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卑微的2019研一新生的提问,目前的方向是,钙钛矿发光薄膜。现在很迷茫在这个坑里,要不要读博,要不要出去工作……


生化环的情况我不是很清楚,材料我比较熟。

越是普通的材料也就越是工业上常用的材料,比如钢、铸铁、铝合金、工程塑料之类的。高端点的碳纤维就得去要求高的地方找,比如航空航天领域。

这些基础材料发展了好多年,从高校的角度来看,已经不太好挖掘「发文章的点子」。我本科毕设做了6061铝,研究生面试的时候老师会问:怎么选的题,这玩意都研究烂了。

后来我果然搞了纳米。

但是毕业之后我根本找不到能与我的课题对口的工作,我想靠材料混口饭吃,还是得跟这些「破铜烂铁」打交道。

这就是材料专业的现状,所有学校里搞得如火如荼的「改变世界的神奇材料」,它纵然有一万个优点,到了工业界也会因为一个致命的缺点而不能用。而这个不能用的原因paper里永远不会说,说了文章也不好发了对吧。

材料产学研脱节的现状如此,不是短期内可以看到改变的。


只谈个人看法和所见所闻,不对任何人进行人身攻击。

首先说一下什么是「坑」,生化环材的「坑」主要指不好就业、就业环境差(毕竟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我以材料为例,将「坑」概括为五个性质:归零性、枯燥性、内卷性、危险性、偏僻性。

归零性:毕业后你所学的专业知识归零。

我认为归零主要指两方面。

第一点指专业课的属性问题。就拿材料专业来说,它是工科里的文科。我给大家列举一下材料专业大三的专业课:材料物理、材料化学、无机非工学、材料导论、化工原理、粉体工程、精细陶瓷材料、热工基础及设备、材料合成制备与加工、材料科学研究方法。在这些专业课里,只有化工原理和热工基础及设备涉及到计算,其他专业课全部靠背。考试题型无非是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对于这种主观题型,只要你考试前天晚上背了一部分,卷子上写了字,就不会挂科,甚至还可能拿奖学金。但是,考试结束一周后,你又能记得多少呢?把时间再拉长一点,毕业后你会记得多少?你还会记得水泥的制备过程吗?(我只记得两磨一烧)你还记得贝氏体转变吗?你不会记得,这是知识储备的归零

部分专业课课本

第二点涉及到转行。我记得弗兰克杨(劝退前辈)曾经说过:学化学懂点法律,学法有用,学法律懂化学,学化学没用。当你转行到其他行业(我就算你记得不少东西),你的专业知识对你所转的行业的作用为零,也就是说:所学的技能不具有迁移性。拿我自己举例,我在大三参加了大创项目,在实验室待过一段时间,期间我学会了压片、烧炉子、使用球磨机、测试电池电化学性能、使用origin作图,当我想转行其他行业的时候,这些技能对我的帮助几乎是零。但如果你学的是计算机(考公务员吃香)、法律、英语、商科等,学的技能具有迁移性,对你转行有帮助。在这一点上,我也将其称之为归零。

枯燥性:主要指专业课、实验报告、实验室

对于一个理工科的学生来说,大量背诵的专业课是枯燥的,这一点在「归零性」谈过了,就不说了。说说实验报告,拿材料专业来说,本科的实验课有大化实验(ⅠⅡⅢⅣ)、物理实验(ⅠⅡ)、材料专业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做本科的实验并不枯燥,枯燥的是抄实验报告。做实验之前,老师会检查预习情况,他会将你在实验书上抄写的文字认定为预习,但究竟懂了没有不做关心。抄实验书是极其痛苦的,每次实验前都要抄写几千字,枯燥乏味。在这里讲个小故事。曾经,启航教育的王吉(一个考研政治老师)来我们学校宣讲,他说他有个疑惑,为什么我们学校的学生在模拟考试的时候写字非常快,这时候教室里笑声一片,大家回答:「抄实验报告练的」。

实验报告

再来说说实验室,拿我的大创经历举例。我大创的课题是有关沥青、石墨烯和电池的,这个课题是研究生学姐毕业论文的一小部分。我之所以对材料实验感到枯燥,主要是因为耗时太久炒菜(这是实验室学长告诉我的,他说他在实验室里就是各种尝试,也就是穷举法,同时他还说,做的实验没有创新性,随便换个人都能做,当然,这有点夸张)。耗时指实验中一些步骤很费时,你需要等著,比如:球磨8h、烧炉子4h、手工研磨2h(当时磨沥青的时候把我磨崩溃了,实在无聊只能边看电影边磨)、酸煮2h等,这些步骤得一步一步来,很费时间。

