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來看看成立一家spacex這樣的公司需要什麼樣的客觀條件:

1.資金。spacex從成立到現在,一直靠私人融資來解決資金問題,眾所周知的是,航天活動風險非常高,收益又很低。如果你要向某人融資,並且告訴他這筆投資很有可能打水漂,那他一定要非常非常非常有錢纔行,而且是有了好幾輩子的錢,我估計連馬雲王健林面對這樣的投資都不會下手。

2.航天基礎設施。spacex一開始跑到太平洋的美軍靶場上發射火箭,然後是范登堡空軍基地、卡角空軍基地、肯尼迪航天中心,這些發射場都擁有數十個發射陣地,儘管大部分都已經關閉了。美國人所擁有的發射設施,是其他所有國家總和的好幾倍,所以才能允許那麼多的航天承包商發射火箭。而這些發射設施,都是過去幾十年積累下來的,可以用相對低的價格出租給企業。在中國或者俄羅斯,即使你能租到發射設施,恐怕排隊也排不上。

3.技術和產業鏈。美國1969年把人類送上月球,1981年發射太空梭,這兩項龐大的航天計劃遺留下來的是數萬家參與企業和科研機構。作為對比,中國1970年才發射第一顆衛星,2003年才發射第一艘飛船,到今天都沒完全建成北斗導航系統。spacex早期的工程師都是從其他老牌航空航天企業挖來的,採用的技術方案都相當成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spacex也是站在巨人肩膀上才能成功。


主觀上不允許,客觀上沒有條件

評論有位朋友說了真話:沒其它理由,就是不想讓你們搞

明朝海禁,片板不許下海,然後咱們在這裡討論大航海時代為什麼沒發生在明朝,堪稱大型魔幻主義

我國的電子地圖是都經過加密處理,坐標全是錯的,個人測繪地圖屬於違法行為,連地圖都不對普通人開放,你說去搞和導彈只有一步之遙的火箭?腦子沒問題吧?私自射模型小火箭不抓你是因為危害小懶得管,火箭稍微大點你看抓不抓?

美國是隻有spacex嗎?不是。spacex背後是成千上萬的民間火箭團隊,他們不僅是愛好,也在扎紮實實地為航天事業培養後備人才,這些愛好者哪怕只有百分之一走上專業道路,也是一個極大的人才蓄水池。別扯什麼spacex有nasa背景,美國的私人火箭公司海了去了,卡馬克一個做遊戲的,他在nasa有什麼背景你說說?更別說愛好者了,有興趣的人可以去外網看看美國民間火箭愛好者的各種視頻,和咱們根本不是一個星球。翎客的老闆在華南理工上學的時候組織了一個火箭興趣小組,克服了技術和資金的困難把火箭造出來,發射前直接被有關部門叫去喝茶。相反,美國愛好者就可以發射,頂多做個備案成千上萬次這樣的差距積累起來,最後的結果就是現在這樣。

空域管理,我國空域全由空軍管理,無人機航拍被請喝茶的新聞很多請自己去找,而美國85%空域都是開放民用,甚至航空公司無需政府批准便可自行創建航線,911之後才稍微管一管。

蘇聯管的比我們更嚴,為什麼航天牛逼,因為蘇聯是純計劃經濟,一切資源都由政府調動,而蘇聯非常重視航天,真的是砸鍋賣鐵也要搞火箭。但是蘇聯永遠不可能有私人航天公司,這是明擺著的。

國內的幾個民營宇航公司基本都有官方背景,有興趣的可以去看背景單位有多少個國、市、航字樣,沒有這種背景怕是連一塊和火箭有關的鋁板都不敢造。這裡也順便呼籲一下,大家應該對國內公司寬容一些,這種嚴苛的環境下,他們能作出東西來,就已經是非常不容易了。

客觀條件也是一樣,很多人沉迷於各種鋼鐵產量,已經忘記了美國工業尤其是宇航工業技術有多麼的先進,在美國私人能買到的設備比我國最頂尖的軍品還高級,所以纔有巴統。別說我國沒有這些東西,就是有,你覺得買回來不被查水錶的概率是多少?

為什麼私人航天只在美國發達。因為美國相對西方國家也有物質優勢。美國人住宅大得跟紫禁城一樣,出門隨便就能找到塊幾千平方公里的荒地,只要不搞原子彈基本威脅不到其他人。對比日本,人口密度之高,大部分地區無人機都禁飛,罔論火箭了。

目前除了美國,紐西蘭也有一家成功的私人航天公司,雖然公司總部搬去加州,但是工廠和發射基地都在紐西蘭,所以私人航天搞不起來和國力沒關係,單純就是缺乏發展航天的環境罷了。


有啊,有個民營的剛發射沒多久,只不過失敗了

再更一個民營火箭回收試驗,雖然跟spacex比就是個玩具,但還是有人在做的


我不知道這句話是從哪得出的結論。

SpaceX是家民營航天企業,而根據北京未來宇航空間技術研究院的數據顯示,中國民營航天企業的數量已經達到了123家,而已經註冊的商業航天數量更是高達141家。

然而這份數據還顯示,2018年中國商業航天領域公司投融總額達到了35.71億元,我記得SpaceX的市值都達到了310多的美元。是的,中國所有民營航天企業加起來都比不一個SpaceX,更別說和美國聯合發射同盟ULA相比了。

更諷刺的是,這些民營航天成立時間不足3年的佔了大部分。而根據新華社的調查顯示,中國大部分民營航天企業借航天之名,行房地產之實。

SpaceX最厲害的地方就是創新性非常強,很強很強。上世紀蘇聯N1的發動機太多導致了四場悲劇,因此人們都覺得發動機絕對不能太多。

SpaceX反其道而行之是因為小型發動機的研發難度和成本都較低,非常適合初創企業。有了SpaceX後,人們又打臉了,認為發動機也不是不能太多。

事實上SpaceX的獵鷹9號能成功並不是運氣,真的是靠技術。劣勢恰恰成為優勢,由於有9臺梅林發動機,獵鷹9號的推力是有餘地方。所以一兩臺發動機出現故障,剩下的發動機也能完成任務。

中國民營航天企業非常難發展起步,資金不足,人才不夠,國家政策限制,美國禁令壓死市場等等


因為歐洲各國也沒有這樣的公司,日本、印度等航天大國也沒有。甚至美國自己,大部分人也不相信SpaceX能成為現實。

卡爾·薩根九十年代寫的《暗淡藍點》,最後對未來航天的預測中,也完全沒有想到這一點。他認為,登陸火星這種事情,已經不是美國一個國家能做到的了,必須要全球多國合作纔有可能實現。卡爾·薩根作為美國航天業最具前瞻力的科學家之一,都沒有預料到僅僅10餘年之後,馬斯克就在籌備建立登陸火星的私人公司了。

SpaceX初建之時,所有人都覺得馬斯克瘋了。

所以說,這是一個歷史級別的孤例。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