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想要了解一個怎樣的馬克思主義?

是馬克思本人的原教旨馬克思主義還是後來被各個思想家們改造過了的馬克思主義?

它的源流是非常紛繁複雜的。列寧主義是它的分支。中國共產黨的馬克思主義又是列寧主義的分支。

但這種分支的意義,只是吸收他的幾個合理的點,以示正統性。傳承度其實不過50%。

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分別又是分支的分支的分支。這樣一路分支下來,馬克思本人的主義,其實就寥寥了。

原教旨的馬克思主義,你看看共產黨宣言或者哥達綱領批判就可以了。

列寧的馬克思主義你看看國家與革命以及怎麼辦就可以了。

毛澤東的馬克思主義,也就是毛澤東選集5卷。

這都是比較簡單的,繼續深入的話原教旨的還有資本論的剩餘價值理論,反杜林論的哲學和社會主義思想,家庭私有制與國家起源是對婚姻家庭生活的理解。

列寧的有《馬克思》——他怎麼理解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在高中思想政治裏。

斯大林的《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小冊子,定型計劃經濟體制。

《馬克思主義與民族問題》——民族四要素,也在政治課本里。

《論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那套歷史五階段論的指導思想。

這提煉出來都是「傳統社會主義」觀唸的來源。

毛澤東的《矛盾論》,《實踐論》,在毛澤東選集第二卷末尾。高中思想政治的相當篇幅。

而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思想,在《毛澤東思想萬歲》,4卷本。文革紅衛兵出版。但只有網路版本。

關於文革的理解,比較重要的是張春橋的《論對資產階級的全面專政》,屬於文革思想的集中概述,也算被毛澤東認可的。

關於中共與蘇共的意識形態對抗,這可以看看「九評」,中蘇論戰的吵架範本。

看赫魯曉夫如何批判斯大林有蘇共20大的祕密報告。

蘇聯瓦解後,中國方面出版出的《蘇聯歷史檔案彙編》,一共34卷。基本把蘇俄建國後到七十年代中期的上層公開活動資料,覆蓋了一遍。

當然你如果還關心什麼托洛斯基派別的話,看看《托洛茨基文集》,裡麪包括怎麼指揮十月革命。多伊徹有個《先知三部曲》,給托洛茨基樹碑立傳。

我想你關注馬克思主義,關鍵還在於中國。改革開放是個分水嶺。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建國以來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可以好好看。

至於黨的綱領思想變動,全在黨的大會報告裏。最近的是十九大報告,注意要看全版。全版纔有意識形態內容。

對我來說,除了中共當下的報告,其他的都是故紙堆。挑不出多少有用的。但對瞭解它已經足夠了。

而要創新它,首先要明白自己懷揣到底是個什麼理想,若非出於熱愛,對理想社會狂熱的嚮往,與實現它的使命感,以及紮實的歷史地理政治的基本功夫。你創新不出什麼東西,玩票沒有希望。需要看的也不止是馬克思主義。那就範圍廣泛了,所有重要哲學家思想家的觀點都要了解一下,對整個二戰以來的世界歷史和經濟變遷也都要理順關係。這就是綜合的多學科的東西了,沒人再能指導你。而且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最重要的社會底層規則,學校裏可不教,思想家們也不會講。需要個人奮鬥,自己去悟。你遇到了世界的苦難,依舊為人類未來而鳴唱,不墮其志。那麼你可能革新它,乃至顛覆它。

當代馬克思:eziv587


開個書單

《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

《黑格爾法哲學批判》

《英國工人階級狀況》

《共產黨宣言》

《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鬥爭》

《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

《德國的革命和反革命》

《法蘭西內戰》

《哥達綱領批判》

《論住宅問題》

《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

《怎麼辦》

《馬克思主義的三個來源和三個組成部分》

《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

《國家與革命》

《論戰鬥唯物主義的意義》

《論列寧主義基礎》

《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

《馬克思主義和語言學問題》

《反對本本主義》

《論十大關係》

《再論無產階級專政的歷史經驗》

《論發達社會主義》

《改革與新思維》


先去好好讀幾年歷史。我說的不是那種朝代粉的歷史,而是那種真正的從政治經濟社會各個方面分析人類發展歷程的歷史。

讀歷史讀上幾年,世界史、中國史都可以去讀。覺得自己積累的歷史知識夠多了,再去看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原著。

