利潤太低而找不到應用場景;即使因外國產品天價銷售而有較高預期利潤找到應用場景大量投入生產了,他會發現他賣房子貸款研發出的優秀新品一上市,進口同類產品立即從天價降到了比他的成本價更低;即使他僥倖在局部領域做到世界第一沒人能低價傾銷打壓他了,他會發現他的一流新品會因為專利糾紛、技術標準等原因不能出口甚至在本國也不能銷售,等專利官司打完產品也過時了……而後面可能還有制裁、禁購等著。這個時候即使他沒有消沉下去,還會拒絕另一外國「伯樂」的高薪高位招攬嗎?

這個體系的最高明之處在於:以上除了第6條需國家出面出手,第1、2條尚可歸為第三世界國家自身問題外,其它對第三世界國家的科技控制措施,完全和各高科技跨國壟斷企業甚至第三世界國家買辦企業的利益都是吻合的。選擇性掠奪優秀人才也好,構築重重專利壁壘也好,維持壟斷地位也好,都是各高科技跨國壟斷企業的「本職業務」,所以根本不需要人來制定陰謀、居中協調,巨大的壟斷利潤就足以讓他們聯合起來。這就是雁陣核心圈對第三世界國家的科技「封印」。

所以,在各高科技跨國壟斷企業前赴後繼的共同努力下,基本堵死了第三世界國家的科技提升之路,冷戰後長達30年里,眾多的第三世界國家沒有一個能在那怕僅僅一個產業科技上挑戰雁陣核心圈。而科技無法挑戰雁陣核心圈,就意味著工業化不能進一步推進,生產水平無法提高;在生活水平稍有提高後即失去「更便宜的勞動力」的優勢,就只能墜入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更無法改變在「雁陣」的地位。

從上面的情況看,從這次疫情中美國人民的表現看,從雁陣核心圈遠超世界各國的軍事霸權看,「完美」的現代資本主義體系有極穩定的結構。

所以,Liam Byrne和Danny Dorling真的是杞人憂天,即使1%的人口掌控了全球64%的財富也不會誘發世界大戰。

十、幸而,這個世界有中國

幸而,這個世界有中國。

一是中國不聽命於資本,這是關鍵。我曾有這篇文章:《不能遺忘的偉大功績 》春過雪消:不能遺忘的偉大功績 但他最偉大的功績是:塑造了人民共和國的紅色基因,讓中國人不拋棄不放棄全力以赴脫貧攻堅,不會因經濟和利潤放棄生命搞什麼「群體免疫」,也不會去相信什麼「人民富豪」。馬雲外灘演講所激起的是一片反對之聲,及「如何評價馬雲人設崩塌?」這個問題出現,證明人民的要求仍然是必須國家控制資本而非資本控制國家……讓中國人永遠對資本有戒備之心!

二是中國有14億人口並已經基本工業化。這意味著單單中國的工業人口和產業工人就已經超過了北美+西歐+日韓的總和,再加上每年源源不斷畢業的數百萬大學生、數十萬碩博士,已足以在生產車間、員工宿舍之中建立起自己的辦公室、研究所。統一的語言和文化極大的縮減了貿易成本,在最壞最極端的情況下,在一個國家內部就能實現市場一體化和全部產業分工;因龐大的工業規模而具備的抗壓能力為中國提供了對抗「完美」現代資本主義體系的底氣。

三是中國的軍事實力雖然與美國差距仍大,遠不足進攻但足以自保,讓美國忌憚於兩敗俱傷而不敢輕易言戰。

面對前面各國墜入的陷阱:

1、中國有龐大的國土和眾多的人口且完全獨立自主,能「五年規劃十年安排三十年遠景五十年戰略」有目的有步驟堅持不懈的努力。

2、自建國伊始,就近乎不計代價地全力建設自有工業體系,極為重視基礎教育、基礎醫療體系建設和對農業農村的工業化改造,高速、大量地把農業人口轉化為了工業人口。

3、雖然被選擇性掠奪了大量優秀人才,但得益於龐大的人口和教育規模,保留下的優秀人才仍有相當規模;同時因為中國不聽命於資本,所以買辦企業聲音有限,作用有限。

4、中國雖然是發展中國家、是窮國,卻也是社會主義國家、是大國,可以在科研人員和科研資金的總體性短缺之中,在部分關鍵科研和產業方向上「集中力量干大事」投入足量的人員和資金,一步步厚積薄發實現局部突破。

5、對各高科技跨國壟斷企業低價傾銷等,打斷本土科技企業「研發-利潤」良性循環鏈的意圖,政府則採用了被某些人詬病的「非市場經濟手段」應對,如有意識有針對性地搞反壟斷調查、關稅壁壘,保護、扶持本土科技企業,甚至強行要求合資、合作生產,「市場換技術」等,以實現科技升級產業升級。

6、以上措施、手段有成功有失敗,但經過「五年規劃十年安排三十年遠景五十年戰略」有目的有步驟堅持不懈的努力,終見成效,已經逼迫「世界頭雁」圖窮匕首現——制裁、禁購、封鎖、遏殺華為和中芯國際等企業。

微薄的晨曦在遙遠東方隱約展現。

無論如何,這似乎是打破「完美」的現代資本主義體系的唯一希望。

十一、內卷

「內卷化」一詞源於美國人類學家吉爾茨(Clifford Geertz)《農業內卷化》(Agricultural Involution)。根據吉爾茨的定義,「內卷化」是指一種社會或文化模式在某一發展階段達到一種確定的形式後,便停滯不前或無法轉化為另一種高級模式的現象。黃宗智在《長江三角洲小農家庭與鄉村發展》中用內卷化(也譯作過密化)這一概念來描述中國三十年代小農經濟發展的困境,即在科技和社會發展停滯後,只能在有限的土地上投入大量的勞動力來獲得總產量增長的方式。由於江南的家庭農村經濟不計勞動力成本並常常增加工作時日,形成了一種總收入增長而生產率和勞動力的日平均報酬邊際遞減,單位時間收入和人均收入均在下降的「過密化發展」。也稱為沒有發展的增長即「內卷化增長」。

所以

內卷化的根本原因在於科技和社會發展的停滯;或者針對現實情況來說,就是科技升級產業升級速度趕不上勞動力和工作期望增長的速度。

所以

中國只有更好地工業化,更快實現科技升級產業升級,突破雁陣的科技封印,才有可能避免「內卷」,跨過「中等收入陷阱」。

甚至於更擴大一點,日韓也同樣如此。「東亞人為什麼活得累?」的問題下現有1480個回答。東亞人為什麼活得累?

