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家討論前,有幾個前提需要明確:

1,首先,不是討論線上是否要取代線下的問題,這兩者一定是相互融合的關係,不是對立面。

2,其次,教育界目前認為,現有的教育體制是後工業革命時期的產物,大學培育4年,出來在一個崗位工作40年。那如今的科技革命,教育體制最理想的狀態應該是什麼?

3,目前有一種聲音:熱度最高的AI及大數據技術,在教育界的應用千篇一律,是否有更具備想像力的科技設想?

感謝各位


那我就談一下:7*24待命的AI教師,會給學生帶來什麼影響?

近一兩個世紀以來,傳統的教學方式並未發生太大的變化。通常,學生們會在教室聽老師講課;老師們則會通過測驗或考試等硬性指標來評估學生的學習情況。然而,目前的教育方式卻存在著兩大缺陷:

· 首先,傳統的教學方式忽略了重要的一點,即每一個學生都是不同的,他們各自所需要學習的東西也不盡相同。毋庸置疑,現在的學生無論是在中學還是大學的教育環境中學習,他們都倍感壓力。

· 其次,傳統的教育方式使學生不能按照自己的進度學習。學校的課程安排都是根據班級學生的平均水平而制定的,而這樣的課程設置並不那麼適合優等生或者差生。

人工智慧和大數據將促成虛擬教師的誕生,而這些虛擬教師或將改變人類未來的學習方式。那麼,AI教師將為教育領域帶來怎樣的變革呢?為此,下文列出幾點。

辦理入學手續、統計出勤情況,以及批改考試成績

老師們把許多的時間和精力都浪費在了最無聊乏味的工作上,比如檢查學生出勤情況,辦理入學手續,以及批改各種考試等。對於這一點,每一個老師都深有體會。

通過應用編程技術,AI教師能夠快速無誤地完成所有這些無聊的任務。由於AI教師能夠在自定義參數內處理大量數據,所以它們能更加輕而易舉地完成各種任務。

目前,計算機已經應用於批改單選題、多選題等客觀題上。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自然語言處理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技術的發展,AI老師能像人類老師一樣批改作文這一暢想也即將成為現實。

讓每一個人獲得學習的機會

圖片來源:http://pexels.com/@pixabay

虛擬的AI教師能夠幫助師生克服教學過程中的種種困難。蒂莫西?林 (Timothy Lim) 是在Smiletutor. sg 工作的一位高級地理老師,他曾說道:「為了讓學生們學習得更加認真專註,我經常會在教學中輔助使用一些網頁遊戲、手機遊戲,以及各種應用程序。比如說,像Google Earth和 Bonza National Geographic這兩款APP就是很好的學習資源,它們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此外,基於AI的學習類APP能讓偏遠地區的學生也可以獲取到優質的教師資源。在某些地區,師資力量短缺,網路連接不暢,但是通過使用AI教師,那裡的孩子們同樣可以接受到良好教育。

在未來,AI教師的教學形式也多種多樣,包括書面式、語音式,以及視頻式教學。並且,這種教學方式也將跨越語言的障礙。甚至現在已經出現了智能的自動化翻譯系統,它能夠將句子從一種語言翻譯到另一種語言。未來這種翻譯系統將被進一步優化,並應用到AI教師的教學過程中去。該技術的應用,能讓AI教師選擇一種最適合某個學生的語言和教學形式進行授課。比如,有的學生可能有身體殘疾或者心理問題,這都會影響他們的學習過程,所以AI老師都會給予他們特殊對待。

提供個性化的課程

數據的力量將使得AI教師比人類教師更加強大。通過應用多種心理測量標準,AI教師能夠評估每一個學生的能力和興趣。隨後,AI教師會根據學生們各自的特點,給他們分配適合自己的教學課程安排。

現在的孩子們通常只能以同樣的進度學習著同樣的科目。而與現在的不同之處就在於,未來的AI教師將教授學生們有實際用處的知識和技能,從而開發出他們最大的潛能。此外,AI教師將能夠根據每一個學生的需求對自身進行個性化設置。這就意味著,當人類老師還侷限於一對多的教學模式時,AI教師已經能夠以一對一的方式進行授課了,就像一個老師帶一個學生一樣。

