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不喜欢,读过了之后也不喜欢。但是这绝对是一本可以在人脑子里产生某些回想的作品。

渡边和木月是朋友,至少在木月无征兆的自杀前渡边是这么认为的。自认为相互理解的朋友在自己面前有了想死的念头,却丝毫没有察觉到。直子的姐姐自杀。接著自己世界上唯一的依靠,理解者木月毫无征兆的抛弃自己自杀了。那些从一开始我们自以为很理解的人,突然某一天以背叛的形式抛下了我们,那么之前所理解的所谓不可分割,相依为命的人间关系到底存在过吗,或者说从头到尾都是一片虚无?

渡边挣扎过一下。成长需要代价,所以他愿意为了爱去忍受他人带来痛苦。但是他忘了在自身收到伤害的同时,对方也会受到伤害。这世界上的所有人间关系都是这样,本来就不存在相互完全的理解与依赖。在两个人相互靠近的过程中,直子收到无法承受的伤害(绝对是直子自杀的原因之一),最终自杀。

她说她知道有一口很深的井,一不小心就会掉下去,谁也不知道这口井在哪儿。但是直子就能清晰地描述出来。因为她就站在那口井的旁边。不相信永久的人间关系,不知道如何理解他人,他人也无法理解自己。直子太孤独了。

最终渡边失去了他两个生命中重要的人。渡边以为他和直子相爱,但最终直子无声的放弃了他。如果说我们的存在,是依靠和别人的关系来证明的话,当我们身边的人都消失了,那么自己到底是谁呢。渡边唯有一个人迷茫的走下去。也许现实不是这样,但是村上至少传达了一个关于自我存在与人之间关系的最终解答。

有种幸福叫做小确幸。外部的一切都和我们没什么关系,渡边,直子,木月三个人的归宿,永远都守护在一起。他们在享受属于自己内部的小幸福。但付出的代价就是忍受孤独。抑或是,当重新面对社会,建立某些联系的时候,发现自己再也没有能力去从外部获得理解的时候,只能接受挫折。

我觉得村上给出的答案是对的。世界上本来就没有谁能完全理解谁,就算是直子和木月。我们都是孤岛,只能坚强的一个人走下去。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读者,所理解的深意也不同,这才是经典不衰的原因。

对于《挪威的森林》这本青春恋爱类型的小说,相信许多村上春树的忠实书迷们都不会太陌生。不管过去你有没有阅读过这本小说,我们一起去领悟一下作者想表达的是什么吧!

MindMaster 读书笔记工具?

www.edrawsoft.cn图标

这部小说主要讲述了男主人公渡边彻与患有精神疾病的温柔直子和开朗活泼的小林绿子之间的情感纠葛。小编现在使用思维导图向大家描绘出小说的主题内容:在渡边君的好友木月自杀后,木月女友直子同主人公渡边同直子在东大偶遇并逐渐开始交往。随后直子失踪并住进了一家精神疗养院。在直子不知去向后,渡边君遇见绿子并她开始交往。主人公在与直子、绿子的情感纠葛中,渡边君一度陷入彷徨与纠结。在直子自杀后,渡边在玲子的鼓励下,人生得以重新开始。

小说男主人公渡边君一直很孤独,但他却不畏孤独。敢于坚持自我独立,对自己真诚,在社会的洪流中仍然敢于做自己,并为自己而活。

在本篇小说中作者村上春树通过对60年代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而人们的精神生活日渐空虚压抑。通过对那段岁月的回忆来60年代的年轻人在现代生活中感到的压抑、苦闷和孤独。小说主题旨在阐释青春男女的自我救赎,而自我救赎的前提往往是要自我迷失。迷失自我无疑激起了当今社会上的青年男女们情感上的共鸣,同样也是小编读完这本书感触最深的地方。

小编始终认为,每当自己读完一本书,都是对自我灵魂的一次升华。所以,不妨将你每次读完一本好书后的所思所想都通过MindMaster思维导图尽数表达出来吧!相信你一定会获得不一样的收获的哦!

(本文由MindMaster用户@夏冬创作)


村上春树:我的风格——我所认为的自己的风格——非常接近于《冷酷仙境》。我本人不喜欢现实主义风格,我喜欢更加超现实的风格。至于《挪威的森林》,我当时拿定主意写一本不折不扣的现实主义小说,我需要那种写作经验。

《巴黎评论》:当时你是想把那本书当做一种风格上的练习,还是因为它的故事用现实主义手法来讲述最为合适?