在過去的25年,日本GDP總量從美國70%跌到現在的20%多,人均GDP毫無增長、從美國150%跌到現在的60%多,難道美國人比日本人更聰明?更勤奮?

「為什麼日本總是點錯科技樹?」為什麼日本總是點錯科技樹? 這個問題的出現就已經部分回答了「東亞人為什麼活得累?」的問題(並非全部原因、勿杠)。

其實日本並沒有總是點錯科技樹,例如日本半導體產業在被劫掠後至今仍有重要一席,等離子顯示技術、氫燃料電池技術也不能說完全失敗;但是,有沒有點錯科技樹的「鑒定權」不在日本手中,這是確定的。

當年日本(也是今天中國)的經濟體量和總體水平就是在「雁陣」體系下,非頭雁國家所能達到的上限。

如果不能突破就只能「內卷」。

有人提出「最明智的做法是,通過產業的升級競爭和歐美達成某種程度的共識,歐美能夠接受中國的崛起,中國也能夠留給歐美足夠的空間,中國能夠和西方共天下是最好的結果了」

但是……爭端存在與否,是由挑起者決定的;這個問題中國說了不算,只有美國說了才算。

就連日本這樣的馴順跟從者也不準突破的天花板,美國會讓中國突破?

並且中國科技升級產業升級的成功必將動搖「雁陣」體系的根基——碾壓性科技和產業代差優勢。

所以,奧巴馬說讓中國人過上美國人的生活將是全球的災難;善心是跪求不來的,所謂「共天下」只是某些人一廂情願的臆想;

所以,如果中國沒有華為和5G,只有富士康,只能用襯衫換飛機換晶元……如果中國永遠安心於這個體系,世界就會永遠「和諧」;否則……

我們也不奢望完全廢除「瓦森納協議」之類「盤外招」的真正公平,可現實是就連在他們制訂的遊戲規則下「公平競爭」也辦不到!

現實是,包括但不限於5G、無人機、晶元製造、航空航天、高端機床、精密儀器、化工精鍊,等等行業,在成長以前也許尚有機會,可稍有競爭威脅之後,誰沒被制裁、禁購?!?!

現實是,我們只是要求發展的權利,避免「內卷」的權利;但僅因美國在限制我們發展時我們不馴服不跪下,某些人卻在指責我們「是在和整個歐美為敵」、「妄圖稱霸世界」。

十二、必然

有人在問「也許你說的通過把工業製造能力白菜化再輸出給第三世界國家這一步能夠打破原有的體系,但是中國在這樣的體系下就過的更好么?」

首先

「雁陣」為了隔離資本家和工人,為了維持碾壓性的科技落差,為了維持壟斷暴利,必須控制第三世界的工業化速度。

例如,90年代電信設備被西方壟斷時,程式控制交換機動輒以百萬計價,連其中毫無技術含量的散熱板也要價數千。導致當年人均GDP僅美國1%多的中國,電話初裝費卻是美國的10多倍,極大抑制了高效通信手段的普及。這種情況如果繼續下去,不說5G,就連3G在第三世界國家估計也沒多少土豪能用上。幸而中國的電信設備國產化改變了世界:壟斷暴利沒有了,高效通信手段在全國乃至世界範圍得到了快速普及。

其他儀器設備的引進情況也大都與之相似。

壟斷公司謀取暴利的直接後果就是:通常,佔世界90%人口的第三世界國家的高新技術推廣使用成本極高,工業化速度很慢,工業化人口局限於很小一隅。而全球工業化總體速度緩慢和工業化人口局限於一隅又反過來導致新技術研發動力不足,新產品「擠牙膏」現象普遍。如果全球所有產業都是如此,如果沒有類似電信設備在中國發生的「意外」的話,就可以認為世界經濟近於「零和博弈」,總量增長有限。所以「雁陣」不會也不能容許第三世界國家科技升級產業升級成功,變成新的競爭者來虎口奪食;「雁陣」只容許第三世界國家在「蛇阱」中「內卷」。

所以,中國的科技升級產業升級與「雁陣」體系不兼容,中國要發展就必須「打破原有的體系」,美國在現實中並沒給中國選擇餘地。

而在本身就是「封印」對象的情況下,中國更沒有幫「雁陣」維護「封印」的義務。

所以,中國唯一可行、合理的必然道路就是:

順大勢而為幫助第三世界解除「封印」,在全球工業化進程之中謀自己的發展。

其次

第三世界的工業化過程,同時也是第三世界的資源開發、產品生產的高效化過程,也是銷售市場的快速擴大和開放過程。

現代工業是一個龐大完整的體系,較農業社會其產業關聯鏈的長度和緊密度完全是天壤之別。姑且只談利潤不談其它,也只需眼光稍放長遠一點就能看出一時暴利和放水養魚這兩者之間,誰最終獲利更多。

例如:同樣1個基站西方賣100萬,我們賣50萬。同樣100億元在西方只能買1萬個、廠商利潤近60億,在我們這裡就能買2萬個、廠商利潤20億(以上數字僅為示例、勿杠)。雖然一時的利潤我們遠遠不及西方,但基站多了信號更好了應用更方便了,手機購買數量必定大增,手機廠商就有藍海可開拓了。電信業務擴張快,設備購置成本下降,又將促使其後續基站加快部署速度、增加部署數量、提升技術水平。需求是科研的第一動力,這又將促使電信設備廠商積極研發新技術、生產新產品。高效通信手段的普及,如果再加上交通等基建的改善,當地資源開發就會更為高效便捷。甚至不需要我們直接控制,只要不被壟斷巨頭控制,更多數量和更多來源的銅、鐵礦、橡膠等各種資源湧入國際市場對我們就是好事。而礦業的發展和基建的改善又必將帶動礦山、基建、運輸、港口機械的輸入和發展。另一方面,電信、基建發展後化肥、農藥、農機等輸入更為方便廉價又將促進農業農村乃至全國的發展,進而促進成套發電設備、化工設備、水泥生產設備、尿素生產設備、基建設備等的引進,以及各種輕工、電子產品和消費品的輸入……

