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亂的。但不會掀起太大的風浪。

首先得了解扶蘇這個人。

史記中扶蘇有一次極為重要的進言。見《秦始皇本紀》。始皇『「焚書坑儒」,然後扶蘇勸諫。


始皇長子扶蘇諫曰:「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白話文如下:

始皇帝的長子扶蘇勸諫說:「天下剛剛平定,遠方的民眾還沒有歸附,那些儒生都誦讀詩書效法孔子,如今皇上一律運用重刑制裁他們,臣子擔心天下不會太平安寧,希望皇上明察這件事。


可以看出,扶蘇考慮問題還是比較全面的。寥寥幾句,就指出了關鍵問題。首先概括了一下天下大勢,從中可以看出秦朝的統治目前並沒有穩定。然後就指出了重刑可能會造成天下的動亂。

然後看《陳涉世家》裏,陳勝密謀造反時說的話:


陳勝曰:「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項燕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

……(無關省略)

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從民欲也。

白話文對應如下:

陳勝說:「天下遭受秦朝暴政統治的苦難已經很久了。我聽說二世皇帝是始皇的小兒子,不應該繼位,應該繼位的是公子扶蘇。扶蘇因為多次勸諫的緣故,始皇派他到外地領兵。如今有人聽說他並沒有罪過,二世卻把他殺死了。百姓大多都聽說他賢能,不知道他已經死了。項燕是楚國的將軍,多次立功,愛護士兵,楚國人都愛戴他。有的人以為他已經死了,有的人以為他躲藏起來了。現在要是我們假冒公子扶蘇和項燕的名義,倡導天下的人起義,應該會有很多人響應。

於是就假冒公子扶蘇和項燕的名義舉行起義,以順應百姓的願望。


屢次勸諫就不用說了,可能還是為了天下的穩定。項燕是楚國名將,在秦滅楚之戰中與王翦是對手,戰敗後自殺。而且「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思想由來已久,楚國人應該還是最恨秦國,懷念項燕的,而且事實也證明楚國的反秦勢力最為強大。打著項燕的旗號沒有任何毛病。關鍵是為什麼要打著扶蘇的名號?注意看黑字,順從人民的願望。說明扶蘇在百姓之中的名聲還是很好的,而且死後有不多人懷念他。後來這打旗號也確實起了作用。

然後《李斯列傳》中:


始皇有二十餘子,長子扶蘇以數直諫上,上使監兵上郡,蒙恬為將。

……

高曰:「高固內官之廝役也,幸得以刀筆之文進入秦宮,管事二十餘年,未嘗見秦免罷丞相功臣有封及二世者也,卒皆以誅亡。皇帝二十餘子,皆君之所知。長子剛毅而武勇,信人而奮士,即位必用蒙恬為丞相,君侯終不懷通侯之印歸於鄉裏,明矣。高受詔教習胡亥,使學以法事數年矣,未嘗見過失。慈仁篤厚,輕財重士,辯於心而詘於口,盡禮敬士,秦之諸子未有及此者,可以為嗣。君計而定之。」

……

使者至,發書,扶蘇泣,入內舍,欲自殺。蒙恬止扶蘇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將三十萬眾守邊,公子為監,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來,即自殺,安知其非詐?請復請,復請而後死,未暮也。」使者數趣之。扶蘇為人仁,謂蒙恬曰:「父而賜子死,尚安復請!」即自殺。蒙恬不肯死,使者即以屬吏,系於陽周。

白話文如下:

始皇有二十多個兒子,長子扶蘇因為屢次直言勸諫皇上,始皇就派他去上郡監督軍隊,蒙恬擔任將軍。

……

趙高說:「我本來只是宦官這樣的僕役,僥倖因為嫻熟獄法文書而進入秦朝宮廷,理事二十多年來,還沒見到被秦王罷免的丞相或功臣,有把封爵傳到第二代的,最終都是被誅殺而死。皇帝的二十幾個兒子,都是您所瞭解的。長子扶蘇剛強又勇敢,對人信任,又善於鼓勵士兵,他就位的話,必定任用蒙恬當丞相,您就最終都不可能帶著通侯的印綬告老回鄉,這是很明顯的了。我趙高接受皇上的命令教育胡亥,讓他學習法令已好幾年了,沒見過他有什麼過失。胡亥仁慈忠厚,輕視錢財,重視士人,內心很明辨但不善於言辭,竭盡禮儀敬重賢士,秦國的公子們沒有誰比得上他的,可用他作皇位繼承人。希望您考慮以後決定這件事。

