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分funding的人不知道那「小部分有用的研究」是哪些……


我想你應該去小學進修一下

小學二三年級有個漫畫故事,講的是一個人種葫蘆,他只想要葫蘆,所以枝葉根病蟲害都不管不問,最後葫蘆結了,但很小,難以接受

事物之間微妙聯繫,不懂其中門門道道很正常,就像人不可能把心掏出來給你看,即便看了,把心拋開了,你也不知道心裡想的是什麼,心腦是相互串聯起來的,都是整個身體一部分,即便把一個人徹底分屍,依舊不瞭解他心理和想法

明知道喫飽了會餓,我還是愛上了喫


同樣的思路,你可以問出很多類似的問題:

為什麼大多數人類都默默無聞?

為什麼大多數歌曲都無人問津?

2019年QQ音樂、酷狗音樂、酷我音樂三家平臺共計發布了23萬7千多首正式版新歌,而在這一年,你聽過幾首新歌呢?

那麼是不是那些絕大部分沒什麼人聽的歌都毫無用處呢?

為什麼大多數唐詩都沒有流傳?

唐代詩詞據粗略統計共4萬9千首,而至今為人傳頌的也僅限於唐詩三百首收錄的311首。剩下的絕大部分你有聽說過嗎?

那麼是不是絕大部分沒有傳頌的詩都毫無用處呢?

回到你的問題,大部分的科學研究,在外行看來是毫無用處的,但是對於內行而言,這些研究往往是傑出研究成果的墊腳石。也就是說,如果沒有這些膚淺的、低階的、甚至錯誤的研究所做的探索和支撐,傑出的成果是不可能出來的。

冰山一角露出那12.62%的冰塊,總是被水下87.38%的「沒用」的冰塊支持著。


感覺越沒用的可能越有用


自信一點,事實就是如此,大多數科學研究確實沒什麼用,並不能產生任何經濟效益,也不能服務大眾。

全世界從事科研工作的人員數量很多,每年在各種科學雜誌上發表了很多論文,然而有用的僅佔很小的一部分,成名的也沒有多少。因為科學研究就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大部分研究都沒有實際用途,但這種研究卻是必須的。

科學研究的出發點,不是為了實用,而是為了探索未知,尋找基本規律,滿足人類的好奇心。這個世界太複雜,憑自身的感官,根本無法認清事物的本質,我們想要知道萬事萬物的運轉規律,就必須要用科學的方法進行研究。

想要摸著石頭過河,但是我們卻不知道石頭在哪?只能進行撒網式的搜索。在研究之前,我們只能憑過往的經驗和直觀感受來探索這個世界,這個過程註定要走很多彎路。特別是在科學發展初期,沒有建立起完善的體系,有很多發現都是偶然的。不過現在隨著人類認知水平的提高,已經能夠提前規劃出某些領域的研究方向。

並且,很多搞科學研究的並不追求實際意義,追求的只是樂趣。牛頓搞科學研究,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更加接近上帝。在過去,能夠有這種追求的基本上是大富大貴的人。因為只有衣食無憂,有大把的空閑時間,才能進行更加高級的思維活動。

科學萌芽於古希臘,誕生於17世紀的西方。縱觀科學發展史,歷史上很多科學研究在當時來看都是沒有意義的。比如當時研究空氣成分的法國貴族拉瓦錫,怎麼也沒想到後來會發展出化學工業。而且有些學科從誕生起就沒有太大的實用價值,比如天文學。大名鼎鼎的霍金,其主要研究方向就是黑洞,他的理論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根本沒有任何實用價值,但這並不妨礙他的偉大。

數學作為一門工具,嚴格意義上來說不屬於科學,數學上的很多研究在當時來看也是沒有用的。然而事實證明,很多研究可能要等到幾百年後才能發光發熱。所以說必須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不能僅侷限於當前的利益。

科學沒有誕生在中國,就是因為中國人一直講究實用至上。我國在以前一直講究實用至上,這導致我國在基礎科學領域沒有多大建樹,乃至沒有發展出一套完整的科學研究體系。火藥、指南針雖然是我們發明的,但我們的祖先卻並不知道其中的原理。數學中的勾股定理,我國古代很早就有發現,不過西方的畢達哥拉斯卻證明瞭這個規律。

基礎科學研究想要轉化為實際應用,服務於生產生活,很多時候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科學研究就是搞理論的,如何在技術上獲得突破,將想法變為現實,這是搞工程技術的人該做的事。比如,我國科學技術人員就有工程院院士和科學院院士之分。

在過去,人類的生活水平上百年才會出現一次大的進步,後來每隔50年就會出現一次大的進步,現在每隔10年就會出現一次大的進步。在2010年的時候,我們還在玩功能機,到了2020年,手機等智能設備遍佈我們生活中的每個角落,生活方式發生了極大的改變。

在科學研究越來越燒錢的年代,現代科學研究其實也傾向於實用化,因為能夠變現,才能獲得更多科研資金,這並沒有錯。搞科研也是有成本的,資金、技術、人員等也要合理規劃利用,不能做無頭的蒼蠅——亂撞。當然,在學術研究上依然要倡導自由。

不過,我們同樣要擁有長遠的目光。太空探索現在完全是個無底洞,美國為什麼每年肯花大把大把的錢在太空探索上?因為地球上的能源和資源在未來將滿足不了人類的發展需求,人類要想發展,就不可能永遠待在地球上。中國人錯過了大航海時代,更不能錯過太空時代。

我是科學探索菌,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我吧!


