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認為藥物的活性是一把雙刃劍

有正作用,一定存在副作用。

正作用顯著的,副作用出現概率更高;

幾乎不存在副作用的藥物,有大概率的原因是因為正作用不顯著。

這叫做陰陽的對立和統一


中醫經典《黃帝內經》裏有句話這麼說,有故無殞,亦無殞也。意思是如果藥物對證,哪怕藥物有毒副作用,它也是針對疾病的,而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在某省「杏林杯」知識競賽風采展示環節,是有參賽隊員講了這個的,針對妊娠期間女性便祕等實熱證情況下,合理運用大黃等瀉下藥,是可以減輕這個情況的,也經過臨牀驗證的,有效率很高,毒副作用幾無,當然藥量較小,具體細節我並不清楚,因為這個大黃等攻逐藥物在妊娠期是慎用忌用禁用的,在我看來,可能與孕婦體質良好,進補較多的情況下,出現內有積滯實熱,方可運用,而且還是少量,三克左右。對於體質素虛之人,肯定是不能使用的。

至於臨牀上,我相信對於孕婦,很多醫生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畢竟保護自己是第一位的,寧肯多補補,也不願用這些給人證據,讓人找事的藥物,所以,可以當我說的都是笑話。

當然,只有辨證準確的話,副作用或者說毒性對人體造成的負面影響是基本可以忽略不計的,不然,人蔘殺人無過,大黃救人無功的情況仍會發生。


我到是挺希望中藥的副作用能大一點,或者說,天然藥物化學的研究,好多是圍繞著大毒的中藥材展開的。(PS:中藥的大毒和毒性作用不是一個概念)

藥物的不良反應一般分兩種,劑量相關的不良反應和劑量不相關的不良反應。

劑量相關的不良反應,大多和代謝動力學機制有關,比如副作用、毒性作用、繼發反應、首劑效應、後遺效應等等,少數和靶器官敏感性相關。

劑量不相關的不良反應,大多和個體特異性相關,這裡不多談了。

只談副作用的話,產生副作用的原因是藥物作用的選擇性低,作用範圍廣,當其中某一作用被用來作為治療目的時,其他作用就可能成為副作用。同時也就有了為了降低副作用的靶向藥物,也有把副作用作為治療作用的西地那非。再比如,沙利度胺的不良反應,影響不小吧,但沙利度胺片依舊可以上市銷售。

葯化研究生做課題時,怕啥?還不是怕做了幾個月,結果啥活性都沒得,不說作用了,能整出幾條副作用就謝天謝地了,沒準哪天副作用就轉正了呢。


中藥裏的砒霜雄黃這種重金屬礦物葯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很多藥物也有肝腎毒性,更多藥物甚至成分複雜,沒有嚴格的觀察。評價某個藥物的副作用,你需要更具體到每個藥物本身,以及它的用法用量劑量。拋開這些,張口就來,中藥副作用小,是不嚴謹不科學的。


中藥所 謂的副作用小隻是中醫從業者和中醫粉粉飾出來的一種假象,假裝不存在或者假裝沒看到再或者堅決不承認。


涼水對於胃潰瘍的人就是「毒」


不用理解「中藥副作用小」這句話,毫無根據,把副作用研究不充分就當做小這種掩耳盜鈴的行為已經誤導了很多人並正在誤導更多的人。

「中藥副作用比西藥小」,這一說法是否有事實或者理論依據? - 徐築夏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793706/answer/19428295

「是葯三分毒」更是沒譜,這裡的三分既不是有三成藥物有毒,也不是每種藥材、藥方、藥物都有三分毒性,按照古漢語習慣,「三分」是虛指,但是還不能理解為藥物都有一定毒性或者一部分藥物有毒性,這種含糊其辭的說法本身就是反智反科學的,每種藥物的毒理作用應當用可重複、可數字化的科學方法做系統的驗證之後給出明確的各類副作用的發生幾率和程度,這裡我們不討論中醫體系的問題,但是所用的中藥至少應該儘早完成現代化驗證。


