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發現我會經常性的套用我在別處看到的話,重複兩次三次,無數次。何人交談只要觸發到此話題就像水籠頭的水打開一樣,盡情傾訴,讓自己覺得自己很牛逼。很多次我都覺得自己都不理解我到底在說什麼,但是我又覺得那些我看到的很符合我的觀點。我也不知道我的觀點到底是什麼。我很迷茫。


重複,是學習與他人溝通的必由之路,但在掌握基本溝通能力之後,務必要讓思想駕馭語言,而不是讓語言控制自己的思想

人類的本質的是復讀機,這句話說得沒錯。去看看牙牙學語的嬰兒,哪一位不是在重複他人的話呢?上學的時候,不少人拿著經典句式練英語作文;進入職場的時候,搜「面試自我介紹模版」,Google 上有 736,000 個結果;就在昨天,我還求同事發來一份文檔,學習其中的表述,用於自己的一份相似工作。

很多時候,語言表述的統一都在幫助我們降低溝通成本。一個盡職調查項目,幾名律師分別介紹一個分公司的情況,都用著同樣的框架一條條說下來,互相可以橫向對比印證;一個項目,不同部門在協調,大家用同樣一套數據統計口徑,免得你用環比、我用同比,最後大家介紹的數據放一塊對比也比不出來什麼可用結論。

甚至有的時候,使用網路語言或者亞文化圈子裡面的表述,也能幫助我們更好地溝通。例如,加一個「手動狗頭」,可以讓別人知道這是在故意說反話或者諷刺,免得喫不上義大利麪。

然而,在使用流行語的時候,要特別回答開頭提到的一點:不要讓語言控制自己的思想,不要滿足於讓脫口而出的流行語代替自己真實希望表達的情感。

有一陣,「朋克」這個詞很流行,當時我覺得 @王媽媽 特別朋克,在她做這種事情的時候,我都會誇讚一句:「真朋克!」

  • 在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交換的時候,跑到邊境和敘利亞士兵合照;
  • 寫了篇論文,研究香港情色電影;
  • 寫了一篇有爭議的稿子,就是不改,誰說都不改。

可以看出,這三種行為體現的性格特質是有所不同的,分別可以概括為

  • 樂於追求具有稀缺性的獨特經歷和體驗
  • 對小眾且「不登大雅之堂」的話題進行探究
  • 在反對聲中能堅持己見,不容易因外界評價而動搖。

這些品質,被簡單用「真朋克」一詞概括,就發生了失真,減損了很多本可以傳達的情緒色彩。頻繁的使用,還可能導致自己為流行語「腦補」出很多自己能理解,但其他人無法理解的含義。還是上面的例子,可能大部分人並不認為「朋克」一詞代表了「具有獨特的興趣」,只有我習慣於讓 @王媽媽 的一切所作所為皆朋克。那麼,在向他人介紹這位人物的時候,可能我以為已經充分傳達了自己要描繪的人物形象,對方卻一頭霧水,只是留下了個「抽煙喝酒燙頭彈狗學貓叫」的形象,就失之千里了。

另外,流行語可能會綁架我們的情緒,讓他人無從得知自己真實的內心狀態。一個人說在座諸位「都是垃圾」,未必是因為憤怒,也未必出於狂妄,僅僅是因為表情包中毒太深。如果大家有著相同的上網衝浪經歷,那倒無所謂,但一旦對方和自己信息儲備不匹配,不知道背後的典故,就可能完全接受到了錯誤的信息。

因此,希望大家實驗一個「三步法」,擺脫復讀機的狀態:

1、回顧自己最近經常掛在嘴邊的辭彙或者句子,梳理一下這個表述的來源,明確它被大眾所理解的含義是什麼;

2、回想自己最近在什麼場景用了這句話,當時自己想要表達的事實信息和情感色彩是什麼,與流行語的含義是否匹配;

3、試試重新組織語言,如果不用這句流行語,那麼有哪些辭彙可以替代它實現溝通效果。

希望大家都能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思想,不做「兩行淚」和「兩開花」的奴隸!


什麼?居然想擺脫人類的本質?