這樣的問題照理來說,我平時但凡多回答一句就算是輸了

但是,我看到好幾個回答都不是很滿意

所以就做一個系統性的回答

第一大多數科學實驗都是有用的,只是暫時沒發現他有什麼大用

以石油提取物為例子

大多數在地理大發現初期的石油公司,僅僅將石油中富含穩定性的煤油當做照明設備然後將汽油瀝青柴油等等多種原料倒掉,這在各國都造成了大量的污染。

洛克菲勒發現了他們的價值,在成本的誘惑下他讓人設計了一套直接把他們燒掉的系統,減少了浪費,還省了一套燃料的費用

然後電燈的出現讓洛克菲勒支持工業柴油和汽油機的研發,然後洛克菲勒促進了汽車的興起。然後說瀝青可以鋪路,石油裏提煉染色劑,石油裏提煉塑料。

這是資本運作下,石油的轉化

從污染環境的黑水,到能夠提煉出煤油的泉水,再到黑色萬能水。

石油還是那個石油,煉油廠還是那個煉油廠,研究員還是那個研究員。

再舉一個例子,交流電和直流電的發明人互相撕逼指責對方的電毫無意義

然後摩根先生那兩家都收購了,變成了通用公司。高壓電就此誕生。

有時候科學的事情是科學說了算,但絕不是僅僅只有科學家自己說了算。

有用沒用也不是創造者說了算,而是使用者說了算。

更加不是當時說了算,而是歷史說了算。

瞧瞧吧,福特兄弟的公司開遍了全世界,但他們不是汽車的創造者,萊特兄弟的公司早已經被波音空客掃進了垃圾堆。

科學講究的是方式方法。

如果不懂得這個問題,無論如何也不是科學能解決的。

最後說一句,失敗是科學的試錯,成功是科學的必然。

沒成功,僅僅是沒能完成試錯。

套用不知道是不是愛迪生的話來說

「至少我已經證明,有五萬多種材料的配比不適合了。」

僅此而已


謝邀

我覺得這是科學研究職業化之後必然出現的現象。這是社會現實。不同科學家在具體的研究方向實現了積累。之後科學家在結合熱門方向和自身興趣進行研究。雖然最後來看很多研究可能沒有結果,很多研究就算再研究幾十年也不可能投入應用,但是開啟一系列項目都有其價值。至於最後能不能轉化,誰能提前知道呢?

如果有興趣,也可以講講具體例子。


大多數人類活動也沒正面用處,為啥還要做?因為成功是要積累得到,沒有龐大的分母,如何獲得突破?做什麼事情都是這樣,必須有足夠的前期活動。你認為牛頓真的是單單靠一個蘋果落在頭上實現了科學的突破嗎?


因為只能確定的是,到目前為止沒什麼用處;

但並不清楚,明天它會不會突然在某個領域起到一個決定性的作用。


可以看看大劉寫的朝聞道


基礎科學具有前瞻性


如果你說的是 一堆教授申請的亂七八糟的課題 那麼:騙經費啊。。人家也要恰飯的。。

如果你說的是正經兒的研究項目。。那麼有可能是看的太淺 因為有些東西研究出來會是降維打擊。。


愛因斯坦搞的相對論有什麼用?研究時間空間有什麼意義?

————廣島長崎市民遺言


總要有個基數,基數大了,總有一點是有用的。但凡有一點是有用的,人類科學就進步了。


科學的產生,本來就不是為了有用的。

或者極端一點說,如果只為了有用,就產生不了科學,只能產生技術。就如同中國古代。


先說是不是吧,"為什麼大多數科學研究實際上也毫無用處?",科學研究很多是基礎性的工作,是否有用要等歷史來評價。

200多年前,邁克爾·法拉蒂在研究電磁學的時候。是否能想到電子學對現在的動力和通訊等影響那麼大?小道電動牙刷、手機,大到思懸浮列車通訊衛星。當時怎麼看都是在娛樂和灌水啊。孟德爾在研究遺傳規律的時候,他是否能知道他開創了一個學科?使得人們可以從基因水平理解和治療疾病,而且提供了各式各樣高產的作物。

一項研究是否有用要等待時間來檢驗。

現在的確有趨勢,科研的投入產出比越來越低。當年順手一摘就是顆果子,現在低垂的果實沒有了,不會再有哪位科學家只需花費很少的資金,得到震驚整個科學界、改變人類命運的理論。所有能想得到的分支都有人研究,而且已經都很深。


就好像,我們知道吸煙有害健康但是吸煙依舊盛行??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