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產品力不行。

帕薩特中保研剃頭全網罵,那是因為,大家還在意大眾,大眾產品力,不得不承認,就是可以。同理本田思域,中保研斷了B柱,該大賣還是大賣的

菲斯塔折了A柱,對於潛在汽車消費者來說:哦,知道了,回頭就在噴子之家看看福克斯、高爾夫、思域、豐田南北卡羅拉。


2014年,朋友借我索八。喝醉了,凌晨3點,以時速90到120(交警給的數據)撞到區政府門口的大石獅子上,全車的安全氣囊一個都沒有彈出來。

找4s店,給的說法是先給廠家反饋。廠家派磚家研究後,給的說法是撞擊位置不對。

車都撞報廢了,安全氣囊一個都沒彈出來竟然是撞擊位置不對???

起訴到法院,到2016年事情才處理完。費盡周折,最後給賠了8萬塊錢。

再說那個朋友,命真的大。區政府200米遠的地方就是消防隊,醫院不到2公里,救治及時。

把車借給他之前,座椅調節就壞了,我自己固定位置。我比他高點,座椅調的位置本來就靠後,要不然雙腿肯定沒了。

巧合的是,那一年拍不繫安全帶很嚴,他開走之前我的原話:最近拍安全帶,你記著,別有違章。所以他撞的時候勒著安全帶。再加上他撞的主要是副駕駛位置,保住了一條命。在ICU住了23天,普通病房住了7個月。

遠離酒駕,遠離韓系車。


因為部分韓系品牌對中國消費者太好了,對中國市場太重視了。

例如還未上市新款的起亞k5,這個可是起亞欽定的中國市場重點車型。

據媒體消息,為了照顧中國消費者,特意把海外版本的8AT變速箱升級成中國特供的,更高級的7DCT變速箱

你們想想,這是什麼精神,把在國外爛大街的,某些自主品牌採用的8速自動變速器升級為高大上的7速雙離合變速器。

大家再想想當年現代菲塔斯針對國內消費者習慣對A柱的優化。

沒啥說的,不買不是中國人


韓系車在非洲賣的版本,都比國內市場賣的那堆奇葩特供垃圾好。

既然韓國人認為我們中國人不配擁有好車,那咱們自然認為韓國人不配擁有銷量。


我的第一輛車是現代的一款叫做Accent的玩意,中文名叫雅紳特。現在這個車型現在已經沒有了。

我選車的那個時點,GOLF和POLO應該是祖傳的加價。當時市場上10萬出頭的「合資品牌」A級車只有標緻207。但是標緻這個品牌在上海話裏的諧音是一個解放以後理論上從中國大陸消失的職業,甚為不體面。

所以北京現代國產的Accent算是非常符合我需求的獨苗。當時號稱第一批車的零部件都是韓國全進口的,類似CKD。銷售說,質量槓槓的。當時年輕啊,以為韓國也是「外國」。買。莫名其妙變成第一批車主。

我的第一輛車與我相安無事三年——一共也就開了。。。2萬公里。。。全程四兒子保養,市內通勤。

三年質保過期後的第一個月,變速箱燒了。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從此我開始了十多年的自費韓車黑,至今。再也沒有買過一輛韓國車。


原因一,因為韓系車有了替代者。而這些個替代者,就是國產車。

韓系車最風光的時期,是2000~2013年。最初的起亞千里馬還屬於小打小鬧,等到北京現代索納塔橫空出世,韓系車一時間風光無兩。

比日系車還便宜,品質又不差多少,比起當時的國產車更是好了十萬八千里。趁著21世紀的前兩波汽車消費熱潮的勢頭,現代和起亞真的是賺的盆滿缽滿。

但是2013年後,國產品牌在經歷了前面一輪「走彎路」之後(以奇瑞和吉利的多品牌戰略失敗為代表,以上汽收購雙龍失敗為代表),似乎集體找到了發展方向,腦子清醒了,開始推出正兒八經的精品車了。大家都記得吉利博瑞吧?就是2015年出來的。一晃5年過去了。

經過幾年發展,現在10萬以內家用車,合資品牌有一個算一個,已經幹不過奇瑞吉利長安榮威比亞迪這些主力自主品牌了。而15萬以內的自主品牌,絕大部分SUV和部分轎車產品,也具有相當強的實力可以跟合資車一較高下。哪怕你說這兩年日系品牌很強勢比不過,但是砍瓜切菜般的虐幾臺韓系車,還是相當沒問題的。

一句話,看重性價比的老百姓,手裡有個10萬15萬的,有那麼多優質國產車買,還要買啥韓系車?