永遠不會感到疲憊或厭煩

大家為什麼會覺得AI教師這麼厲害呢?因為他們永遠不會感到疲憊或厭煩。他們可以一遍又一遍地回答同樣的問題,而且不會感到厭煩或者生氣。實際上,許多聊天機器人還會基於自然語言處理技術,通過用戶所問問題中的關鍵詞來為他們檢索相關內容。

學生們覺得機器人老師會更好相處。如果Siri機器人能像老師那樣傳授每一個科目的知識,那麼他們的成績一定會大大提高。此外,對於那些性格內向的學生來說,他們平時太害羞,課上又不敢直接問同學問題。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就可以隨便請教自己的AI家教了。

讓教學活動不再侷限於教室

圖片來源:http://pexels.com/@pragyanbezbo

AI教師甚至能在課後時間繼續輔助學生學習。學生能夠隨時隨地就任一話題對AI老師進行提問,並且AI老師還能立即給你詳實的答覆。

在分析了學生的數據之後,AI教師能夠從中找出學生們最感興趣的話題。然後,AI老師就會以這些話題為基礎來給學生們安排課程,並且這些課程的難度也會逐漸增加。此外,通過應用推薦引擎機制(視頻網站YouTube就是利用推薦引擎來給你推薦你喜歡的藝人或風格的音樂,Facebook同樣是通過這種方式來給你推薦你可能會感興趣的產品),AI教師還能夠給你推薦下一個你可能會感興趣的話題。

AI教師還能夠運用視聽媒介手段來輔助教學。通過視聽媒體的應用,AI老師的教學將不再侷限於課本內容,他們還能給學生展示課程相關的圖片、動畫、視頻,甚至是相關的會議和大型活動。

體驗沉浸式的虛擬教學環境

隨著像Oculus Rift頭戴式顯示器,和諸多類似的虛擬現實 (VR) 或者增強現實 (AR) 裝置的出現,我們看世界的方式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在融合了成千上萬的大數據之後,重新創造出的場景有時會如此逼真而強大,讓你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想像一下,學習生物時,你能走進了人的體內去探索生命的奧祕;研究法國大革命的歷史時,你也能像穿越時空一般回到那個時代,親自看看當時到底發生了什麼。現在這些暢想,將會在未來AI教師的課堂上成為現實。

隨著信息圖表與虛擬課外實踐技術的發展,教學活動將變得有意思的多,學生們記憶起來也會更加容易。枯燥乏味的課本將逐漸退出市場,取而代之的將會是充滿樂趣而且靈活便捷的沉浸式體驗。在沉浸式的虛擬環境中,學生們可以「動手學習」,即以親身經歷的方式進行學習(例如學生們可以參與實踐,設計機械模型,然後再想像它的工作原理)。

未來的AI教師將在數據與信息技術的推動下,變得空前的強大。他們不僅會成為人類教師的得力助手,而且將給整個教育界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留言 點贊 關注

我們一起分享AI學習與發展的乾貨

歡迎關注全平臺AI垂類自媒體 「讀芯術」


腦機介面瞭解一下。

目前能夠做到部分解讀腦電波。

未來的發展方向除了解讀之外還有輸入。

學習差不多就變成拷貝這樣子。

想學外語是吧。

去網難雲課堂買個課程。

不用看,插上網線直接傳。

不是插電腦上,是插人腦。

哦對了,忘了你是新一代無線介面。

直接用手機配對一下就成。

得,一下午包括克林貢語在內一共學了80門語言。

一出門,沒啥字是你還看不懂的了

而且不要覺得很遠。

現在已經有不少資本和智力資源在往裡面砸。

出成果說不定就是有生之年的事呢。


未來的教育的關鍵是啥,其實就是兩個

1、純粹的刷分教育,分數分數還是分數,沒有分數你的小孩就是個屁,大學教育嚴進嚴出,教育資源本來就是屬於精英階層的,自古以來就是,分數分數還是分數,其他的都是扯犢子

2、風險教育,風險教育教育小孩什麼搞得,什麼搞不得,為什麼搞不的,因為你搞了,你一定會隕落,隕落了就起不來,方式方法不限,風險就在你身邊,尤其是那個手機,風險大的很,另外就是管住屌,管不住就是half and half

第一條解決的問題是咋個用最低廉的成本往上走的問題,第二條解決的是,你咋個不掉下來的問題,所有人都要注意這兩個問題


如果一百年前的人類穿越到當下,他會看到怎樣的場景?

