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帮山炮都在骂提问的,自己都没搞明白就骂人。没有限制吗,事实上以前真的是限制的。以前国家是限制外资进入宣纸,制墨业的,大阪G20结束后第一天,解除了外资进入限制。

为什么限制?因为算来算去只有一个国家会出资,以前是日本,现在还是日本。日本人养活了红星,上墨,屯胡,歙胡,广东工艺,善琏一二三厂外加邵芝岩北京制笔厂等一票厂家。70-90年代没日本人买你这些东西,工人早都tm下岗回家种田了。人均月工资20的时候买老外10块一根墨,50美金一个砚台,养活了多少人?

然而这些厂家依然在90年代末期倒的倒黄的黄,一手好牌打的稀烂,国资流失啥都不剩,连老字号的人都丢完了,真想一口浓痰吐这帮逼脸上。中国制造垃圾产品的坏印象很大一部分就是原因就在这棒逼崽子身上,老外旅游带点中国传统工艺品回去,回去一看.....这就叫自作孽不可活

现在日本人也就买点红星,墨贴牌代工,比找文港代工,限不限制无所谓了,解除还能有个好名声,顺带接盘....嗯,我们对外开放。

以上


制作的人少了,使用的人也不多了。这造成一个循环,难赚钱,成本又还高。实际上生产规模大、市场大,才能赚到钱。随著国学热,尽管市场也有所回热,但是非传统工艺的生产更有优势,这可能事实上形成了,一些传统产品,只能是以传承类技术产品,保留性的生产。

反正二十多年前,我姐学画的,那时宣纸确实不太好买到,不过应当是购买受限,不是生产受限。墨锭当时没受限,因为当时我们每个学生都开的有课,要学毛笔字,尽管一共也就两学期,但使用量大,当然这其中就有调好的墨汁产品,比如「一得阁」。那时没广告公司和门店,有什么都是字好的人,用毛笔写啊。现在全是列印的、喷绘的,什么字体都有,要多大都行啊,不要你写了。


咋限制了?

无非就是用的人少了,没市场所以生产的少了,物以稀为贵罢了。

而且再贵也比古代便宜好吧?一个小厂子的产量估计能顶古代一整年的产量!

用得起的人也比古代多多了,说到底还是宣纸和墨锭落后于时代了,大家日常工作学习不用了而已。


没人限制啊,只是最适合。


没有限制吧,只是近现代传统文化式微,人们接触宣纸和墨锭少了。近几年传统文化越来越被重视,研习书画的人越来越多,我现在就这些很感兴趣,近几年也出现了一些造纸制墨的好作坊,我想以后会发展得越来越好吧


不这么认为。

这些年随著学书法美术的孩子越来越多,这方面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还没听说「洛阳纸贵」的现象,怎么可能限制这两样的生产销售。


不问是不是,直接为什么?又是TMD无脑问题。中国政府闲得慌,没正事干了,限制一下宣纸和墨锭玩玩?

这本是宣纸和墨锭自身的技术特性限制了自己,好不好!

你从小到大的所有的课本和作业本、你单位的所有纸质办公文件用的是宣纸?还是你家窗户不用玻璃,糊的是宣纸?你从小到大写作业用墨锭?你钢笔、铅笔、中性笔、圆珠笔没芯没水了用墨锭添加?自从电脑、互联网、复印、列印普及,连笔都用的少了。中性笔独霸天下,连钢笔都快退出历史舞台了,墨水都跟著一块儿落寞了,墨锭还想怎样?

墨锭那玩意是和毛笔、砚台配套的存在,好不!即使书法国画也不是都用墨锭,大量用的是专用墨汁。不信?你画个大幅泼墨你用墨锭试试!那研墨是很「矫情」的,砚台质地粗不行,研磨动作快也不行,你吭哧吭哧磨上一小时,还不够你一笔蘸的!难不成你家雇上几个书童,轮番研墨?

宣纸、墨锭这玩意儿本就是依赖于特殊行当(书法、国画)而存在的特殊产品,如果不是国家在文化领域保留传统项目并提倡发扬,连书法国画都有可能死了,还用的著限制宣纸、墨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它能存活下来都很不错了!现今的状况,这还是国家支持的功德。难道不应对国家感恩戴德,还想把这落寞的黑锅让国家背吗?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