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問的是「究竟意義」,但很遺憾,哲學本身就是一門探索「究竟」的學科。

我們可以說哲學的「究竟意義」在於哲學能夠探索「究竟」,但這會帶來這個問題的無意義和含糊性。

因為,一種對「究竟意義」的「究竟」式(哲學式)詰問,將使得我們去懷疑和困惑:什麼叫做「究竟」?什麼叫做「意義」?為何要為學科尋找價值?基於什麼視角和立場來為學科尋求意義和價值?這種視角和立場是否有必要性或本然性?

——而這一系列的反問,正是哲學。

1)對真理的整全式闡述和以一衍萬的抽象結論

哲學的追求目標是真理,但不同於科學或宗教對真理的追尋,哲學使用理性思辨,邏輯批評,經驗提煉等方式來追求真理。哲學的發展歷史也極為深遠,影響範圍和生存區域更極其廣泛,植根在文明的根部,也潛移默化的影響各種文明的精神氣質。

另外,哲學也並不一定要得出真理到底是什麼內容,它更重視研磨真理和求索真理的過程與方法,其結論則重在提供一個看待世界的總的抽象切入點。

哲學真理往往並非科學公式或者宗教信條一樣的結論,而是「整全的」完備體系,之所以強調「整全」,是因為世界是複合的,哲學真理也同樣適應世界,形成複合的狀況。而譬如老子的「道」,犬儒學派的犬儒主義,實用主義,實證主義,功利主義,義務論,二元論,理念論,經驗論,儒家的良知論、天性論,宋明理學的心性論等等等等,都是一個複合式的對世界的闡述,而不是平面或者現狀的單一解答。

所以哲學家闡述的東西會非常多,往往從一個根本的真理基點出發,涉及到本體,認知,倫理,政治,歷史,藝術,宗教,科技,數學等各種方面。

其次,哲學家以點到面、以一衍萬的思考方法,使得他們提煉出來的真理,往往最後並不能成為解答世界規律的萬金油,而只是提供了一個總的線索和觀點的基石。

譬如馬克思並沒有提供對世界本質運作規律的答案,而只是提供了一個唯物史觀和經濟分析的思考線索;

譬如康德,柏格森,胡塞爾,懷特海,黑格爾,他們都只是給出了一個線索。這種線索也啟發了大量的科學研究,思維實驗,歷史評價和文學態度。

因此,哲學的真理看似沒有實用價值,太過抽象,但實際上這些哲學觀點就如同思想的各個種子,從這個種子出發,作為枝脈和根莖的各種結論,則早已在文明史和思想史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2)對知識前提的無限探索和對流俗意見的考察反省

哲學的希臘詞源定義是為「愛智慧」。

愛智慧與智慧的不同之處在於,愛智慧是一個追尋的過程,甚至是一個無限追尋的過程。

而智慧則更注重提煉出某種結論和答案。

這並不是說,重視「愛智慧」的哲學不追求提煉結論,而是說哲學發現一切「智慧」都建立在一定的前提和斷言之上。而「愛智慧」,則是對智慧的不斷追求和無盡打磨,這種打磨要求超越「智慧」,觀察「智慧」生成的人學基礎,認識前提,本體基礎,價值判斷等土壤。

比如,哲學需要為科學、宗教、文學、藝術、各種細分的學科等知識,探究其方法的前提有何特徵,利弊,局限,長處——其中,蘇格拉底對話法(辯證法)是這種探索的最典型代表。

另外,「愛智慧」除了審視學科的結論之外,還要審視生活中的意見——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自己對事情的看法和觀點,這些觀點都很獨特,包含了一定的內容和價值,但是如何看待和審查這些意見?這就需要蘇格拉底式的對話法,不斷琢磨一個觀點的前提,矛盾,反例,對其進行抽象,整合,組織,縮小範圍,擴大覆蓋,使用類比,邏輯整合。這就是對意見的考察,反省,使得意見在被不斷打磨之後,能獲得更加真理的特性。

所以,無論對於各種其它知識,還是對於人們日常生活來說,哲學都是一把雕琢思想,培育精神的刻刀。若缺乏哲學式的反省和釐清,一種觀點將是粗糙膚淺、未經錘鍊,一折就斷的東西。

