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曹魏眼中,諸葛亮纔是在蜀漢內除劉備以外的第二個BOSS。劉禪兄弟幾人不過是空氣而已。

魏略:初備以諸葛亮為太子太傅,及禪立,以亮為丞相,委以諸事,謂亮曰:「政由葛氏,祭則寡人。」亮亦以禪未閑於政,遂總內外。

翻譯:

諸葛亮集:是歲,魏司徒華歆、司空王朗、尚書令陳羣、太史令許芝、謁者僕射諸葛璋各有書與亮,陳天命人事,欲使舉國稱籓。亮遂不報書,作正議曰:……

翻譯:

魏略:(明)帝露布天下並班告益州曰:「劉備背恩,自竄巴蜀。諸葛亮棄父母之國,阿殘賊之黨,神人被毒,惡積身滅。亮外慕立孤之名,而內貪專擅之實。劉升之兄弟守空城而己。亮又侮易益土,虐用其民,是以利狼、宕渠、高定、青羌莫不瓦解,為亮仇敵。而亮反裘負薪,裏盡毛殫,刖趾適屨,刻肌傷骨,反更稱說,自以為能。行兵於井底,遊步於牛蹄。自朕即位,三邊無事,猶哀憐天下數遭兵革,且欲養四海之耆老,長後生之孤幼,先移風於禮樂,次講武於農隙,置亮畫外,未以為虞。而亮懷李熊愚勇之志,不思荊邯度德之戒,驅略吏民,盜利祁山。王師方振,膽破氣奪,馬謖、高祥,望旗奔敗。虎臣逐北,蹈屍涉血,亮也小子,震驚朕師。猛銳踴躍,鹹思長驅。朕惟率土莫非王臣,師之所處,荊棘生焉,不欲使千室之邑忠信貞良,與夫淫昏之黨,共受塗炭。故先開示,以昭國誠,勉思變化,無滯亂邦。巴蜀將吏士民諸為亮所劫迫,公卿已下皆聽束手。

翻譯:

(曹睿整篇文章攻擊的對象就是諸葛亮,劉備也只是罵兩句而已。劉禪兄弟幾個完全被曹魏選擇性無視掉。)

2、曹魏眼中諸葛亮的北伐目標是截斷曹魏與涼州的關係,再佔據隴右。

魏略:夏侯楙為安西將軍,鎮長安,亮於南鄭與羣下計議,延曰:「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鹹陽以西可定矣。」亮以為此縣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故不用延計。

《三國志 郭淮傳》:淮曰:「若亮跨渭登原,連兵北山,隔絕隴道,搖蕩民、夷,此非國之利也。」宣王善之,淮遂屯北原。

《三國志 陳泰傳》:初,泰聞經見圍,以州軍將士素皆一心,加得保城,非維所能卒傾。表上進軍晨夜速到還。眾議以經奔北,城不足自固,維若斷涼州之道,兼四郡民夷,據關、隴之險,敢能沒經軍而屠隴右。宜須大兵四集,乃致攻討。大將軍司馬文王曰:「昔諸葛亮常有此志,卒亦不能。事大謀遠,非維所任也。且城非倉卒所拔,而糧少為急,徵西速救,得上策矣。」泰每以一方有事,輒以虛聲擾動天下,故希簡白上事,驛書不過六百里。

翻譯:

(曹魏:諸葛亮滅我們是為了轉移國內矛盾?從未挺說過這奇怪說法!)

3、在曹魏眼裡諸葛亮是很強,但獨木難支,缺點又很明顯,就是缺糧食。只要採取防禦措施就可以了。

魏略:始,國家以蜀中惟有劉備。備既死,數歲寂然無聲,是以略無備預;而卒聞亮出,朝野恐懼,隴右、祁山尤甚,故三郡同時應亮。

翻譯:

魏書:是時朝臣未知計所出,帝曰:「亮阻山為固,今者自來,既合兵書致人之術;且亮貪三郡,知進而不知退,今因此時,破亮必也。」乃部勒兵馬步騎五萬拒亮。

翻譯:

魏氏春秋曰:亮作八務、七戒、六恐、五懼,皆有條章,以訓厲臣子。又損益連弩,謂之元戎,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

翻譯:

魏書:初,亮出,議者以為亮軍無輜重,糧必不繼,不擊自破,無為勞兵;或欲自芟上邽左右生麥以奪賊食,帝皆不從。

翻譯:

亮既屢遣使交書,又致巾幗婦人之飾,以怒宣王。宣王將出戰,辛毗杖節奉詔,勒宣王及軍吏已下,乃止。宣王見亮使,唯問其寢食及其事之煩簡,不問戎事。使對曰:「諸葛公夙興夜寐,罰二十已上,皆親覽焉;所啖食不過數升。」宣王曰:「亮體斃矣,其能久乎?」

翻譯:

魏書曰:亮糧盡勢窮,憂恚歐血,一夕燒營遁走,入谷,道發病卒。

翻譯:

(魏書表示:諸葛亮果然不是我們曹魏的對手,最後只能灰溜溜的逃跑。諸葛亮表示:艹,老子是死後才讓人退兵的。)


滅魏不好說,這個太困難了,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的。

但是讓曹魏不得安生是真的,所謂「雍涼不解甲,中國不釋鞍」,真心讓曹魏頭疼好多年。

轉移國內矛盾的正確姿勢是連年伐蜀,而不是連年被蜀伐。

「對面那個叫諸葛亮的,天天喊著北伐,興復漢室什麼的,好煩的。還總得防著他,不然一不小心就丟幾個郡,死幾個大將啥的,害得我皇位都坐不穩,好氣哦。」


利用諸葛亮轉移矛盾?

