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原來這本書就是上下兩篇主題,《德篇》和《道篇》。後來為了便於注釋,幾句話被拆成一章,現在常見的拆分是,拆成81章。

現在流傳的排版習慣是《道篇》放在《德篇》之前,所以叫《道德經》。

其實,最開始應該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後,叫《德道經》也未嘗不可。

約定俗成罷了。


本來沒有名字,所以就給取了很多名字,如老子五千言,如道德經……。

經在書籍中的地位就如憲法在法律中的地位——崇高、神聖、終極。所謂的經典,就是這個意思了,

道,是人生、眾生、萬物的最終有序遵從,只有中國人有這個概念,只有中國人會用這個概念,也只有中國人理解這個概念,中國人心中不一定有神,但中國人潛意識中必有道,道德,道理,知道,都離不開道。

神的神聖和光輝是臆想的,而道的神聖和光輝是可體驗和可體悟的,但道拒絕神聖和光輝,他只認可樸素(實)和循環。神藉助信和仰才能存在,只有用仰的儀式感才能宣示神的可信和存在,說穿了是一種高階的文化之騙。而道從不標示自己,反而永遠和人在捉迷藏,你捉不住他,但你能感覺到他,你捉不住他,他卻擁抱你,呵護你,回應你。

從牛頓的經典力學,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到總也找不到的大統一理論,這並不是在和上帝玩骰子,而是在和道捉迷藏。

這就是所謂的道可道,非常道。

道是一種循環,道是一種迷離,而道也是一種自然的美麗,但你沒法不對他遵從,

道纔是一切正當性的最終來源和解釋。

道是迷,道是藏,道猶如鴻濛,他似乎擁有一切的可能,所以在道面前,人擁有一切的發揮和想像的空間,只有在道面前,自由纔是立體的,無羈礙的,但也是無意義的,因為道只屬意自然,在自然的情境下,自由並不總是自然。

任何事情,講到道的層面,場面都是安靜的,不需要也不能用聲音講,而必須用心講,講出的也不是某種話語,而是一種態度。

道的層面,無是非,無利害,無貴賤,是一種鴻濛,而不是混沌。

德則完全不同,德是一種清晰,德是一種界限,德有是非,有利害,有貴賤。

在道的層面,所有的人都一樣,人生一樣,眾生一樣。在德的層面,所有的東西包括人都需要區分,都有特色,當然也有對立。而只有能夠服務於這種區分,這種特色甚至是對立的行為纔是德。

在道的層面,所有人都一樣,所以人是共同和共通的,因而人類命運共同體是道的層面的問題。

在德的層面,人是有區分和特色的,所以才會有我、你、家、國、天下的區別,我為你,你為家,家為國,國為天下,天下為你和我,這就是一種德的循環序列。舉天下為一國,舉一國為一家,舉一家為一人,約束你只為了我則是一種缺德或壞的循環序列。

世界運行於缺德的循環序列,需要法制和契約維護,世界運行於德的層面,需要構建良好的社會風氣,世界運行於道的層面,每個人只需各行其是,各依初心,樸素簡單自然就好了。

道、德、缺德三種層面的人類行為任何社會同時並存,只是哪種層面的行為會構成主要影響的區別。

好的家庭,大多在道的層面運行,不分彼此,無所偏重,所以家從來被認為是最幸福的。另外人與人好的相互關係,都在德的層面運行,互惠互利,互不為害,這種關係帶給人以享受。而現代法制和權力制衡,則意在專治各種缺德,監獄和戰爭總與之相關。

道德經裏的道和德,個人認為區別很大,道和德的區別大於有德和缺德的區別。失去了道所以不得已寄希望於德,失去了德所以不得以採用權力制衡和法治的手段。

人回歸於道,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僅取所需,纔是人們理想中的共產主義。

道德經,是一條共同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必經之路,同時他和現代物理毫無違和感,也證明他所講的道確實在冥冥之中運作著大千世界。

道德經相關於人的含義也許可以這樣概括

——道低調造物,人高調造神。


講道是為得(德)!道是可以描述的,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想要得道靠的是體悟,而不是講授;所以「德」是得到之意,是一種體悟的過程!


對《道德經》的書名不必認真,因為書名是後人取的,並不一定能準確地反映其核心內容,或者結構。


也有《老子》《五千言》

沒啥含義,就是說我這本書有兩部分,道經,德經。


道德經裏講了道和德。

後世含義延伸了而已。

如果當時叫西瓜雞蛋經,現在西瓜雞蛋也會別有風味。

看古籍不能看到相同的字用現在意思去理解,比如,中庸。


因為道就是佛教的空性,而道德就是得道後感悟到道的規矩,也是宇宙法則。


謝邀。這本書可能剛開始並不叫道德經,因為道德經是後世的叫法,道,就是道理,德,就是品德。意思是這本書書中既有自然道理,道法自然嘛,也有勸人如何樹立品德觀的內容,所以才叫道德經。這是後世的人根據書的內容取的最合適的名字,至於老子先賢給它取名什麼,就不得而知了,因為據傳說,這不過是一篇隨筆罷了,可能他老人家也不甚在意,真正在意的是那個函谷關守將。


周朝有九德作為帝王修身衡量的標準。而當時以帝,天為最高。而老子認為宗親之人的帝,在其之前應該有道,而這個道,應該是人心所向的路,也可以說是準則。然而周朝九德,德字通得。人心之得。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