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說黑非洲,澳洲,美洲獨立發展出了封建社會,或是中東,南亞,中國引領了工業革命,那麼建築,服飾,文字等又會是什麼樣的?


以現實地球為背景想像比較難。

以想像星球為背景比較容易,設定好生物形態和文明形態很容易延展出文化形態。進一些創作QQ羣就能在羣資料裏找到很多諸如地形生成器之類的創作工具。

可以搞太空劇可以搞奇幻,在我的閱讀範圍裏首先想到的不是《索拉里斯星》而是《山》和《龍蛋》。


可以,但是有極限。

首先糾正一個常見的誤區。

想像是限的。

隨便證明一下。

找一張紙一支筆。

幻想一下十年後的交通工具。

寫下來。

在幻想二十年後的交通工具。

寫下來。

如此類推。

寫上五千年。

很快你就會發現你的想像力不夠了,幻想不出新東西了。

這就是你想像的極限。

回到問題。

就很好理解可以幻想但是有極限了。


請先明確定義文明和文化。


總的來說是可以想像的,但是真實度就是個問題。你現在隨便抓個有基本歷史嘗試的人來想像如果阿茲特克人建立了發大的封建文明會怎樣,大概率就是中國封建王朝的架構加阿茲特克的特色。而要是想像東南亞引領的工業革命,那最多就是個小乘佛教特色的蒸汽朋克。

那麼怎麼提高真實度呢?那就需要學習和研究了。首先,對於想像封建文明,或者說前工業文明,你就要先考察已有的封建文明。你要列出來大量的封建文明,比如中國,朝鮮,日本,越南,暹羅,高棉,東部印度的,西部印度,南部印度,西藏,波斯,兩河,黎凡特,埃及,拜占庭,俄羅斯,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德意志地區,法國,伊比利亞半島,英國等等。然後你要把每一個這樣的文明的前封建時代和封建時代都研究一遍。第一是為了總結封建社會的共性,第二是為了考察一個文明從前封建時代進入封建時代的時候,什麼特色會保留,其中哪些又會發展,哪些會萎縮。然後你再把你要想想的文明研究透了,比如澳大利亞文明。然後在按照你之前找到的規律應用在澳大利亞文明上,在封建文明共性這方面你大概率沒啥自由發揮的空間。而在另一方面,那些特色會保留並發展之類的則有很大的發揮空間。這樣一來真實度就上去了,但是工作量很大。

而對於想像工業時代這個套路就不大好用了。因為你能研究的樣本就不夠多,因為工業革命起源於西歐,而其他文明的工業化也伴隨著一定程度的西化。所以你再怎麼研究,也不可能刨除西化的要素研究不同文明工業化會自然產生什麼現象。

不過要提一點,有個外星文明的想像很有意思,就是索拉里斯星。這個小說想像了一個和人類完全沒有任何相同性的文明,在這裡推薦一下。然後還有一個科幻叫《文明》,其中也想像了好幾種不同的文明,雖然沒有索拉里斯星那麼新穎,但也很好看。


不可能,人類不可能想像出從未出現的事物。

人類只能在已存在事物的基礎上進行聯想、修改和嫁接,像你說的比如想創作中國引領了工業革命之後的文化,那創作的結果必然是歐洲工業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雜糅。

這種元素雜糅如果從實用角度分解,有可能和現在的中國文化區別不大。如果從美學角度分解,有可能看起來很美很酷但卻毫無實感。


很難。

至少我沒有辦法。其實有過一些幻想,但都沒有什麼說的價值。

看到有兩個回答,在喊先下定義。有點搞笑。本問題從標籤、問題、問題補充描述都很清晰,完全不需要另有定義即可理解問題。

略作回答。充分運用對幻想有利的因素,並假裝那些不利因素不存在。

99.99%的人,大概都只能從見識過的內容裏去想像。憑空想像很難,非常難。

所以問題的補充描述實際上降低了思考難度,從已有的一些條件,去推導另外的可能情況。

問題中列出的幾個地區,我就對中國有一點點瞭解(指甲蓋那麼大一點)。所以以此為回答問題的出發點。

如果中國引領工業革命,有三種情況。

第一:中國原生自發,自古以來一直領先,並在某個時候工業革命了。可能出現的轉折點大概在宋朝。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 [4] 有人推算,1000年中國GDP總量為265.5億美元,佔世界經濟總量的22.7%,人均GDP為450美元,超過當時西歐的400美元。 [5] 後世雖認為宋朝「積貧積弱」 [6] ,但宋朝民間的富庶與社會經濟的繁榮實遠超過盛唐。 [7]

宋朝時期,儒學復興,出現程朱理學,科技發展迅速,政治開明,且沒有嚴重的宦官專權和軍閥割據,兵變、民亂次數與規模在中國歷史上也相對較少。北宋因推廣占城稻人口迅速增長,從980年的3710萬增至1124年的12600萬。 [8] 陳寅恪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曆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9-10] 」西方與日本史學界中亦有學者認為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文藝復興與經濟革命的時期。 [11-12]

