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活著,就會有是非對錯。

只要是人,就會有是非對錯,

牽扯到自己,就會出現是非對錯。

主要看利益方是誰。

是否引發對方,觀眾,讀者內心深處的痛點。

一旦引發,難免不會有憑藉自己經驗之談。

去評論是非對錯的問題。


活在當下,什麼樣才是活在當下呢?踏踏實實,整個身心去感觸現今,明白自身的狀態與位置,既不會為以前的「我」所局限、拘泥,糾結於亂七糟八的「一如既往、表裡如一」(自我是混亂的,但可以統一,踏實的感觸現今就能慢慢統一),以過往的經歷來應對相似的事件,以過往的經驗來應用於如今的情況;也不會為自身對未來的那個憧憬的自我所迷花眼,不顧現實局限和缺失條件,求全責備,心急難耐,奮不顧身,而不考慮如何安穩和長期的發展。

活在當下,就是知道前一刻的我是怎麼樣的,也知道這一刻的我想要成為的樣子,結合現實分析難度,把進步的一個面分解成進步的一個個點,一步步的安排自己往上進步的階梯。如果給上述思維方式一個名稱,強為之名為「格局」。格局在我這裡的理解就是把人生看做是統籌全局的可持續性發展思維,下一刻我要做的事應當結合前一刻我的優勢、局限、處理方法和這一刻我對自己的可操作性的期望和實際指導來具體調整和實施。這不是容易的,看清以前的自己固然不容易,明白自己現在的期望(不管是多現實和多不現實的)也不容易,我們看待自己總是容易片面的。但全面的看待自己才能接近最真實的那個真我,數學書上說,足夠大的樣本量才是實驗結論推理合理的保證。

活在當下,我覺得看到更多的應該是自己的局限,然後才是他人的局限,社會的局限。在局限之內沒有絕對的對錯,但肯定存在相對的對錯和具體的進一步完善方法。

有時候,我們看到很多,容易想到很多,那會不會有時候我們的關注點也不是特別的合適?很多人說我要進步,就全然的把重心放到這一刻我想要成為的樣子上面,但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建築羅馬的人最開始和一直關注關注的肯定也是羅馬的地形地理位置等等。我們想要實現自己的慾望,更多的重心應當放在我們自己身上,而不是我們的慾望身上。慾望本身不可能幫助我們實現慾望,能實現慾望的是我們對自己的了解、對難度的分析和弱化、對具體實施行為所做的合理安排等。

不要去求最好,這一刻你所能實現的進步與其不斷醞釀的突破就已經足夠好了。很多事情足夠好就已經很可以了,它會帶給我們比相對緊張的優秀更多的快樂。真實,比完美更令人快樂,對人的心理和身體可持續性發展來說,也更有生命力。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只不過很多人為了一己私利,泯滅了良知。但內心深處自己是明白的。


那只是一句打斷調節的用語,你還當一直如此了


必須要有是非對錯。

沒有是非對錯,或者混淆是非對錯,還是人嗎!正因為有這些是非對錯,我們從要擇善而行,不為未來的回報,只為當下的心安。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