雖然人類的本質是復讀機,但是復讀機的型號是不同的。

有的看到好笑的段子只會哈哈哈,這個叫哈哈哈哈復讀機;

有的玩的一手好ctrl+c、ctrl+v,這個叫複製黨復讀機;

有的專門偷梗,偷梗只需要一秒鐘,這個叫偷梗復讀機;

還有一種就像題主一樣,金句收集癖,套路記憶王,別人微博上的文藝,下一秒就是我朋友圈的憂傷。這個叫金句復讀機。

我們現在就來說說金句復讀機

其實很多金句復讀機都有這樣的痛苦。肯做一臺單純不做作的金句復讀機,也就是說希望做一個格調比較高的人;但是限於才華,又只能當一個復讀機。

自己想擺脫這種狀態,想說一些自己的金句讓別人去復讀,但是寫東西又不會,文采又不好,只有復讀一下金句,才能和別人有說有笑這樣子。

這其實也沒什麼,大部分人都會背點套詞用,比如祝壽就說福如東海壽比南山,拜年就說心想事成萬事如意。但是如果產生了固定的路徑依賴,聊天模式就會趨於僵化:先把別人拉到你記住的話題上,再用你豐富的套路征服對方。時間一長,就會碰到跟題主一樣的困惑,只要碰到相關話題就開始滔滔不絕別人的東西,甚至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要表達什麼。

聊天可以被金句扶持,但不可以被金句挾持。

那麼,怎樣才能擺脫這種金句復讀機的狀態呢?

接下來,我給出兩點建議。

一、做自己的復讀機。

從自我表露開始。回顧你的日常生活,你工作上的八卦,你的同事,你的朋友,你的家人,你的興趣,你的旅行,你讀過的書看過的電影,你的童年趣事,你的感情生涯,你的彷徨困惑。提前思考清楚這些關於自己的東西,哪些可以和陌生人說,哪些可以和熟人、和朋友說。

一般來說,自我表露會帶來正循環:一開始只是說一點人人都知道的信息,比如你的名字、專業、工作,然後進一步延伸深度和廣度。到後來,你們的關係就會像你們的話題一樣親密。

學會做自己的復讀機,你的話題就永遠不會貧乏,並且可以很有效地建立關係,撩漢撩妹都很有用。

二、開啟「反向金句復讀機」狀態。

復讀自己讓人覺得親切,但當你需要體現出你的高度、你的深邃的時候,還是要有一些高論的。

不要緊,這個時候你可以開啟「反向金句復讀機」狀態。什麼意思呢?就是復讀別人的金句,然後調動你所有的才華,去批判它、駁倒它。在這個過程中,你可以掌握批判性思維,可以形成自己的觀點,慢慢地,你就可以無招勝有招,草木竹石,皆可為劍。

需要注意,這一招僅僅是用來擺脫復讀機狀態的。如果見人就用,你會得到一個新的稱號——

「槓精」。

用上這兩招,你一定能從復讀機進化成點讀機,哪裡不會點哪裡,媽媽再也不用擔心你的社交了。


題目描述裏所說的「看到什麼觀點就覺得很符合自己的想法」,可能是因為我們很難避免證實傾向(Confirmation Bias),這是一種先入為主的心理現象。

當我們形成自己的推論時,我們更傾向於收集信息去證實自己的推論,而非證偽它。於是,在我們乍一看到什麼觀點並覺得很有道理的時候,我們會開始選擇性地回憶起相關的經歷、想起一致的結論、自己有過類似想法的瞬間,以證實我們「這個觀點很有道理」的想法,而忽略了一些相反的情況、對立的觀點。

這種傾向真的很難避免。但如果這種狀態讓自己太難受、想擺脫、想提升,那下次再看到一句「乍一看很有道理」的話時,私下預設一個相對立的立場,然後為這個立場收集證據。就像跟它打一場辯論一樣。讓兩方面的證實傾向碰撞一下,才能更全面地看待和理解自己看到的這個說法,整合出自己的想法。

—— 當然,這場辯論大部分情況下只發生在腦子裡就好了,不能直接打出來,不然太槓精了。


如果你寫過論文就應該知道,一篇沒有任何reference的論文是沒有期刊接受的。

什麼是reference?Reference就是別人的觀點。那麼借鑒了別人的觀點的論文就是復讀機嗎?就是沒有意義的嗎?顯然不是。

一篇論文借鑒並引用他人的觀點最主要的原因,是它必須要呈現在形成觀點過程中的【證據、邏輯、和系統性】。呈現的越清晰論點就越well-grounded,沒有任何引用的文章就是not well-grounded,是什麼意思呢?

