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不僅喝過瓜片的人很少,甚至聽說瓜片的人都寥寥無幾,為啥瓜片不普及?


個人認為有三方面原因:

1、是由於地域的劣勢

這裡我要用同為十大名茶的西湖龍井舉例了。

西湖龍井的產地在哪裡?杭州。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自然和城市環境都很好的情況下旅遊業也發展的很好。凡是來了杭州的人,基本都會帶些西湖龍井回去(不管真假吧)

那麼六安瓜片的核心產區在哪裡呢?六(lu)安。別說去過了,大部分人連這個地方的名字都念不對。

傳播途徑上就差了很多。

2、當地政府和企業不夠非常重視(或者業務能力不行)

同上,茶是需要炒的,需要營銷的。所以才會有普洱的炒作和現在白茶的炒作!(想想幾年前,知道白茶,會花大價錢買白茶的人有幾個呢?)

需要企業和政府合作的行為。

3、製作工藝要求相對較高

這款茶的外形還蠻特別的,原料要求單葉,扁平似瓜片。

高的要求會增加推廣難度。畢竟大家都是趨利的,成本工藝要求高的不會作為生意首選


作為一個安徽人,這個問題有一些個人的感言,其實不是從所謂知名度去回答,也不是從所謂的數據量化回答,畢竟這個沒有人做專項調研,所感即所見。

我個人的片面認知時期

當我以前還是學生時期的時候,或多或少老師層面都會說過黃山毛峯,祁門紅茶全世界有名。雖然那時候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會做茶葉,但是總認為黃山的茶葉全世界有名,肯定全國也是數一數二的存在。甚至個人認為黃山茶葉就是「世界第一」的代名詞。

認知懷疑時期

在我當時上學出去以後,我們因為從小喝茶的關係,雖然沒有茶飲,也或多或少會帶一點茶葉出來喝,並且也會有意識的送別人一些安徽茶葉。但是我得到的絕大部分反饋是,很多人都不知道黃山茶,黃山毛峯還稍微好一些,但祁門紅茶、太平猴魁在那個時候,確實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

重新認知時期

當我後來開始經營茶葉的時候,才會明白,茶葉的知名度,跟城市影響力,大型企業影響力,上層的推力等等都有關係,當然還跟產量,大的產業格局都有關係。安徽的茶葉整體目前在全國來看,影響力大的還是在華東地區。如果從全國範圍看綠茶整體知名度不如龍井和安吉白,紅茶不及以金駿眉,正山小種為代表性的武夷紅茶。

所以這個問題我雖然沒有直接回答,但是我只想說的是其實相對出不出名跟很多因素有關,其實天下那麼大,喝瓜片的人已經很多了,只要真的質優價美也足夠能夠把一個茶做好,也足夠有錢賺了。

其實最後說一點,我有很多的茶葉客戶,但是他們永遠不希望自己喜歡喝的好茶,小眾茶名氣變大,因為一旦真的弄到全國追捧的地步,真正好的那點貨就不夠分的了,客戶的喝茶成本也大大提升。


實名反對某個回答者說奔著5000的價格去了。

開什麼玩笑???

六安瓜片跟太平猴魁屬於相同名氣的茶,有各自的特色,在安徽本省名氣一點不小。

而在19年太平猴魁原產地猴崗,最早一批茶葉價格是2000一斤

為什麼會是2000?

旅遊景區性質,猴崗上是2000一斤。猴坑村是1000一斤。去猴坑村路上是800一斤。太平茶葉交易市場是400多一斤。而 太平其他產區的茶農在太平茶葉市場的交易價格是50-400一斤。

但是品質參差不齊,不懂行可以買到便宜的,但是買不到好的。在價格一樣的情況下。

兩款茶葉都有名,不存在不出名的情況。

最主要的是,人工非常便宜。

太平猴魁的製作方法是採摘茶葉後,一根一根的放在機器上壓制。如下視頻

太平猴魁製作方法

黃山太平非常窮,不然猴魁最低的茶農批發價格能有80一斤???

可以幫大家算比賬。

鮮葉平均一天一人採10-15斤。

4-5斤做一斤幹茶。

那麼一天的出茶一個人是2-3斤。

最便宜茶農只能賣50一斤。一天也就100-150。

新茶結束就沒了。

品質好的猴魁價格會高,批發價最高茶農直收的成本是300。

什麼核心產區的價格從來不在商家的採購成本里,都是賣遊客和散客的,也別指望茶葉真的就值2000多。

不見得就有茶農直收300多一斤的好。

更何況市面賣5000一斤的猴魁和瓜片了。

太平茶葉市場,茶農賣猴魁

看到了嘛,茶農賣的方式,茶商基本是這樣去收的。量大的會跟茶場合作,量少的會直接從茶農手上收貨。

安徽茶高於1000一斤溢價就很嚴重了。因為整個安徽的茶葉市場,所有的茶的成本都非常便宜。主要是人工成本低。

而像黃山毛峯這樣的茶,達到600一斤已經就非常非常好了,除非你在外地買。在安徽茶葉店,黃山茶根本不貴。除非你是加盟店。

猴魁泡法太平猴魁

太平猴魁滿滿的蘭花香,如果不是太平窮這個茶這麼便宜能買到??

利益相關 開了30年的茶葉店,安徽本地


六安瓜片與太平猴魁是安徽的名綠雙璧,名氣已經夠大了。如今核心產區的六安瓜片與太平猴魁價格都奔著五千以上去了,不輸龍井碧螺春這些一線名綠。如果六安瓜片名氣再大些,那價格豈不是更可怕?因為總有那麼一些壕,喝茶是為了喝名氣的。

安徽的名綠特別多。如果六安瓜片名氣都不算大,那麼周邊產區的舒城蘭花桐城小花休寧松蘿嶽西翠蘭白梅花尖這些該往哪裡擺啊。


也不算不出名吧,就是和其他名優綠茶在香氣、滋味、形狀上有差別,近年來發展的挺好,可能的原因有以下幾點,也沒有特別研究過,錯了誤怪:

1、採摘葉片,無梗無芽,與一般名優綠茶的芽多芽壯不一樣;

2、六安瓜片與名人、景區的聯繫不夠緊密,像西湖龍井有周恩來等、碧螺春有乾隆、黃山毛峯在黃山等;瓜片有葉挺將軍和軍區,不過流傳度沒那麼廣;

3、推廣力度沒有其他名優綠茶大;

4、採摘時間晚,沒有明前茶的說法,穀雨前後才產;

5、味濃而醇,可能不夠小清新。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