内卷性:大学培养的毕业生多于社会需求,这是「坑」的症结所在

教育部设置了十三个学科门类,110个一级学科,而生化环材均为一级学科,学校每年流出这么多的毕业生,社会真的需要这么多的研究人员吗?他们何去何从呢?没办法,大部分人只能选择读研,读研的人中大部分都是随波逐流,根本不清楚读研的目的,不知道自己去罗马是为了什么?我曾经在大一、大二的时候就听学校里的老师、导员说:「材料专业的深造率高,」我当时没有分析为什么深造率高。只知道:哇,大部人都要深造哎,高学历哎。其实,所谓的「深造」不就是被内卷逼出来的吗?

研招网截图

关于内卷的另一点就是高校任职的内卷,关于这一点,我了解不多,不进行讲述。

危险性:材化类专业的有些实验很危险,有些工作岗位很危险

我没有亲身经历过实验事故,身边的朋友也没有经历过,我的这方面认知来源于新闻报道和老师。我第一次感觉实验危险是听说北交大实验室爆炸事件,当时那件事轰动还是挺大的,学校当时还开展了实验室安全教育。从老师那里听到最惨的事故就是辐射患癌而死(据老师说,这是很久之前的事情),还有就是反应装置炸裂导致一个女生毁容。实验室的另一些危险就是有毒气体,据我了解,高分子专业是吸毒气最多的。

近些年来,化工厂的接连爆炸让人胆颤,从我最开始了解的天津港,到陈家港……,再到几天前的连云港,一起接著一起,让人触目惊心。之前我妈了解到化工厂爆炸事件后还问过我:「你毕业了是不是要去化工厂?那里太危险了,」我就回答我妈说:「我学材料的,不用去化工厂」。(其实化工厂也招材料生)相比于这些事故,坐在电脑前面得颈椎病算什么呢。

2020年4月21日连云港化工厂爆炸
扬子医药闪爆,操作工当场死亡

偏僻性:这一点指就业环境差

我第一次意识到这一点是大三开学认识实习的时候,实习的企业几乎都是郊区的工厂,有天津武清区的一家汽车零件厂,有做马桶的东陶,还有做耐火材料的工厂。当我去看了这些工厂的时候,我不禁在想:「这会不会是我2年后工作的地方?这种机器的轰鸣声我能忍受得了吗?这些粉尘我能忍受得了吗?炉子旁边的高温我能忍受得了吗?我会不会也变得想这些技术人员、工人一样面容呆滞?

大四开学需要生产实习,学校安排我们去了河北保定易县的水泥厂,那里的环境更加恶劣,巨大的机器轰鸣声让你无法正常谈话,水泥炉的热浪让你不能长时间停留(水泥炉旁边的水泥地是可以煎鸡蛋的,这个一点不夸张,因为那天下雨,只有水泥炉旁的地是干的,光脚在上面会烫脚),在水泥厂的食堂旁边立著一块牌子,上面写著噪音、粉尘引起的各种职业病,还写著怎么去防护自己,但是,如果常年累月待在这里,真的能防护多少呢?这里打一个问号。在和水泥厂的技术人员聊天时,他和我们说了实话,他说「就算是一些专科生都不愿意来这里工作,更别说你们这种211学校,你们还是考研深造吧。」反观经管专业,他们实习是去事务所,反观通信专业,他们实习是去中兴。

生产实习的水泥厂

接下来谈谈本科毕业工作情况。我举一个学长的例子,这位学长是我的老乡(我在大三的时候,为了了解本科就业情况,主动联系了他)。他本科毕业去了一家防火材料公司,地处北京房山,他说他没有住在公司安排的地方,自己租的房子(郊区房租便宜)。然后我又问他本科就业情况,他说:「班上大部分人考了研,剩下直接工作的人中,只有一半左右从事本专业,」我想:」这才毕业一两年,若干年后,可能从事本专业的更少。」制造业就是这种情况,地处郊区。

其实还有一点——麻木性。但这好像不是生化环材的特产,我没放在里面。麻木性指在校生对实习、就业没有认真想过或者根本就没有想过,在学校里舒服的待著,不知道实习的重要性,不知道就业的严峻性。很多人研究生毕业可能都没有认真实习过,尤其北方学校搞一些小学期(关于小学期,我是真的深恶痛疾,它完全就是把学生在学校关三个星期,上一些无聊的课和实验),小学期占据了暑假的三分之一,很多人小学期结束后就直接回家了,哪里还想到实习。另外据我了解,大部分材料研究生是没有实习机会的,特别是一些老师想评什么职称、学者,就更不会放你出去实习。关于这一点大家可以看看下面这个链接——导师评价网,看看实验室的一些内幕。