並且,中國的各種資源輸入多源化可進一步擺脫國際壟斷資本的要脅,雖非最高端但更適應於第三世界的各種專利技術、設備產品、完整產業鏈有了更廣闊的應用和發展空間。

農業社會,和工業化速度很慢、工業化人口局限於很小一隅的低工業化社會,市場很小,總利潤很少;與工業化進程中國家的市場和利潤「雙暴增」的情況完全不同。這就是過去數十年里無論發生什麼情況,西方資本都對中國「情有獨鍾、不離不棄」的根本原因。僅中國十億人口的工業化就讓多少跨國公司賺得盆滿缽滿?而以最保守的計算,現在全球也至少有50多億人尚未工業化……

全球工業化過程,就是真正的「經濟全球化」構建過程;在各國市場相互融合、通過分工與協作形成全球有機經濟整體的過程中,必然有極為巨大的經濟潛力和無限商機。

最後

不要輕視中國的優勢。

擔心「非洲掌握了紡織工業技術,一定會反過來搶奪中國的成衣外貿訂單」的人,並不明白中國真正的優勢之所在。

如果中國的發展是僅以「更便宜的勞動力」為唯一優勢,那麼必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而無法實現科技升級產業升級,就必定對「雁陣」毫無威脅,也就不會被打壓、制裁、禁購了……

中國真正的優勢在於:

統一語言和文化、已經基本工業化的14億人口,「五年規劃十年安排三十年遠景五十年戰略」有目的有步驟堅持不懈的努力。

中國科技人才總量2014年為152.4萬人,超過美國的125.3萬人,僅次於歐盟28國總和176.2萬;再加上以14億人口為基數普及教育之後每年源源不斷畢業的數百萬大學生、數十萬碩博士;再加上佔GDP比例已和歐盟28國處於同一水平之後仍在快速提高的巨額科研投入……在所有重要研發都必須立足於大規模資本投入和大規模團隊協作的今天,決定了我們具有全方位、整體性的科研優勢。

而且在逐步克服積累不足的缺陷之後,這個優勢將越來越大。

統一語言和文化的14億人口和超過雁陣核心圈總和的工業人口、產業工人規模+全方位、整體性的科研優勢,所造就的世界最大的一體化市場和世界唯一的完整產業鏈,這才是中國真正的優勢所在。

世界最大的一體化市場和世界唯一的完整產業鏈,這二者合一,就意味著在資源、人員、科研、積累等各生產要素沒有本質差異的情況下,中國在任何產業的公平自由競爭中,僅憑產業鏈完整所帶來的物料、信息等優勢,和龐大市場所帶來的規模效應,都將具有或多或少的成本優勢和反應速度優勢。

所以,沒有「雁陣」的壓制、壓榨之後,未來必然更美好。

十三、形勢正在發生變化

還有:從日本官方報告看中國科技實力——全球進入中美科技時代|寧南山 - 知乎 袁嵐峰:從日本官方報告看中國科技實力——全球進入中美科技時代|寧南山

:……

從1981年-2015年,美國,日本,歐洲國家的基礎科研成果世界份額都在下滑,而中國處於飆升,論文被引用次數從1981年佔世界比例不到1%,上升到2015年的佔世界13.5%,在全球範圍內僅次於美國。

美國,1981年論文數量佔了世界38%,論文被引用次數佔全世界55%,都高居世界第一位,遙遙領先世界其他國家。2015年,論文數量下降到世界24%,論文被引用次數下降到世界22%,但是仍然是世界第一位。

1981年,世界基礎科學研究第二強國是英國,論文被引用次數佔了全球10%左右,德國世界第三,被引用次數佔全球大約6%,日本世界第四,佔世界大約5%。中國呢?1981年論文被引用次數佔全球1%以下。

2015年,中國發表的論文被引用次數已經佔到了全球的13.5%左右,躍居世界第二,對比下世界第一的美國是22%。世界第三是英國7%,世界第四德國6.7%。

1981年-2015年,日本科技成果跟隨其經濟發展,經歷了一個先盛後衰的過程,論文被引用次數從5%躍升到了世界8%以上,然後隨著失去的20年直線下降,來到了3.5%左右的位置。

……

從2020年最新定量指標看中國的科技實力 | 袁嵐峰 - 知乎 袁嵐峰:從2020年最新定量指標看中國的科技實力 | 袁嵐峰

:……

在最新出爐的2019年自然指數國家排行榜中(2020 tables: Countries/territories ),第一位是美國,20152.48,第二位是中國,13566.11,第三位是德國,4545.7。美國是中國的1.49倍,中國是德國的2.98倍。第四位到第十位,是英國、日本、法國、加拿大、瑞士、韓國和澳大利亞。……對全世界來說,最基本的變化是,中國在迅速追趕美國。2013年,美國的自然指數大約是中國的3.6倍。

2020年美國國家科學委員會的科學與工程指標報告中列出了研發投入從2000年到2017年的變化。中國在上面是一條陡峭上升的線,2017年以4960億美元僅次於美國的5490億美元,排在第二位。整個歐盟的4301億美元,都在中國後面。……從2000年到2018年,中國的論文比例從5%暴增到21%,以國家而論超過了美國的17%,位居世界第一,只低於歐盟的24%。這三巨頭的總和達到了62%。

……

可以看到,各國的GDP也好,以自然指數、高被引科學家數量、高被引論文數量、專利許可數等等所反映的科技實力也好,有相同的趨勢:

1、中國大幅提升,與美國的差距正在急劇縮小,已經足以破壞「雁陣」的「和諧穩定」。

2、雁陣核心圈佔全球經濟比重大幅下降。北美+西歐+日韓的比重從1990年的72.46%下降到2019年的42.02%;雁陣核心圈以外國家的比重從27.54%提高到了57.98%。即使排除中國因素後,仍從25.95%提高到了44.56%。