副作用小=沒有經過測試,所以不知道副作用是什麼,單我也不能說它沒有副作用,所以寫個副作用小。

是葯三分毒=中藥無論是單獨使用還是組合使用,對於器官的作用機理不明,尤其是組合使用的時候,有些毛用沒有純粹只帶毒的藥材,為了搭夥賣出去,就只能說是葯三分毒。


中藥副作用小,是一種民間自發形成的偽命題。之所以形成這種認知,和中醫集體水平下降有關係。也和民眾集體不信任中醫有關係。要治病,葯幾乎必然是毒性的(是葯三分毒)。所謂的毒性,其實也就是偏性。人之所以生病,也是因為陰陽五行不協調導致。身體本身偏了,要調正,就同樣必須是用偏性調正。身體偏性越大,藥性必須用越毒纔有效。

而中藥副作用小,是因為,在以往的環境下,中醫不太敢用偏性太強的葯。重症急症,一般患者不會也不敢找中醫。因此也多數用不上毒性強的葯。中醫如果自己本身水平又不夠。當然也不敢用毒性太強的葯,萬一出事咋辦?

本著,安全第一的原則。患者首先一般也是一些無關痛癢的病來找中醫。醫生也是開些偏性沒有那麼強的葯,安全第一嘛。

但凡治病,越是危難的,風險自然越是大。不論中西醫都是如此。

不敢用毒藥治病的中醫,很可能是混混日子多數。真正中醫要發展,要敢用毒藥,偏性強的葯。纔有可能在急症領域,顯示出超越西醫的效果。

中醫用藥,病治到7、8分,就可以停葯了。剩下2、3分,交給身體自己去調理。如果非要治到10分,乃至再11、12分。這就矯枉過正了。這時候,副作用也就顯示出來了。天道忌盈。


關鍵在於你怎麼用……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咋就不理解呢

藥物都有偏性,用的就是藥物的偏性去治療病的偏性,以偏糾偏。用的對了,起的就是治療作用,用錯了,病的偏性加上藥物偏性,就出現了新的偏性,就是所謂的「副作用」。

用的好,副作用是可控的,就是「副作用小」。藥物本身的存在,就是有偏性的,是有可能對人產生毒副作用的,就是「是葯三分毒」。

中藥西藥都是這樣。

葯證相符,大黃亦補;葯證不符,參茸亦毒。

看你怎麼用。藥物的存在就是存在,作用是人用出來的。


要用馬兜鈴酸A當論據比爛的話~~這玩意是能增加巨噬細胞吞噬力的,歐洲1981年以前的實驗裏,可以抗腫瘤、抗感染、抗關節炎等等,千人孕婦分娩感染率對照試驗能從26.8%下降到8.2%,1979年時國內論文還在引用並號召學習歐洲先進經驗呢~~

馬兜鈴屬植物的化學、藥理和臨牀--《國外醫學.藥學分冊》1979年02期?

www.cnki.com.cn

有些實驗還是雙盲的呢~~

1981年以後才重視腎毒性一刀切了不讓用,250種馬兜鈴酸A化學葯都用出去17年了,奇了怪了,為啥沒出現大量馬兜鈴酸A(也叫增嗜力酸)腎癌的統計?

而且中國的CKD(慢性腎病)沒發現比全球水平高:

華南之類用中藥多的地區也沒發現CKD比其他地區高反而低:

禁用含馬兜鈴酸A多的草藥後CKD也沒下降反而上升了,猜測是終身服用降糖葯,降壓藥,非甾體止疼葯一樣有腎損傷:

以上內容大多轉載自騎車的叉燒~~

中藥裡面,有個論文說,用禁用的關木通和竹葉配伍能發生馬兜鈴酸A競爭性溶出;和甘草配伍則有甘草酸競爭性吸收;和牡丹皮配伍似乎可以轉化為無毒物質;和丹參類配伍能減少一些腎小管損傷,總之配伍後老鼠腎損傷會減輕:

單味中藥配伍含馬兜鈴酸中藥後腎臟減毒作用的實驗研究進展_愛學術?

www.ixueshu.com圖標

其他還有什麼細辛只用根,選用特定地區的細辛,炒焦鹼洗來降低馬兜鈴酸A殘留等等……

個人很好奇,和甘草配伍後減少腎吸收或者和丹參配伍減輕腎損傷,那麼之後是否還有增加巨噬細胞吞噬力的效果?如果還有,會不會這種復方算草藥版免疫調節類藥物?