之前知乎上有材料专业的朋友问我考研和就业的事,他是一所985的本科生,他和我说:「他身边的同学都想考研,身边的学长没有啥实习的,」 这一点也证实了麻木性。

导师评价网 ? 主页?

mysupervisor.org

导师评价网截图(211材料专业)

虽然我自己反感材料,吐槽材料,但我身边有几个人可能真的对材料感兴趣,他们几乎每节课坐在第一排,听课聚精会神,课下问老师问题,这些人也许真的想从事科研,我祝福这些同学。我也了解到学校的一些老师真的把科研成果应用到工业界,真的解决了问题,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对于这样的老师、教授,我尊敬他们

作为一名科研逃兵,我希望他们一切都好!


现在已经分不清四大天坑了,严格来说这是一个统一的深坑。

有同学学的药学,学的生物医药,学的光学工程,其实归根结底都是材料模式,做实验水论文,而且我们从来不考虑研究的意义(只在论文里面写一些国内外现状背景,互相编意义吧)。其实很多人是不认同药学生物医药等等也是天坑的,那么我讲仔细一点:现状是药学,生物医学等专业已经出现了大批的材料模式,如果有人学了这些专业觉得一点不坑甚至很舒服,那其实是恭喜你的,学院跟导师都是好人啊。我认识的前辈干的活可跟材料一摸一样,评论区有人发来自己的研究方向,我也给不了判断啊,你应该自己问问学长学姐他们平时在干嘛,也去找找有没有相关岗位和对标企业吧。

后来我开始对这个专业产生怀疑,得到了一个结论:劝退学科的问题就是这个学科本身对学生毫无意义,各种意义上。

1.毫无创新性,一般都是一个实验的老师发现一个方向,比如钙钛矿啊,纳米啊电沉积啊新能源器件啊,一篇论文做出来,往后能吃四五年,换个表征方向,换个溶液浓度配比。。。。。

2.机械重复的劳动,除了提升了你的英文阅读和办公软体(做个电池图,PS什么的都得会)使用能力外,毫无意义,如果非要加一条,我想应该是抗压和耐心?

3.看不到未来,同时闭塞了眼界。说出来很恐怖,天坑专业都是狂热于实验室和考研的,一个「上进」的材料学子应该是每天忙于各种实验室项目,背各种专业课的名词解释和简单题,追求保研。保不了研?那就考研啊。集体主义洗脑下,你大一可能还明白,你读大学是为了就业,等到大三估计已经励志冲击名校生化环材了吧。211往985冲,985往c9挤。我周围很少有人会主动寻找实习,因为早就忘了这会事儿了,「材料是一门研究型学科,本科不好就业,需要读研才行」真的可笑。

由于最近转行等原因,我对劝退学科的视角从一个坑里的学生转换成坑外的旁观者(虽然我还在坑里,哭了),看到了许多材料前辈们的简历,有机会了解到他们毕业后的全部工作经历和工资现状,在进行了几十分钟的电话沟通后(首先是工作的原因,后面我说我是你的学弟,最近也面临择业的问题,学长有没有建议),以下的事例情节是完全真实的,如果有合理的地方其实是我做的修改整理,毕竟这是隐私,需要匿名化。

张同学是2003进入某学校的材料专业的,全国的建材行业遍布著该学校的校友,于是在专业分流的时候他以专业前三的名次选了XXX专业,开始了水玻陶的研究,他的导师经常说「我们学校的水泥是全国第一的!我当年在M国留学的时候(后面都懂吧)」张同学听著导师的演讲渐入佳境,不禁感觉到自己确实不够努力,在科研上下的功夫不够啊,每天除了认真背诵期末考试要考的名词解释以外,就是去实验室做实验,但是因为学术储备不够,师兄说他还不能独立开展工作,「上周浇筑的水泥样块还在仓库,你一会把他运到测试中心吧」」这周的水泥料还没混合,明天你去搅一下「作为刚入实验室的萌新,见师兄如同见导师啊。这一切吩咐张同学都照办了。

