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輕度享樂主義者,這裡我指的享樂主義並不是安於現狀,不思進取,而是一切為了自己的享樂而做事,可能在他人眼中是過度娛樂的或追名逐利的。哪怕現在很努力,也是為了將來的享樂的一種人生觀(區別於tg所倡導的一切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價值觀)希望回答問題的大佬們可以在深度理解享樂主義的基礎上回答這個問題。這個問題很大程度上屬於哲學範疇,並不是單純的社科。無腦噴請繞道,謝謝


回答這個問題的邏輯本身很簡單,就是寫起來費勁,我盡量精簡.....

我們先介入一下佛洛依德的三我來說明問題,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由基因主導的行為邏輯。

超我:由人類社會性所演化出的理矩,所主導的行為邏輯。

(理矩是什麼我不想詳解,很麻煩。你可以簡單的理解為當前文明,對人類如何生存的最高指導意見,及,道德,法律,理想,甚至超驗性精神寄託,習俗,怪癖等等等等所代表的邏輯思維,它們就是理距。看到超驗性寄託這個詞的時候我們也應該意識到,超我本身也可能帶來災難。對於狂熱宗教份子來說,宗教教義就是信徒心中的超我;對於機械唯物信徒來說,成為工具人就是每個人類的最高價值;對於純粹不可知論者來說,我去認知世界,反而使我愚昧。還是舉個實例。希特勒認知中的超我,那就是萬般皆下品,皆可殺,唯有雅利安血統高。所以超我也不是什麼不得了的東西,每個人的超我是什麼,主要還是看所處文明是什麼理矩構成,個人理矩又受到多少其它文明或文化的影響)

自我:本我與超我之間的夾心餅乾,中間產物。它是人類基因提供的原欲,與,人類社會性提供的理矩,兩者的長期對抗與拉扯後,形成的每個人的獨立人格。

(一般來說,自我是一種更加客觀純粹的東西,由大腦的自主意識提供。但以實際情況出發,自我絕不可能純粹,它永遠都是夾在本我和超我之間的小弟。換句話說,人類的主觀能動性是真的低,持續的在被基因,這個強約束效果,以及理距,這個弱約束效果裹挾。從資訊理論而不是實體論的角度出發,說句難聽點的,自我根本就不存在,它就是個縫合怪。人性本身的複雜,也體現在本我和超我的無休止拉扯上,嗯....題外了,控制篇幅。)

享樂主義。通常而言它是指個人的行為邏輯,嚴重的偏向本我,偏向基因需求。而,基因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是一種宏觀的實用性敘事,它主要針對自然選擇,是生物面對狂野大自然的求存基準,往上追溯至少已至少38-35億年。

所以。

基因提供的一定是一個,根深蒂固的---至少38-35億年;狂野的---針對狂暴大自然;自私的---針對自然選擇;追求短期效益的---針對實用性;沒有具體目標的---針對宏觀,的,這麼一個行為動機。那麼==》

根深蒂固,意味著僵化。自然選擇,就是環境為出題者,物種以基因提供的適應性為答題者,答對存續,答錯滅絕,這就是地球生態鏈幾十億年來的規則。可基因本身提供的適應手段在每個物種上都是固定的,只存在突變,不存在變通一說,也就是說基因本身對環境的適應性具有嚴重的滯後性,這種滯後性帶來的必然結果,就是物種通過試錯的方式去挑戰自然選擇。環境大衍從未得休。答對,苟延殘喘。答錯,地球上以億記的物種滅絕。

所以由基因主導的行為邏輯,它的滯後性就導致了,長遠來看,個人或種族的必然滅絕。由此為據,人類在挑戰自然選擇時,才演化出了道德,法律,理想,以及超驗思想。當然,最近的最大變數就是科學,及方法論本身。我們可以看到道德,法律,理想包括超驗思想都不斷的在給科學,在給方法論讓步,做妥協。最主要的原因,科學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最強,僅此而已----當然這只是個機械推論,我不想去做動態推論,我還想活命。

狂野,意味著去理矩。也就是說道理,法律,理想,甚至宗教類的超驗價值均對其無約束效果。實例如餓,困,晨勃,月經---這些物種原屬性的狂野現實,根本不在感性,理性可約束的範圍內。它們只關係人類的基本結構,基礎需求。所以很多時候,宗教,理想,法律,甚至道德本身,它只要僵化,無法變通,它都不得不迎來愚蠢。畢竟人類的這份狂野,它的自述性需求是保證人類基礎存在的......對人類添加越來越多的,它性的,怪七遭八的東西,只能把人類逼迫得越來越像個東西。當然,那也不是叫你不約束,不約束就導致返還野獸。兩者間,人類的原始屬性和它性,最好保持一個動態平衡,釋放與約束同行。不然迎接個體,甚至迎接整個人類的都必將是災難。實例如超驗價值範圍內的宗教和自由思想導致的美國新冠大傳染;我們的大鍋飯導致的社會發展停滯;蘇聯的片面唯物導致的人性壓迫;怪七遭八的拳師導致的特權暴論;當然,怎麼能缺了希特勒的種族滅絕呢?畢竟,希特勒的反人類偉業是目前為止,人類文明理距暴走的最高體現,沒有之一。