原因二,競爭殘酷,性價比那點優勢早都沒了

韓系車靠性價比贏得中國消費者好感。十年前,帕薩特凱美瑞平均售價都在22萬以上,德國日本品牌的A級車售價普遍在13~16萬之間。韓系車基本上能有個2~4萬的價格差,這裡就有性價比優勢了。

時過境遷,在一個豪華品牌轎車都能賣到10幾萬的今天,在一個帕薩特都能賣20萬的今天,在一個思域都能賣12萬的今天。留給韓系車的生存空間實在是太小了。價格往下沉,成本擺在那兒,拼不過自主品牌,往上走?更不可能。於是在價格相同的情況下,消費者當然更願意買口碑面子品質都更好的日本車德國車甚至美國車。還要啥韓國車?

原因三,為了利潤率,只好降本增效了

看看現代起亞最入門的車型,都裸奔到什麼程度了。花5萬塊錢買個簡陋到不行的韓系車,幹嘛不去買五菱寶駿對吧?好歹配置多空間還更大啊?

雖說買啥都是消費者自己的權利,可每當看到路邊停著一臺北京現代途勝或是ix25,心想,圖啥呢?同樣價格買國產SUV不更香?看看菲斯塔在國內的碰撞成績,可以想像到其他車型的品質得有多令人擔心。


現代執迷於把自己拉到和中國品牌一個水準,然後被中國品牌用豐富的經驗打敗。

首先要肯定韓國車企的水平。lambda系列V6發動機,Smartstream 其實都很先進。對於燃燒的基本理解,耐用性,都緊緊的追在本田和豐田後面。一直都在進步。 以前開的Elantra , 高速上油門踩輕一點,配合6AT 都能輕鬆上40 mpg. 而且是在不使用直噴的情況下達到的水平。 簡單可靠高效真的可以說是家用車的典範。

對待現代集團的車,要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因為每一代之間的進步非常巨大。

現代自己造變速箱的水平,和匹配的水平。也進步到了非常高的水平。能夠自己產橫置和縱置發動機使用的8AT。 同時還有開發CVT和雙離合的能力。 變速箱的匹配,水平也不錯。能夠在各種工況下,無平順的換擋。 底盤做的也很不錯。廉價車的底盤上,都能做出豪華車的厚重感。 配合上超長的保修。在海外一直做的不錯。

在各個級別上都依次取得突破。 中級車目前來看,索納塔8,至少N-line的版本,據說能夠把3.5 凱美瑞, 2.5T馬自達6 和K20C雅閣 團滅的存在。( 全新的290 馬力的2.5 Smartstream 發動機,確實做到了馬力扭矩兼顧 420nm)

全新的telluride, 直接把中型SUV的內飾水平,和外觀的精緻程度提高了一個數量級。能夠正面硬鋼 本田飛行員 和 豐田漢蘭達。配合能夠變循環的最新lambda V6。雖然不快,也不慢了。雖然漢蘭達,反手就拿出了一個效率驚人的新混合動力系統,抽回去了)

car and driver 對telluride 的長測?

www.caranddriver.com

結論是,這貨可靠的讓人絕望。開了14k mile, 啥也沒壞。

性能車方面,先是拿出了stinger 這種開了都說好,但是要買我不買的東西。(車是好車,但銷量撲街) 現代意識到,就算我有雙渦輪V6,就算我底盤強大。但該買寶馬的人,還是會繼續買寶馬。 果斷換了思路,拿出來了i30 N 這種,人見人愛的小鋼炮。 幾乎是用大眾高爾夫GTI的錢,買了一個本田Type R。 270 馬力加上只能選手動擋,但是配合機械限滑。更低的價格,更高的性能能夠,更好的可靠性。假以時日,玩死高爾夫GTI 是非常有可能的事情。