要知道治療風濕性關節炎會用到的免疫調節類藥物甲氨蝶呤,那個是3類致癌物,比1類證據缺乏,但並非完全不致癌,一般至少能做出來老鼠致癌TD50數據才能標個3類致癌物吧。

********

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年度報告(2015年)

2015年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涉及藥品類別分佈

照這個圖看大部分不良反應是西藥的~~

此思路來自芋頭微波的微博,他還提供了論據,由論文《北京天壇醫院2008-2012年小包裝中藥飲片使用分析》[8],可以發現銷量排名前10名的中成藥飲片,DDDs普遍18500多:

http://xxzz.cintcm.com//oa/pdfdow.aspx?Sid=201406041?

xxzz.cintcm.com

不比各種當紅抗生素16128少。這是根據論文《實施專項整治前後北京地區65家基層醫療機構抗菌藥物應用調查分析》,65家醫院口服抗生素前10名的DDDs(使用年總用藥量/每日規定劑量)合計10483318.66,除以65再除以10,平均每個醫院每種口服抗生素的DDDs為16128.18:

實施專項整治前後北京地區65家基層醫療機構抗菌藥物應用調查分析_愛學術

————

但是有個問題,就是西藥抗生素導致的肝損傷裏,有兩成多是肺結核抗生素:

中藥裡面對付肺結核的萱草根,我記得有論文說動物實驗毒性也很大,效果也沒經過對照類人體試驗肯定:

中藥對結核桿菌作用的研究 Ⅳ.萱草根抗結核作用的綜合研究--《復旦學報(醫學版)》1965年03期

其他的黃連素和知母恐怕效果更弱。肺結核這種重病現在中藥大多數沒法治……最多有個論文說14例多重耐葯肺結核,治半年死了1個,看著有減少死亡率的意思,但缺乏空白對照組說不清具體減少了多少死亡率對14例耐多葯肺結核純中藥治療後的中醫再認識;

還有箇舊論文說中成藥止紅散能減少肺結核出血,比起只用抗生素,增加止紅散在一百人對照試驗裏減少了吐血間接減少了8%計數效率死亡率中西醫結合治療肺結核咯血100例報告--《新鄉醫學院學報》1986年04期 但也是80年代的事情了……等於少治了一些重病,因此不能認為上述比較是公平的。

【補充:肺結核分歧桿菌變異速度特別快,成人肺結核用卡介苗已經無法阻擋了,最新的GSK的二代疫苗有效率54%:

GSK 新型肺結核疫苗有效率達到 54% - 丁香園

印度,伊朗、義大利的貧民窟有12種抗生素都不怕的完全耐藥性肺結核了:

完全抗藥性肺結核_百度百科

目前有一種用AI無監督自學習的方法,窮舉了1.07億種化合物的糖尿病實驗性藥物halicen在動物實驗裏能對付這種完全耐藥性肺結核,但還得拉個FDA標準下的平均3000萬美元,做完III期雙盲才能上市,如果太貴,貧民窟裏的人喫不到足夠量就停葯,不知道會不會又產生耐藥性?不過據說halicen是人類以前沒掌握的電化學梯度下降原理殺菌葯,AI自己總結出來的,此原理的殺菌葯很少見,耐藥性增長應噶很慢。

此外加拿大也有種加固細菌細胞壁的新式抗生素,好像也對這種耐葯肺結核有用?目前就聽說這兩種等著做人體試驗了……】

普通抗生素能治的病中藥倒未必不能替代,如幾百人實驗裏,72.7%的急性單純性闌尾炎只用抗生素能好且追蹤一年沒複發:

