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上我填的《蝶恋花》

蝶恋花·中秋

今夜无心窥月色。

玉宇琼楼,但恐嫦娥匿。金粟疑为天上掷,可知离恨随人侧?

辗转归心眠不得。

楚水巴山,久是逡巡客。阶下犹闻鸣促织,声声命我还乡邑。

请大家斧正。


一、就是辞汇量太少,多读书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二、不同的韵部确实有一些风格偏向,比如「十一真」、「一先」偏向于俊气爽朗的风格,「二萧」、「七阳」适用于苍茫浑然的风格。但这个东西并不绝对,其实说白了,就是把韵部里的几个常用字组成常用的辞汇,差不多就能看出意思来了;

三、平声韵相对来说平和低抑,仄声韵相对跳跃鲜明,而入声韵则多用于悲怆激烈,比如你的蝶恋花词,如果不是选择入声韵,可能更好一些。

随手想到这些,不求全面,看个大概意思吧。


都什么年代了。。。

还不知道该怎么用韵表吗?

搜关键字,用排除法呗。。

写多了就知道了,没事儿别用特别窄的韵,费时费力不讨好。


韵这些只是小事,没话找话说才是大问题,忍住不写就是进步。只有一句的心思非要凑成一篇,为写而写。不是刘禹锡苏轼却要学人家口气说话,被字面牵著鼻子走,这就叫矫情作态。


这个韵,想要压什么韵关键肯定是在第一句韵句上。比如你第一句给的是月色的色。色,入声字、平水韵韵部在十三职里。但如果你是用词林正韵选择性就会更多一点,它在词林正韵的第十七部里,可以用质、陌、锡、职、缉五个韵部的字。是不是一下多出了好多选择性。这是一种方法。

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当你出了第一句以后可以先查一下韵部,不要急著直接填。如果感觉韵不太好压的话,就换字。直到替换到自己满意的韵部。比如把月色换成月夜、月相、月阙、月殿等等等等。

还有就是提个小建议,你的这个出句是比较俗套的,但你却喜欢使用一些比较生的词语。这样看上去不仅不高端而且显得卖弄故作。当然如果是因为你读书多而知道的辞汇量大的话,当我没说。

诗词能够通俗易懂且有思考才是最高境界,当然能把生词都读懂也是需要境界的。


选韵只是一方面。但你最重要的问题,不在于选韵,而如很多所说,积累不足,所以尽是一些陈词滥调。

填词,首在立意。所谓立意,并非简单地确立所想表达的主题就行,还要想清楚一个基本表达方式、述说的视角与逻辑。要把词「眼」设计好。所谓词眼,即指这首词最该出彩的句子。比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比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比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比如「庭院深深深几许」比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词眼安排好,等于给一首词确立了色彩基调,之后怎样写,只要逻辑不乱,总不会太离谱。而由此韵脚也随之会有个大概的选择方向。

题主在评论中说:

那请问您可不可以指点一下我这首词哪些部分看上去是陈词烂调没有新意的?您说一说算是给我留一个思考的空间吧。然后,我分析自己这首词的字眼在「金粟疑为天上掷,可知离恨随人侧」那里,但可能在大家看来也算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吧,我那句词实际上灵感来自于《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写的是桂花,我写的词正好是中秋就借了这个来发挥,只是把「桂子」一词换成了「金粟」,也是桂花的别名,就跟中秋的意境连起来了。不过「金粟」这个词有一点生僻,您看看如果改成丹桂会不会好一点?

那我就具体点评一下:

苏轼《水调歌头 中秋》中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你说:「今夜无心窥月色。玉宇琼楼但恐嫦娥匿。」直接把人家的话肢解重组后拿出来,别人就不认识了?

人家(苏轼)「又恐琼楼玉宇」的前面是「我欲乘风归去」,后面是「高处不胜寒」。写出犹豫纠结的心思。这里的「琼楼玉宇」指代天宫神仙所居之地。

而你作品中的琼楼玉宇是指哪里?后面的「嫦娥」是习惯上的理解,是指代月亮的,所以这里的玉宇琼楼指代就不明确了。

苏词中「又恐」一词,与前面「我欲」相对,表达的是一种欲往还住的纠结犹豫。而你的「但恐」,似乎是「无心窥月」的理由,这里的逻辑就弱了许多。无心,是没有心情、没有兴趣,而不是怕,所以后面的「恐」,在意思上就隔了。

皮日休说:「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说的是桂花。是借由桂花,联想到月中的「桂影」,所以说,好像人间的桂花,应该由是嫦娥从月中的桂树上摘下,然后扔到人间的。

你说:「金粟疑为天上掷,可知离恨随人侧」,你是说,把桂花扔上天,变成了月亮。你要反其道而行。只是中间意象又隔了。

月亮的代称,有「桂影」一词,桂影是桂树的影子,还不是桂花。所以你直接用桂花的代称「金粟」就不妥,而且,后面用「疑」、「掷」二字,均不妥。疑字太实,不若皮日休的「应是」。掷,抛也。若如桂花(金粟),不是一粒,掷出去必然洒出一片,但天上月亮只有一个,不会有点点散开一片的状态,所以,这里的金粟是指月亮呢,还是指星星呢,让人有点摸不到头脑。

又「可知离恨随人侧」,中秋感叹离愁、离恨的诗句颇多,但你太直白了,这就是抱怨了。这种抱怨则显示人对于自己的情绪毫无克制能力。这类故作「怨妇语」,不会引人同情,只会带来反感。

中秋因月写离愁者,白居易作「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李商隐作「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孟浩然作「邻杵夜声急,佳期旷何许」;王昌龄作「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或直写,或想像,或带入同情,各有所借,各有自己的抒发视角。

下阕起句「辗转归心眠不得」,又是直白语,归期迫近,归心似箭,辗转难眠,本是常人心态,要说,就要更加含蓄巧妙一点,否则就是废话。

刘禹锡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你说:「楚水巴山,久是逡巡客」,又来山寨一个。或许你真的身处巴山楚水之地,或许只是偏远地区的代指,但是巴山楚水、逡巡客这些个词,包括前面的琼楼玉宇,大家太熟了,熟到都觉得让人用滥了。这在诗词中讲,就叫做「境熟」,这是病,得避免。

尾结二句:「阶下犹闻鸣促织,声声命我还乡邑」。

一是「阶下」一词不好,因为有「阶下囚」的典故,所以要用,就要避免这种联想,比如,可用「阶底」。

二是大概由于照顾押韵,所以「鸣促织」、「还乡邑」这些词都有生硬的拼凑感。这就是语言文字功力不足的表现。

而且,促织与催还乡不协。之所以叫做「促织」,是因其声若「织」音,且其鸣在深秋,天气渐凉,人需要添加衣物,故而联想,似是催人织布缝衣。故名「促织」。其名由来,与催人早归之义无涉。

所以,用什么意象,需要用对所借之物。比如借用鹧鸪,是劝人留下,因其声若「归不得也,哥哥」,借用杜鹃(鸟)则是相反,叫若「不如归去」。。。

其实,当我们在创作诗词时,如果某种意象受到语言表达的限制,不太容易说清或者说通顺的时候,就不要去生拼硬凑词句了,在不影响通篇的主题和逻辑的前提下,完全可转换一个思路,尝试从其他的视角来思考,换一种较容易表达的意象。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