转眼间两年过去,张同学已经能扛著饮用水桶和水泥袋上六楼了,实验室的水泥搅拌工作也得心应手,甚至各种项目也都有机会参与,获得一个N作。学业方面,张同学来自农村,家庭条件很一般,但是父母本著」苦自己也不能苦孩子的「的想法,非常支持张同学读研深造,好好读书离开这个偏远的农村。张同学每每想到这里就会握紧手中的《材料科学与基础》,认真背诵,从不放过书本上任何一个可能的名词解释和相图分析。期末考试稳坐班级第一的宝座。也获得了国家奖学金。大四那年他顺利拿到了保研资格,非常感谢他的导师特意留出研究生名额给他。在研究生生涯中,他发表了不少专利和论文,甚至自己担任项目组负责人。一切都是那么顺利,材料学科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幸福感。

研二那年招聘季,导师告诉他自己的发小在某局工作,是大国企,收入稳定,待遇好,你要不要去面试?张同学一听不禁感叹,这几年的努力导师都看在眼里啊,有好工作第一时间想著我!毫无意外,他顺利入职,获得了编制,父母辛苦了一辈子,终于供我念完了书!我要好好工作,成家立业报答他们!

一开始入职前他只知道自己是要去到一线工地的,具体的工作内容要在三个月的集中培训后才能知道,但是管他呢!我好好学习肯定都能学会。三个月的培训基本把工地建材知识学了一遍,张同学的笔记了厚厚一本。到了岗位分配的时候,他申请了水泥研发岗位,但是最终他的室友王同学获得了这个岗位,他被安排在物资管理岗位,虽然跟所学专业有差别,但是似乎是一个掌权的管理肥差!想到这里张同学不禁露出了笑容。

剩下的事情我有点写不下去了,真的太痛苦。这位学长的第一个项目是挖城市地铁隧道,待了四年,后来全国各个工地跑,我一想到学长在工地守著一堆钢筋水泥袋,一会跑去搅拌机那看看砂浆,一会到仓库数数钢筋数量,就感觉日子真的难过,现在35岁了,一年15w多,老光棍了,父母在家年纪越来越大,他也照顾不上,早些年攒钱准备买房子,结果千错万错15年没买,给父母家里房子翻修花了钱,准备攒两年再买,16年18年武汉房价两波暴涨,他已经买不起房子了。职位到了采招经理但是建筑行业下行,工资不会有什么大提高了,一个没房子的工地人员是相亲也是不可能成功的,自己找?在工地上他去哪找。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是他爸的原话,他也不能去租鸡青一,居无定所的日子是不能过了,现在急著走出体制,去房地产企业,但是一个物资管理(也叫材料员)有什么竞争力,公司开的工资都不高。最近买了台新电脑,继续在工地打他的LOL,闲了看看电影,继续跟民工兄弟们唠嗑。他告诉我「我觉得根本没必要材料的人来工地,你们没有土木行业知识啊,来这里也就是个工地看仓库的,门槛还挺高,要211以上学校毕业,来了能学到什么,一年不到都要跑路,能留下来的大多数农村孩子吧,因为选错了一次之后他们没资本再选一次」戏剧性的是今年秋招春招,我周围很多同学都是加入这个建筑系统,以为自己是个搞建筑的,其实连自己的岗位是材料员都不知道(我问了四五个人,都只知道要集中培训,不知道工作内容)。我也去参加了面试,面试官第一个问题是问我:「你身高体重是多少?」你细品。

还有一大批学长去了车企做工艺流程(高分子材料的尤其多),如今车企的情况我不用多说大家也都知道。在工厂干了这么多年,降薪裁员来的太快。好不容易一个月1.3w工资了,最近降薪立马回到9k,就这你还要拚命表现,不然就是裁员了。大家一起内卷,我只要比同学多干活,裁员就裁他,我便宜好用,选我!

还有一大批就在化工厂有个别学长已经去世了(这绝对不是胡编乱造啊),每年那么多人死于化工事故,从来没见人心疼过被炸死的化工材料同胞, @霍华德 的董学三要素说的好:学生化材,在实验室搬砖,被导师压榨,毕业去郊区,骑电动车,吸毒气,睡木板床,拿五千块工资。不信的可以去试试,我大三去化工厂实习已经见识到加工PVC有多难闻。女孩子可以考虑一下自己怕不怕脱发秃顶。

