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我發現好像生活中好多人在自己世界中就是一個坦坦蕩蕩的君子形象,而事實卻很少是君子,我對此產生了疑問,同時也想自省下,麻煩大家了

(範圍不限;事例,心目中,或者可以以自己舉例子等等都行)


房景伯,五代時期人,擔任清河太守。其母不但學問好,而且還十分通情達理。貝邱地方有一位婦女,列舉了她兒子不孝的事實,告狀告到太守府,景伯母對景伯說:「老百姓尚未明白道理,通曉禮義,不宜過分責備他們。」於是景伯母就將這位告自己兒子狀的貝邱婦人,召到太守府裏,和她一起喫飯,並且叫她兒子在一旁站著,看太守景伯如何侍奉母親喫飯。這樣過了十天,這位不孝的兒子對母親說:「媽,我錯了,我一定改過,孝順您老人家的,我們回家吧。」可是景伯母親對景伯和貝邱婦人說:「這孩子表面上雖然已經露出了慚愧的樣子,但是他的內心還沒有真正感到慚愧啊!」因此就再留貝邱婦人母子在太守府中二十多天。這時候,貝邱婦人的兒子,忽然向母親下跪,叩頭懺悔,一直叩到流血,貝邱婦人因此感動得淚流滿面,乞求太守準許他們母子回家。後來這位貝邱的兒子,果然以孝順而聞名。

後漢人陳實,待人寬厚,處事公正,鄉裡間,若是有人發生爭執,都會請陳實出面裁判,究竟誰是誰非?陳實都能準確作出裁判,並且說出對錯的道理,令當事人心服口服,沒話可說。久而久之,鄉裡間就流傳了一句諺語:「寧可被官府責罰打板子,千萬別被陳實點名說缺點。」有一天夜晚,陳實家裡來了一位小偷,躲在屋子的大樑上,被陳實發現了,陳實就起牀拿著蠟燭,招呼家中的子弟,集合起來訓話。陳實說:「人不可以不自勉啊!不善之人,未必是他本來就惡的。只是因為他經常作惡事,養成習慣之後,就改不過來以至於此啊!就像我們家屋上的樑上君子啊!」這位小偷聽到了陳實的話,大喫一驚,就從屋樑上跳了下來,向陳實認錯請罪。陳實就和顏悅色地勸導他,要他立志改過遷善,別再作見不得人的勾當了。並且還贈送他絹布兩疋,勉勵他務必要痛改前非。陳實的作風影響所及,居然感化了一個縣,從此以後,縣裡再也沒有盜竊的事情發生了。

若人能如房景伯母子,陳實者,是為君子。正己化人,乃至明明德於天下,德行天下,道遍宇宙,則君子之至也。


描述性定義+操作性定義纔是完整的定義。

仁:關愛自己,關愛別人。

義:不自私,不鑽營。

禮:尊重他人,明白人人的人格平等,並踐行。

智:努力提高自己的各方面認知水平。

信:說到的事情要辦到,辦不到的事情不要隨便亂講。

勇:不惹事,能忍讓。不怕事,有擔當。


有三個標準:

1、有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2、有止。隨心所欲而不逾矩。

3、有容。謙謙君子,溫潤如玉。


君子是奉行聖人之道的人。這個社會的組成是:君,臣,民。

君王用來管理民眾,臣子用來輔助君王。

魯國有一道法律:如果魯國人在外國見到同胞遭遇不幸,淪落為奴隸,只要能夠把這些人贖回來幫助他們恢復自由,就可以從國家獲得補償和獎勵。

孔子的學生子貢,把魯國人從外國贖回來,但拒絕了國家的補償。

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謝他的救命之恩送了一頭牛,子路收下了。

孔子的學生問孔子:同樣是救人,子貢不受金,子路卻受了,他們兩人的做法哪一個是正確的呢?

孔子說:我們做人做事有一個原則,就是要幫社會改良不好的風俗,利益國家,利益眾生,教化百姓,給大家做好榜樣。

學為教化,言為人師,行為世範,這纔是我們的人生目標啊!

子貢救人不受金,是錯誤的做法,不足以為世人做榜樣。現在我國富貴人少,貧窮人多,子貢認為贖人不接受獎金纔是廉潔,這對於自己來說,是說的過去,但是對於整個國家風俗影響來說,就錯了。

這樣一來,那些本想即做好事,又能拿到獎金去貼補生活的人,就不好意思去做了,那好事不就沒人做了嗎。

真正懂得聖人之道的人就會歡歡喜喜的接受獎金,以此鼓勵有心之人效法。

子貢也許會想:別人沒有我這樣的財力,完全可以接受國家的贖金,不必像我一樣拒絕。

某地受災,捐的少的明星,企業家,往往會被嘲笑,被諷刺,被罵。

捐款是一種善行,無論捐錢多少,都應該被讚揚,被尊重。如果你因為做了一件善事,而得到惡名,你以後還會做這樣的事嗎?

所以當有人因為不接受贖金被讚揚時,也會有人因為接受了贖金被批判。

他把平淡無奇,大多數人都能達到的道德,拔到了很多人無法企及的高度。

如果一種道德不讓善良而普通的人覺得自己有希望做個好人,人們就會喪失一顆善良的心。這種道德就叫偽道德。

可是這種道德標準的虛高,正是由於普通民眾促成的。

這個世界上最可怕的其實不是人心,而是世人的那張嘴。

聖人是在民眾的痛苦達到頂點的時候出世為民尋找出路,即使背負民的罵名,依舊負重前行,為民請命的人。君子是聖人的輔佐,是以身做示範,為民做榜樣的人。


所謂「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是一切人生的基礎。天通過陰陽五行創生萬物,「氣」賦予萬物形體。「理」或者「天理」就是軟體,是抽象的,沒有實體;「氣」就是硬體,看得見、摸得著。如果沒有硬體,軟體就沒處存儲,沒處運作;如果沒有軟體,硬體就沒法運行。

天通過「氣」和「理」來創生人類——「氣」給了形體,「理」給了人性,這纔有了完完整整的、能動的、會思考的人。這是「天命之謂性」。

人循著天性而行,走在該走的路上,這就是「率性之謂道」。

每個人都要用禮樂、刑罰、政治這些手段來「修道」,讓「性」、「道」、「氣」相互匹配,正確地發揚天性。「修道之謂教」。

三者是否匹配,有沒有發揚天性,祖宗會通過天象,動植物,風霜雪雨這些五行跡象告之子孫。

怎麼做到呢?最關鍵的,也是最基礎的,從「誠」開始,正心誠意,依次得到父母、朋友、領導的信任,然後身居高位,賓士天下。

堅持原則,不計成敗,內心的堅守最重要。

對於一個君子,一個人在磨難當中會照舊怡然自得、隨遇而安,並不會生悶氣,既然不生悶氣,當然也就不需要改變心態。「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君子永遠生活在一個不抱怨的世界。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