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幫山炮都在罵提問的,自己都沒搞明白就罵人。沒有限制嗎,事實上以前真的是限制的。以前國家是限制外資進入宣紙,制墨業的,大阪G20結束後第一天,解除了外資進入限制。

為什麼限制?因為算來算去只有一個國家會出資,以前是日本,現在還是日本。日本人養活了紅星,上墨,屯胡,歙胡,廣東工藝,善璉一二三廠外加邵芝巖北京制筆廠等一票廠家。70-90年代沒日本人買你這些東西,工人早都tm下崗回家種田了。人均月工資20的時候買老外10塊一根墨,50美金一個硯臺,養活了多少人?

然而這些廠家依然在90年代末期倒的倒黃的黃,一手好牌打的稀爛,國資流失啥都不剩,連老字號的人都丟完了,真想一口濃痰吐這幫逼臉上。中國製造垃圾產品的壞印象很大一部分就是原因就在這棒逼崽子身上,老外旅遊帶點中國傳統工藝品回去,回去一看.....這就叫自作孽不可活

現在日本人也就買點紅星,墨貼牌代工,比找文港代工,限不限制無所謂了,解除還能有個好名聲,順帶接盤....嗯,我們對外開放。

以上


製作的人少了,使用的人也不多了。這造成一個循環,難賺錢,成本又還高。實際上生產規模大、市場大,才能賺到錢。隨著國學熱,儘管市場也有所回熱,但是非傳統工藝的生產更有優勢,這可能事實上形成了,一些傳統產品,只能是以傳承類技術產品,保留性的生產。

反正二十多年前,我姐學畫的,那時宣紙確實不太好買到,不過應當是購買受限,不是生產受限。墨錠當時沒受限,因為當時我們每個學生都開的有課,要學毛筆字,儘管一共也就兩學期,但使用量大,當然這其中就有調好的墨汁產品,比如「一得閣」。那時沒廣告公司和門店,有什麼都是字好的人,用毛筆寫啊。現在全是列印的、噴繪的,什麼字體都有,要多大都行啊,不要你寫了。


咋限制了?

無非就是用的人少了,沒市場所以生產的少了,物以稀為貴罷了。

而且再貴也比古代便宜好吧?一個小廠子的產量估計能頂古代一整年的產量!

用得起的人也比古代多多了,說到底還是宣紙和墨錠落後於時代了,大家日常工作學習不用了而已。


沒人限制啊,只是最適合。


沒有限制吧,只是近現代傳統文化式微,人們接觸宣紙和墨錠少了。近幾年傳統文化越來越被重視,研習書畫的人越來越多,我現在就這些很感興趣,近幾年也出現了一些造紙制墨的好作坊,我想以後會發展得越來越好吧


不這麼認為。

這些年隨著學書法美術的孩子越來越多,這方面的需求也越來越多,還沒聽說「洛陽紙貴」的現象,怎麼可能限制這兩樣的生產銷售。


不問是不是,直接為什麼?又是TMD無腦問題。中國政府閑得慌,沒正事幹了,限制一下宣紙和墨錠玩玩?

這本是宣紙和墨錠自身的技術特性限制了自己,好不好!

你從小到大的所有的課本和作業本、你單位的所有紙質辦公文件用的是宣紙?還是你家窗戶不用玻璃,糊的是宣紙?你從小到大寫作業用墨錠?你鋼筆、鉛筆、中性筆、圓珠筆沒芯沒水了用墨錠添加?自從電腦、互聯網、複印、列印普及,連筆都用的少了。中性筆獨霸天下,連鋼筆都快退出歷史舞臺了,墨水都跟著一塊兒落寞了,墨錠還想怎樣?

墨錠那玩意是和毛筆、硯臺配套的存在,好不!即使書法國畫也不是都用墨錠,大量用的是專用墨汁。不信?你畫個大幅潑墨你用墨錠試試!那研墨是很「矯情」的,硯臺質地粗不行,研磨動作快也不行,你吭哧吭哧磨上一小時,還不夠你一筆蘸的!難不成你家僱上幾個書童,輪番研墨?

宣紙、墨錠這玩意兒本就是依賴於特殊行當(書法、國畫)而存在的特殊產品,如果不是國家在文化領域保留傳統項目並提倡發揚,連書法國畫都有可能死了,還用的著限制宣紙、墨錠?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它能存活下來都很不錯了!現今的狀況,這還是國家支持的功德。難道不應對國家感恩戴德,還想把這落寞的黑鍋讓國家背嗎?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