當然,即使在總量佔比大幅下降之後,因圈內外巨大的人口增長差異,雁陣核心圈的人均GDP仍高達圈外的近7倍。也必須看到,如果雁陣核心圈所具有的碾壓性科技和工業代差優勢不被打破,雁陣核心圈的人均GDP遠遠高於圈外的情況不可能改變。

3、雁陣核心圈之中,美國占雁陣核心圈經濟比重從33.97%升至44.06%,加拿大+西歐+日韓占雁陣核心圈經濟比重從66.03%降至了55.94%;美國人均GDP約6.5萬美元,遠超其它國家(英國4.2萬,法國4萬,德國4.6萬,義大利3.3萬,西班牙2.9萬,加拿大4.6萬,日本4萬,韓國3.2萬)。

十四、雄關漫道真如鐵

前面的道路將愈發艱險:

1、正如眾所周知的上世紀末日本的遭遇,老大對老二永遠是最忌憚的,即使是最馴順的盟友。

最關鍵的是,在科技實力最強十國中唯有中國不屬於雁陣核心圈,這無疑將動搖「完美」現代資本主義體系的根基——碾壓性的科技和產業代差優勢。

這就意味著中國勢必成為美國的重點盯防對象,韜光養晦、埋頭髮展已不再可行。

另一方面,雖然美國不再對中國有碾壓性的優勢,但形勢依然極為嚴峻。尤其是以自然指數、高被引科學家數量、高被引論文數量、專利許可數等等所反映的科技實力現狀,美國優勢仍然明顯;更別說上百年科研積累和重重的專利、標準壁壘的優勢,還有「第二世界」眾多盟友的協從……從這次針對華為等企業晶元禁購的情況看,我們的形勢並不比抗美援朝或抗戰時好多少。

2、「完美」的現代資本主義體系以資本的利益聯盟構建了極穩定的結構,具備極強大的遏制第三世界科技發展的能力,所以在二戰之後成功地保持了與除中國之外的第三世界的碾壓性科技和產業代差優勢,並憑此以更隱蔽、更安全、更高效的方式共同壓榨世界,獲得了超高的利潤,現在以1%的人口積累了全球一半的財富,掠奪了八成的新創造財富。

但是,雁陣核心圈在第三世界的資源開採、產品銷售和「把低端產業等轉移出去由全球產業鏈生產」的整個過程,其對第三世界國家而言既是被掠奪過程,也是工業化過程。

「工業化」,其生命力所在,及其最大的威力,就是其能夠極大提高社會生產力的能力。就如包鐵木鐮木犁被鋼鐮鋼犁、被旋耕機等代替,馬車被汽車代替,弓箭被獵槍代替一樣;當人們曾因生產效率的大大提高而實現生活水平的提高後,就不可能再重新回到封閉的農業社會。無論是因為「人們對更美好生活的嚮往」,還是本土新興的在工業化過程中的獲益者(買辦或民族資本家或……)對利潤的追求,都將使舊的生產方式和社會結構發生不可逆轉的巨變,酋長、教長、族長、地主、長老們的權威將遲早被工業化大潮掃蕩一空,取而代之的是能適應工業化的新興生產組織和社會組織。

這個進程是不隨任何人的意志而轉移的。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雁陣核心圈可以扶植酋長、國王來壓制新興勢力,也可以培養新興勢力中的買辦來維持壟斷,以碾壓性科技和產業代差優勢迫使各國進一步工業化的絕大多數努力都歸於失敗。但全球工業化始終是大勢所趨,只要「人們對更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對利潤的追求不會消失,這些努力就將如星星之火在大草原上不斷閃現。

另一方面,即便是無力打破「封印」的第三世界國家,雖然無法實現產業升級科技升級,但「低水平的工業化」生產效率相對於原本的農業社會也是極大提高,加上雁陣核心圈內外巨大的人口規模差異和人口增長差異,其規模效應也是相當巨大的。「把低端產業等轉移出去由全球產業鏈生產」在隔離了資本家和工人的同時,也讓雁陣核心圈佔全球經濟比重大幅下降,畢竟圈內只有世界10%人口。

雁陣核心圈因「隔離資本家和工人」的需要,啟動了第三世界國家的工業化。但工業化「魔獸」一旦長成,就不會甘心於受「召喚者」的奴役,時機來臨、「封印」打破就必將反噬「召喚者」。

3、美國占雁陣核心圈經濟比重大幅上升,充分顯示了「頭雁」的優勢。還有本次疫情的美元大放水,也明顯可看出美元作為事實上的世界貨幣及其衍生出的金融霸權,所造就的美國對包括第二世界在內所有國家的掠奪優勢。

但是

雖然以部分「純粹的資本家」為紐帶,全世界資本家緊密有序地團結在了美國周圍,但這種團結是以「合理」的利益分配體系為基礎;雖然「完美」現代資本主義體系以更隱蔽、更安全、更高效的方式保障了前1%的人口獲得了超高的利潤,在雁陣核心圈內部的分配卻未必是所有國家都滿意。在經濟上行、發展順利時,雁陣核心圈內美國吃肉各國喝湯啃骨頭,圈外燒草喝粥,倒還一片和諧;但發展困難經濟萎縮下行時,美國吃完離席後連湯和骨頭都沒了還怎麼一片和諧?還有如劫掠法國阿爾斯通、日本半導體產業,制裁北溪2號,破壞歐洲一體化等等……畢竟並不是所有資本家都能拋棄祖國和民族屬性,更何況「人民或許能夠忘記殺父之仇,卻絕對難忍奪財之恨。」,美國占雁陣核心圈經濟比重大幅上升也就意味著美國之外能擠進前1%的名額在下降,「第二世界」真就毫無怨言?所以,會有《數字服務法案》、《數字市場法案》和《歐洲處理器和半導體科技計劃聯合聲明》等等。

