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愛無私是不是把人架在道德制高點上,實際上是有自己的考量,只是受眾面較廣。


你可以把大愛無私理解為利他行為。

利他,給予他人方便和利益不求回報。指是為了使別人獲得方便與利益,尊重他人利益的行為,出於自覺自愿的一種利他精神的有益於社會的行為。 人們通過採取某種行動,—方面滿足了自己的需要,一方面又幫助了別人;在某些極端情況下,人們可能會不惜放棄自己的需要來滿足別人的願望。

社會生物學觀點:利他是動物以個體的「自我犧牲」換取物種存在和延續的一種本能。

社會規範論的觀點:利他是一種社會交換,其收益是自我價值的提高和焦慮的減小。交互性規範是社會交換的基本原則。

性質

(1)親社會行為泛指一切符合社會期待的有益於他人的行為。

(2)利他是一種以人為對象的親社會行為。助人行為與利他行為都是以人為對象的親社會行為,但利他的層次更高,因為這種行為不企求回報。利他者認為幫助別人是其出自內心的義務。

(3)利他行為是由利他動機引起的,其特徵是以完全有利於他人為目標。

影響因素

(1)自然環境:良好的氣候及環境使個體心情愉悅,往往會增加利他,而噪音等惡劣環境因素會減少利他。

(2)社會情境:他人在場對利他行為往往有負面的影響,在場人數越多,利他越少,獨自一個時個體利他的可能性反而增加。這是由於他人在場,導致去個性化,使個體責任意識喪失;或者導致責任擴散。如果情境中出現助人行為的榜樣,會產生示範效應,增加人們的利他行為。

(3)時間壓力:時間緊張時,難以利他。

(4)利他對象的特點:被幫助者與利他者態度與價值觀相似、未傷害過利他者或更有吸引力的人,更容易讓人產生利他。

心理特徵

(1)心境:個體心情愉悅時對他人及事物往往有積極的看法,容易出現利他行為。

(2)內疚:個體做錯了事感到內疚時,傾向於補償,以減少內疚造成的心理壓力。

(3)人格:社會責任感與利他行為呈正相關,移情能力與自我監控力也與利他呈正相關。

簡單舉例

你喜歡一個人,他(她)不喜歡你。你不擇手段,甚至不惜傷害他人來得到他(她)。這不是愛,這是佔有慾,是自私的愛。

你喜歡一個人,他(她)不喜歡你。你幫他(她)得到她想要的(感情或其它),看到他(她)幸福一切都好,你就滿足了。這就是大愛無私。


這種境界源於自我心靈散發光芒的意欲,也是感悟太陽精神幻化出的心靈訴求。作為任何一個本體而言並不存在真正的無私,佛教追求涅槃也屬於自我的心靈訴求,人心靈追求高邁也是如此,某種意義上說是心靈自我構建。


是不是做到無私大愛之後人就不再有疼痛、疲勞或任何的不適?讀者 清靜 提問 尊敬的導師:學習了您傳達的宇宙知識,我們知道修行的目標是把自己修成一個完全正能量的人,我相信有很多人都在以您為榜樣,向著這個目標努力。 是不是做到無私大愛之後人就不再有疼痛、疲勞或任何的不適?因為有疼痛與不適多少會讓人產生心…1 贊同 · 0 評論查看完整文章

先說私。

為自我所處的範圍謀利益,謂之私。

關鍵是範圍劃在哪?

劃在意識(器官),有舍足保命;

劃在身體皮膚,最常見,有重色輕友(等一萬種情形);

劃在某團隊,有棄車保帥;

劃在某民族,有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劃在物種,基本可算兼愛天下或天下大同了,但恐怕依然可以荼毒其它生物以饗人類。

劃在所有有意識的生物,哪怕蚊子和外星人?依然可以斧鑿北海、刀劈南山。反正我認為它們沒有意識。(真的嗎?)

於是,只有不劃界限,你才與天地萬物同在,達到真正的無私。

與天地萬物融為一體,你不會偏愛任何某一部分。

再於是,大愛即是無愛,無愛即是大愛。

以上,是為:大愛無私。


你拿著一瓶喝不完的礦泉水,

低頭看到個螞蟻窩。

「不澆進去了吧,怪可憐的。」


天上下雨,考慮的誰呢?


最講愛的莫過於墨子。墨家兼愛,但是墨家認為:愛人不外愛己,己在所愛之中。所以,大愛無私不是不愛自己,恰恰相反,大愛無私是以己為中心,不斷的推己及人,這就是「視人之身若視其身」。


大愛無私,可以獲得心靈上的滿足感,讓人獲得精神價值,更加快樂。利他同時也是利己的


願意以自我犧牲來換取惠及他人的物質,由表及裡,由小及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