[JAMA]急性單純性闌尾炎:抗生素治療vs闌尾切除術_急性單純性闌尾炎_闌尾切除術_抗生素治療_醫脈通

雖然現在不怎麼用了,但1958年是嘗試過181個急性單純性闌尾炎,用大黃牡丹湯治療,半年後有13人複發,繼續服藥還是能治好7個的,剩下6個並發廣泛性腹膜炎沒辦法切了(有糞石的,不能用瀉下法怕流產的孕婦,不喝葯的兒童,穿孔的估計的也得切,但瀉下法確實能替代一些抗生素療法):

1958年資料10 中醫治療闌尾炎 - 百度文庫

而且2012年動物實驗顯示闌尾有益生菌儲存站作用,也和某種免疫細胞有關係,能不切最好是不切:

科普:闌尾不是多餘的 _歷史頻道_新浪網

另外其他難於比較的地方還有,70%是中成藥是西醫開的,40%是不合理用藥:

國家出手!西醫不能開中成藥了_中醫藥

還有,普通門診醫生誤診率也有50%,有設備可能是30%:

專家稱醫生更多地依賴設備檢查致誤診率上升_新聞中心_新浪網

如果按照芋頭微波的中成藥被西醫亂開,所以不能算中藥副作用;那門診醫生也普遍因為誤診亂開西藥(譬如缺乏設備,普通診所不可能做完驗血,細菌培養後再開抗生素),所以西藥裏的副作用也可以減少30%到50%吧?

還有51%的不良反應來自中藥注射劑,實際上古代沒有這種給藥方式啊,這算中藥還是算西藥是比糊塗賬(古代最多也就是用竹筒把藥物吹入腸道,譬如吹入豬膽汁的療法):

濫用中藥注射劑的危害 - 好大夫在線

但是要是這麼說的話,2015年以前國內允許用仿製葯做仿製葯的一致性參照物,葯時曲線可以是原研葯80%的80%,二仿葯是這樣,三仿葯再打個八折不是更厲害?

土摩托:國產葯的質量差在哪?

【我國在2016年推出一致性評價政策,要求仿製葯通過開展評價試驗達到與原研葯療效與安全性一致的結果。目前(2019年)已有211個藥品種類通過了一致性評價,佔到基本藥品目錄289個品種的73%。】

醫院17.36元一盒的葯,藥店卻賣498元,還很難找到!這類葯的巨大差價,究竟「差」在哪?

說實話沒看懂289個品種的基本藥品目錄是涉及所有常用西藥了嗎?也有文章說法國用的西藥有4000種(不常用的6000)?一本暢銷書裏的法國醫藥界醜聞-鄭若麟

若是後者數據對,則是國內大多數西藥仿製葯都沒完成過葯時曲線達到原研葯80%的研究。那仿製藥水平不夠導致的肝損傷算西藥的問題嗎?原研葯可能此類問題會少?

所以這個最後就成了超級糊塗賬了。

********

不過,是葯三分毒也對,日本有個減少癌症患者化療後腹瀉的實驗裏,如果中成藥不辯證亂給反而會增加腹瀉率。

並用漢方製劑(人蔘養榮湯、十全大補湯)對減輕抗癌藥副作用的效果 - 中國知網

注意此論文下一頁中有其他內容:

用柴岑湯減輕腹部腫瘤放療的副作用腹瀉時,辯證準確的可以減少腹瀉;但是未經辨證隨便給的腹瀉卻增加了。未經辨證也可以理解成「辯證錯誤」!