……

使者到達上郡,扶蘇拆開信一看,就哭泣起來,他走進內室要自殺。蒙恬勸止扶蘇說:「陛下在外巡視,沒有確立太子,派我率領三十萬大軍駐守邊疆,叫公子任監軍,這是天下的重任。如今只因一個使臣到來,就要自殺,您怎麼知道這不是詭計呢?請您再請示一下,再請示之後自殺也不遲!」使者一再催促他。扶蘇為人忠厚,對蒙恬說:「父親既令兒子自殺,那還要請示什麼呢!」說完就自殺了。蒙恬不肯自殺,使者就把他交給獄官,囚禁在陽周


屢次直言勸諫說明扶蘇是忠厚的,有主見的。然後趙高勸說李斯密謀修改詔書這段誇了下扶蘇的優點。雖然有誇大的嫌疑,趙高的激將法,刺激李斯的。不過應該不會吹的太過,李斯又不傻。然後自殺這段,始皇已經死了。扶蘇不可能開第三視角,知道李斯和趙高改了詔書,即使向上請示了估計也是死無對證,趙高早就搞定了相關的責任人了。

綜上,扶蘇是一個有主見的,忠厚耿直的,考慮問題比較全面的,致力於維護統一王朝穩定的,而且還很得民心的一個人如果他繼位了,我覺得他會採取對百姓和朝廷都有利的措施,自然地,不會有多少百姓會造反。然而,造反的不僅包括陳勝,劉邦這種沒有家世和背景的人,還包含了想當一部分的六國舊勢力。六國舊勢力只是等待著合適的時機揭竿而起,恢復其統治。如果只有六國舊勢力的造反是掀不起啥大風大浪的,扶蘇領導下統一的秦帝國是可以hold住的。

參考文獻:

1.《史記》,司馬遷著

2.《白話史記》,楊燕起等著


首先,要看到秦統一的最大對手,也就是統一後最大的隱患。

秦最大的對手一直都是曾經統治南陽盆地、江南(湖南湖北)、江西、江東、江淮、魯國地區,並已經形成了早期國家認同意識的楚國。

我們從《史記·貨殖列傳》中的地理劃分就可以看出一二。

《史記》中有三楚的說法,表明了西漢時期的區域地理認同,以及背後的文化地理分區。

西楚:淮河流域+湖北地區。

東楚:江淮南部+江東地區。

南楚:湖南地區+江西地區。

同時在秦漢之際,還有魯地,是認同楚國的,為項羽抵抗到底的是魯地,也是項羽的封地,魯國在被楚國滅亡之後被楚國消化。

南陽被秦朝遷罪民於夏,人口成份變了,反而失去了對楚國的認同。

可見秦漢之際,秦消化國土最大的問題是消解橫跨半個中國的楚人認同,創造新秦人的認同。這一點在秦征服楚國的過程中也體現出來,統一編戶齊民、統一實行秦律、秦曆、小篆,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但秦因為胡亥把整個國家玩崩了,就沒有完成這個過程。

這個過程直到什麼時候才完成呢?直到班固寫《漢書》的時候,楚的概念已經縮小到了湖北湖南地區、江淮楚國了。原來說的東楚,已經變成了「吳」地,原來說的西楚江淮地區,變成了「陳」地。說明對楚的國家認同逐漸被消解成了行政區域地理認同。

這一過程持續了差不多兩百年才完成。

我為什麼要說這個呢?

因為楚人認可扶蘇

這一點很重要,扶蘇是老秦人和楚人(此刻也可以說是新秦人了)、包括其他地區的新秦人,都能共同接受的繼承人

這一點非常重要。

扶蘇生母是否為楚人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反秦楚人對扶蘇的認可。

無論是陳勝、吳廣還是項羽都曾拿出扶蘇或為扶蘇報仇的名號,來重塑楚人認同對抗秦朝。

都說明瞭扶蘇在當時確實是一個可以彌合秦人、楚人認同分歧的一個最合適的君主。

而且扶蘇素有賢名,其他五國故地的舊貴族和民人也都能相對認可扶蘇一些。

但李斯和趙高的行動打破了這一切,秦楚之間的認同沒能得到融合,反倒引起了反彈,直到東漢班固時,楚地認同仍然橫跨湖南湖北和淮河流域,這一點需要引起注意。

那麼至少可以推導出一點,扶蘇上位,楚人即便反秦,但程度不會如胡亥上位行暴政之後那樣激烈。

僅僅拿為昌平君、楚王、項燕報仇為理由,也不能團結認可扶蘇為皇帝的楚人。楚人內部就形不成如正常歷史的那樣大規模團結的反秦鬥爭。同樣的,其他五國舊勢力即便起兵,也會因為同樣的緣故,出現分歧。六國舊勢力也無法如歷史上那般在新楚王的旗幟下站到一起共同反秦。

