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去靈隱寺拜佛,因為今年本命年,加上諸事不順。去之前處理完手頭事,儘可能拋開了雜念。到了靈隱寺五百羅漢堂,一個一個拜,拜不過來,就錯開拜了,沒有都拜,內心會覺得自己不夠虔誠。看到別的人,有的還在裡面拍照,覺得很不尊重。拜佛,如何求心安?


真正的心安是沒有任何恐懼,而眾生所有恐懼的根本源自於生死輪迴。作為未了生死的凡夫,想要徹底心安等於想要超凡入聖,而靠我們自己拜佛之類的修諸功德求心安實在是難上加難...

《佛說無量壽經》裏說阿彌陀佛還沒成佛時對世自在王佛說:「吾誓得佛,普行此願,一切恐懼,為作大安。」 如今阿彌陀佛已經成佛,我們一心仰靠阿彌陀佛「唸佛眾生攝取不捨」的大願業力或許是最容易安撫自己無量無邊恐懼和煩惱的可靠信仰。

唐代凈土宗宗祖善導大師說:

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已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

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信知阿彌陀佛的願力能保佑救度我們這種罪惡滿身而且無力修行的凡夫平生福壽安康,臨終往生凈土速了生死便是仰靠阿彌陀佛安我們的心。凡人活著就有無盡的煩惱和恐懼,但唸佛仰靠阿彌陀佛便有了這世上最美好的希望和歸宿。南無阿彌陀佛!


至少應該受三皈五戒吧。持五戒,是最低要求。能禪修會更好。佛法是自求之法。佛陀、阿拉漢也不是神, 他們早入滅了。

當然,恭敬禮敬佛陀阿拉漢是有很大的功德的,但這不能代替你修行。每個人都是自己業的主人。

如果,500位阿拉漢每人拜拜,用時半小時?一小時?兩小時?一切就平順了,比喫一頓火鍋登一次山付出的心力和體力都少,哪有這麼容易的事?

每時每刻修持戒定慧纔是出路。


拜佛有所求,就無法得心安,拜佛無所求,才能得心安。

之所以拜,是因為敬畏,敬畏的是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敬畏的是天道。

如果以拜相求,那是世俗法,塞的紅包越大,越能得心安。


至誠至虔心自安,不著相,心自寧。


拿心來,我與妳安。


蟹邀

首先至誠恭敬,大拜佛時首先問訊,彎腰九十度,眼微閉看著膝蓋,問訊完畢,雙手合十於胸前,將手舉過頭頂意想南無佛。再將手放到脣邊意想南無法。再將手放到胸前意想南無僧。雙手一直保持合十姿勢大拜下去(整個身體著地),全身著地後,將雙手合十至頸部再放下起身分三步回位,完成一次大拜佛。完成大拜佛後,再次問訊。

小拜時,首先問訊,彎腰九十度,眼微閉看著膝蓋,問訊完畢,雙手合十於胸前,右手先下,左手仍作合掌狀,腰徐徐下蹲,右臂向前下伸,右掌向下按於拜墊的中央,左掌仍舉著不動,兩膝隨即跪下。跪下後,左掌隨著伸下,按在拜墊中央左方超過右手半掌處。禮佛時應注意身體各部位的協調,兩腳尖勿移動或翻轉,臀部應緊貼足跟。右掌由拜墊中央右方向前移動半掌,與左掌齊,兩掌相距約六寸,額頭平貼於拜墊。兩掌握虛拳,向上翻掌,手掌打開,掌心向上掌背平貼拜墊,即頭面接足禮。當頭著地時,以額頭接觸地面拜墊,並非頭頂去接觸地面拜墊。起身時,兩手握拳翻轉,手掌打開,掌心向下,頭離拜墊,右手移回拜墊中央,左掌舉回胸前,右掌將身撐起,直腰起立,隻手合掌立直,再次問訊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