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問大師,什麼是幸福?

大師說,苦難就是幸福。我不解。

大師帶我到一塊麥田裡,讓我花一天時間收麥子。

我緊割慢割,終於在日落時分收完了所有麥子。

收完的那一刻,我癱倒在田邊的草叢裡,髮絲間傳來涼爽的風,幾隻小鳥在旁邊樹上跳躍著看我,我突然覺得,世界沒有比這一刻更幸福的時候了。

大師慢慢走過來,我跳起來大喊,大師,我終於懂得什麼叫幸福了!幸福就是汗水,就是付出,就是熬過苦難後的美好與充實!

大師咧嘴一笑,錯!幸福是有傻子幫你割完麥子,還TM不收工錢!


......

當你快樂的時候,你會思考你為什麼快樂嗎?

我們能靜下心來思考的時候,往往是經受了苦難之後。

因為快樂無需排解,而痛苦需要。

思考苦難,是因為痛苦。

思考痛苦,是為了幸福。

優秀的文學作品描寫苦難,是因為作者經受了苦難,或看見了苦難,他思考了,然後,他向世人給出自己的答案。

當然,也許他沒有向世人披露的意思,也許他只是自我排遣。

但毫無疑問地,他渴望幸福。

所有人都渴望幸福,只是有些苦難難以避免。

那些偉大的作品,正是在警示世人。

只可惜,我們能讀懂時,往往也是在經受過苦難之後。


苦難永遠都不該是結果,而是過程。

一般而言,苦難在文學作品中的載體往往是悲劇。

而悲劇想呈現的是主體遭遇到苦難、毀滅時所表現出來的求生慾望、旺盛的生命力的最後迸發以及自我保護能力的最大發揮,也就是說所顯示出的超常的抗爭意識和堅毅的行動意志,就像《肖申克的救贖》《巴比龍》這類越獄題材中主角的越獄之路總是有著意外或是失敗等等,而無妄的牢獄之災其本身也就是一種苦難。

生命是輪迴,苦難也是輪迴。

美國建國二百餘年,繁榮近代百餘年,但亦發生經濟危機二十餘次,但每次最終又能通過各種手段重新復甦。

我們繼續奮力向前,逆水行舟,被不斷地向後推,直至回到往昔歲月 。當我第一次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還沒有看過《了不起的蓋茨比》,我從中讀到的是一種總是步履不停前行,卻依舊做無用功的無奈。但是當我看了電影,讀了小說對作者也有了一定了解後,我覺得除了這種無奈卻也有一絲堅韌,縱使知道了這是一種輪迴但卻依然不懈的走下去的信念。在那個被稱作喧囂年代的歲月里,柯立志繁榮下的美國,人們縱情聲色,娛樂至死,卻還有蓋茨比這樣可以說是純真樸實的人的存在。同樣他所做的一切也都沒有因為他的死變得沒有意義,這一切尼克都知道了,讀者也知道了,而這些便是脫出了輪迴的苦難中的東西。

東方的悲劇文學作品更注重於社會問題的表象,此處便不多概述。

身於黑暗,心向光明。

無論東方西方的悲劇文學作品,共同點都是於展示人性的光輝之上。

縱使幾度迎接夕陽,但黑暗之後,總也有黎明破曉之時。

從整個人類文明角度而言,苦難也是一直如影隨形,無論天災人禍,這些都沒有成為最終的結果,歷劫而後的是更強大的知識與思想。

所以人類渴望的並不是苦難本身,而是苦難帶來的文明進化。當然,不用經歷苦難的自然也是渴望的。


真正的苦難是伴隨著死亡或死亡的預期的吧,所有可能性的墳墓,唯一的確定性,一切反義詞的交集.人類是不是暗暗渴望著死亡呢?我也不敢細想,一直有拖延症的我先混混噩噩地混下去吧.


如果你可以扎進苦難里然後再一頭扎出來,那把它說成人生財富都沒問題。

但如果苦難開始變得縈繞不散,無法排解,窒息壓抑,你就會覺得「渴望苦難」就是一個笑話,內心的美好被消磨了那就是真的沒了,回過頭來甚至覺得人生不值,不如及時行樂。但產生這種想法,就已經是苦難消磨你意志的一種表現了,接下來你多半會發現「心態年輕」真的很寶貴,體驗苦難容易,栽培內心困難。

苦難它不值當。好比天下無賊,我寧願天下無苦。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