目前看來也就是豪華車沒有突破。

然而以上這些,和國內都沒啥關係。現代在國內的思路太奇怪的。完完全全是瞎折騰

舉例子,明明有Palisade , telluride 非要用聖塔菲加長,做一個長得像palisade 的東西來賣。

明明Elantra Sport , 運動版這個東西。底盤,發動機,懸掛。都是設計來和civic Si 對壘的產品。而且還專門把普通版本上的torsion beam非獨立懸掛,換成了多連桿來提高操控性。底盤打包的水平,其實完全不低。後懸掛設計的整潔好看。結果為了對抗超跑思域,非要弄一個菲斯塔這種奇葩特供產品。結果碰撞成績,和後排雙雙悲劇。

明明有6AT,8AT powertech 自產自銷 變速箱。 而且耐用度和性能,油耗是真的不錯。 但是一樣的車型,拿到中國市場一定要換成雙離合。 重新做一遍匹配不麻煩嗎? 中國這麼堵車的地方,雙離合用著不難受嗎? 明明知道消費者抵觸雙離合,但是一定要用。看看福特看的多開。 當然客觀的說,現代在海外也會用雙離合。自己的powertech 8AT 降檔速度一直比不過ZF的8AT。 所以這次n-line sonata 就直接用了濕雙離合,來縮短

然後執迷於把自己拉到和中國品牌一個水準,然後被中國品牌用豐富的經驗打敗。一大堆ix25, 名圖,勝達,那瑞............. 都是些什麼東西。拿一大堆過時落後的東西,瘋狂的排列組合。外觀設計連好看都算不上。 這些車,就算精確瞄準一個細分市場,那也是火不過一年的命。早晚被飛速成長的中國品牌乾死。就算你技術穩定,自吸可靠,換擋匹配好。 但是當中國品牌,同一個價位,鋪天蓋地的渦輪增壓,L2駕駛輔助,內飾大屏幕,米蘭設計碾壓過來的時候。早晚要掛。 現代忘記了自己是一個可以和豐田,本田硬懟的跨國汽車公司,擁有了完善的產業鏈,和技術不斷創新的能力。 執迷於把手上過時的技術,不斷的組合排列,造出無數差強人意的中國特供車。

看看現代折騰的都是些什麼破東西。

玩到現在,讓買車的中國人普遍有種錯覺,就是現代的技術,還不如國產。雖然微博洗地,動輒5.0 V8 基恩斯, 動輒 自產自銷8AT。 但是並不能掩蓋,現代在國內賣的大多數車,可能還真的不如國產的事實。 比如 菲斯塔和領克03 。

現代如果有勇氣,直接把telluride 拿來硬鋼漢蘭達,把最新的Sonata 8 拿來硬鋼 雅閣凱美瑞。 把stinger 拿來幹A4,三系。 把i30 N/verloster N 拿來,樹立標杆。 那也絕對不是今天這種悽慘的境遇。只能說是自己作的。 如果覺得中國人不配擁有好車。 那麼被中國市場拋棄也只能說是求仁得仁。


就我稍微提一點事情吧,就是口碑對於汽車品牌的影響。

很多答主都提到了有關質量、產品設計等方面的失誤,但是我個人看到的是對於產品口碑的失誤。

有多少人都記得這句話:屌絲有三寶,索8K5邁銳寶。

其中有兩款是韓國車,且是當時10-20萬的主打車型。這個順口溜在當時的互聯網特別是車主圈子,流行度可以說是相當高的,當年我還記得自己沒買車的時候,都聽說過這個了。