3)對「本性」的尋求和對「深度」的迷戀

開篇已經說過了,如果有人問哲學的究竟意義,哲學會反問什麼是「究竟」,什麼是「意義」;為什麼要去探索「究竟」,為什麼要去尋求「意義」;基於什麼能被稱作「究竟」,基於什麼能夠形成「意義」。

在此,哲學本身就是一個對「深度」和「根本」極為迷戀的學科,蘇格拉底的對話法就是,將別人提出的問題化解為更深入的問題,再丟回給提問之人重新思考。

在這個意義上,任何人都可以思考哲學,哲學的門檻也非常大眾化,哲學於此提供的是一個階梯,一個門檻,一個無盡的前任觀點和思辨空間。

但另一方面,哲學的門檻也非常高,因為大眾並不認為這種思考是有價值的,甚至認為是無效而空白的。然而,一旦破解隱藏在階梯之下的對事物本性的剖析,對價值前提的界定,對門類種屬的抽象,對觀點邏輯的掘清,那麼,深度和奧秘就會開始向精神解蔽其面貌——對於渴望探索「究竟」之人而言,這是一門無價之寶,是盡情遨遊的天地,也是理論探索的終極領域。

在這種境界和意義上,其價值高低,或許就不足與人所道了。

同時,對本性的追求,導致哲學很難脫離形而上視角,即高中政治教材所批評的那種靜止,抽象,不變的視角。

但是真正深刻的哲學,本身是很難做到不去排斥流變的感性經驗和紛擾的流俗意見的——在這個意義上,哲學家看起來或許相當傲慢和自負,似乎看不起常人和大眾——但實質上,一個有良好精神修養的哲學家,正是因為極其清楚自身的平凡身份和肉身凡胎,才會意識到人生經驗的多變無常和流俗感性的脆弱膚淺。

這種對自身思想脆弱性和感性際遇無常性的痛苦與不甘,才造就了哲學家對更加堅韌,持久,深刻,長遠的精神產物,以及對更加清明,深層,沉穩,有價值的人生的渴望。

所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哲人對深度和本性的渴求,也寄託著他們對自身的精神力量與強度、對思想的根本性和真理性的美好願望。也是一種人力不斷向前的飛躍和嘗試。


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同一。對自然規律和人文主義進行解釋和探討,讓人明白自己活著的意義,以及對於個體來說應選擇什麼樣的思想和方式生存。

哲學簡史中說:哲學本身既不打算為我們解除煩惱,也不是為了拯救我們的靈魂。正如希臘人所說的那樣,所謂哲學,也就是一種出於自身原因而進行的探險旅行。

因此首先我們不要把哲學看待的過於神秘和崇高。


一切以神靈的名義都是自然規律導致的結果,而不符合自然規律的學說和宗教最終都會淘汰。因為,它的存在破壞了一個大環境,也破壞了自然界的平衡。

嚴歌苓曾在小說中寫到:人類就這樣不顧一切的吃盡自然,以為自然不會吃回來。

佛教所謂的因果有報在這個漫長的歲月中潛移默化的被證實,儘管在很多時候我們看不到它的存在,可是日子久了,發現有些東西,遲早要還回去。

老子早在幾千年前就已經書寫道德經,道家的理論和佛家的理論有很多相似之處,卻又有很多不同。道家講究天地不仁,佛教講究一切隨緣。可是,所有的學說普通數條河流匯入大海,告訴世人,堅持本心,順其自然。

但是一切要做到中庸,對於普通人來講是多麼的不容易。

自私和愚昧會蒙蔽心智,遮蓋雙眼。因此,倡導善良的教派一直到現在經久不衰。而現代互聯網運營者利用的人性的痛點才得以瘋傳,證明人類更趨向和平,一切的戰爭都是為了平息紛亂,才顯得更加有力。

在整個社會大發展的過程中,精神領域起到了關鍵作用。但是,智慧帶來的自私也越來越明顯。互聯網時代,各種爆炸無用的信息,各種切割流量的精神垃圾,已經讓多數人病倒,或者裝病卧床,遲遲不肯抬起身子。