一個不瞭解歷史的人不可能是真正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


《共產主義原理》、《流亡者文獻》、《德意志意識形態》、《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反杜林論(政治經濟學篇)》《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弗蘭尼茨基)、《我們的意見分歧》(普列漢諾夫)、《什麼是人民之友,以及他們如何攻擊社會民主主義者》(列寧)、《在祖國的一年》(普列漢諾夫)、《無產階級專政》(考茨基)、《論一元論歷史觀的發展問題》(普列漢諾夫)、《社會民主主義對抗共產主義》(考茨基)

反對馬克思可以去讀《卡爾馬克思及其體系的終結》,米塞斯《社會主義》,德魯克《後資本主義社會》,科斯《企業的性質》,科爾奈《短缺經濟學》,《新階級》,《法西斯體制研究》


題主說的是馬克思主義而不是馬克思,那麼我的理解是不限於馬克思本人的著作,而是整個流派。那麼按我所知答一下。

這問題牽涉太多,難免掛一漏萬。

馬克思恩格斯本人的著作當然要讀了。他們的全集覆蓋領域眾多,如果不能一下子讀完,大可以慢慢讀。

需要注意的是,馬克思青年時期與其後,思想是有微妙變化的,甚至惹出了「兩個馬克思」的論爭。這就見仁見智了。代表性作品就是馬克思早期作品 巴黎手稿,也就是《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這本書牽涉到對馬克思一個重要概念「異化」的理解。

這些細部問題不再展開,該例子的用意是表示,一定要注意馬克思思想的前後變化。用動態的眼光看待他。

馬克思的思想與德國本土哲學傳統有重要淵源,黑格爾與費爾巴哈是其重要對話與批判對象,瞭解這些有助於理解馬克思。

再說其後的發展。

葛蘭西,盧卡奇,阿爾都塞當然非常重要,啟發了許多後來者。

法蘭克福學派也是重要的一脈。其中,阿多諾,霍克海默當然是重要人物。本雅明則是特殊的一位。他與阿多諾曾有爭論,後來稱為「本阿之爭」,而其中重要的人物還有布萊希特,是二人爭論中的重要角色。當然還有馬爾庫塞。

而後法蘭克福其後的重要人物當然是哈貝馬斯,霍耐特。這已經到當代了。

不過法蘭克福學派更多是對大眾文化的批判,已經無力從經濟上對資本主義進行批判了。

他們的著作很多,我就不打了,想找搜人名字就好。

英國這邊則有伯明翰學派,以及他們與法蘭克福學派不大對付。但仍然關注大眾文化,只是立場切入點不同。這也就是所謂文化研究了。

當然,還有雷蒙.威廉斯與特里.伊格爾頓。

還有美國的大衛.哈維,勞倫斯.格羅斯博格。—補充,還有弗雷德裏克.詹姆遜。也翻譯為詹明信。

後來的大眾文化研究很大程度上以法蘭克福學派,伯明翰為論爭對象,也包括法國那一批,布爾迪厄,波德里亞等等。不過目前也有右轉趨向,應該說託尼.本尼特算是其中一環吧。

中間還發生過所謂後-馬克思主義的爭論,也就是斯圖亞特.霍爾與拉克勞和墨菲的爭論,前者以為後者將階級鬥爭轉化到話語層面了。

這大概是一個十分簡略的脈絡,可參照。

另外,我國對於西馬的接收存在時間差,看國內論文特別是90年代,需要注意這一點。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