這個順口溜對於現代和起亞基本屬於致命性質的,特別是那個流行時段,正好是中國人民收入水平加速提升,汽車用戶數量急劇增大的時代。

你想想哈,開這個車被說是屌絲,調侃一下其實無所謂對吧,但是人們心裡終究會產生一定的抵觸情緒,購買大眾可以說是大家都買,買日系可以說是看重性能和油耗,買美系可以說是注重安全耐用。更別說那兩年哈弗這種國產車正式崛起,2014年-2016年哈弗H6可是真的在大幅度的佔領市場。選擇太多了,用戶不需要非得觸碰這個線。

這是一條看不見的線,在人心裡,如果不是想辦法抹平大家心裡這個坎,那終究是個隱患。

很多人說雪佛蘭呢?問題人家雪佛蘭能整活兒啊,車型多,能滿足的用戶羣體多,何況人家還有變形金剛大黃蜂塗裝這種殺器,口碑輕鬆就能扭轉回來。

韓國車的問題就是不斷陷入口碑輿論的劣勢中,說日系車蒙皮能按進去,結果韓系車也被拉進來捱打。長得帥當賣點結果被人說是屌絲街車。

尷尬就是這麼一點一滴形成的,口碑對一個汽車來說太重要了。

所以為什麼所有國產車都緊抓質量關,為什麼哈弗車死活要做1.7噸整備質量的H6,就是因為,當年被人吐槽質量差,蒙皮薄,安全性不好的車裡面,也有國產車啊。

沒有對這個口碑的重視,那就根本不會有現在蓬勃發展的國產車企。


300贊了,謝謝大家。

其實韓國車真的有很不錯的車型,我開過的比如索納塔,包括老款的伊蘭特,還有途勝,都挺不錯的,而且可靠性講實話,真的不比豐田之類的品牌差,你說比豐田肯定是差一些,但是你要是說比德系美系我覺得沒問題的。。。。

現代摩比斯的變速箱技術也並不差,可靠性也很好。而且很多韓系車用的動力總成都挺成熟的,可靠性耐用性都是很不錯的。唯一坑爹的是國家區別對待,加上中國國產車發展的好,確實是給到了衝擊,而且拳頭產品不多,也是下滑的關鍵。

當然,韓系車底盤年份高了相對而言是不如德系日系那麼可靠,容易感覺發散,但是講道理新款車我也看過幾個,還真沒這現象,不過由於年份也不長,看不太出來什麼。

韓國車火過啊,之前很火的。

現在不火,說白了,他太小看中國車企的崛起了。

就是現在,很多車在中國投放的版本仍然要比在韓國的差,比美國的差。

說心裡話,本身韓國車並不差,可靠性也很好,現代摩比斯做變速箱也不賴,是很可靠的。

但是作死的是,他認為只要降價,維持性價比,就算車差一些也沒事。

結果中國車企一路直追,直接把他們逼到了死衚衕了。

其實這事跟福特現在衰落是一個問題。

長安福特去年賣了19W臺,還不如本田一個主銷車型一年的銷售量

為啥?不重視中國市場,營銷水平極低。

產品沒啥新意,新車型引進太慢了。

就這麼下去,福特都得被紅旗超越。走著瞧,韓系也好不到哪去


韓系車在美國火?

誰告訴你的?


