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豬肝、豬肺的價格長期穩定地顯著低於精五花?


比利時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厄·曼德爾曾經在《論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這本書裏回答過這個問題。

曼德爾:

既然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那末,相等的勞動便生產出來相等的價值。然而經驗卻證明情況恰恰相反:牛身上不同部分的兩塊肉是同一勞動生產出來的,但是兩塊肉的價值卻不一樣。首先,這是批評家混淆了價值和價格。市場上的價格是圍繞著價值波動的,同價值並不完全相等。此外,批評家又混淆了個人勞動與社會必要勞動。創造價值的不是個人花費的勞動,而是市場認為是社會必要花費的勞動。這取決於生產率的相對水平,因此我們便面臨了利潤率均分的問題。[1]

我在這裡提出另外兩種可能的解釋。

級差利潤率解釋。現實中的資本主義經濟,其各個單一市場的均衡價格並不是由價值規律簡單決定的。如果是自由競爭資本主義,那麼統一利潤率規律會主導均衡價格的決定,如果是壟斷資本主義,級差利潤率規律會主導均衡價格的決定。

豬肝、豬肺市場與精五花市場是三個各不相同的壟斷競爭市場。理論上來說,理想情況下由於壟斷競爭市場允許資本自由流通,因此三個市場的利潤率會最終一致,並最終導致價格一致(相等成本+統一利潤率)。但是,均衡是暫時的,非均衡是常態。即使成本是一樣的,在多數非均衡的情況下利潤率也是有區別的(有級差的)。有可能是因為精五花的利潤率在長期內[2]也高於豬肝、豬肺市場的利潤率。因此精五花比後兩者貴。

@liu225yi 教授提到需求影響價值決定。如果這裡的「價值決定」指的是價值實現。那麼我是贊成劉教授的觀點的。因此這裡我提供的第三種可能的解釋,即:長期價值生產與價值實現不匹配解釋。

豬肉和豬肺、豬肝的生產屬於聯合生產。這是一種比較特殊的生產,因為你要想生產豬肉,就必須也「強制地」生產那些豬肝、豬肺產品。然而,生產豬肝與豬肺的社會必需勞動量是很低的,表現為市場需求量小。但是,豬肉的需求量卻很高,因此投入到生產豬肉的社會必要勞動也很多。這就產生一個問題:由於投入到生產豬肉的社會必要勞動也很多,而且豬肉和豬肺、豬肝的生產屬於聯合生產,因此(被迫)投入到生產豬肺、豬肝的社會必要勞動也很多(甚至是過多)。而實際上生產豬肝與豬肺的社會必需勞動量是很低的。因此,豬肺、豬肝的生產存在著長期價值生產與價值實現不匹配的現象,這種現象導致豬肺、豬肝的長期市場價格持續偏低。

附:在價值規律的支配下,市場均衡價格(這裡近似等於長期平均市場價格)滿足以下等式:

[公式]

這說明瞭一種商品的市場均衡價格是由4個因素決定的:社會必要勞動需求量 [公式] 、社會必要勞動投入量 [公式] 、單位商品價值 [公式] 和單位貨幣價值 [公式]

詳細論證請見:

SpringFiled:價值量實現方程、市場價格?

zhuanlan.zhihu.com圖標

參考

  1. ^[比]厄內斯特·曼德爾:《論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第609頁,廉佩直譯。
  2. ^長期內的各個時間節點上市場之間是非統一利潤率均衡的。


謝邀。

這是個好問題。在政治經濟學中,這叫做聯合生產(或複合生產)問題。西方經濟學家以此問題向政治經濟學發難,國內馮金華、孟捷對這個問題很有研究。

在我看來,產生這個問題的原因就是提問中的前提,即「商品的價值產生於無差別的人類勞動」。這個前提的含義,就是等量勞動形成等量價值。但這是個教條,是李嘉圖確立的,我稱之為李嘉圖教條。遺憾的是,《資本論》繼承了這個教條,使得政治經濟學一直處於爭論之中。

當我們說到「價值」的時候,它不是一種自然存在,不是勞動的具體耗費,而是一種社會存在,是商品生產者之間的關係。否則,「價值」就不是商品的特性,而所有勞動產品都有「價值」了。因此,勞動的耗費與「價值」就不應該是完全對應,而是由一定的社會經濟關係來決定。這就需要具體分析。在特殊情形下,需求也會對價值決定產生影響。就本提問而言,牲畜身上不同部位價格不同,就是由需求因素引起的。

解決這個問題的思路,就是使用勞動的自然時間和勞動的社會時間這兩個概念。勞動的自然時間就是勞動的耗費,勞動的社會時間就是由社會經濟關係決定的勞動價值。可以假設生產不同部位的肉所耗費的勞動相同,但生產的價值卻不同——社會時間不同,從而克服這個矛盾。

