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一群人,讓他們看穀粒一粒粒落下的過程,開始有一部分人認為成為谷堆了,後來認為成為谷堆的人逐漸增加,最後所有的人都認為是谷堆了


傳統的解釋是這樣。

實際上,質量互變並一個很科學的命題,難免有一些誤解和主觀判定的成分。世界上很多事情是事物結構的變化必然引起事物性質的變化,而不是數量的變化必然引起事物性質的變化。

回到題主這個問題:一個事物的數量屬性改變,引起空間事物空間形式屬性的改變,這其中並不存在必然的聯繫(也許在溫度逐步變化到多少度,火藥會發生爆炸這一點上,量與質的變化存在必然性)。

一粒一粒稻穀的增加,達到什麼程度才能算是由穀粒變成谷堆?或者說一根頭髮一根頭髮的脫落,達到什麼程度才能算禿頂?事物數量變化過程是不能解釋說明這個問題的,關鍵看人們對什麼是谷堆達成的約定,和相應的觀察測量尺度規定。

質量互變命題應用很粗放,缺乏嚴格的規定。就事物研究的抽象規定來說,一個事物的數量變化同一個事物的空間性質改變,很多時候並不發生直接的聯繫。正像一個事物的政治屬性的變化,同一個事物經濟性質的改變,有時候不存在直接聯繫一樣。

比如我們問:當一個事物的倫理屬性發生很大變化的時候,如何引起該事物經濟性質的變化?當一個事物政治屬性發生很大變化的時候,如何引起該事物美學屬性或美學性質的變化?這是不容易得到抽象答案的。如果隨便進行量與質的聯繫,那麼質量互變規律就是一個很隨意的東西了。


個人認為,不可以這樣理解的。

單純量變不會引起質變。而是在一個系統內的單個因素重複或者堆疊,可以不斷的被系統調試,而達到契合系統運行方式一種表現。這時候,是脫離單個因素的量的。

機械手臂寫一萬個字還只是一萬個字。

人寫一萬個字,字是變化的,是隨著精力越來越習慣投入到字裡面,環境慢慢適應,包括之前對字的審美等等的一個系統形成的調試作用,而達到好看的目的。

所以量變引起質變,首先要有一個系統,或者說整體,整體內的部分量變而引起這部分在整體內的作用發生改變。

以下有類似的意思,但感覺沒有我說的明確。

「並不是量變就能引起質變,而是量變發展到一定的程度時,事物內部的主要矛盾運動形式發生了改變,進而才能引發質變。就像水從液態變為氣態,加熱提高溫度只是引起質變的外部條件(外因),水分子的主要熱運動形式發生了改變才是引起質變的根本原因(內因),小於1標準大氣壓時,低於100攝氏度的水照樣可以沸騰。因此說,並不是生產力發展了(外因),就能導致社會的變遷,導致社會從公有制到私有制、再到公有制的不同社會形態的交替,生產力的發展與這種社會形態的交替變化之間並不存在必然的聯繫,而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基於此種程度的生產力水平,人類創造的消費產品數量相對於人類需求而言發生了質變,從而導致人類的主要需求矛盾發生了變化(內因),進而導致人類為滿足新的主導性需求而產生不同的認知態度、行為方式和意識形態。[2]


首先:哲學、辯證法將人類所有(有目的和有意義的)活動稱為實踐-認識過程,並將活動中的要素僅僅劃分為主體和客體兩個部分。

其次:哲學、辯證法將客體變化的所有形式僅僅劃分為兩種類型,分別稱為量變與質變。無論這些變化是物理學的、社會學的,亦無論它們是空間分布的或時間延續的。

脫離了上述語境、話題或範疇,量變與質變就失去了它原本的意義,並退化為具體科學或生活的問題,如:1)一厘米、兩厘米……,到了十厘米就叫一分米,退化為計量單位的累積與進位的變化。2)矮個子長高一點、再長高一點,……最後長成高個子,退化為成長階段的問題或模糊子集的問題。3)逐漸衰老,突然死亡,退化為系統自身的漸變與突變。4)給駱駝背上加一根稻草、再加一根稻草,……最後駱駝被壓倒了,退化為環境漸變導致系統的突變。

相較其他學科,哲學、辯證法是高度抽象的,而高度抽象的形式就有最少分類。回到實踐-認識過程,可以看一下我的頭像。就量變與質變的問題,圍繞主客體關係來討論更有意義,這裡再給你舉兩個例子。1)客體表現的量變導致主體認識的質變,如隨著記錄逐漸增加,主體突然發現了規律。2)主體取向的量變導致客體響應的質變,如皇帝從不理朝政到荒淫無度,最後,百姓造反了。

再次強調,千萬不要用跨學科的方式解釋科學概念和科學原理,那樣做必然走入歧途。對此、波普爾的結論是「範式不可通約」,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任何一門科學的概念、理論是不能用另外一門科學的原理來解釋的,因為,奧卡姆剃刀使得科學沒有冗餘。


質變是本質的改觀,意思是這個事物已經不再是這個事物了,改變成了另一種事物。

物質本質的改變是有嚴格界限的,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你這樣牽扯到很多人不同的主觀意志,當然不符合量變質變的過程和原理


應該不太恰當吧。可能跟人認識世界的角度有關。對於質變和量變的問題,我的認識是,在人們的理念中,世界是連續變化而不存在奇點的,但是在實際中,難免會因為種種問題而碰到奇異點,當碰到時,就產生了質變。

你的谷堆的例子,感覺只能作為闡釋量變和質變關係的事例,對理解兩者背後的關係和邏輯幫助不大——畢竟如果狡辯的話,三四粒穀子也可以被稱為谷堆。


從谷堆到人們,都只是量變。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