村上:如果我坚持写超现实的小说,我可能会成为一位邪典作家。可我想打入主流,所以我需要证明自己有能力写现实主义小说,这就是为什么我写了那本书的原因。那本书在日本成了畅销书,这种结果在我的意料之中。

《巴黎评论》:所以说那是一个策略上的选择。

村上:是的。《挪威的森林》很容易读,也很容易理解。很多人都喜欢那本书,然后这些人又会对我其他的作品产生兴趣,所以它很有帮助。

所以说,这本书只是一本为了打入主流文学界的书,作者自己都没有太重视,至于想表达什么?我觉得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吧,文学作品没有固定的答案,在于读者的互动中,文学的边界和意义才会被拓宽。正如作者说的,挪威的森林很好看,很多时候确实可以被看成一本通俗的商业小说吧,我也觉得这不能代表村上的最高水平。


人是怎么成长的


村上本人曾说,写这本小说的目的,是要写一部让全国的少男少女流干红泪的恋爱小说

据此,他最初写这本小说的目的,大约是为了尝试不同的写作风格,写一本更贴近现实的小说。

而后来,《挪威的森林》掀起了空前的浪潮,几乎成了村上本人的代名词,遮掩了他原本的风格与成就。而国内咬文嚼字的评论家纠结于「恋爱小说」「现实主义」的争论不休更使村上感到厌烦。《挪威的森林》成了一部不怎么受原作者待见的小说。

抱歉。扯远了。

小说与散文、杂文等文体相区别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其故事性之强。换言之,小说并没有那么强的目的性,一定要表达某一种明确的情感或观点。

据上,依我之见,《挪威的森林》并无所谓「主要表达」之物。

《挪》以渡边的视角叙述了一段可算作是有头无尾的故事,全书并未特意强调某种寓意,既未大肆赞扬直子之婉约,绿子之率真,也未刻意批判渡边之优柔。

它以群像式的描写,描写了一群努力实现自我救赎的人们。如渡边、直子面对著死之阴影,绿子面对著家庭窘境,玲子面对著流言蜚语。可他们并未如何怨天尤人,而是努力寻求希望,亦或是为彼此带来希望。总览全书,内容无非于此。一群人的相互救赎。有人死去,有人幸存。

因此,如果硬要说出一个「主要表达」,那大概就是救赎。详细些,应当是人们在困境中的相互救赎

此外,书中还有许多其他的细节。如那个时代都市中人们的空虚浪荡,政治环境的动荡不安,亦有人性之美,如「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初美,一如火红燃烧的落日。

书中描写的不仅是一段感情纠葛,也不仅是「救赎」,它包含著整整一个时代。因此,其主要表达之物亦可视作是这个时代。是村上对这个时代的一张素描。

语言或许有些混乱吧。还请多多包涵了。


说一下自己的感受,看了各位大佬的发言,甚至有点瑟瑟发抖。(感觉自己逻辑有点混乱,多包涵)

首先要提到的一点,《挪威的森林》本就同村上的其他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写作方式就有著明显的不同,其实读了他所有的长篇小说,我感觉最符合他风格的绝对是《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也是我最爱的一本。我读的第一本村上春树就是《挪威的森林》,中国最先引进的应该也是这本书,以至于别人说起村上春树,第一反应就是《挪威的森林》。但村上本身对于《挪威的森林》爆火也是不理解的,明明只是自己对于写作的一种新的尝试,却明显比自己本来的风格要受「认可」。换成是我,我也会头疼。以至于后来村上外出(旅行?度假?管他呢,记不清了)并写做了《舞!舞!舞!》,而这本书,便是承接著自己的「成名三部曲」(我喜欢这么叫)《寻羊冒险记》后的故事也是这样,村上才渐渐从《挪》的「阴影」里走出。再到后来的《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还有《海边的卡夫卡》都是承接著「成名三部曲」的风格,并且思想深度提升,写作手法不断成熟,并由一个被动反抗的人,成为了一个主动追求真相的斗士。并没有沿著《挪威的森林》的风格继续写下去。

扯回题啊,所有的小说,想要表达的无非就是人性。单从小说内容来说,他表达的是一个爱情故事,是男男女女对于爱的选择。从他想表达的内涵来说,这是对于那个时代年轻人面貌的描写,是对那个时代的青年人所受到的压力的提现。以及作者对于死亡的思考:小说中多次有对于死亡的描写,木月的死,直子姐姐的死,失踪的敢死队,绿子父亲的死,还有最后直子的死。还记得书中一句话,死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挪威的森林》其实依旧使用了两条情节交叉进行的,一条为直子如梦一般的存在,一条为绿子现实的人活生生的存在。通过这两条线,引出的一系列人,其实都有明显的相同的特征:同为年轻人,心中都有各种各样的压力。其实我认为,《挪》是村上春树对于自己青年时期的回忆录,其实这也不是他唯一一次写到直子:《国境以南太阳以西》中的岛本和直子有著同一个灵魂。甚至可以说《国》和《挪》是村上对于直子和绿子的两个选择,《国》男主回到了自己的家庭,《挪》中他选择的是直子,虽然最后终于看破,但也没能再和绿子在一起。(虽然最后男主去找了绿子,但我感觉假如绿子和他在一起的话,对绿子很不公平,而且一开始的回忆就可以知道绿子没和渡边在一起)《国》的发表时间,要在《挪》出版后几年,这也可能是他成熟些后的不同选择吧

(想到哪说到哪了,不知道对题主有没有帮助,欢迎大佬指正我的错误)


人性中的彷徨与无可奈何吧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