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與地哪個偉大?

父與母哪個偉大?

水與糧食哪個偉大?

老子隱姓埋名,孔子述而不作。

兩位宗師已經如此低調了,咱們好意思為了這點虛名爭嗎?


《老子》是體

《論語》是用

體用不可分,哪個更偉大?我問你,如果你研究透徹了《道德經》你怎麼生活?無非是《論語》中孔子那樣。

而你如果想達到《論語》所描述的那種生活,怎麼做?就是《道德經》

孔子《大學》《中庸》都是講道,而且講的更加實際,更加可行。孔子一輩子宣揚的禮,就是道,禮通理,天理。

所以問《道德經》《論語》誰更偉大,這簡直就是滑天下之大稽。千古聖賢一條心,老子講的是體,孔子講的是用,體和用誰能分離,就好比你要讓水性離開水,這可以嗎?

孔子老子描述的都是一樣東西,但是因為我們不懂就在這些外在的東西上面起爭端爭高下。所以《論語》《道德經》同樣偉大,無有高下。

《大學》中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怎麼止於至善?就是明明德。(道德經)怎麼明明德?就是親民。(論語)

有人問王陽明,如何是明明德?

王陽明:親民。

如何是親民?

王陽明:明明德。

明明德親民一也?

一也。

所以《道德經》是明明德之功,《論語》是親民之功,這本是一,如何可論高下!


都偉大,並列的經典。個人論的話,道德經強一些。

論語守信,道德經守靜。

《道德經》中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使心靈保持虛和靜的至極篤定狀態,不受影響,為的是萬事萬物並行發生時,我用這種心態觀察事物循環往複的規律。

《論語》言:「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人要是沒有信用,就像大車沒有車轅與軛相連接的木銷子,小車沒有車轅與軛相連接的木銷子,就無法行走。

俗話說,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國無信則衰。守信不僅是一種修養,還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一個國家、民族、集體的生存之基。

守靜是前提,心靜時才能洞悉萬物,不受外界絲毫矇蔽,才能準確地辨別出真正的機遇,並在時機來臨的瞬間將其把握住。也只有守靜,才能撕去物慾的矇蔽,讓本心呈現,襟懷坦蕩,做事才能毫無私著、守信於人、誠信於天下。


《道德經》更偉大。

因為《道德經》並沒有明確的偏向性,只是在論世界的形成與社會的演化之間的關係,以及人的特性將會造就的錯誤。

可以說,人家1971年才弄出來的《路西法效應》結論,老子在2600多年前就已經寫出來了,就是沒有實驗記錄而已。而寫出來之後便給出了「我無為,而民自化」。因為一個「教」字可好可壞,一個「善」字同樣可好可壞,表裡不一是固有現象,非人力可解決的。

至於《論語》,這甚至不是一個人的著作,而是各種背輩以「前輩(知名人物)的日常言論為旗號」糅合而成的一本集註,偏向性太大。它並不是講述「道德仁義禮的來源」,而是講述「仁義禮」就是正確。然而這個正確卻特別可笑。因為它更像一本「代天發言」的洗腦文案。


讀任何書籍都需要獨立思考,如果說讀《論語》,那麼可以更多地思考一下為什麼?依據是什麼?如果讀《道德經》,其實它在告訴我們要思考什麼,怎樣去思考?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