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是白朮,白朮沒有治風濕痹症的功效,而白朮附子湯、甘草附子湯、附子湯等都是可以治療痹痛的,

如果是蒼朮,蒼朮既能治風濕痹症,又能燥濕、又能增加尿中鈉鉀排泄,對胃腸功能有調節作用,這樣看來似乎傷寒論中的術指的是蒼朮。附上藥理研究白朮

蒼朮

大家怎麼認為?有沒有臨牀中用白朮(蒼朮)無效而用蒼朮(白朮)治癒的例子?另外,學中藥參考藥理研究有什麼不對嗎?


既然要問《傷寒論》分不分蒼白朮、赤白芍,為什麼不自己去翻翻文獻,看看同時期的本草書、方書怎麼看待這個問題?看後世理論也好,比對現代藥理研究也好,這並沒有大錯,問題是,你想要獲得什麼樣的答案?直接說用芍藥,那當然可以在實際操作中靈活取用,蒼白朮也是這個道理。

有一個問題是老生常談了,以前在社團講傷寒論(現在覺得當時的自己太浮誇了),師弟師妹們總會問我,傷寒論中的分兩如何換算今制呢?我肯定會援引最新的考古實物研究資料,也會引述《漢書》中的漢制度量衡,可這對臨牀應用有多大幫助呢?如果按照考古發現,一兩=15.625g,現實中能用這麼大量麼?用這麼大量,副作用會有多大?治療效果又會提高多少?眾所周知,日本漢方醫師用藥是極小量的,比國內的兒科還「摳」,他們為什麼能保證療效?既然漢方治療時間長,那他們為什麼不改進?

古今藥量差異,孫思邈也在《備急千金要方》中提到過,他說古人(唐以前)用藥少,而他孫氏用藥量大,是他水平不夠(謙辭)以及時代的變化……現代又有觀點認為一般上古(唐以前)用藥多用鮮品,藥物水份大所以生藥材量大。也就是說,藥物的有效成分差異並不大,當然,這無法解釋日本漢方用藥習慣的問題,侯召棠先生在其譯作《漢方臨牀治驗精粹》(矢數道明著)中也表示,這個問題很複雜,一時很難講清楚。

那麼回到原題上來,《傷寒論》中到底用的是蒼朮還是白朮?很遺憾,我們並不能給出一個絕對的答案,這是需要醫師在臨牀實踐中不斷積累診治經驗,即訓練靈活對待醫療實際的能力。(這是從臨牀角度來回答)

審視題主拋出的問題,「傷寒論中是蒼朮or白朮?」這當然也可以視作一個文獻學意義上的問題了,但是題主並不關心六朝陶弘景的說法,也不關心初唐孫思邈的記錄,更沒有仔細查閱歷代本草的記述,僅從現代藥理學來發問,這功課做得是很不夠的,況且藥理學研究並不能完全解釋本草功效和臨牀應用。

ps:前段時間本人回答過「赤白芍」的問題,雖然蒼白朮分家比赤白芍要徹底一些(《千金》中已不直接稱「術」),沒想到還要再回答一次蒼白朮的問題,看來題主並沒有仔細考慮過我當時的觀點。


有人[1]通過對白朮和蒼朮的源流進行考證,並且研究了《傷寒論》及《金匱要略》中包含白朮的條文,發現:

  • 與張仲景大致同時代的醫籍中,只有「術」,並無「白朮、蒼朮」之名;
  • 現行通行本《傷寒論》《金匱要略》中的「白朮」,實際上是由林億等在校正醫書時由「術」校改而來;
  • 宋朝之前的醫籍中的「術」多用蒼朮,部分經方中的「術」用蒼朮解釋更具備合理性。

綜上,可以認為:《傷寒論》《金匱要略》中(有一部分)「術」為蒼朮,具有一定的可能性與合理性。

參考文獻:

[1]王強, 林昌松. 論經方中的白朮或為蒼朮[J]. 中華中醫藥雜誌, 2017(5):2043-2046.

全文如下:


記得我老師說是關蒼朮,它是最接近古代白朮的植物.

古代的術,應該是蒼朮,但又以蒼朮中顏色潔白者為佳,於是有了白赤朮之說,簡稱白朮

後世的書有一些誤導人的地方,

比如,本經白朮蒼朮不分,比如芍藥赤白不分。

其實這個不分,不是不需要分,

而是本經沒有分開說,

就是字面意義上的「沒有細分」,

不是說不需要細分,更不是可以混用,

明顯的兩種味道顏色,怎麼可能混用呢。

喫一喫就知道了,

傷寒用的是白朮,白芍。

蒼朮辛味很重,作用更偏向于于砂仁,厚朴這些辛味葯,直接辛散燥濕的,蒼朮喫多了還能發汗便祕。白朮你喫一斤也不會發汗,反而能通便。

白朮甘苦辛之味平正,本身飽滿多汁,色黃,所以是脾之正葯,所以白朮不適合用炒的,陳修園和黃元御都說過,用炒白朮的人不明這點藥理,以為白朮祛濕也是靠燥的,其實並不是。

如果需要用炒白朮的地方,其實應該選擇厚朴砂仁之類的,蒼朮也可。

另外你說的思路,滿滿的,某某葯有什麼功能,就可以治什麼病,可以排除什麼離子,這是標準的現代人思路噢,學到最後最好也就是治治標,甚至會卡殼,自己學瘋了。


這些湯可以治療痹,但不能說專治痹,中醫的痹指的是,風,寒,濕三氣混合糾結,隔拒正氣。

白朮主風寒濕痹死肌是神農本經明文。兄弟你學中醫還是學懂了再貫通西醫吧


記得胡希恕,胡老支持用蒼朮,不過我沒覺得有太大的差別。

其實相比蒼白朮,我更關心,傷寒論的柴胡到底是啥,我們常用的明顯不是《神農本草經》記載的茈胡。而且現在的柴胡品種還有點亂。

@咖啡貓 大神,求幫著看看唄∩_∩


單從用藥經驗上來說。

蒼白朮的主要靶點都是脾胃,但又各有差別。

蒼朮,關節濕重疼痛,如二妙。白朮,主死肌,如玉屏風散。

腹脹,嘔吐,舌苔膩,胃振水音,濕偏重,濕聚一處而近成痰,用蒼朮。蒼附導痰丸。

口渴,口乾,濕致水道不暢,用白朮,如五苓散,痛瀉要方也應該算作此類。


中藥藥性先看《本經》,然後是歷代名醫對自己常用藥物的理解分析,最後是個人試藥。現在個人從藥房能買到的所謂「道地藥材」很少,只有自己試藥才能知道藥物的性味。本經把白朮列為上品,你把蒼朮和白朮分別喫一段時間就明白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