這時候以扶蘇的聲望及權力,再次將六國反秦勢力逐個擊破也就是時間問題了。

扶蘇的施政風格更平穩,沒有趙政那樣激進,達到劉邦「承秦制,因楚俗」的效果也不難的。當然會比本身是楚人又獲得秦人認可的劉邦要難一點。

如果扶蘇母親真是楚國公主,只是因為昌平君反秦被抹掉痕跡,那麼扶蘇的形勢就更好了,但這個畢竟只是一個猜想,不是史學界的定論。

但沒有秦漢之際的大戰亂,社會發展相對穩定,對匈奴的作戰秦軍也有優勢,國內社會穩定,同漢朝一樣花一兩百年時間把楚人認同消解成行政區劃為導向的區域認同,也是沒有什麼問題的。尤其是在這種前提下,楚人的認同因為扶蘇的上位,並沒有得到重塑。

扶蘇和胡亥的最根本差別就在這裡,楚人不認可胡亥,胡亥的施政也導致楚人認同的反彈,無法建立新秦人認同,尤其是扶蘇的遭遇使楚人反抗更加激烈,也更有號召力,扶蘇的枉死就變成了一個有力的、全天下人共同的反秦旗幟。

而扶蘇即位,則沒有這個問題,秦朝的形勢要更好些。


會亂。

秦國的滅亡不僅跟法律嚴苛,加重的徭役和賦稅(即秦國暴政)有關,也跟六國舊貴族的集體反攻有關。

大澤鄉起義固然敲響了秦王朝的喪鐘,但陳勝吳廣的起義6個月便被鎮壓。再看秦滅後,楚漢相爭時的勢力,還有幾個農民起義的領袖?大多數要麼是跟這個沾親帶故,要麼是那國名士。


謝邀。

如果是扶蘇繼位,修養生息,調整國策,調和矛盾,慢慢淡化六國影響力,國祚肯定不止15年啊


會亂但會不會亡就不清楚了。首先六國在始皇死亡肯定會造反,其次秦國自商鞅變法後的耕站政策不適合大一統國家,但國家如李斯等人甚至蒙恬等軍方人物都是這一政策的既得利益者,他們肯定會反對改革。這些都十分考驗扶蘇的能力。


只可惜,歷史沒有假如


優秀的個體不會阻止歷史車輪的滾滾向前,但是會加速或延緩!

所以我個人人為公子扶蘇的即位並不會阻擋秦帝國土奔瓦解的歷史進程,因為秦帝國的制度模式並未改變,但是會推遲秦帝國的滅亡時間!

當然那時候沒有陳勝吳廣,還有張三李四,沒有劉邦項羽,還有王二麻子!


秦帝國的亂象不僅僅是胡亥造成的。

始皇帝沒死,六國遺老就沒人敢動,始皇帝一日不死,他們就一天生活在被恐懼籠罩的陰影中,也只有始皇帝可以震懾他們。

始皇帝一死,即使沒有陳勝,也會有王敗,李贏,劉輸……

陳勝起義在歷史上是濃重的一筆,但陳勝本人,無關緊要。

在歷史巨大的慣性下,六國復闢是必然的。即使扶蘇在,也是一樣,甚至不會影響復闢發生的時間。

故事的開頭一樣,不一樣的是結局。

之後發生的事,只要把西漢歷史中劉邦的名字換成扶蘇,大致是沒錯的。至於項羽,山東小盜而已,歷史上大約也會留下一筆吧。

秦二世,二年,楚將項梁反秦,六國欲親。三年,郡守虜項梁,族之,其侄項羽中流矢而亡。


秦朝會亂,秦國不會亡。

儒家吹水聽聽就好,真信了就跟明末東林黨一樣。

秦末是因為秦始皇統一太快,一下子消化不良導致的。

為啥這麼說?你看秦始皇之前打下的地方,消化的不也挺好?

跟軍功制關係沒有網上吹的那麼大,嶺南,北方,還愁沒有刷軍功的地方?不然漢武帝時期哪來的那麼多軍功封侯?

喫撐了就應該躺那先平復一下,秦始皇喫多了還要跑步。

嬴政活著的時候能憋住嘴不吐出來,扶蘇可沒有那種威望。


有霸王在,不得不被滅。管你是扶蘇,還是扶幾,亦或者蒙恬,蒙啥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