即便在「頭雁」國內,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報告顯示美國最富有的0.1%的人擁有近20%的財富,直逼1929年大蕭條之前;據Inequality.org 的數據,美國最富有的1%(約329萬人)掌握了全國42.5%財富,遠超收入不均差距第二高的荷蘭(最富有的1%擁有全國28%財富);據EPI的研究數據顯示,美國最富有的1%人平均年收入約為1,317,000美元,其餘99%人的平均年收入僅為50,107美元,最富有的1%人平均收入較國內其他人高約26.3倍;而美聯儲2019年報告,2018年美國最富有的10%家庭掌控著美國所有財富的70%,而這一數字在1989年是60%,在同一時期,最富有的1%人群的財富份額已經從23%升至32%。這些報告口徑不同數據有差異,但從其一致的趨勢,以及桑德斯現象和特朗普現象、「佔領華爾街」的出現,各族群和利益集團分裂加劇……其中最魔幻的則是:「頭雁」要拋下雁陣要反全球化?而且居然有相當部分美國人支持!真正是意味深長……

十五、論持久戰

值此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前途艱險,有「危」有「機」。

雁陣核心圈的強大和霸道,是毋庸置疑的,所以,我們的形勢並不比抗美援朝或抗戰時好多少。

但是,美國並非不可戰勝。

學習一下《論持久戰》:

《論持久戰》里著重分析了中國抗日戰爭中日雙方的特點:

中方:弱國、大國、戰爭的正義和進步性、國際上多助

日方:強國、小國、戰爭的退步和野蠻性、國際上寡助

並對這些特點及其在不同階段發展情況進行研究分析,駁斥了「速勝論」和「亡國論」,得出了「持久抗戰中國必勝」的偉大論斷。

現在我們的境遇與當時有相同,也有不同。

1、在綜合國力上,中弱美強。雖然兩國綜合國力差距隨時間推移在縮小,但是,現在美國依然優勢明顯。相比而言:

中國

優勢在於僅本土人口、工業人口、產業工人規模就超過雁陣核心圈總和,科研人員超過美國、接近歐盟28國總和。這意味著在最壞最極端的情況下,在一個國家內部就能實現全部產業鏈和14億人口的一體化市場,因龐大的工業和市場規模所具備的抗壓能力,為中國提供了對抗「完美」現代資本主義體系的底氣。

再加上足以自保的軍事實力,讓美國忌憚於兩敗俱傷而不敢輕易言戰。

美國

優勢則在於超級大國的多年積累和霸權(無論是科技、軍事、政治、外交等各方面),有「雁陣」能方便地全球調配資源。

2、在世界大勢上,中順美逆。相比而言:

中國

當前世界大勢就是經濟全球化、全球工業化。只要「人們對更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對利潤的追求不會消失,第三世界進一步工業化和科技升級產業升級的努力就將如星星之火在大草原上不斷閃現。

中國也是「經濟全球化」受益者。但與美國不同,中國沒有霸權也沒有掠奪壓榨他國,僅致力於自保,致力於不被掠奪和壓榨,所以可埋頭苦幹並已經在突破科技「封印」,開始蠶食原本屬於雁陣核心圈的高科技紅利。同時中國也沒有幫美國維護「封印」的義務,那怕是僅僅出於利益也會幫助第三世界進一步工業化,例如以合理價格代建5G基站和提供「新型麵包機」等等。順大勢而為,謀自己發展和幫助他國發展,事半而功倍。

美國

前面已經談到,「完美」現代資本主義體系的最精妙之處在隔離了資本家和工人,以更隱蔽、更安全、更高效的方式共同壓榨世界。

資本要有更高的利潤,就必須啟動第三世界的工業化,以獲得更多的原料來源地、市場,並「把低端產業等轉移出去由全球產業鏈生產」,這就是「經濟全球化」。所以,美國是「經濟全球化」最早的倡議者、最有力的主導者、最大的受益者。

但是,「完美」現代資本主義體系的根基是雁陣核心圈對第三世界碾壓性科技和產業代差優勢,美國要維持超高的利潤,在啟動第三世界的工業化的同時,又還必須壓制、阻止第三世界實現高度工業化。

這個鋼絲真不好踩,雖然之前也還踩得不錯(只出了中國這個「意外」),但不代表能一直踩下去。

經濟全球化、全球工業化始終是大勢所趨,為維持霸權和掠奪壓榨他國而壓制、阻止第三世界實現高度工業化,逆大勢而動必定事倍而功半。

畢竟,雁陣核心圈之外是世界的90%!

美國通過「雁陣」的掠奪壓榨方式雖然隱蔽、安全、高效,但依然是掠奪和壓榨,如果形勢改變導致掠奪和壓榨的產出不能彌補其投入,雖然是超級大國也不能持久,就象當年的大英殖民帝國。

正如當年民族意識覺醒和社會、技術進步,讓殖民帝國的維持成本增加、所獲利潤下降並最終導致殖民體系崩潰一樣;新的全球工業化浪潮也必將讓「完美」的現代資本主義體系崩潰。

十六、破局

所以,中國對於美國的威脅並不在於GDP或其它。

而在於本應在尾雁行列的跟從者,科技實力卻衝到了雁陣核心圈領先行列中;

而在於有了「能生產什麼,什麼就從高科技淪為白菜價」的中國,墨西哥人、「墨南哥人」都能方便地以白菜價獲得「新型麵包機」,之前各高科技跨國企業基於壟斷利潤所共同維持的科技和產業代差,至少在部分產業已經無法維持下去,「完美」現代資本主義體系的根基開始動搖。

形勢已經在改變:

1、雁陣核心圈的高科技壟斷利潤被蠶食;

2、第三世界工業化的廣度和深度都將更快地增長;

3、第三世界科技升級產業升級的門檻將大大降低。

遠的、大的,如成套發電設備、化工設備、水泥生產設備、尿素生產設備、基建設備等姑且不說,單單一個手機及其基站設備,第三世界能夠廉價、成套、方便、服務周到、無附加條件地獲得這種「前.高精尖」設備,就幫助他們在通信領域與雁陣核心圈沒了代差,為生產力提升和社會更廣泛更方便地聯接並進一步工業化提供了可能。

如果這種形勢繼續下去,就必然出現:雁陣核心圈對第三世界的科技優勢逐漸縮小,同時圈外工業人口大幅增長,很容易達到20~30億這個數量級。

當然,產業水平可能仍較西方低1、2檔。但要記住,雁陣核心圈之外是世界的90%!