那應該去攻打漢中啊。

被打算哪門子轉移矛盾。。。。。


劉備還在的時候,賈詡回答曹丕的提問時就將諸葛亮和劉備並稱了,「劉備有雄才,諸葛亮善治國,孫權識虛實,陸議見兵勢。」

等劉備去世後,劉禪本身的操作就是政由葛氏,祭則寡人,因此在魏國眼裡諸葛亮就成了蜀國的核心人物,相比之下劉禪存在感很薄弱。魏國寫信勸降的對象是諸葛亮,魏國討伐蜀國攻訐的對象還是諸葛亮,兩者的分量孰輕孰重很明顯。

但是魏國並沒有多在意諸葛亮的威脅,現在多用來誇耀諸葛亮的雍涼不解甲等一系列言論出自張儼的默記,是吳國大臣稱讚盟友的言論,而實際上魏國對諸葛亮雖然重視,但並沒有到提心弔膽的地步。最後一次北伐時曹睿更是留下了「權走,亮膽破,大將軍以制之,吾無憂矣」的評價,可見魏國真正在意的還是東線的吳國。

這主要還是因為蜀道難,魏國進攻蜀國固然困難,但蜀國想要反攻就是難上加難了,因此魏國對諸葛亮的北伐早有論斷,即蜀軍糧草不濟是必然問題,只要堅守蜀軍就遲早會退兵。我們可以發現,北伐中魏國大多數損失都是在主動出戰上產生的,一旦堅守蜀國就很難收到戰果。正因如此,諸葛亮對魏國的威脅也就有限了。


還是要問一個是不是。

利用諸葛亮轉移魏國內部矛盾,從魏國的主觀角度上來說答案是否定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

三國志中記載的已經很明白了

亮身率諸軍攻祁山,戎陳整齊,賞罰肅而號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響震①。魏明帝西鎮長安,

①《魏略》曰:始,國家以蜀中惟有劉備。備既死,數歲寂然無聞,是以略無備預。而卒聞亮出,朝野恐懼,隴右、祁山尤甚,故三郡同時應亮。

諸葛亮初出祁山就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絲毫不亞於關羽當年水淹七軍,威震華夏之時。魏明帝甚至親自往長安坐鎮,震悚成這樣,哪裡還有那麼多的想法~


你看地圖。


曹睿也就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不明虛實跑去長安督戰了一把,之後就壓根不把諸葛亮當回事了

三國志明帝紀:是月,諸葛亮出斜谷,屯渭南,司馬宣王率諸軍拒之。詔宣王:"但堅壁拒守以挫其鋒,彼進不得志,退無與戰,久停則糧盡,虜略無所獲,則必走矣。走而追之,以逸待勞,全勝之道也。"羣臣以為大將軍方與諸葛亮相持未解,車駕可西幸長安。帝曰:"權走,亮膽破,大將軍以制之,吾無憂矣。"遂進軍幸壽春,錄諸將功,封賞各有差。八月己未,大曜兵,饗六軍,遣使者持節犒勞合肥、壽春諸軍。辛巳,行還許昌宮。

曹睿:諸葛亮就是個弟弟,寡人都懶得關心西線戰局,掛機喫飯去了(是真的喫飯去了)。

「雍涼不解甲,中國不釋鞍」這段出自吳人張儼的默記,張儼一沒治過國,二沒帶過兵,一文職人員而已(大鴻臚,掌管禮賓事務),且時間空間相隔甚遠諸事未曾親歷,他的記錄自然是無法與曹睿本人的評價相比的。

根據歷史記錄:

「遣冀州農丁五千屯於上邽,秋冬習戰陣,春夏修田桑。由是關中軍國有餘,待賊有備矣。」

「開成國渠,自陳倉至槐裏築臨晉陂,引汧洛溉舄鹵之地三千餘頃,國以充實」

「大興屯守,廣開淮陽、百尺二渠,又修諸陂於潁之南北,萬餘頃。自是淮北倉庾相望,壽陽至於京師,農官屯兵連屬焉。」

在諸葛亮接二連三的北伐之下,魏國在西部的運營明顯是遊刃有餘蒸蒸日上,哪裡有半點「勝負之勢,亦已決矣」的樣子?


此人不亡,則涼雍不解甲,中國不釋鞍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