自私,意味著格局的自我限制。也就是說,難以把個人利益與他者聯繫起來==》利益苟合的無法實現==》各玩各的,生產規模被限制==》生產資料的利用率降低==》由於地球的資源總量不變,由純粹自私主導的話,市場就逐漸從增量開發轉向存量爭奪==》存量爭奪殘忍而利薄,無法滿足大多數==》權力構成的金字塔基地,則不會心甘情願的導向這種模式==》由利益的不足,權力構成的不情願為引,市場競爭中出現了優,劣兩方==》劣勢方被淘汰,或,被迫使用強制手段奪得權力。優勢方,被暴力滅亡或形成壟斷==》勝劣導致文明不發展,或倒退,競爭力再一步下降。遇到挑戰者,上面的循環再走一次。不遇到挑戰者,早晚把自己捲成麻花兒,自取滅亡;優壟同樣導致生產資料的利用率降低,上面的循環再走一遍==》國必亡,制必改==》文明循環==》人類的主要現狀.......到這裡為止,由於自私是人類的基礎屬性,所以文明循環近乎是人類本我,自我根本無法跨越的難點。理矩應運而生。理矩為什麼就是超我?超越的是什麼?人類的自私。理矩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人類世界的原欲驅使式爭鬥,你就不可以一生氣就錘人---法律就不讓。你就不可以想噴就噴---道德就不讓。你就不能玩壟斷---讓,這個讓,不讓可還行,人類的基礎屬性可是自私的哇==》人類文明發展的螺旋式上升。

追求短期效益,意味著矛盾的積壓。隨便拿馬斯洛需求層次定一下綱,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五大需求。追求每種需求的短期效益,都只能通過割捨其它需求的短期效益,或放棄根本性解決問題的方式,去實現。所以短期追求這個行為本身,無疑便成就了個人需求的悖論,這種供需上的悖論關係,成就了矛盾的積壓。目光停留在眼前,為了生理需求付諸金錢或暴力;為了一時安全選擇逃避與妥協;為了一時社交之需,忽略原則的付諸情感;為了眼前的尊重,打腫臉充胖子或無節制的裝逼-----以上這些,它能夠讓人獲得真正的尊重嗎?會讓自己產生真正的安全感嗎?能解決多久的生理問題?能構建出多虛假的人際關係?能成就一個多麼扭曲的自我........悖論啊.......這些短期自我的滿足,它們不過是在積壓矛盾罷了,都導致了更瘋狂的矛盾爆發.....

沒有具體目標,意味著自我懷疑。以農業與文字為引,整個人類世界就陷入到複雜理距的宏觀敘事中。殘暴而瘋狂的文明演化過程,就是過時的理矩一一被打破,改編或拋棄的過程。時至今日,理矩的發展讓地球上絕大多數人類至少可以滿足果腹的需求,這就被迫讓人類陷入到了一個新的困境中,活著是為了什麼?

把這個問題交給基因去回答,結果就會很瘋狂.....因為個人慾望的無休止,它就體現在基因不是為了滿足某種特定的目標,甚至都不是為了滿足承載基因的原體而存在。基因服務的是人類的原欲。簡而言之,快感。可快感本身具有邊際遞減效應,也就是說,如果慾望是在持續的被滿足,為了達到相同程度的快樂,我們的享樂標準只會越來越高---身價十萬的時候,獲得一千塊使我快樂,而獲得一億使我瘋狂。身價十萬億的時候,一千和一億對我而言就僅僅只能是個數字,它們再無意義。這就會導致什麼?導致自我的懷疑。

以享樂標準無限拔高而導致的原體鈍感,最終,會讓人類對自身的價值評判標準感到懷疑,會對理距本身的存在感到懷疑---這就是盧梭口中的超人,以及馬克思口中的異化。這種鈍感,最終就會把享樂的方式,找到理矩本身上去。理矩是可以隨便動的?文明的倒退在所難免----加拿大大麻合法化;荷蘭殺人入獄15年;瑞典強姦判1年,甚至,社區教育;地點,挪威。犯罪者,布雷維克。罪名,恐怖襲擊,導致77人死亡,數百人受傷。量刑,21年,14年可實行假釋。監獄有獨立的洗浴間,讀書間,有電腦,魔獸沒更新把政府告了,勝訴...........這都什麼怪七遭八的?這都是文明的倒退,發達國家的通病,享樂主義盛行。

