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趙世家》七月,廉頗免而趙括代將。秦人圍趙括,趙括以軍降,卒四十餘皆坑之。王悔不聽趙豹之計,故有長平之禍焉。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使蘇代厚幣說秦相應侯曰:「武安君禽馬服子乎?」曰:「然。」又曰:「即圍邯鄲乎?」曰:「然。」「趙亡則秦王王矣,武安君為三公。武安君所為秦戰勝攻取者七十餘城,南定鄢、郢、漢中,北禽趙括之軍,雖周、召、呂望之功不益於此矣。今趙亡,秦王王,則武安君必為三公,君能為之下乎?雖無欲為之下,固不得已矣。秦嘗攻韓,圍邢丘,困上黨,上黨之民皆反為趙,天下不樂為秦民之日久矣。今亡趙,北地入燕,東地入齊,南地入韓、魏,則君之所得民亡幾何人。故不如因而割之,無以為武安君功也。」於是應侯言於秦王曰:「秦兵勞,請許韓、趙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

戰國策中加上了不亡一甲

但從史記記載中可見趙國一度以為趙括是投降的


冷壞了:質疑長平之戰趙括的「紙上談兵」?

zhuanlan.zhihu.com圖標

這問題問的有點莫明其妙啊,我怎麼看不太懂?!

那我就根據我的理解來答一下吧

公元前261年,秦昭王根據宰相范雎「遠交近攻」的戰略構想,出兵攻打韓國,並攻克野王,將韓國攔腰斬為兩段,消息傳到韓國,韓國趕忙派使入秦,以獻上黨郡向秦求和。

其實由於野王失陷,上黨已孤懸在外,早晚將會是秦的領土,對於韓國來說,獻上黨給秦不過就是個順水人情罷了。但是上黨太守馮亭有自己的想法,他認為,如果秦收了上黨,轉而還會繼續攻韓,所以他決定投降趙國,以挑起秦趙矛盾,這樣或許韓國還有生存下去的機會。

上黨地處邯鄲以西,對趙國來說,一旦上黨落入秦的手中,秦軍則可居高臨下,威脅邯鄲。現在馮亭主動來降,趙國上下自然是皆大歡喜,趙王就派廉頗領兵四十萬前去接收上黨,抵禦秦軍。

趙惠文王畢竟只是個養尊處優的公子,遠不及秦昭王老辣,所以,在廉頗率軍到達上黨時,城牆上已經飄起了秦國的旗幟,這時馮亭從一旁的草垛子裏鑽出來,一把鼻涕一把淚地哭訴秦軍有多變態,廉頗一看,也沒辦法啊,只好把軍隊駐紮在長平,企圖跟秦來一場消耗戰。前文提及,上黨距趙國都城邯鄲較近,所以打起消耗戰來趙軍更受益,秦昭王也不可能不懂這個道理,那整日是如坐針氈,因為他比誰都清楚,自己在這場戰爭中並不佔優勢,偏偏這近四十萬秦軍是自己所有的家底,而他要面對的,又偏偏是六國中軍事實力最強的趙國,如此局勢也是讓秦昭王焦頭爛額。

而此時的長平,秦主將王齕的日子也不好過,部隊補給困難,而趙軍又任憑你怎麼罵都不出戰,而長平地勢又易守難攻,眼看著部隊一天天被拖垮,王齕也拿不出什麼好辦法。

而其實此時的趙軍也有難唸的經,雖說補給線較短,但再短那也是四十萬大軍啊,況且趙國通往長平的路大多需要翻山越嶺,條件險惡,再加上天公不作美,趙國剛剛經歷一場大旱,沒有充足的糧食補給,所以此時,秦趙兩國都是咬著牙在硬抗。

而就在這樣的局勢維持了三年之後,天平上最後一根稻草壓了下來,這根稻草就是——趙惠文王病逝,趙孝成王繼位。要說這趙孝成王啊,腦子還沒他爹好使,但追求享樂起來一點不比他爹遜色,而老奸巨猾的秦昭王明顯更善於運用權術,他派遣了大量間諜到趙國散播謠言,說廉頗要擁兵自立(相似的套路在多年後戰國晚期四大名將之一的李牧身上再度上演,而趙孝成王這個憨批居然再次上套?!),而急於做出成就的趙孝成王也不滿於廉頗消極防守的戰略,便派趙奢之子趙括前去替下廉頗,對於這個決定,包括藺相如和趙括母親在內的諸多大臣都表示了強烈反對,趙奢也在遺言中提到不要讓自己的兒子領兵,否則會誤國誤邦,可以看出,他們並不認可趙括的軍事才能,然而對於藺相如等人的話,趙孝成王卻不以為然。作為一個剛剛繼位的國君,這些老人的話與他而言只是一種累贅,倒是趙括這樣的少壯派軍官更符合孝成王的胃口。就這樣,趙括來到長平,替掉了已扼守長平三年的廉頗,秦軍一看反間計成功,也立刻換將,用白起換掉了王齕。