銷量確實不低,那是因為價格便宜和10年保修。

韓系車在美國價格便宜,基本上同一級別,韓系車價格是日系車的70%,日系車是德系車的70%。

嗯,你沒看錯,大概就是同級別韓系車是德系車價格的一半。

美系車比較特殊,價格一般在日系車到德系車之間浮動,而且有民族主義加成,美國紅脖子很買帳。

扯遠了。

韓系車在美國基本上就是廉價的代名詞。

買韓系車最多的是韓國留學生和韓僑,因為他們要支持本國貨。剩下的,就是經濟不富裕的人,或者沒錢還想買高檔車裝逼的人(某些高檔款式賣中檔車的價格)。

至於10年保修。

有幾個美國人和我說,韓系車質量差,總出故障,永遠修不好,沒有10年保修根本沒人買。

這點也有幾個中國留學生和我表示他們有親身經歷。

我自己在美國沒用過韓系車,國內曾經家裡有一輛國產北京現代,質量其實還不錯(對比國產品牌),

所以我對10年保修是否因為質量差,持保留態度。

但韓國車在美國名聲差是真的。

基本就是前幾年的「made in China」的名聲,廉價質次,窮人才去買。


我看了你提了好幾次美國,那我就說說我見到得。

首先,汽車製造業,無論是日本還是韓國,自己國家消費能力有限的情況下,要打開國際市場才能讓企業進一步發展,負責在國內憋著慢慢就是吞併+惡性競爭。中國市場很大,很多車企可以走合資,市場很難飽和。而且中國畢竟還是發展中國家,對車的需求量大,有車的人也有一定升級車的需求,所以市場本身比較好,即使中國哪一天真的有些車可以走出去了,也並不會發生接下來我要說的事情。

其次,日本的兩田時代太過久遠了,暫且不說。韓國的kia和現代,在美國走的基本就是當年日本的路數。開拓國際市場需求+汽車是換匯行業,讓韓國的車企在美國不遺餘力的走低價+堆料+無敵售後。你可以關注下這幾年美國本土韓國車的安全測試,基本都是前幾名,一些熱門車型甚至供不應求。簡單來說,堆料美國的韓國車&>韓國的韓國車&>中國的韓國車。然後售後,10萬mile服務,試車就給50d gift card等活動,就是要口碑先搞出來再說。

隨便總結下,韓國車在國內大賣那幾年,該賺的錢也賺了,合資的尾巴,也沒什麼興趣再投入國內的血拚市場中了(其實也是拼不過)。韓國車現在整體是再美國和日本車較勁中,走的就是當年日本的路子。


總結一下,大致有幾下幾點原因。

首先,大國崛起和民族復興。現如今大多數人看韓國,已經完全沒有十年前的那種火熱。要知道在哈韓最火熱的年頭,韓國這個彈丸小國在國內的評價可是不低。可是隨著咱們大國崛起和民族復興之後,還有幾個人看得上韓國的。別扯什麼人均GDP還差一大截,這都沒意義。現如今的韓國根本就不在咱們的眼裡,連弟弟都算不上。這種大的國際背景下,韓系車不被待見也就顯而易見了。

實際上目前在國內賣的好的外國品牌,基本上只剩下德系、日系和美系。美國是真強,德國的機械工業全世界有目共睹,日本雖然有民族仇恨,但不得不承認這個國家和民族的強大。相比之下,韓國算個什麼東西。

其次,在國內市場銷售的韓系車技術就是很一般。也別扯什麼韓系車有這個那個技術了,沒有在國內市場銷售或者大規模銷售,那就等於沒有。就拿現在韓系車SUV裡面最暢銷的現代ix35和起亞智跑來說,這些都是快十年前的老技術做個拉皮就在賣,能有好嗎。

再次,韓系的內飾真的不忍直視。尤其是跟自主國產的相近價位的車子一對比,相信在沒有品牌力加持的情況下,沒有幾個人會願意選擇韓系車。

最後,自主品牌的強勢崛起。目前來看,二十萬以下價位區間內,國產品牌汽車會越來越強勢。而目前國內在售的韓系車,基本都在這個價格區間。其生存空間只會被國產汽車一步步蠶食。沒有逆轉的可能。

另外補充一點,即便是韓系高端的捷恩斯,以目前紅旗的發展速度,吊打也是遲早的事。


看碰撞成績啊,

注意,這不是中保研,而是被大家戲稱為五星批發商的C-NCAP。

注意看大眾寶來,朗逸和速騰的成績。

以及標緻307,雪鐵龍C4世嘉,福特福克斯,雪佛蘭科魯茲的成績。

為什麼老一輩車主普遍認為歐系美系耐撞?因為老款歐系美系確實比日系韓系和國產車結實啊,而人的認知是有慣性的。╮(﹀_﹀)╭


不止是韓系,法系已經全軍覆沒了。

日系裡面鈴木退出,馬自達也漸行漸遠。

美系福特也山河日下。

為啥呢?

