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安塞尔亚当斯的怨念吧。

亚当斯早就意识到总有一天彩色摄影会取代他所珍视的黑白摄影,对此他内心非常矛盾,一方面声称彩色摄影是"beguiling medium"(欺骗和迷惑的媒介)「...aesthetically inconsequential but technically remarkable「(审美上无关紧要但是技术上卓越)。另一方面他却认定彩色摄影一定会是未来的方向,大量实验彩色摄影的同时,私下告诉他的学生多尝试彩色。

但是他自己在彩色摄影上的尝试,也只能用生不逢时来形容了。

柯达1935年发布了第一款民用的彩色胶片Kodachrome,而亚当斯从很快就开始使用这种彩色正片进行拍摄。当时他在美国到处Road trip,拍摄国家公园,主要还是拍摄黑白。期间也拍摄了一些彩色正片,但他本人对这些作品非常不满意,曾经他就说过「这些彩色照片非常不像我的风格「之类的话。

但即使是对于彩色摄影有审美上的抵触,但是亚当斯的很多彩色作品还是以近乎匿名的方式被商用。当时的一些石油公司很喜欢在他们的加油站里放上亚当斯的巨幅彩色风景摄影,然后配上一段诸如「See Your West」的文案。亚当斯对于这种商拍倒也豪不避讳,毕竟这有很多好处,既能出售照片获得一大笔钱,同时也能不署名的去实验一些彩色摄影,何乐而不为呢?后来以至于很多公路旅行者、卡车司机看过许多这些壮观的风景之后,在为之惊叹的同时,可能到现在也不知道这些风光片出自安塞尔亚当斯之手。

从技术上来说,亚当斯在当时几乎就是黑白摄影的最高标准,但是对于这样一个暗房大师来说,彩色也是很难的。造成这种难度的原因有很多种,一是,早期的彩色正片感光度很低,低到无法拍摄人像。二是底片的冲洗也很难,不像是黑白有个能避光的厕所就能冲,当时彩色底片要送到柯达专门的实验室去做冲洗。三是,对于彩色暗房,亚当斯几乎束手无策,因为彩色暗房的逻辑要比黑白复杂的多。

而像威廉姆 艾格斯顿 和 史蒂芬 肖尔这些后辈,接触彩色摄影的时候,正是彩色的黄金时期。技术已经很成熟了,感光度的问题被解决,可以随意拍摄。暗房的技术也有了,于是这两人几乎是花式玩耍彩色暗房,肖尔是正经拍摄8x10然后通过暗房把色彩处理的很完美。而艾格斯顿则是以Dye Transfer闻名,这对于亚当斯来说几乎就是「邪术」了。

1976年,他看到威廉姆 艾格斯顿 的《红色天花板》时,他对于MOMA举办这样一次展览感到非常生气,并评价艾格斯顿的作品说「拍不好就弄成红的」。

但不得不说,艾格斯顿和肖尔,的确是沾了后来者和年轻的光。

直到1984年去世的时候,亚当斯也不能接受自己拍摄的彩色作品,将数百张彩色底片封存起来。直到1993年,亚当斯去世近十年后,这些作品被 安塞尔 亚当斯基金会出版为《Ansel Adams In Color》。

这些底片使用了90年代最先进的激光扫描技术进行了数字化,然后印制成书。不知道亚当斯在天堂会不会对这些用更新的技术制作的作品感到满意。

说来也是很巧,写这篇文章的时间,正好是亚当斯逝世36年。

Alloy, West Virginia, 1939

Late Evening, Monument Valley, Utah, 1950

The Tetons and the Snake River, Ansel Adams, 1948

你说的是安塞尔·亚当斯(Ansel Adams)吧?他还这么说过的哦?

他是当时的巅峰人物,引领著黑白片/直接摄影的技艺,打开了摄影的又一扇窗户。那当然他会在他擅长的领域有他独到且深刻的心得。——但他并不擅长、也并没有多么专注于彩色摄影;因此,我会觉得,他对彩色摄影的看法未必如他对黑白摄影的看法那样、背后有著深厚的洞察作支撑。

他的这个说法,倒是蛮有趣。「虚假的真实印象」的彩色照片,和「真实的虚假印象」的黑白照片(世界从来不曾黑白过),都是对摄影的内涵的一个问询。当然这又大几十年过去了,现在艺术界对摄影的定义也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真实」早已不再是一个多么需要探讨的事儿了(新闻摄影/文献摄影领域,另当别论)。

直到今天仍然有很多摄影大家,就是只拍黑白摄影、坚决不肯动彩色的;不过也可能是出于其他的考虑。前两年有过一次,我问阮义忠先生,您就没考虑过拍彩色的照片吗?阮老师笑了笑说,不是没有考虑啦,只是自己拍了一辈子黑白,彩色的不会拍,而且觉得太难了。