決定命運的交鋒:

趙括到任後,立即命令趙軍對秦軍主動出擊。趙軍休整了三年,而秦軍三年來不管如何挑戰,趙軍就是堅守不出,多少有些懈息,因此上來抵擋不了趙軍的進攻, 連輸了幾仗。旗開得勝使得趙括躊躇滿志,下令全軍全線進攻,僅留下馮亭率領一小部分軍隊把守東壘。而此時白起則正在初戰失利的情況下部署著新的作戰計劃。

首先,白起請求已經坐鎮野王的秦昭王將全國的部隊增援長平。秦昭王於是徵發了全國所有15歲以上的男子增援長平。然後,白起開始將軍隊退守西壘,將趙軍主力吸引到西壘前。最後,白起挑選了2.5萬名精兵,派他們抄小路去襲擊東壘。駐守東壘的馮亭寡不敵眾,最終東壘被秦軍佔領,趙括率領的40萬大軍就處於秦軍前 後夾擊之下了。

這個時候,趙括如果沿著丹河兩岸向南北突圍,則趙軍大部還可以脫險,因為秦軍僅僅是佔領了東西兩壘,還沒能對趙軍形成全面合圍,秦昭王發來的援兵也沒有到達戰場。此時長平戰場上秦趙兩軍兵力相差不大,而趙軍還處在內線作戰的有利地位。但是頭鐵的趙括決心在長平和秦軍一決生死, 命令全軍主力奪回東壘。此時地形就變得對趙軍不利,在東壘前,40萬大軍施展不開,只能一批批沖向秦軍佔據的東壘陣地,一次次無功而返,而時間就在這樣的無用功下被一點點耽誤了。

白起此時一方面焦急地等待援軍,一方 面命令秦軍在東西壘之間的趙軍周圍修築長牆,就這樣,趙軍逐漸被秦軍的優勢兵力完全合圍了。為了防止包圍圈內的趙軍突圍,秦國出動輕騎兵反覆騷擾趙軍,讓英勇的趙國戰士得不到任何喘息的機會。趙括為了防止已方大軍被秦國騎兵分割包圍,命令趙軍修建營壘工事,以堡壘對堡壘來抗衡秦軍。

趙軍在長平被合圍的消息傳回邯鄲後,趙國舉國震驚,恐懼的陰雲籠罩在趙孝成王的心頭,儘管缺乏攻治經驗和識人之明,孝成工還是明白長平這40萬大軍對趙國的意義。為了挽救危局,孝成王開始在趙國國內徵集一切可以拿起武器的男丁,準備增援長平。然而,還沒等孝成王集合好隊伍,老辣的昭襄王早就已經徵發了秦國境內所有15歲以上的男丁,從秦國的河內郡直播長平身後,徹底將邯鄲和長平的聯繫切斷,戰爭的結東已經只是個時間問題。

同年九月底,長平的趙軍被圍已經46天,40萬大軍早就喫光了糧草,曾經呼嘯戰場的趙國將士只能殺掉戰馬,挖洞捉鼠來填飽肚子。戰馬和野鼠也喫完了,為了生存,戰士們只能從死去的戰友身上割肉相食,長平變成了一片人間地獄。趙括知道大軍堅持不了多久,決定與秦人決一死戰,趙括將剩餘的趙軍編為四個梯隊,不分晝夜地向秦軍發起衝擊,想打出一個缺口突圍,可百萬的秦國虎狼之師硬是將百里的城牆守得固若金湯,趙軍久攻不下,土兵們的體力和鬥志也在不停地消逝。為了讓將上們衝出包圍,趙括親自率領近衛衝鋒,想鼓舞全軍的土氣,可秦軍箭如雨下,趙括還沒衝到近前就身中數十箭。這位趙國的罪臣、歷史的棄兒卻在此時表現裏了一絲名將的風采,他仍然高呼向前,最後力戰而死。

旌旗折,長劍斷,主將死,糧草盡,援軍卻在天邊,人性中對生的渴望戰勝了自趙武靈王時傳下的趙軍近五十年不敗的紀錄,剩餘的趙軍全部投降。

在解除了趙軍的武裝後,白起下令將240餘名未滿15歲的趙人放歸邯鄲,其餘的趙國降卒全部被坑殺於長平。

就在這一天, 悲傷成了邯鄲城內的主旋律,多少母子永別、多少夫妻離散、多少父子陰陽兩隔,邯鄲城內家家藏孝,戶戶痛哭,連趙孝成王也跪在趙氏宗廟前失聲痛哭,祈求祖先的寬恕。

長平一戰,秦國以巨大的代價摧毀了東方頭號的軍事強國一趙國(齊、楚雖兵力多於趙國,但土卒的訓練和尚武之風遠遜於趙),天下進入了戰國時代最後的20年,秦人統天下的時刻即將來臨。

