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我个人认为《蛙》这部小说虽然是莫言最后写的书,也就是他十一部长篇小说中,《蛙》算是最新的,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青年莫言的《红高粱家族》、《食草家族》相比,20年后老年莫言写的《蛙》看似成了他的巅峰之作,而且凭借此书他还获得了茅盾文学奖,还靠著这部书走近了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中间。其实这部《蛙》虽然并不如莫言以前的作品,诸如与《红高粱》、《丰乳肥臀》、《天堂蒜薹之歌》、《生死疲劳》、《檀香刑》相比,还是有点失色了。

这样说吧,莫言在上世纪写成的书都不错,虽然这话有点绝对,但不无道理,包括余华、贾平凹他们在八十年代正是厚积薄发的黄金时期,最好的例子就是《活著》、《秦腔》这样的书如今再让大作家们写,肯定有点力不从心。余华曾在新千年的小说发布会上说过:就算往死里写也写不出《活著》这样的书了。

可以想像,王安忆、苏童他们都曾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将文学写作发挥到一个很高的水平,这个虽然不能和民国时期一众大家相比,但不可否认的是上世纪末我国作家的文学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不错的小高峰。再看阎连科、贾平凹、莫言他们今天的作品,显然有种后劲不足的感觉。特别是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后,几乎没有长篇问世,不管是老了、时代变了、人心浮躁了......总之,我们的作家在新千年以后的作品不如以前了。

再说莫言的《蛙》固然很好,小说的艺术性也很高,可是再高能高过《丰乳肥臀》这样的史诗巨制吗?或许这个时候你要问了,怎么比较的?其实怎么比较,这个问题显然我也答全面。仅从故事磅礴,历史厚重这一点上,以《丰乳肥臀》为代表的八九十年代小说完胜《蛙》。

恕我浅见;《蛙》这部书无非是介绍了主人公姑姑从医的历程,在计划生育期间付出了青春,时间刷得人恍惚,雨过天晴之后,也意识到了很多超越她认知的那些曾经的「傻」事,最后同莫言所有作品一样的结局,对时代的过错,无可奈何的接受,平平安安的领受,自我安顿,回到在平常不过的小生活里,狂风暴雨在身上一点痕迹也看不出来。

但论及文学艺术,还是那句好,《蛙》很好,可是好不过莫言其他更为精彩的小说。


看过。

这是我看的莫言的第一本书,之后我又看了他早期的一些书,感觉《蛙》是一本趋近中国当代文学特色的书,或者说是一本淡化了莫言特色的书。如果想了解莫言,最好看他的《红高粱》、《酒国》、《十三步》、《檀香刑》。


值得一看的


看过。

计划生育相关的,刻画了一个疯狂的年代。

应该属于上世纪伤痕文学的代表作吧,那个疯狂的年代也把文学创作推向了巅峰,推向了高潮,也可以说是推向了死角。

后来,铁凝的香雪算是抚慰了一下「知识分子」受伤的心灵。一直觉得凭什么,如此普通的一篇小清新散文般的短篇就让铁娘子「出道」了。

后来想想,也许今天看来平淡无奇的小短文放在当时那种人人义愤填膺的时代也算是一股清流,开天辟地了吧。

有个新出的电影,地久天长,和这个,小说有点像。角度不同,一个是当事人,一个是旁观者。

不得不说,当作家的亲戚还挺惨的,一不小心就成了其作品里面的素材。

参见莫言小文,《澡堂》。


看过

很精彩


没有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