分割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謝謝 @SpringFiled 的提醒,謝謝 @土豆不土 的評價。

上文最後一段中「可以假設生產不同部位所耗費的勞動相同」一句話不妥,也無必要。

可以把生產豬的勞動視為一個勞動。考慮在簡單商品生產條件下,有眾多相同的生產豬的聯合型生產者,其產品形成競爭性的豬肉市場、豬肝市場、腰花市場等。各個市場根據局部均衡的供求關係確定各自產品的局部均衡價格。各生產者把自己銷售的產品價格加總,就構成自己生產的收益。在簡單商品生產條件下,各行業生產者的勞動耗費與收益之比的差異會導致各行業生產者相互流動,或者說勞動力要素在生產豬的行業流入流出,達到各行業生產者的勞動耗費與收益之比相等的一般均衡狀態。在這種一般均衡狀態下,豬肉、豬肝、腰花的價格就是其價值,加總的價值應與生產者的勞動耗費匹配。

另:經 @SpringFiled 提醒,上文中對需求因素的說明不夠。假定由於某種緣故(比如豬肝被發現能治療某種病),人們對豬肝的需求大增,豬肝價格大漲。由於生產豬肝有利,其他行業生產者會轉入生產豬的行業,但這會導致豬肉生產大增,豬肉價格下跌。生產者則根據總收益與勞動耗費之比,決定進入或退出生產豬的行業。因此,豬肝的需求變化就導致豬肝、豬肉的相對價格(相對價值)變化。


一、引言

首先讓我們來看一個問題:

「假設豬肉和豬內臟是同時生產出來的(即生產豬肉則必然會同時生產出豬內臟,生產豬內臟則同時會生產出豬肉),那麼豬肉與豬內髒的價值量應相等,可為何豬肉與豬內髒的價格有顯著差異?」

按照勞動價值論,豬肉和豬內臟是同時生產出來的,因而二者所蘊含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必然相等,從而二者的價格也應大致相等。但現實中,我們卻會發現豬肉與豬內髒的價格往往大相徑庭,似乎與勞動價值論相悖。也正因如此,這一問題的母題提出以後,曾被許多西方經濟學引用來攻擊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然而,筆者認為這一例子並非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反例。但是它的確能說明抽象的勞動價值論在面對具體問題時具有一定的不適用性。因此,要加強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解釋力,必須要在抽象和具體之間搭起一座橋樑,在勞動價值論與效用價值論之間搭起一座橋樑。

二、二人世界的商品價值與效用

假設張三和李四生活在一個二人世界中:張三是個屠夫,只能生產豬肉與豬內臟,並且豬肉和豬內臟是同時生產出來的,生產一斤豬肉必然伴隨著一斤豬內臟,且張三生產一斤豬肉和一斤豬內髒的必要勞動時間為一天;李四是個菜農,只能生產大白菜,並且他生產兩斤大白菜所需的必要勞動時間也為一天。同時假設二人只生產、交換而不消費。下面,將二人的商品交換分為四種情況:

(一)李四隻需要豬肉

由於李四隻需要豬肉,此時豬內臟完全是作為無用的副產品生產出來的。此時,生產1斤豬肉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為1天,生產1斤大白菜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為0.5天。按等價交換原則,交換比例應為1斤豬肉換2斤大白菜,此時豬肉的價格為2斤大白菜。

(二)李四無差別地需要豬肉和豬內臟

此時豬肉和豬內臟作為商品是無差別的,將它們統稱為「豬產品」。此時生產1斤豬產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為0.5天,生產1斤大白菜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為0.5天。按等價交換原則,1斤豬產品的價格為1斤大白菜,1斤豬肉的價格也就同為1斤大白菜。

(三)李四隻需要豬內臟

由於李四隻需要豬內臟,此時豬肉完全是作為無用的副產品生產出來的。按等價交換原則,交換比例應為1斤豬內臟換2斤大白菜,此時豬內髒的價格為2斤大白菜,豬肉不是商品沒有價格。

(四)假設豬內臟是有毒害作用的污染物

假設豬內臟是有毒害作用的污染物,那麼張三必須要對豬內臟進行處理。同時假設處理1斤豬內髒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為1天。那麼現在生產1斤豬肉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為2天,1斤豬肉的價格為4斤大白菜。

從上述4種情況中可以看出,二人對豬肉和豬內髒的偏愛程度,或者說是效用,或者說是使用價值,能夠影響商品的交換比例,從而影響商品的價值(價格和價值在這些假設下是等同的)。效用的作用在於,它能夠影響勞動和價值的「分佈」。生產一斤豬肉和豬內臟所需的人類勞動總量是恆定的,但是效用決定了這些勞動總量在兩種商品中如何分佈,從而影響了兩種商品的價值。