首檔環球教育科技體驗觀察紀實片《你好未來人類》在騰訊新聞熱播

我們習以為常的一切,形形色色,滲透到每個角落的科技,可能會魔幻到讓他們以為到了另一個星球。 而他們最熟悉的可能會是我們的課堂,因為我們還在用19世紀的體制,20世紀的知識,教育者21世紀的新一代。是不是覺得這一切聽上去有些不對?面對精彩而不可琢磨的未來,孩子的教育問題難道不應該與時俱進麼?我們不應該給予孩子專屬於他們時代的童年麼?

作為媒體人,我會思考類似的問題,而作為一個4歲孩子的媽媽,我更需要的是答案,一個現代爸媽都想要的答案:如何養育今天的孩子,讓他們在未來,可以幸福和成功。於是我決定出發!

在過去一年多的時間裡,我帶領三橙傳媒的團隊、聯合騰訊新聞立春工作室,和我一起,走遍了美國、英國、以色列、中國、肯亞……在世界的各個角落,我們都驚喜地發現了,教育實踐者開拓的在科技與教育融合上的可能性,在各種各樣的文化環境中,人們都在努力將愛與科技的種子, 種植在孩子們的幼小心田裡。

「你好未來人類」,我們這一趟「科技教育之旅」的紀錄片終於在騰訊新聞啟程了,我們的第一站,是英國。

一,嚴加管束,真的行得通嗎?

在去英國之前,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發現了一部2013年的紀錄片《InRealLife 真實人生》,這部讓人眼前一亮的片子,跟蹤了一羣青少年的互聯網生活,探討了網路安全和兒童教育的問題。

於是,這部紀錄片的導演比班·基德龍女男爵,順理成章地成為了我在英國的第一個採訪對象。面對鏡頭,比班睿智從容、金句頻出。從2012年開始,她就開始意識到電子產品已經變成了孩子們最愛的主流產品。除了拍攝紀錄片,這位同時還是英國上議會議員的女男爵,還在議會發起過「科技對兒童和青少年健康影響」的辯論。

和很多家長對科技抵制的態度不同,比班給出了不同的答案:

「你的孩子只有四歲,你可以這樣要求,但是孩子會漸漸成熟,你不會希望你的孩子永遠長不大,我們要做的不僅僅是保護孩子。」 「只有孩子們去發現、去質疑、去體驗生活,同時處於一個被保護,被鼓勵,被認可,被允許犯錯的環境中,纔能夠成長」。比班女男爵的理念讓人耳目一新,但面對自控力薄弱的孩子,放開手讓他們接觸電子產品,真的能行嗎?

帶著這樣的疑問,我走進了英國威爾士教學大綱改革中的「電子先鋒示範學校「。

二,電子產品「入侵」,真的那麼可怕嗎?

走進這座小學,對電子產品嚴防死守的家長恐怕會大跌眼鏡:平板電腦、虛擬現實眼鏡、健康手環……眼前的一切彷彿是一幅科幻大片中的場景,電子產品已經和孩子們的學習生活緊密地融合在了一起。

為了更好的瞭解中國孩子在這個「英式數字教育」的體驗,我這一次英國探校,還帶上了5歲半的奧莉薇婭。小小年紀的奧莉薇婭已經是iPad重度使用者,讓媽媽艾米非常頭疼。 在這樣一所全科技小學裡,對iPad上癮的奧莉薇婭,還有心思體驗學習的快樂嗎?

在艾米懷疑的目光中,實驗開始了。 出乎意料的是,經歷了短暫的緊張之後,奧莉薇婭迅速融入了課堂。生活課,她饒有興趣地和視頻連線的農場主打招呼;天文課,她驚喜地看著同學手中黑色的方塊變成了屏幕中的太陽系模型;到了下午的體育課,她帶著學生通過編程自製的計步器,在操場上歡快地跳躍奔跑……

一整天的學習下來,奧莉薇婭滿臉都是學習帶給他的快樂和興奮,而且也沒有多少時間坐在屏幕前,這讓母親艾米擔憂的目光也慢慢鬆動柔和了起來,我心中暗暗感慨,以前我總是擔心用了科技產品,會把孩子的注意力限制在了屏幕上,但是到了這裡,我倒覺得科技讓孩子的課堂延展的很大……科技是打開了孩子們的眼界,讓他們可以有更多的途徑去發覺知識到底在哪裡。」

三,電子遊戲,真的無往不勝嗎?