從上文可以看出,秦取得長平之戰的勝利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據《史記》記載,長平一戰,秦軍傷亡了35萬人,而且這當中大多數為秦軍精銳,再加上運輸補給所消耗的財力人力物力,以及徵調全國所有的十五歲以上男子上前線後對生產的影響,說秦國在這一戰中沒損失是荒謬的,甚至可以說,秦軍損失相當慘重,只不過對比起趙國要小很多罷了。


這不正常嗎?古代可沒有無線電,前腳派去趙括後腳秦軍直接踹邯鄲家門口誰不懷疑啊?邯鄲被圍的時候四十萬軍隊還沒被滅呢。


買了本史記就答下吧,不過倒是沒怎麼看。就隨便答答吧。之所以有這個問題是因為史記是本古書沒標點,你可能會有誤解。我書裡面加了標點,所以趙括以軍降它是這樣寫的——趙括以(死),軍降。還有禽這個字應該可能代表戰勝的意思吧,好多字需要斟酌一下。其實史記雖然有錯誤但是司馬遷人格是沒什麼問題的,人家也不會亂寫一些有矛盾的東西。


因為有趙括吹用白起說秦卒死者過半來吹趙括殺了30萬秦兵,別人當然可以用戰國策的不亡一甲打他們的臉吶~~


不是吧,高平有大量屍骨出土。想想,兩千多年了,還能出這麼多白骨,可見當年死了多少人。

而且,四十萬人啊,這麼大的數字,投降了,不可能無聲無息的,必有記載。


趙括就是投降的,因為他是秦國臥底,不然是頭豬都不會在四十多天就把四十萬大軍全送了。趙括被射死完全是秦國放出的假消息,是為了趙括家人免受牽連。

白起坑殺趙國降兵就是為了滅口,只放了幾十個不懂事的孩子回去散佈趙括殉國的假消息。

趙王雖然有疑心但沒有證據,就信了謊言。

趙括是促成秦國統一天下的大功臣,趙吹滿意了吧?


「卒四十餘皆坑之」,不應理解為四十萬人被坑殺,四千人才符合常識。

蘇代說馬服子被「禽」了,此時顯然沒有停戰,怎麼可能都被坑殺了呢?

白起抓的是假趙括,事敗殺了俘虜滅口,真趙括沒可能在這個時候露臉自證,死了就死了吧,反正不影響我打你。趙國也不會傻到說出趙括沒死,軍事祕密不能泄露。

邯鄲之戰初期,秦軍亡五校,什麼概念呢?王陵是五大夫,也就是五校大夫,亡五校,就是王陵全軍覆沒。這種大規模野戰靠婦女兒童老人打贏不可能,趙國正規軍兵力仍然相當可觀,進一步推翻坑殺四十萬的說法。

邯鄲之戰採用了積極防禦和大兵團突擊戰術,這是趙奢父子戰法特徵。

我的猜測,趙括「被圍」,就是趙括耍詐,誆了白起,白起發現後惱羞成怒,殺了戰俘。事後趙括也不能露面了,因為秦趙兩邊出於不同目的忽悠的同一件事,誰也不會講出真相。


這點 我到有點愚見,

因為是我自己根據史書記載的推斷,所以 各位聽聽有沒有道理就好,

畢竟書上也沒記載具體原因


從《三將敘》的記載來看,趙王是知道接受了上黨,秦國會派白起這個BUG出場的,

這時候平原君出了個簡單粗暴的注意,對面是白起,我們找個能拖住的人為將不就行了,打不過我們使盤外招,正面拖住就好嘛;

結果,到地兒一看,咦,王齕?!哈哈哈哈,天助我也,王上有令滅了王齕!

啥?打不過?白起你打不過,你連王齕你都打不過了!要你何用!!

於是,環顧朝野,李牧太幼齒,趙奢太老了,咦 趙奢老鄉,你還有個兒子啊!

什麼,你兒子沒經驗?誒,沒事沒事,幾十萬大軍輸個一兩場沒問題的,小將也該培養培養了哦~

——

然而,到任十天,被困四十六日!

面對是 一生大小七十二戰不敗,殲滅戰千古無人能出其右的武安君!

士卒都已經開始自相殘殺,以人為食了,白起是要活活餓死這四十萬男兒啊!

趙括畢竟是趙奢之後,他在長平一系列的錯誤選擇中,終於做出了一個具備名將風範的決定:

為被自己坑害的趙軍,某一條生路!!!

於是,他衝鋒了,在最前面,親兵也被他散成幾股各自逃命!

而他。。直面了秦軍的三波箭雨....

史書所載:

其將軍趙括出銳卒自搏戰,秦軍射殺趙括。

——

所以 這也算是一個有抱負卻無能的將軍,最後的骨氣了吧


抱歉不太瞭解,本人對戰國趙惠文王后,趙國便不熟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