用有偏性的葯去糾正人體的偏性,如果用反了會加重人體的偏性,自然有毒了。

————

希望以後紅外線熱成像儀能幫助中醫提高辯證準確率吧……

TMT醫用紅外熱像儀,中醫熱CT,實現中醫可視化 - 中醫討論版 - 專業醫生社區,醫學、藥學、生命科學、科研學術交流


要看誰在什麼時候說哪個話。商家買前說「副作用小」是希望你買葯,買後說「是葯三分毒」是預防出事推卸責任。 醫生開藥還說「是葯三分毒」而不具體說是預防醫鬧。一般人說是為了消磨時間或者為了擡槓。自己對自己說這兩句話是自我安慰。


中藥副作用小與是葯三分毒都是經驗說法。這兩種說法都是不對的。

很多藥物的毒性往往是他的治療效用。當然有些藥物本身就毒。

舉個生薑的例子,往往大家認為這是食物,但是生薑有一個功效就是溫暖身體,治療手腳冰涼。對於平日怕冷,手腳冰涼的人而言,服用一定量的生薑,可以治療患者的癥狀。這時候的生薑就談不上副作用與毒性了。比如一個人本身已經有些燥熱了,再喝些生薑湯,那就會產生燥熱,失眠,煩躁的癥狀。那生薑就有副作用和毒性了。

因此談論是葯三分毒和中藥的副作用是建立在對症用藥的基礎上。

中醫上還有一句話是:人蔘殺人無過,大黃救人無功。實際上就是對中醫藥的無知認識。

當然有些中藥本身就是劇毒,在使用量上很難判斷和處理,這些藥物日常使用要小心。

另外,拋開劑量談毒性都是耍流氓。藥量不夠不能治病,藥量太過有副作用。

對症和使用量纔是談論毒性與副作用的關鍵。


中藥的使用,有兩種情況。

  1. 對證
  2. 不對證

理論上副作用在上述兩種情況出現的幾率都非常低(不敢絕對化),畢竟經過這麼多年炮製改良。

至於不良反應,可能兩種情況都可能出現。

對證了,但過量了(中病未止),可能產生不良後果,而此不良後果,其實來自於藥物的正作用,而非副作用。

而第二種情況,多半會產生不良後果,而此不良後果,也是來自於藥物的正作用,亦非副作用。

所以,把正作用理解為副作用,屬實有點詭異。

...

是葯三分毒,則屬於警戒語,用於勸告人們不得過量服用,不得有恃葯的思想,不得胡亂補益。這句話是醫者勸告病人的。把葯當飯喫,那也是病,得治。

至於說有些葯,標明瞭小毒、大毒等屬性的,多用作佐使,也是正用其毒。而非副作用。


歸根結底就是因為中醫不知道自己開的中草藥裏包含的那種成分纔是有效成分,哪怕知道了也沒有手段去提純。因為藥效緩慢,藥量低所以副作用也不是急性表現,看起來很美看起來副作用小。而中藥治病卻是需要服用療程的,幾周或者幾個月,有的是長期服用。副作用等待爆發吧


中藥副作用並不小,它只是跟化學藥品的副作用不同而已。

有機物也好無機物也好,只要不是人體日常需要的東西,喫進去了就需要肝來代謝分解。一般而言,有機物比無機物更適應人體環境,通常不會造成顯著的可見的危害,這就是我們理解的【小】。

那麼為什麼說它並不小呢?

因為中藥材跟化學藥品起作用的機理不同,化學藥品比較簡單,普通藥品會增加腎臟肝臟負擔,個別藥品會有其他影響,比如助勃藥物對心血管不好,降壓藥對血管壁不好,抗凝藥物對血液不好……中藥材的副作用更複雜。

中藥材起作用不是修補什麼或殺滅什麼,它是調節人體環境的,把風寒署濕燥火的過度狀態調節到適宜的狀態,比如肝虛火旺,要把肝的狀態補實。然而臟器是一個整體,你補一處就會連帶影響另一處,肝補起來了,腎的負擔就會增加,腎失衡了會影響心臟功能……想要把病去掉還要同時達到整體平衡,這個分寸是很難把握的,一輩子的老中醫都是「每臨症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給某個患者開一個適合的方子非常傷神,一旦把握不好,就會治好一個病引發另一個。這個副作用幾乎沒人懂,但它比某味葯某個成分對什麼器官的傷害這種副作用要緊得多,我稱之為負作用

