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感覺大家從我的描述里讀出的東西都不同。我的意思是這樣的,就是現在做的設計,都給人死氣沉沉的感覺,完全體現不出我們年輕人該有的想像力,我們在空間上大膽設想,但是在理念上被限制地很死,這個限制不是來自老師,而是同學們自發地形成的,而且越是對建築學學習了解的同學,做出來的東西越是...穩妥,不會有絲毫逾越或者不合老師想法的東西。給我感覺就像是在寫高考作文,儘管在內容上各有特點,但實際上還是千篇一律。我說的理念不是建築上的理念,才大一,可以說建築上我們都一無所知,我說的理念是把過去近二十年的生活體驗以及頭腦里對生活的幻想與自己要設計的建築結合,但是無一例外,大家全都按照這樣一個模式:斟酌空間的分割組合,參考大師作品和建成案例,找開窗,立面或者功能分區,學習優點,然後套用進去,再結合自己對空間光照和環境的想像稍微修改修改,就完成了。把人換成人工智慧,這個作業肯定會做得更好。整個過程完全看不出作為一個人,在自己的角度對建築的獨特見解,而只是機械地做著大家都在做的東西,按照老師認可和同學讚賞的方式去做。最後作品做出來,學生自己根本沒有成就感,感覺就像完成了一項不得不完成的任務,只有那些手繪表現比較突出的同學能得到別人的欽佩和老師的高分,於是就出現「高分全憑畫的好」這樣一個現象。這也難怪我們毫無例外地拖圖拖到deadline才開始動筆。可以說,這樣地作業,讓我完全感受不到建築的樂趣,更談不上激情,在這個過程里我深深感受到我作為人本身與建築的脫節,對建築全部的體會只能通過對空間的創意稍稍宣洩,但是即便空間再驚艷也很難得到認可,外在動力的獲取只有手繪表現一條路。

下面是原文:

大一最後一次作業開始做小建築。按照以往,我去查找資料,參考大師作品的處理方式和各種已建成的方案,按照那些設計邏輯或者優點來操作。但是不久後發現,我一直在遵循著「應該是這樣」,我做的建築就像一個失去了靈魂的身不由己的人一樣,就像一個孩子,在最愛折騰的年紀想要追求理想,但是他的父母卻要求他不要做不合情的事,要求他遵守現成的一套文化模式。

各種學習方法看起來很正確,各種理論和書本很讓人感同身受,於是我便以之為「正確的道路」。我的建築熱情就這麼被磨滅了。

最後一次作業的小建築,在臨交圖的時候才意識到,我想設計的絕不是這麼一個民宿,它就算是空間再豐富、立面再驚艷、開窗之類的模塊再經典,也不過是一具軀體而已。我想做的是一個跑酷訓練場地,在任務書規定範圍內,我想用高台和牆體的豐富組合做出一座「小山」,我想為包括自己在內的極限運動者設計這樣一個「挑戰之峰」。這是我最能感同身受的,也讓我第一次為建築感受到激情。

雖然已經交圖了,而且這套方案在除任務書之外作出額外要求的老師看來一定是不合格的,但是我假期會去認真做出來。

或許等日後,藝術家工作室的作業我會做一個為深度工作而創的寂靜的堡壘;幼兒園作業我會做一套黃土之下的地下之城...

已經申請休學,回家為英語、手繪和軟體打基礎去了,同時想要學好結構和力學,讓自己有與老師辯論的底氣(既符合規範也能夠建成,其餘條件又不作考慮,憑啥斃我方案?)。

真誠希望能得到前輩們的指點和教誨。


建議多出去看看。建築首先是感性認識。畫圖紙的設計,是不夠的。


急啥,要我現在說,80%建築學學生大四之前的設計都沒邏輯,基本就是瞎做。

等到方案做的多了會經過一個頓悟期,我自己給這個頓悟下的一個定義就是,突然學會自己給自己改方案了。不要老師說,你就自己先看出來哪裡不對了。和老師討論的時候,會發現你們達成了一致。這個時候你會形成自己的設計邏輯和設計方法。