以上引用自百度,與題無關,不細說。

關於建築。隨著城市繁榮,人口聚集,必然用地緊張。建築朝高、大方向走是必然的。在風格上,可能更豐富,不像現在的普遍是方塊形。當然對應的科技樹肯定會有差別。另外則是用料方面,木頭可能會較長時間佔據重要地位,關於木頭的運用技術也必然形成新的科技樹。

關於服飾。現實和想像之間的差異可能最大。實用的常服,誇張的禮服,是一對矛盾。禮服方面,可能就延續中華傳統了。常服方面,T恤短褲估計也必然出現。制服方面實在沒辦法想。

關於文字。文字的簡化是有必要的。這是社會需求,工業革命要求更多的人識字,更多的人使用新知識完成社會分工。知識的產生、傳播加快。本身會穩固文字的地位。相應的則是那些一直受中華影響的地區,官方文字估計就固定漢字了。扯遠了。關於文字的延伸文化,比如書法、碑銘、匾牌、塗鴉等,大致沒有變化。

第二:交流自發。通過交流,發現都很牛逼,然後加強交流。然後一通操作,中國工業革命了。可能出現的轉折點,大概在漢朝或者明朝。明朝其實已經很晚了。

甘英出使大秦,被嚇回來了。我覺得這是一次歷史的玩笑。中西方都經過了軸心時代,然後中國初次形成穩固的大一統帝國(秦朝稱不上穩固)。中國就像剛長出幾片葉子的小樹苗。此時新加入的文化養分,其作用不言而喻。如果此時中西方形成了良好交流,可能對中國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絲綢之路的交流,也算交流,但是商品交流很難比擬官方的文化交流。兩個原因。其一是從下層突破到上層,或者是下層之間的區域突破,在物流和信息傳播都很落後的時代,都只能靠時間去堆。而地區之間的局勢並非一成不變。其二是士農工商的觀念,商的信息並不能和士的思想妥善對接。

如果在此基礎上,中國引領工業革命。其流程大概是漢、魏、晉時代充分進行文化的原始積累,然後在唐朝爆髮式發展,並做好對外交流工作。大概在宋朝的時間點即可進行工業革命,也就是中西文化交流後1000年的時間。關鍵點是我非常看好唐朝,這是一個能創造奇蹟的朝代。就是起手一張二條,能胡綠一色那種。唐朝在本次猜想中,預期發揮最重要作用。那麼文化方面,將基於唐朝、延續唐朝來猜想。

唐朝的流行關鍵詞是:開放、包容、自信。文化發展方向,可以用思想有多遠就能走多遠來概括。

建築方面,文字方面,和第一點相比沒什麼變化。

服飾方面,則儘可能豐富。比如非主流漢服,能想像嗎?延續唐朝思想的文化發展,可能全社會都在自發地創造文化,並以此為榮,樂此不疲。

第三:彎道超車。充分交流後,憑藉某些優勢,後發領先。轉折點只能出現在明朝。

其實明朝的對外文化交流並不充分,主要是明朝官方對此很不積極。但不妨礙猜想。

西方文藝復興大概也在這個時候。晚明,文藝復興已經結束了。所以此時的充分交流是可能的,主要是學習西方的先進知識。然後百分之一、千分之一、萬分之一的可能實現彎道超車。比如虛心學習知識,合理利用白銀資本。就像現在的互聯網企業一樣,拿錢砸。總有機會砸出獨角獸,十角獸來。但是這種思想在當時肯定無法被理解。

即便彎道超車了,由於後發,在思想和文化方面將受到較多其他文明的影響。甚至不一定比現在的狀況更好。如果不經歷晚清時期、民國時期,我們喫了虧、受了苦,然後才充分認識到西方隱藏在經濟發達背後的血腥巨口。如果只是一帆風順按部就班地從落後走向先進。我們只會知道他們的好,而不知道他們的壞。甚至將對方的不好的學習進來,並且放棄自己的本來就很好的事物。因為此時很可能處於盲目的狀態,缺乏認識、缺乏經驗,並且要自己去摸石頭過河。

順著別人的路走,通常都會在洋洋自得中丟失自己。所以我們要走特色shzy的路。

文化方面的發展,我會認為融合多於獨立發展。在融合方面,我們拋棄自己,吸收別人更多。但是可能主要在其他方面,比如宗教、審美、價值觀等。問題中所列的幾項不夠突出。

建築方面,和第一點差別不大。另外則是教堂將會遍佈全國,四合院可能會消失。

服飾方面,會發展成現在的模樣。

文字方面,中國的官方文字,可能會發展出字母,至少是漢字和字母並行的狀態。


這個問題的問題是自相矛盾。

如果對文化與文明加以定義,就可以知道:這種可能性並不存在。

甚至於:想像這樣的關係,也屬無謂。

文明與文化,具有一定的重疊性,難以取捨。


有人想像過,比如柏拉圖。


你知道voyager1和voyager2嗎真正的未知文明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