另一批学长做了培训机构的讲师,教各个年级和科目的都有。我甚至看到一个学长在某某教育机构做行测讲师,天坑专业教社科学生怎么考公务员?这时候会有杠精或者非天坑专业的人问:怎么不行?不是有选调生嘛?不是有三不限嘛?我告诉你,湖北省定向选调剔除了材料专业(我当时惊呆了),这是这两年刚开始的变化,车门焊死是必然,你还想选调?只有走集中选调,那么基层人民需要你,去山区去小县城吧。记得三不限也去试试,感受一下

卖保险和做销售的也不少,我估计现在问他你愿不愿意去工地,他们绝对是愿意的。因为好几个已经失业半年以上了

我回答这个问题的初衷其实是不想有人走前辈们的老路,我记得很清楚,那天我跟我女票在奶茶店,偶然间注意到了 @弗兰克扬,杨叔对于天坑专业的定义以及系统劝退简直了 ,直接击穿我的认知,我发现我长久以来的困扰被解决了。强烈安利大家看一下杨叔的白非立系列小说,我真的看哭过。

劝退的知识其实就那么多,无奈很多人做起了鸵鸟。如果你不是家境殷实,父母养老绝对稳定的话,还是早点走吧。

(回答已经删改,我没想知乎演算法推荐这么准,被发现了,溜了溜了。本来还没更新完,但是以后不会更新啦。)


何止是天坑,简直就是黑洞。

把周围有关的专业都吸进去了。

医学就不说了,本来搞科研就是生科院第二分院,现在连材料都进来了。

这几年,谁要说自己发了篇8分的文章,闭著眼睛盲猜大概率是biomaterials。

谁要说发了篇13分的,不用想,acs nano走起。

啥?发了篇20分的?前几年可能是Nat genetic,这两年毫无疑问,advanced material。

甭说啥灌水,医院就认影响因子和一区啊!你想想发篇10分20分的临床或者基础文章啥难度,加上材料炒一炒,瞬间起飞……

这几年一大批同志靠这几个材料期刊拿到了主任博导优青杰青长江啥的,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往材料大坑里冲,还占了个跨学科合作研究的名头,简直不要太美滋滋,盛况堪比当年四大水刊。

其实俺写了这么多义愤填膺,就想问一句,有材料大佬能带我起飞吗,有经费有临床样本……


这两天看到的曹则贤讲座视频,堪称官方劝退,学校的数学和物理学科不强,是不会有强势材料学科的。

材料科学的灵感不在材料科学内。


被困在家里没事情,写点什么吧

211本科材料大四

大二以来换了三个实验室,sci论文也发了两篇。和同侪比起来还算稍微有点竞争力。

高中时候觉得这是国之重器,就报了这个专业,然后又进了一个金属材料实验室。从文献调研到方案设计,说白了就是当一波人肉低水平GPU,然后再走一趟表征流程。每天磨样品,看电镜。一年之后,总觉得这个研究换谁来都可以。

然后去搞二氧化钛掺杂,又当了小半年GPU。现在在钙钛矿实验室当GPU,谁让论文好发(实验环境比较危险,毕业就转行【苦笑】)现在回想起来,发这些论文的意义,也只能是对个人和导师前途有点影响了。

四年下来,课程靠背诵(理论力学、统计力学考成了背诵课你敢信)实验靠炒菜。你问我材料的技术壁垒,我认为这个技术壁垒在于莱卡、蔡司、牛仪、FEI的仪器先进程度(毕竟个人单位少有能买得起的)

导师们纷纷劝我读博,但是仔细想来,我这身体经不住五年的有毒有害药品的侵害,我还是把有限(值得商榷)的博士位置留给无限的生化环材朋友吧。

学校一直在宣传国之重器balabala,人才急需balabala,但是四年下来,你问我一个材料经过一个处理工艺后,会有怎么样的性能,是什么样的结构,抱歉,我不知道。没经过表征就可以预测材料性能是什么样,这样的事对现在的材料科学来说还是太难了。曾经以为机器学习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当我发现实验室对发表数据的有意选择(挑个大的),我明白了现在的材料学数据基本不能使用,对于机器学习来说也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当然,有可能是我水平有限,请那些有能力的研究人员来吧。

就业的话,不是很乐观。当然如果能够接受一线工厂工作且温饱水平收入的话,那也没什么好说的了。在北京地区,基本是本科7-10w,研究生12-15w,博士20w起了。对于知乎的计算机朋友来说,这可能就是微薄的工资水平了。当然也可以选择教职,但是我们学校新招的老师连办公桌都难以解决,可以想像竞争压力怎么样了。

至于自己,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想申请美帝的master,又遇到了疫情。正在家自学计算机谋求转行吧。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