然後關於休學,我個人是比較反對的。因為你現在的這種迷惘,完全不是休學可以解決的,而是要繼續學,多學,和老師同學多多多多多交流。

建築學這個學科和其他學科很不一樣,百分之90以上的知識都不來自於老師,而是來自於你和同學的自學以及相互交流。

關於你對不同類型建築的設計想法,我不是反對,但是想說幾句。等你真的開始做建築設計之後,就會發現永遠有凌駕在你想法之上的設計限制,你現在或許對這些限制嗤之以鼻,心生厭惡,但是很快你就會愛上這些限制(做滿容積率住宅小區時除外)。


作為過來人。我告訴你問題在哪。

你就是方案做的太少。先把你能找到的喜好的大師建築。全抄著用相似的手法做一遍你的小建築民宿項目。等哪些大師的套路都玩膩了,不新鮮了。做設計的時候不再傻激動的覺得自己是大師附體了。

那基本就是算大學畢業的水平了。你終於可以認真的考慮如何才是做個好設計了。

然後你就不再為形式或概念本身激動了。開始可以冷靜思考一下深入而細緻的問題了。如材料的關係,人的真實的行為和空間使用。建築項目在真實世界中是如何運作的。建築師的身份到底意味著什麼。

這才是建築師真正開始的時候。


基礎打得牢,今後才有突破的空間,天馬行空固然重要,但切記心浮氣躁,浮想聯翩。慢慢來,書本的知識是前人通過實踐積累而來的,讀書是為了快速獲得相對而言正確的東西,好的基礎才能走得更遠,看的更高、飛的更遠。當你什麼都清晰了才能跳出這個體系和思維圈子,不然,只能是空想。希望有所幫助


謝邀,你這叫設計慾望得不到滿足。不建議休學,學校課程基本功還是要練的。

末日建築啊,未來建築啊,你腦子裡所想的,可以在專業課以外去參加各種設計競賽。

設計慾望與設計能力是兩碼事,建議不要太浮躁,也建議不要花太多精力在手繪。

隨便說吧

想以前還在學校的時候,剛剛開始學設計,有一個學期的設計課做的很艱難,studio老師叫alfredo paya,一個西班牙建築師,el croquis上有專輯。我當時很想把設計做好但是屢屢被他嫌棄,後來有一次我覺得實在不行了就去問他what is the right way to design an architecture,他反問我說what is the right way? frank lloyed wright way?

個人感覺學建築就像是小孩學游泳,自己在水裡撲騰,勇敢多嘗試,找到感覺就好了,感覺很重要。感覺這個東西很虛很難找,但是喜歡就別放棄。我覺得學建築並不存在一個普世的正確的方法,更多的是尋找自己的立場和學會如何看待其他人的立場。

不過我覺得國內學校普遍來說,老師都不是很開放,在美國的學校老師都很鼓勵學生跟著自己的思路和方法走,老師只是提點和指引。後來自己找到感覺了多數時候會覺得,啊原來之前那個誰誰誰說的話是這個意思。paya經常會說很多在當時根本聽不懂的話,但是到後來覺得都醍醐灌頂。不過在國內學校的話我聽我朋友說的比較多的都是老師很喜歡學生跟著自己的思路走,最後也都是按自己的標準給學生打分。個人沒有經歷過就不說好壞了吧,只是確實不認同。
比你大的建築師支持你

建築不是你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答案就這麼簡單

你一定要告訴別人你為什麼這麼做

擺事實講道理

否則

憑什麼?

你又不是zaha

想通了嗎?


我覺得

首先 建築的首要解決問題是安全 不會傷害人身安全 不會完成大的財產損失

其次是滿足使用功能 能用好用

最後是美觀 這個美觀是符合大眾的審美情趣 最好與使用功能建築材料建築構造有相關性 不要為了美觀而美觀

建築是大眾的 也是業主的 但肯定不是建築師的 所以建築師不能根據自己的喜好為所欲為 所以 合格的建築必須是穩妥的

等什麼時候你能夠引導大眾的審美 並能把藝術與功能材質構造工藝得結合起來 你就是大師了


功力不夠,繼續體會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