三、進一步討論

如果我們把二人世界推廣成多人世界,那麼就成了無數個屠夫與無數個顧客之間的交換。顧客的效用加總,形成社會效用。而社會效用影響了勞動總量在豬肉和豬內臟之間的分佈,從而形成了豬肉和豬內髒的不同價格。但是,對商品價值起決定作用的仍然是勞動。因為無論社會對這兩種商品的效用如何,生產兩種商品的勞動總量是一定的。豬肉和豬內髒的價格可能是90元和10元,也可能是50元和50元,但絕不可能是200元和0元——勞動總量決定了二者可能的範圍,二者之和必為100。

四、結論

在抽象意義上,勞動是價值的源泉;在具體意義上,效用決定價值或勞動的分佈。在本質上,任何一種商品的價值都是由社會決定的。即使說勞動是價值的源泉,也不過是因為社會將勞動作為價值的標尺。社會也可以出於需要,而將價值的產生和價值的分配兩個過程分離開來,只是這一分離在聯合生產的過程中顯得尤為突出。因此,同一勞動過程生產出兩種不同價值的商品是有可能的。但不管價值的產生和價值的分配如何分離,勞動始終是價值的標尺,產生的價值也始終由勞動所決定。

參考文獻

本文無參考文獻。


政經的問題裏,居然出現了這麼多認真的好回答……

我乏力去給出完整的或好的答案,只是隨便聊聊吧。。。。

以下內容主要依據《跟大衛哈維讀資本論》及《經濟思想史》。

1,馬克思的理論首先建構在古典經濟學上。對於古典經濟學的理性經紀人、完全競爭等假設進行了繼承。他對日常市場運行和波動沒有什麼興趣,這些東西也有正統經濟學去做。馬克思的主要方法是高度抽象出一般,弱化了特殊和個別,重視人,並通過對現實世界的考察(尤其是資本發展過程)提煉出自己的宏觀理論。

馬克思的經濟理論是其歷史理論在資本主義經濟體中的應用。他希望揭開資本主義運行的規律。當其他古典經濟學家將注意力集中在經濟體的靜態均衡上時,馬克思則將注意力集中於變革的動態過程。馬克思的經濟學幫助人們瞭解構成市場基礎的力量,而標準的古典分析在組織和運轉社會主義經濟體時又是有益的。

已故的奧斯卡·蘭格(Oskar Lange,1904一1965)反覆強調這一觀點。他主張,馬克思的經濟分析和正統的經濟分析應當被視為互相補充的,而不是相互排斥的。蘭格說,通過運用正統的新古典理論,能夠獲得對市場日常運行的理解;而要獲得對資本主義進化發展的理解,只能在馬克思的框架中完成。

2,資本論第一卷,是馬克思所提資本的一般規律。直至第三卷,馬克思才開始嘗試對價值和價格的不等進行闡述。馬的論述可能隱含著只能總價值=總價格總利潤=總剩餘價值,單一物品的價值和價格幾乎無法測算。

實際上,加之商業資本、貨幣資本等從生產剩餘價值中的抽成,這也是無法完成的任務。

3,馬克思有過詳細論述國家、消費、工資的打算,最終沒有去做。

依哈維的論述,在資本論中,馬克思認為消費是一種特殊,他和歷史、文化、地域、自然等有較多聯繫,因此會對抽象出資本的一般規律起到副作用,耗費很多精力。

牛的不同部位便涉及到消費這一特殊。人的歷史文化對於牛不同部位的喜好;自然牛身上不同部位的價值(政經中,價值的源泉是自然和勞動。另外不同部位的自然價值也不同);商家對於牛不同部位消費觀的引導等等

4,政經的不足:

曾被馬克思認為是特殊的消費,在如今佔據相比之前更重要的位置。資本操縱消費獲取更大利潤。放一萬步講,假設馬克思是對的,他的理論也只是針對一般生產,而非全部生產,對於應用到現實的描摹相較之前也有些遠,需更新。

困難是顯著的,如對這一問題的具體論述, 可能就要融入正統經濟學分析。但正統經濟學分析的加入,難以給政經帶來顯著和實質的提升,還需努力。。。

5,馬克思政治經濟學不是數理化的,因其融入了 人的社會,並將此作為重點。人的社會關係、感性實踐均是其重要內容。沒有絕對的原初,沒有個人,沒有微觀「粒子」,沒有終極目標(資本論和大綱中沒有科社口號,只有猜想)。

有人以此來說明其不足,其實這只是一種視角選擇問題。當選擇了微觀、數學、物理時,同樣也是缺失的。這種視角缺失了馬克思的人的社會和人的感性社會實踐、高度抽象、宏觀和歷史演進的考察。

畢竟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


價值和價格能一樣了,不然哪來的價值規律?假設造倆棟一樣的處於不同地方的房子,北京的房子和我們老家的房子付出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都一樣,你覺得二者價格能一樣嗎?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