这话我觉得是真话,不单单是客气谦逊。彩色的片子,和黑白的片子,几乎是两码事;看似多出来的一个维度、其实是整体替代掉了原本的维度;最基础的美学都不一样了。因此,彩色照片和黑白照片恨不得也可以说是两种艺术形式。而每个人都会定位于自己最喜欢/擅长的形式。

它就像语言。就像,一个中国人也许一辈子都只用中文写作;他会越来越觉得中文的好,也保不齐会对其他语言作出他的什么评判。


谢邀。我答这个话题,不够格。仅从纯技术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谈谈自己的理解。

1.亚当斯没有Photoshop

第一部有声电影,是《爵士歌手》。看过以后会发现,并不是全片都有对白,而是在弹钢琴演唱的时候,加入了同期声,演奏完毕,就再无同期声,在现在看来,毫无违和感。这一点我当时和资深文艺片影迷 @LaCiel 交流了下感受是差不多的(喜爱电影的话,可以跟她一起讨论)。但就算过渡得再自然,当时的小伙伴们应该也是震惊的。

而从黑白到彩色,基本上跟电影从无声字母卡到有声they talk一样令人震惊。无声电影演员长的水灵就行,有声电影还多了语言的表演这一项,对很多默片演员都是个难题,比如阮玲玉就没办法录同期声。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黑白摄影。胶片和相纸有自身的感光特性。因为相纸本身不发光,是通过反光才能看到,不能像HDR显示器标准一样,可以达到1000尼特亮度,同时采用OLED技术还有近乎纯黑的黑色。那么就得把景物压缩在相纸最亮(最白)和最暗的范围内,进行影像表达。

那么如何在这个范围内出效果,就是所研究的方向。所以亚当斯会在一张胶片曝光显影定影而成为底片后,在放大机放大照片的环节,通过对相纸控制曝光而得到所需的影调。所以会先冲洗出一张未经调整的照片,包括风光和人像,在相纸表达范围内不够明显的地方画圈,通过冲印相片进行调整,从而得到一张光影层次无可挑剔的照片佳作。换言之,你就算得到了亚当斯本人的底片,也是冲印不出来他的照片的。

而通过照片进行后期的前提,和数码照片的RAW一样:你得拍得到层次。

黑白负片的过曝能力是惊人的,甚至是+10EV以上。因为积累的光线在胶片上逐渐积累直至成为近乎黑色的影像,通过放大机镜头灯泡,只要延长曝光时间,高光层次都可以再现。暗部层次因为胶片欠曝能力不够强,所以倒是没有太多可以拉回的余地,所以照片可以适当过曝来增加暗部表现而不伤亮部。这和数码影像是完全不同的。

到了彩色,首先彩色胶片也是通过不同颜色的反光颗粒来进行记录,等于和数码相机一样,比黑白感光元件的数码相机而言,彩色无论数码还是胶片都粗糙了非常多。感光度下降,宽容度下降,颗粒细腻程度下降、解析度大大降低(蔡司用来测试镜头解析度的胶片是黑白胶片)、层次的过渡也变得异常生硬。

可以说,即便是亚当斯能够操控彩色后期,按照黑白相纸的项目,他能干预的程度也是比较小的,对最终照片提升也是有限的。更不要说他还啥都干预不了。

那么相对于黑白胶片的完美,彩色胶片是如此的不完美,照片和实景的差距就非常大,直至彩色胶片民用领域逐渐退市,主要存在与电影拍摄的范畴内,彩色胶片仍然存在著诸多限制。而且搞不好就全废。姜文让《子弹飞》汤师爷落水的镜头,就因为胶片出故障而让葛优葛大爷再演了这一场戏。

电影可以说是登峰造极了。但彩色电影,又有哪一部是能够因为彩色而超越卡萨布兰卡那些经典电影的呢?还不是场面宏大的巨制比如《乱世佳人》、而彩色只是个陪衬附加品?尤其对肤色的表达,可能还不如黑白呢。

著名影片《雨中曲》,在我将饱和度降低为0的时候,雨滴第一次这么明显了。是一部被彩色耽误了的黑白佳片。这还不说这是一部在色彩方面有诸多尝试的影片呢。

这是影片截屏和官方剧照。我不用多说什么了吧?