看到了嗎?這樣的論點是缺乏邏輯的、不合理的、缺乏一致性、不理性、不嚴謹、不予採納的

所以回到你說的「常常複述別人觀點」這個事。這件事的重點不在於引用別人觀點,因為所有的觀點的形成都是建立在前人已有的觀點上。

真正的【重點】在於,你是否可以清晰的追溯觀點的起源和發展脈絡。也就是有系統的瞭解一個觀點。這纔是你不僅能引用,還可以批判舊觀點並發展新觀點的關鍵。

舉個例子,你聽別人說「種族歧視不好」這個觀點,如果你單純重複這個觀點,那麼你就是復讀機。但是你還可以做到的是,

  • 追溯這個觀點的起源,
  • 什麼是種族歧視?
  • 什麼是種族?
  • 什麼是歧視?
  • 在什麼語境下產生的這個論點?
  • 這些年這個論點的內容有沒有改變過?
  • 該如何應用於不同的語境?

仔細追問這些問題的過程,就是你突破「復讀機」,形成新觀點的路徑所在。


再多說一點,那就是很多父母在育兒過程中總是充當「復讀機」的角色,想想看,你有沒有常常把大道理甩給你孩子聽?

  • 喫飯前要洗手
  • 要把飯喫乾淨節約糧食
  • 要和小朋友分享
  • 要和人打招呼
  • ……

你的小孩是不是都會問你:【為什麼?】你說什麼?沒有為什麼,你聽話就對了!

你看,你這就是在做復讀機,同時把你的下一代培養成新的復讀機。

任何拒絕回答為什麼的命令都是無效的,就如同沒有reference的論文一樣。

復讀機的特點就是有一說一,不容置疑,說一不二

這種原則在學習的初期階段是必要的,但一旦進入更高級的學習狀態、一旦小孩子可以產生為什麼這種問題、一旦人需要建立成熟的價值觀和世界觀的時候,這種原則必然失效。

教條的復讀是無法支撐我們人生中的重大決定的,只有通過理性的詰問、批判、和系統化才能撐起一個有意義的人生。

學業與職業?

zhihu.com圖標

總是在「復讀」,可能是因為大多數人不願意證明已知的、易相信的東西是錯誤的;想要擺脫「復讀」他人觀點的狀態,可以先識別自己的防禦,然後通過經驗、解釋、分析三個過程,運用自己的批判性思維。

經驗是批判性思維的第一個階段,它包括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經驗是評判性思維和論證的基礎,也為解釋和分析過程提供了基礎的材料。在這一思維過程中,人們只是描述自己的經驗,而不試圖理解它們。比如:美麗拒絕了小明的表白,這是客觀發生的一件事。

解釋是批判性思維的第二個階段,此時我們需要努力弄清經驗的含義。這個思維水平包括人們對經驗的個體化解釋,也摻雜著集體和文化的思想。有些解釋是我們依據事件發生的情境做出的,有些則是僅僅根據我們自己的想法,個人情感或個人偏見。下面是對於上述經驗階段舉的例子的可能解釋:小明沒有取得美麗的芳心,是因為小明還沒在北京買房。

分析是批判性思維的第三個階段,這是需要我們提高思維的能力,批判性地審視自己和他人對經驗所作的解釋,拒絕採納狹隘或者過於寬泛的解釋。大家共同完成的分析最有效,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經驗,解釋和分析能力。這個階段經常以提出問題開始。下面是我們對解釋部分的舉例進行分析而所提出的問題:小明沒有得到美麗的芳心,是因為小明沒有買房?還是因為美麗其實就是不喜歡小明?或者只是小明礙於男人的自尊心,不願意承認自己是「大豬蹄子」,進而把問題推到美麗身上,認為是美麗是個拜金主義的女生?