可是,哲學最初教會我們的是怎樣與萬物相處,怎樣和平發展,怎樣理性思考。就社會如今狀況來看,這一點,任重而道遠。

立德立信,無問西東。

其次,科技發展到現在,人類越來越給自己的懶惰尋找替代品。在黃帝時期,大多數人都可以學習並研究星象,來研究氣候和季節變化,可是如今,我們真正懂得這項技能的人卻在於少數。我們不斷的退化自己的能力,用科技代替自己的行為,可是未來發展中,如果ai 和人工智慧真的做到完美,那麼人類發展到底可不可控還是個未知數。

在人類簡史中說的,從農業革命到科技革命,人類社會經過可不斷的社會更迭。法律秩序越來越人性化,可是,對待其他生物卻越來越殘忍。今日簡史中,講述了人類在今日如何馴服動物為人類做事,如何讓他們成為人類口中的美味。可是這一切的邏輯在目前來講是可控的。

但是,科技的發展,幾千年的文化積澱,導致人類社會意識形態變化越來越快。很多人開始不關心哲學。遺忘了在角落的科學正是人類發展的起源。以及人類賴以生存的必不缺少的一部分。

在整個科技進步的過程中,我們丟下了自己的雙手,甚至大腦將會被控制,不管他發展成什麼樣,唯一確定的是,即使它能真的為人類帶來方便,人類兜兜轉轉中是不是又回到原點。恰恰哲學,才讓人們永遠不會失業。因為人類也不過是自然規律的產物,而人工智慧卻是反人類的產物。

數千年來,我們聽過了原始社會的叢林法則。聽過了奴隸社會的不公,封建主義的教條,終於到了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相對自由的年代。卻越來越難以觀測以後會發生什麼。

我們見過很多野蠻的自私的統治者為了一己之欲對別的民族大肆侵略,也見過很多平凡者為了個人利益推諉扯皮,互相抵賴。也見過善良的人不得善終,作惡的人扶搖直上。可是人們仍然願意相信那些美麗的說辭。

其實包羅萬象正是整個自然的現狀。

所以,我們沒有必要去深入研究世界到底是本體還是表象,也不要在意蘇菲和喬安哪一個會過得更加舒服,馬克思思想到底影響世界多深,資本主義對人類有多麼毒害?佛教的信徒到底有多麼虔誠?

研究這些對於普通人的而言,徒添煩惱。

我們要做的是,多去看看日出日落,潮起潮退,花開花謝,雲捲雲舒。居家應讀萬卷書,出門就行萬里路。以此發現自然給人類的啟示。

科技有時候就像自從發明了鐘錶,人類就告別了永恆。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當你明白這點時,你就已經是個哲學家了


徹徹底底的了解一下自己無知的程度。

哈哈哈……這算不算?


1、意義即價值;

2、一和多,或,事實和價值;

3、價值雖然是「多」,哲學也可以化繁為簡:

4、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可知、可不用知、知比不知好些許;

5、對於少數有哲學興趣(或天賦)的人必須知,一定要弄清楚說明白,否則活得很難過不快樂!


哲學的意義就是有效呈現思想。


哲學在大部分人看起來好像是沒有任何作用,可是在遇到一件讓人惱火的事時你就可以明白了,是氣急敗壞還是冷靜平和,當然,這個例子不是很恰當,有些狹隘了


沒有天然絕對抽象的意義。

意義總是現實相對具體的意義。

你連一行字都打不好。


單純討論個人的用處其實沒什麼用處。對於整個社會,整個時代來說,絕大部分人的存在但是可有可無的。

那對於宇宙來說,人類存在的意義又在哪裡呢?

哲學於我,就是一記耳光,告訴我說,你其實沒什麼用。但是它也是一股力量,告訴我說,其實你就是這個世界。

我曾踏足過地方,就是整個世界。

哲學的意義便是給人類存在的理由。這個社會發展不能僅僅靠著人類無意識的努力工作研究,而是要有一個目標,不同人不一樣。不同時期也不一樣。

研究自己,研究內心,然後應用於這個世界。


沒意義,頂多就是心物二元調和的工具,已經思考的玩具。人生不也沒啥意義嗎?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