看看就行了,那时代已经过去,现在模仿亚当斯的,在国内都叫老法师,比如李少白。想要研究摄影理论,看看夏洛特柯顿,大卫康帕尼,约翰伯格,苏珊桑塔格,雅克朗西埃,罗兰巴特,让鲍德里亚,亚瑟丹拖等人的艺术观点。想学技法,去B站看视频,有能力的去油管看


这个有意思,他老人家的黑白哪张不是做出来的,而且一般人根本做不出来,属于深度加工那种,哈哈哈。如果是为了真实,为何不直接还原底片。


泻药,这个问题很有价值。

简单答几点,没法展开,展开太复杂了:

1, 这句话是不是亚当斯的原话,或者本意,仍有待确认,但这句话本身是有内在逻辑的,有一定的道理;

2, 亚当斯搞了一辈子Zone System,我们看到的亚当斯作品实际上都是深度加工,有点类似于现在的重度PS调整;

3, 从平面构成角度来说,二维平面上的一切形式,包括点线面,都是对于图片内容的映射 ,而由于深加工的存在,我们不是不可以将其看作是一种与绘画类似的抽象;

4,人眼的视觉,辨认图像当中的物体时,是不需要完全复现的。人眼可以根据轮廓、明暗变化来识别物体,而不需要图像的绝对亮度与实际物体的亮度线性相关,那么假如我们创造一个块,他的明暗不符合实际物体,但人眼足以辨识他的内容,那么这种技法,实际上与绘画的本质是相通的,亚当斯的分区曝光法,以及演变到现在的HDR法,实际上就是这样的过程,那么请问,我们观看到的HDR照片是否代表实体?显然,它代表实体,但与实体不线性相关。

5,色彩与曝光的关系。绘画当中倾向于以「固有色」+光影的方式来表现颜色,我们一般叫做「客观色」,这与摄影当中采取HSL模型处理色彩是一回事儿,那么在这种模式下,客观物体的固有色不变,即色相H不变,那么直接影响照片色彩结果的因素,就是曝光L与白平衡。所以:如果以亚当斯的方式去大幅度调整L,则必然大幅度影响色彩;而在现在的后期技法当中,虽然我们可能改变H或S,但实际上这与第四点当中的逻辑一致,改变了这些参数,图像当中的色彩就已经不再反应实体,而是具有了抽象性;

6,摄影设备和后期对饱和度的影响:假设自然界最纯的光,纯度为100,我们对这束光进行正常曝光。那么如果:我们用一个感应色彩的能力为100的相机,则此时刚好拍出饱和;而如果我们有一个感应能力为200的相机,此时反而排出的东西变成不饱和的了。色域和色深带来的区别大概就是这个关系。(虽然这样讲很粗糙)。而在不同时代,不同的相机载体,以及不同的处理方式下,照片色彩的差异可以说是天壤之别;早期色彩胶卷有偏色且有「胶片味」,原因就是其色彩偏向与感应能力远远赶不上当今最先进的CMOS;但在大画幅摄影当中,不是没有一些特殊胶片的发色是要好于当前的中端相机的。综上5和6:如果以测绘的方式去测量,现实环境中的明度与色彩是有具体数值的,而在摄影系统(且存在后期加工过程下)色彩本身就有不确定性

7,继续从美术角度来考虑;照片一定要忠于客观色吗?答案显然不是固定的。在绘画当中,主观色的使用是非常普遍的,虽然照片还没玩到完全主观色,但摄影已经行程了另一种主观色模式即:风格化调色。比方说我们所谓的「日系」照片,喜欢弱化绿色,将其调致淡青色,并且弱化肤色当中的黄红成分,这个过程与绘画当中的主观色实际上高度一致。我们不是不可以将其理解为「虚假的真实」

总结一下个人观点:摄影属于平面美术的范畴,而一切美术都有内容意义与形式意义;虽然摄影是将感光器对准实体产生的,但这并不足以让我们给「摄影」与「忠于事实」之间画上等号;摄影作品以平面形式呈现,就一定可以用平面构成的方式去修饰,那么如果我们将真实性与美术性分来开理解摄影,它是否真实,其实并不重要。

以上


理解这句话我觉得要从他自己的玩法出发。

安塞尔亚当斯是黑白摄影的巅峰。虽然在画册上看过很多他的作品,赞叹不已,但直到我亲眼看过它的原作才真正了解大师的功力有多深。相纸上的黑白影像层次和细节,在我看过的画册里是表达不出来的。

在黑白体系里他几乎能为所欲为地控制影像,表达他想要表现的一切,但是在当时的彩色摄影技术条件下,做不到。那么对亚当斯来说,彩色摄影就无法实现他需要的真实。


可能他不会拍彩色照片,人总是抵触自己陌生的领域。


这可能不是安塞尔,亚当斯的本意,有曲解之嫌。大家都知道,我们的自然世界本身就是七彩色组成的,更不可否认人类便生活在这绚丽多彩的世界富。而对于玩摄影的更应知道这点,也是最基础的知识。至于将七彩翻译成黑、白、灰这三色,在近代摄影大师中,安塞尔,亚当斯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对黑白灰的认识可用炉火纯青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因此更喜欢用黑白片来表达对自然场景的抽象认识与情感的抒发(很多著名作品都是在黄石国家公园完感),并且影响了近代世界上各地著名的风光摄影师们。个认,谢邀。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