「雁陣」得以成立,90%能被10%帶領安排並掠奪壓榨的前提是:頭雁到尾雁有碾壓性的科技落差,隨著頭雁的科技和產業提升並向後雁轉移傳遞,而讓產業結構升級呈現出先後有序、遞次升級的發展;在這個轉移傳遞過程中,各級尾雁在被掠奪壓榨之外還能看到利益、看到發展的希望,而且似乎是唯一的希望。

但是,碾壓性的科技代差沒了之後呢?或者雁陣之外有了白菜價「新型麵包機」之後呢?

甚至不需要90%與10%間科技水平相當,只需要沒有碾壓性的科技代差,圈外工業人口達到20~30億這個數量級後,90%世界人口的GDP將很容易達到10%其餘人口的2~3倍,屆時90%還會任由10%帶領安排並掠奪壓榨嗎?我為什麼必須從上一級承接轉移產業?有了相當規模工業人口之後,我為什麼不根據國情選擇個別產業攻關進入第一梯隊?

也不需要90%團結一致。新興本土資本家(甚至部分買辦)那怕僅僅出於對利潤的追求,也會積極主動尋求擺脫壓制實現產業升級。明明可以方便地以白菜價獲得「新型麵包機」的時候,為什麼一定要從頭雁購買?在「封印」已被中國打破的情況下,甚至會在利潤驅使下跟進仿製、研發,加入進一步擴散「新型麵包機」的行列。

如果不用移民也能讓自己企業實現產業升級賺更多的錢,或者移民後也不能讓自己的企業突破科技或其它限制賺更多的錢,「世界公民」也不願意拋棄祖國和民族屬性。留下當個本土山大王不好嗎?為什麼要去美國當「中產」?明明錢可以自己全賺,為什麼一定要分一部分給美國人?如塔塔集團、火星企業之類的,可能就會向真正的本土資本家方向轉變。

這樣,美國可以「把低端產業等轉移出去由全球產業鏈生產」隔離自己的資本家和工人,但是,在沒有碾壓性的科技落差後,就無法阻止第三世界積極工業化提升產業水平併產生數量極龐大的工人和相應龐大數量的真正的本土資本家。

在此同時,因為中國開始蠶食原本屬於雁陣核心圈的高科技紅利,沒有了碾壓性科技和產業代差優勢所帶來的超高壟斷利潤,建立在此之上的「合理」的利益分配體系也就無法維繫。「合理」的利益分配體系沒了,還怎麼保證金字塔頂端那1%的利潤?美國技師還怎麼繼續做中產階級?再加上雁陣所帶來的財富集中化,當1%不能在90%上滿足其貪慾時就會在9%上吸血,甚至「世界1%」會變成「世界0.1%」!這就必將導致雁陣核心圈內部矛盾衝突進一步加劇……

資本的唯一本性就是趨利。

所以根本不需要「紅顏色革命」,僅需順大勢而為,做到謀自己發展的同時也能幫助第三世界滿足「人們對更美好生活的嚮往」和提高生產水平的需求、其本土資本家對利潤的追求,就將促使隔離資本家和工人的「完美」現代資本主義體系崩潰。

「雁陣」崩潰之後,各國資本家都將直面工人之後,連雁陣核心圈也可能面臨革命,美國還能全球調配資源來組織圍攻中國嗎?

綜上所述,現在我們的境遇與《論持久戰》有不同,但大勢相同:當前形勢嚴峻,但形勢發展利於我們,「速勝論」和「亡國論」都是錯誤的。

只要我們自己陣腳不亂,積極學習引進,主動走出國門,順經濟全球化、全球工業化的世界大勢而為,謀自己發展和幫助他國發展,必定事半而功倍,「雁陣」必定崩潰。

可以預見,這個形勢轉變過程將是相當漫長的,但是,持久抗戰中國必勝!

十七、而今邁步從頭越

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摧毀「雁陣」這一人類發展的桎梏,是我們實現偉大復興的唯一途徑,也是最大潛力之所在。

統一語言和文化、已經基本工業化的14億人口,「五年規劃十年安排三十年遠景五十年戰略」有目的有步驟堅持不懈的努力,這是我們最大的優勢。

今後的道路該如何走,略作探討:

1、穩定陣腳,不驕不躁,不惹事不怕事。

2、繼續加大科研上的人力、財力、物力的投入,總研發支出佔GDP的比例應達到3.2%(日本)~4.5%(韓國)的水平。

3、不要急於求成,尤其在基礎科學領域上要有十年、甚至百年磨一劍的準備;同時集中力量攻關,穩中求快突破瓶頸。

4、加大科研投入不能只依靠國家,對科研型企業、尤其是上了制裁名單的企業,應予以大力支持、保護,他們可以在競爭中倒下但絕不能在制裁中倒下;對所謂「互聯網企業」等,必須讓他們把視線從「幾顆白菜」、「進口豬肉」移到「星辰大海」上,大幅提高研發支出占營收的比例,轉型為科研型企業。

5、全面提升我國的科技、產業、文化生態位,積极參与制定國際技術標準和國際貿易規則,推動人民幣的區域化乃至國際化。

6、堅持不拋棄不放棄,幫扶困難群體縮小貧富差距,無論是自然條件、地區、城鄉、階級所造成的貧富差距;為所有人民提供公平合理的教育、醫療、社保體系和在此基礎上的公平發展機會。

7、在思想和輿論上,現階段仍應遵循國家民族敘事,但同時也應重樹並強化階級意識,並在有條件時輸出階級敘事。

8、積極探索新型集體所有制企業道路。例如:在華為模式的基礎上進一步改革,以法律規章規範和保護,形成所有正式員工共同持股並組成工會,工會任免和考核董事會、監事會,監事會監督,董事會負責公司管理具體事務的合作社(制)企業模式。無論是農業還是高科技產業都應積極探索新型合作社(制)企業道路,具體方案可探討、試驗,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因時制宜,但都應通過法律規章來規範明確,既要保障企業效率和效益,也要保護普通員工權利。既然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的荷蘭皇家菲仕蘭合作社、丹麥牛奶合作社和基布茲及其下屬耐特菲姆公司、伯爾梅特公司,等等合作社(制)企業都能發展良好,通過學習借鑒其法律規章和組織管理方式後,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沒理由發展不好。