【是葯三分毒】屬於訛傳。中藥材裏絕大多數都沒有毒。

另外中醫所謂的毒有兩個意義,第一個是我們一般理解的毒的意思,比如一些含生物鹼的藥材,古人也知道它有毒,規定了各種炮製方式來化解和抑制,並採取其他藥物來中和,同時限制用量和使用範圍。第二個意義是指藥材具有強烈的殺伐性的效力,通俗地講就是【勁兒大】,使用不慎會造成傷害(而不是毒害)。以毒攻毒,不是用一種毒藥解另一種毒藥,而是指用勁兒大的葯摧枯拉朽地攻破某些重症頑疾的防線,造成的附帶傷害,隨後用其他溫補的方法來挽回。

這兩個意義合起來,具備其特徵的藥物在總量裏也佔不到十分之一,其他九成的藥物都是溫和的。也正因為很多藥方使用的都是溫和的藥材,所以才會給人一種【副作用小】的印象。


這句話並不能在數據上體現,相反的,馬兜鈴酸是一類致癌物。蝙蝠(中藥材)帶有多種危險病毒,蝙蝠糞便(夜明砂)的炮製過程也只是風乾,中藥的安全性還需要進一步的實驗來證明,而不是嘴巴一張就五千年文化了。


中藥副作用小的結論是如何得出的呢? 這個小肯定是對比現代醫藥而言的,至少到目前為止沒有看到過相關的對比試驗,哪怕是一例對比試驗也沒有看到過報道。這個小又是從何說起呢?


中藥副作用和毒性都是是一種基於現代醫學的誤讀,現代化學藥品才講什麼副作用,中藥傳承下來,沒有這個說法,中藥有的是升降沉浮,寒熱溫涼的偏性而已。。。中醫使用中藥治病,正是借用藥物的偏性來糾正人體不正常的陰陽平衡,故而有寒則熱之,熱則寒之,甚至以毒攻毒的說法。

另,因為藥物有偏性,所以不能隨意了喫,錯誤的服用會改變人體正常的陰陽平衡,對身體有害,故而,我們說是葯,便有三分毒。


因為老百姓被洗腦了,大家會覺得,天然的,就是最好的。

比如家養的,不好喫,野生的,好喫,我們天然的最厲害了。

這麼多年了,大家仍舊覺得柴雞蛋比養殖場的雞蛋營養豐富。

至於天然的為什麼就沒毒副作用了,保健品宣傳的唄。

(什麼中藥好,西藥快,這樣的廣告都能堂而皇之的播出來,老百姓可不覺得,這西藥快,但是肯定有什麼副作用。)

是葯三分毒,來源不知道是哪裡,歡迎大佬科普

但是沒毛病,真的,多烯磷脂醯膽鹼,這是大豆卵磷脂提取出來的,你要說天然的,那也沒毛病

純度大於90%的多烯磷脂醯膽鹼製備:向1L三口圓底反應燒瓶中加入甲醇(500ml)、真空氮氣置換三次,氮氣保護下,加 入純度50%的大豆磷脂粉末(100g)、攪拌溶清,加入200-300目中性氧化鋁(200g),控溫20- 30℃下,攪拌吸附2小時,墊硅藻土抽濾,100ml甲醇淋洗濾餅,收集濾液,一次吸附完成。

將濾液再次加入1L三口圓底反應燒瓶中,真空氮氣置換三次,氮氣保護下,加入 200-300目中性氧化鋁(200g),控溫20-30℃下,攪拌吸附2小時,墊硅藻土抽濾,100ml甲醇 淋洗濾餅,收集濾液,二次吸附完成。將濾液再次加入1L三口圓底反應燒瓶中,真空氮氣置換三次,氮氣保護下,加入 200-300目中性氧化鋁(200g),控溫20-30℃下,攪拌吸附2小時,墊硅藻土抽濾,100ml甲醇 淋洗濾餅,收集濾液,氮氣保護下,45℃±5℃下減壓濃縮,得淡黃蠟狀固體。收率38%。HPLC(ELSD)純度97.8%。

就這都有副作用。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