......當自我被本我掌控,自我的滿足便成了原欲的滿足。而原欲的滿足無休止,理論上它也不可能休止,不然人得死---吃喝拉撒。再因為快感的邊際遞減效應,最終,人便返還成了野獸,甚至超越野獸的慾望的機器。

個人的所有行為意義全都可以歸束到原欲層面上的話,理距本身便再無意義,這就是什麼,文明的崩塌.......無休止的享樂帶來了自我毀滅.......這種現實下,我享樂是為了毀滅自己,這種行為邏輯難道不值得去懷疑嗎?人類真的非常之有趣。

綜上所述,享樂主義就是思想僵化,自我限制,去理矩,追求短期效益,發展到最後,你就不得不自我懷疑,最終,自我毀滅。所以,享樂就享樂吧,別在後面加上主義這兩字,承受不起。倒過來,把享樂當做短期目標去追求,長久的去恪守與改良理矩,這才是人類走入銀河系的憑依。

當然,以上都是靜態推論,靜態則僵化,並不能照搬。換句話說,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動態不是不能懟,但我想多活兩年,太累......


在古希臘就有人提出,對人來講,「最大的幸福是從來沒有出生,第二幸福的就是儘早死去」。

在叔本華看來,人生在世只有兩種狀態,一個是慾望沒有滿足帶來的痛苦,另一個是慾望滿足之後帶來的無聊。整個人生就是在痛苦與無聊之間搖擺,完全沒有意義。

不過「享樂主義」這個標籤聽起來有著放縱慾望的貶義,還是把它改成「快樂主義」更中性一些吧。

人生真的像叔本華說的那樣毫無意義嗎?其實人生中會有一些讓人快樂的東西,比如和愛人享受一次甜蜜的約會啊,和朋友一起旅行呀,或者學到了新的知識,等等。這些都會讓人感到快樂呀,如果死了,這些快樂顯然就都沒有了呀是不是呢。

面對人生意義這個終極問題,快樂確實是大多數人腦海中浮現的第一答案。如果和叔本華的悲觀主義理論結合起來,這個答案就意味著,我們要在叔本華描述的那個痛苦與無聊的鐘擺里,找到一個喘息的間隙。在這個間隙里,我們的慾望得到了滿足,感受到了快樂,但還沒有因為無聊,迫不及待地去尋找下一個目標。

趨樂避苦是人類和所有有感覺的生物的普遍訴求,因此,對快樂的追求甚至和人類文明一樣古老,不管是普通人還是哲學家,都有很多人主張快樂就是人生的意義所在。這種觀點幾乎不需要論證,對我們就有最直接的吸引力和說服力。


為什麼要把「追求幸福」用庸俗化的「享樂主義」來描述呢?


享樂主義範圍太多了。只說一下怎麼看待別人說你享樂主義。

如果你的領導批評你是享樂主義的下一代,你不僅心裡要明白他是一個要剝削別人的舊勢力,而且要更努力的增加學識技能,從這人身邊離開。

如果你的親戚說你是享樂主義,你應該考慮與他的認知習慣差距是否過大,以及他為啥能登鼻子上臉諷刺我的生活,是不是我對他過於軟弱了。

如果你的父母說你享樂主義,你應該思考自己是否真正獨立,並且要給予父母家長式的關愛,讓他們體會到你童年一樣的享樂生活。

如果你的愛人說你享樂主義,這時你應該深深的思考,是否自己對未來準備的不夠充分,是否應該多花時間金錢在枕邊人上。

如果群眾指責你享樂主義,危了。


享樂主義與消費主義一個性質。

這兩個都是現在十分流行的主義。

人生苦短,及時行樂。這句話讓多少人讓掏空了自己?

短暫的享樂主義沒問題,枯燥的生活稍稍給點刺激無可厚非,但很容易深陷其中。

這是在透支未來,還要讓你樂在其中。現在享的樂以後都要還的,你看別人一邊樂一邊還能有錢,那是因為他們根本沒有純純的為了快樂。

享樂主義和消費主義都是資本陷阱,聽過二八規律嗎?

百分之二十的人用來讓百分之八十的人沉浸在虛假快樂之中的用詞。

奶頭樂,提前消費,享樂主義,消費主義。

這些都是在透支未來生命力,讓你無法自拔!每個問題,我回答都有一句話。

沒有絕對好壞的事或物,只有基於你本身增益或損害的多少。

你能夠控制好就可以,控制不好就暴斃。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