9、最關鍵的是:不能屠龍未成,先變惡龍。

A、在任何國家都不加入壟斷聯盟謀取壟斷暴利,不當雁陣核心圈的幫凶。

B、拓展「一帶一路」,在不當「冤大頭」的前提下,做到謀自己發展的同時也能幫助第三世界國家發展,互惠互利。

C、國內應警惕資本對媒體、輿論等等的操控,以及純資本利益意見對大政方針的影響。國內所有上規模的非政府組織(NGO)與非營利組織(NPO)應如實報告其組織和課題的資金資助來源,來源於國外(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組織」)且不如實報告者視同間諜行為。

D、從政策制定、產業規劃等全方位發力,增加勞動、創造在分配中的比重,壓縮資金、土地在分配中的比重,嚴防壟斷資本。

十八、未來

我們絕不做下一隻「頭雁」,屠龍之後還須搗毀龍穴;我們的發展必須建立在自己的工作和努力之上,而不是對尾雁的掠奪壓榨;我們的未來不是下一個帝國,而是要實現天安門城樓上的那兩句話,是人類文明新篇章,是星辰大海。

曾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

大畫家丟勒的父親是一名首飾工匠,和他出生的小村莊一樣默默無聞。老丟勒夫婦一共生養了17個孩子,丟勒出生那年,老丟勒已經44歲了。為了養活諸多子女,老丟勒一天得工作18個小時。可因為貧窮,只有兩個孩子活到了成年。丟勒兄弟倆都有繪畫天賦,但父親最多只能供其中一個去紐倫堡藝術學院學畫。結果弟弟丟勒靠擲銅板獲得了受教育的機會,哥哥早早做了礦工分擔家裡的開銷。弟弟功成名就榮歸故里時感恩哥哥的付出,願意出錢供哥哥去美院深造。然而,哥哥的雙手已經因為常年勞作而關節失靈,再也無法拿起畫筆和刻刀了。弟弟只能將滿腔深情化成了一副名為《雙手》的畫作。

也許故事只是「故事」,但人類的未來應該是這樣:

所有人民都有公平合理的教育、醫療、社保體系和在此基礎上的公平發展機會,丟勒哥哥這樣或相似的悲劇不再在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和世界任何一個角落上演,因資本和利潤而壓制「世界的90%」發展的「雁陣」必須被推翻。

這不僅是因為「人類希望創造有情懷的世界」,而且是因為:

更好地發揮每一個人的天賦和才能,「獎勵工作和創造,而非獎勵財富」,這是人類走向更高層次文明的基礎!

十九、補充

我的歷史觀:

1、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可以認識的,認識是發展變化的。

2、所有國家、民族乃至人類社會均可看作一「耗散系統」,具有在原始簡單結構基礎上自行組織、自我發展、完善的特性。

3、存在的歷史就是合理的歷史,當然「不存在的歷史就不合理」不成立。

4、歷史前進的原動力來源於人的慾望:生存、安全、尊重,對更美好生活的嚮往,等等。

歷史前進的方向由眾多各異的慾望之間、慾望與現實間衝突和協調後形成的「合力」決定。

5、所謂「文明」的本質,就是更高效率的物質生產。

當然,如果只有效率,沒有與之相適應的制度體系的「文明」也是不能長遠發展的。

6、認可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所以認可英特納雄耐爾的可行性。

7、歷史事件可以是偶然的,但歷史大勢一定是必然的。無數的偶然相加就等於必然。

所以,時勢造英雄,而非英雄造時勢。

8、綜上所述,歷史具有邏輯性(因果關係),連續性,大局、大勢上的不可逆轉和不受個人影響的特性。

9、看歷史,大勢重於細節,數據重於故事。如果研究所謂「康乾盛世」只糾纏於什麼「九龍奪嫡」、宮闈陰謀、秘聞野史,卻對小冰河氣候、玉米紅薯的引種擴展、攤丁入畝等一無所知,這不是歷史學者,而是三流網路寫手。

另:

請「悲觀絕望者」把時間尺度放大一點來看,現在與一百年前相比,一百年前與一千年前相比,什麼時候更公平合理?

當年生死予奪,操於一手,明於法典的事,現在必須以「雁陣」等方式隱蔽、欺騙性地做;中間有抗爭,有反撲,但在曲折中前進的歷史大勢是明確的。

請明白:過去沒做,或沒做好的事,不等於這事不是必須做的事,或者是永遠不會做的事,永遠做不好的事。

再請看看下面兩個問題的回答:

近1億人告別絕對貧困,提前10年完成聯合國目標,中國脫貧攻堅成果在國際上是什麼水平? 近 1 億人告別絕對貧困,提前 10 年完成聯合國目標,中國脫貧攻堅成果在國際上是什麼水平?

截至去年底超1800人犧牲在脫貧攻堅一線,你對他們有什麼想說的?你還了解哪些脫貧故事? 截至去年底超 1800 人犧牲在脫貧攻堅一線,你對他們有什麼想說的?你還了解哪些脫貧故事?

「在你們身上,寄託著人類和中國的將來」——魯迅祝紅軍長征勝利到達陝北賀電

春過雪消:工業化之前的全國平均糧食畝產最高能有多少?

春過雪消:地主階級是怎樣阻礙生產力發展的?

春過雪消:如何評價人民公社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工業化過程中的歷史作用?

春過雪消:小農經濟(包產到戶)是否已到最後的末路?

春過雪消:我國農業改革的邏輯以及進一步改革的思路?

春過雪消:1949年,中國(大陸)的工業水平和規模在世界上能排到什麼等級?

春過雪消:如何評價建國後、改革開放前中國的工業體系?(近現代史之核心:國家工業化——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春過雪消:就中國而言,近代到今最偉大的人是誰?