但是,電子產品究竟是敵是友,顯然不能只用一所小學的特例來證明。事實上,除了我和艾米,很多科技大佬對兒童接觸電子產品也劃下了清晰的紅線。

比如,喬布斯就禁止自家孩子使用蘋果創造的平板電腦,扎克伯格則不允許自己孩子使用臉書開發的兒童應用,在矽谷最著名的私立學校,11歲以下的學生被禁止使用任何科技產品……這些大佬們的「雙標」恰恰證明瞭,在電子教育的方面,現存的難以克服的障礙和挑戰,還有很多。 而家長的眾多擔心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擔心孩子沉迷,對現實世界毫無興趣。

那究竟是孩子對現實不感興趣,還是我們為孩子打開世界的方式不對呢?我和艾米母女開啟了另一段截然相反的旅程:

我們來到了英國西郊的常青森林學校,在這裡,孩子們被要求放下所有的科技產品,徹底地融入自然。 沒想到,和上一次截然不同,奧利維亞一開始就怯場了,陌生的野外環境、弄髒的雨衣……她可憐巴巴地抹著眼淚,不停地試圖「逃回」到媽媽那裡去。 老師很快就注意到了奧利維亞的不適應,她趕緊上前溫柔地安慰奧利維亞,牽著她的手把她拉回大部隊,和大家一起拍手唱歌,觀察樹葉的變化…… 果然,一會兒功夫,奧利維亞就蹦蹦跳跳地過來給媽媽展示成果,而且馬上就交到了一個新的「好朋友」!

在森林裡,孩子們學習給刺蝟做窩、盡情地玩泥巴、拖著樹枝奔跑,一天下來,我問奧利維亞:「戶外課程好玩還是iPad好玩?」, 「戶外課程!」奧利維亞這次的回答毫不猶豫。 奧利維嘉對戶外的熱忱,讓我和艾米開始反思,很多時候,被鋼筋水泥包圍的現代孩子,其實並沒有機會接觸到真正的大自然,感受它的樂趣,這個時候,我們又怎麼能責備和大自然隔離的孩子,只沉迷電子產品呢?我們做家長的,真得做好自己的功課了麼?

四,和孩子一起成長,是沒有捷徑的捷徑

在我和艾米母女的英國之旅中,類似的探索和發現還有很多:她們參加了英國小朋友的網路安全大會、與Internet Matters的首席執行官探討了兒童使用電子產品的風險、與科技公司的產品設計師探討兒童產品的安全問題……

每一處體驗,都是新的收穫,每一次對話,都有不同的思考,英國之行結束時,我有了這樣的感慨——我以為我會學一些好辦法,引導孩子自發抵制數字世界的誘惑。而到了英國後,我發現,這件事好像並沒有什麼捷徑。

無論是科技產品、還是自然世界,孩子對於未知總是好奇的,也更會成為孩子未來的一部分,與其用控制、強迫的方式製造親子對立,不如放鬆下來,和孩子一起探索和成長。

如果你是一位焦慮的家長,那麼這部影片也許可以為你提供些新的思路:用做朋友的姿態與孩子相處、體會科技的正面力量……

而如果你是一位對於電子產品毫不在意的家長,那麼我和艾米母女的探索,也會揭露出,你需要思考的,科技產品對於兒童的一些隱形負面影響。

不管你是誰,可能在40分鐘的影片中,都會重新思考我們和科技的關係。

沒有完美的產品,也沒有完美的教育方式和行為準則,在漫長的人類發展中,在社會文化、科技與自然之間如何取得平衡,一直是一道動態的多選題。在全球化的今天,作為家長,帶著更開放的視角和更放鬆的心態,和孩子們一起成長,或許纔是獻給這些未來人類最好的禮物。


理想的教育,其實應該是千年以前孔子或者柏拉圖式的教育。

教育不是單純的傳授知識。教育的主體是學生而非老師,主題是學習而非教育方法。老師的作用更主要的是陪伴,是引導,是身體力行的去影響學生,而非機械的傳授知識。

而恰恰是這種刻板的,傳統的教育思路,導致很多人,包括題主對所謂的AI存在幻想。但我認為,真正的教育,是AI永遠無法替代的。因為AI無法去感化一個人。AI是非我族類。

現在的教育,就像題主所說,是流水化作業,比私塾都不如。然而,這不便宜高效嘛。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