只有一個原因:就是國產車的崛起。

--

如果不是競爭環境的激烈,他們作一作也不會死。可惜他們太傲慢,沒有意識到農民打地主的殘酷和無情。


19年11月去了趟韓國出差,感覺路上的韓國車跟國內跑的韓國車,是兩種東西……


先說為啥不火,因為大部分國家自己沒有汽車工業,日系以下的市場其實是空缺的。這時候遇到便宜的韓系車,自然是乾柴烈火。而我們國家,其實也應該包括三哥、巴西這兩位金磚和半個俄羅斯,低端市場有各種自主元素的產品佔領,韓系就熱度有限。

再說為啥棒國在不長的歷史上能發展如此迅速,因為造車不稀奇,自己獨立造車才稀奇。就比如我一個德乙升班馬,升德甲以後,我買人買教練,照樣也能在德甲混的開,但你說我還是原來的球隊嗎?據傳,當年把美國現代工廠拉上質量正規的,都是一幫日本人。


?【現代起亞的中國銷量佔全球銷量的約1/5,這是一個非常正常的數字,足以證明韓系車在中國和在世界一樣火,或一樣不火。】?

——

?【漢堡王並不是不火,而是中國第三大快餐連鎖】?

力壓德克士、家鄉基、鄉村雞、老鄉雞、華萊士……

?【同樣韓系車也不是不火,現代起亞銷量除了壓不住吉利,剩下的都能壓住吧!】?

……

……

……

……

在中國真正不火的是中系車好嗎?


韓系曾在中國火過。

起亞的索蘭託、K5,曾經還是非常火爆的。

現代的索納塔、伊蘭特(伊蘭特、悅動、領動)、ix35也曾經風靡一時。

現在起亞其實也不差,現代菲斯塔也火了一陣。

但講道理,韓系的好東西,其實都沒認認真真引進過。

嘉華挺好的,結果車源稀少、停止引進。

寄予厚望的Stinger,3.3T沒有引進,2.0T配置不認真,國六直接停了。

捷恩斯除了還掛現代標時引進,G90、G80、G70、GX80到現在都還沒引進,也就看個諜照。

HK的柴油機其實也還可以,隨著索蘭託國產、嘉華停止進口,就沒了。

開過三年的索蘭託,講道理還是可以的。

問題是HK集團的策略跟抽風一樣,高端的好東西又不引進,形象不佳。也沒啥辦法。


首先,國產車崛起,第一波攻擊對象就是同樣缺乏沉澱,沒有技術壁壘,玩性價比概念的韓系車。合資品牌的成本天然高於國產,韓系自然會被擊敗。

其次,日韓都想脫亞入歐,但日本好歹還保留了三分東亞文明的底色,韓國則徹底把自己當成了西方人。在這種精神西方人的思想加持下,韓系車學習法系德系自然是水到渠成。

最後,我們這臺巨大的發達國家粉碎機已經開始碾向中端發達國家,韓國在未來十年到二十年內是我們最主要的競爭對手,沒有之一。

PS:老牌歐洲帝國主義瞧不起我們幾乎是與生俱來的,法國人是明面上瞧不起,覺得我們不配用和他們一樣的產品。德國人是背地裡瞧不起,認為除了土豪以外,我們的金錢和生命跟他們不對等,基本上就是印第安人的生命權只有白人五分之一的德國版。

PPS:討論汽車的話題在某乎很難獲得關注,這是說明某乎都是土豪不屑討論呢?還是說明某乎都是像我一樣的窮嗶不想討論呢?


產品力帶不動品牌力。

簡單說就是韓系的品牌效應在中國不咋滴,沒德系那麼有口皆碑,也沒有美系的大氣,更沒有日系的耐用實惠,價格也沒國產有性價比,說到底沒特色,而且薩德事件後全國上下瀰漫著反韓情緒,連娛樂圈都韓風退潮,三星手機一敗塗地。這種大環境下買個韓國產品需要很強大的產品力來讓消費者買單。

然而韓系車有這產品力嗎?沒有?_?`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