春過雪消:為何印度耕地面積世界第一而糧食年產不足中國一半?

春過雪消:為什麼那麼多中國人討厭日本?單純因為歷史?

春過雪消:為什麼一些人覺得美國是中國的敵人而不是朋友?

春過雪消:如果你可以改變你的國家一個政策或者法律,你會改變什麼?

春過雪消:有哪些農業上的事實,沒有一定農學知識的人不會相信?

春過雪消:中國整體的潛力有多大,盡頭在哪裡?


人均GDP穩定在1萬美元之上是一個里程碑,說明我國即將摸到發展中國家的天花板。對中國這樣龐大的體量來說,想要繼續前進,必須要在科技、產業上從中低端向中高端全面突破。現在我們或許在一些行業上世界領先,但諸位看到知乎上那些機械勸退者就應該明白:我國的製造業提升空間真的很大。我們自稱為工業門類最齊全的國家,但是機械是工科之母。中國如果想與普通發展中國家真正劃清界限,起碼機械不應該是一個勸退行業。

如果說從1千美元到1萬美元需要做到從無到有,那麼從1萬美元衝擊5萬乃至10萬美元必須要做到從有到好。否則就會像阿根廷、巴西之流的國家一樣,掉入所謂中等收入陷阱。中國與他們不同的是,我國是一個從各方面來看都獨立自主的國家。我們沒有美國駐軍,我們的體Z與西方不同,美國無法操控我們,我們如何發展,只取決於我們自己。

(PS:我國2021年的美元人均GDP會更好看。我國美元人均GDP的增長由三項構成:1.實際GDP增速、2.通貨膨脹、3.匯率變化。1.去年受疫情影響的生產和消費今年將會全面恢復,2021年GDP實際增長率可能達到8%以上;2.物價正常上漲是免不了的;3.去年的美元GDP是按6.9的匯率計算的,到現在為止,美元兌人民幣已經到6.45了,已經有了6%以上的升值。三項加起來,我國2021年可能會有超15%的美元名義增速,也就是2021年我國人均GDP極大可能超過1.25萬美元。不過,這些只是數字遊戲,真正要關注的還是產業升級的成功與否)

從分省的GDP可以看出,現階段我國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2020年,人均GDP最高的北京已達24291美元(捷克23213美元,2019年),最低的甘肅僅為4937美元(牙買加5460美元,2019年)。北京是甘肅的4.92倍。

事實上,不止是省份之間的差距大,省內的差距更大。在廣東省內,深圳市的人均GDP是梅州市的7.47倍。在甘肅省內,蘭州市的人均GDP是定西市的4.88倍(用嘉峪關比定西是7.18倍)。數據的現實告訴我們,想要完成向發達國家的跨越,國內的發展不平衡問題如何解決,總歸是繞不過去的坎。


意味著我們達到了世界人均GDP均值。

意味著我們佔全部發展中國家GDP的40%,人均GDP是所有發展中國家均值的2倍。

意味著人均GDP比我們高的國家人口只佔全世界人口的20%,有60%的人口比我們低。


匯率,匯率,匯率,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匯率的穩定很重要。

所謂中等收入陷阱,核心就是匯率下跌,而不是國內經濟停滯,因此,人民幣匯率的穩定和升值極其重要。

發展中國家,就如發達國家的育苗基地,或移動牧場。

發達國家將產能或或訂單,轉移到某些發展中國家,這些發展中國家很快就能發展起來,但隨著生產成本的上漲,這些產能或訂單又會轉移走,同時轉移走的還有這些發展中國家的富有階層。

看看中國外貿出口企業排名,就知道,中國的外貿主要是外資,台資,合資推動的,到了現在,總量還是佔一半以上。

這些大型外貿出口,企業會不會離開中國呢?典型的代表就是富士康。

富士康的利潤主要來自給蘋果代工,如果蘋果的代工企業大量離開中國,中國必然會採取各種措施限制蘋果在中國的銷售,就如對三星做的。

因此,中國龐大的市場規模,能夠避免大量代工企業,和出口企業離開中國,甚至還可以讓更多的產能搬到中國大陸。

例如,今年大陸對台灣的逆差高達1400多億美元,這主要是在大陸的台資企業造成的,如果大陸要求這些台資企業選邊站,很多企業都會將產能搬到大陸。

隨著中國的產業升級,進口替代越來越多,特別是電動汽車的普及,將會大量減少對石油的進口,基建高峰過了之後,鐵礦石的進口也會大量減少。

大量的進口替代,和龐大的市場規模,能夠保證中國在商品貿易方面保持順差,擴大順差。

中國的逆差,主要來自服務貿易和留學移民方面。

中國僅僅在出國旅遊方面的逆差,就高達一千多億美元,再加上大量的留學和移民逆差,還有近些年出現的投資逆差,是造成逆差的主要來演。

另外,奢侈品進口和豪華轎車進口等等,每年的逆差也有上千億美元。

可以這樣講,中國的打工人賺取了大量順差,而中國的富人則造成了大量逆差。

當然,這並不是中國的獨有的,而是所有發展中國家的共同特徵。

中國為什麼不能開放人民幣在資本項目的自由兌換,主要就是中國的富人,因為擁有大量房地產和股票,掌控著大量的流動性,就如一個個堰塞湖,嚴重威脅了中國的經濟和金融安全。

債務留國內,財產去國外,套現資產,成了很多資本家和富人的投資策略。

曾經的亞洲金融危機,固然有索羅斯等投機大亨操作的因素,但那些國家的很多富人也是助紂為虐的幫凶,大量套現本國貨幣。

近幾年,很多人唱衰中國,也是因為中國很多的富人,也在套現人民幣,中國的房地產和股票,還有互聯網金融,成了富人槓桿操作和資產套現的主要媒介和工具。

人民幣匯率的穩定,在產能轉移方面不用擔心,但是在資產轉移和人民幣套現方面,應該十分小心,房地產,股票,和影子銀行,形成了一個個堰塞湖,就在絕大多數中國人的頭頂上。

不能讓李嘉誠這樣人再跑掉,嚴控人民幣資產套現,解決資產堰塞湖,將是中國避免掉進所謂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