然後再回到經驗階段尋找能夠回答上述問題的事件,批判性地得出判斷。

總之,經驗,解釋和分析這三個階段是循環往複,不斷變化的,彷彿一種思考上的螺旋上升過程,逐步接近真相。

但很多人無法輕而易舉獲得批判性思維能力,容易輕信並「復讀」別人的觀點,正是因為從解釋這一層跨越到分析這一層時,我們常常會遇到抗拒

這可能是因為大多數人不願意證明已知的、易相信的東西是錯誤的,所以會給自己製造一些障礙,使自己固有的觀點免受爭議。

當我們感到威脅的時候,幾乎所有人都會運用防禦機制,但是如果我們習慣性的把抗拒作為應對問題的方法,那麼它就會成為困擾我們生活的一個難題。習慣性抗拒會妨礙個人的自我發展,會促使我們迴避與自己原有觀點不同的新經驗和新觀念。同時,抗拒還會使人感到焦慮不安,把我們置於一種防禦的狀態,遠離他人的意見和觀點,使我們與他人無法合作,所以就不能想出有效的行動計劃。

抗拒的類型有很多種,包括迴避,憤怒,陳詞濫調,否認,無知,從眾,思想鬥爭和分散注意力等,快來和自己的情況對比一下,找一找阻礙自己批判性思考的「瓶頸」是什麼。

迴避——這讓我們與贊同自己觀點的人為伍,只閱讀和觀看支持自己觀點的信息和新聞。迴避使人不願意與持相反觀點的人交流,甚至會對他們產生敵意。

憤怒——有些人面對不同觀點時,他們的直接反應是憤怒。身體強壯或擁有強大社會資源的人更容易憤怒,並強迫不同意見的人保持沉默。

陳詞濫調——這會妨礙我們批判性地思考問題。比如不斷重複類似的話,「不要把你的觀點強加於我」,「一切都是相對的」,「眾口難調」,「一切都會好起來的」以及「我有堅持自己觀點的權利」。廣告商和政治人物經常使用陳詞濫調來轉移人們的注意力,讓大家不再關注產品的質量或即將發生的社會問題,陳詞濫調也會使我們不能批判性地審視自己的人生選擇。

否認——根據美國國家傷害預防與控制中心的數據,每30分鐘就會有一起因為酒駕導致死亡的交通事故,儘管這一數據令人震驚,但是酒後駕駛的人卻經常否認自己喝醉了,認為自己完全有能力駕駛,拒絕代駕。

無知——在某些情況下,我們弄不清楚某個問題,僅僅是因為無法得到相關信息,然而有時卻是因為我們根本不想去了解。我們原本可以通過某些途徑獲得一些相關信息,卻為了避免思考和討論而刻意迴避,那麼這種無知就成為了抗拒的一種類型。問題會永遠得不到解決,甚至會變得越來越糟。

從眾——很多人會擔心自己與同伴的觀點不一致進而受到同伴的排斥。所以即使他們不贊同羣體的意見也會與羣體保持一致,也不會冒險提出反對意見。而有的人從眾則是因為他們對某個問題根本沒有自己的看法。

思想鬥爭——也就是太糾結。當我們面臨複雜的問題是暫時沒有想法之前,猶豫不決或飽受折磨是正常的,然而有些人過於糾結問題的細節,過多的思考「如果將會怎麼樣……隨之會發生……」,出現分析癱瘓的狀況,到頭來什麼事也做不了。拖延的人最有可能使用這種抗拒方式。

分散注意力——很多人遇到問題會通過看電視、聽音樂、聚會、工作、吸毒、酗酒和購物等方式讓自己逃避批判性的思考。人們往往會通過大喫大喝去迴避思考導致自己感到不滿足或不幸福的原因。

除了上述的種種抗拒類型會妨礙批判性思維外,狹隘的思想和僵化的信念,比如絕對主義、自我中心主義和種族優越感,也是阻礙我們批判性思維的發展。

過重的壓力也不利於批判性思維的發展,因為如果承受的壓力過大,大腦會變得遲鈍,思考能力相應也就會下降。

通過一一對比,我們可以找到自己思維被卡住的「點」,然後針對性地去訓練自己思維中的短板,逐漸解除那些阻礙自己批判性思維能力發展的防禦,增加自己睿智決策的能力。

如果你還是覺得自己學不會、做不到,那有一個很簡單的方法可以讓你增長批判性思維能力——珍惜你身邊具有批判性思維能力的人,和他們多接觸。即便自己的思考能力在某方面是短板,但不影響你去借用別人的腦力,去聽聽建議啊!

作者:Kate Chang

相關原文:本想追逐有趣靈魂,最後成了跟隨大流?批判性思維也許能救你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京師心理大學堂(ID:bnupsychology)」,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出品,奉獻百年積澱,帶你腦洞大開。任何形式的轉載請與微信後臺聯繫。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