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 該怎麼幫助這些被霸凌過的人?

即使已經成年,被霸凌的影響可能也會伴隨一生,


2017年《中國校園欺凌調查報告》顯示,我國校園欺凌發生率最高的地區高達46.23%也就是說平均有一半的孩子遭遇過校園欺凌。

大多數受害學生不敢反抗、不敢發聲、甚至不願意將受欺凌的經歷告訴家長,因為他們認為不會受到家長和老師的重視我們沒辦法24小時盯著孩子,更何況孩子也需要發展自己應對問題的能力。那麼,當孩子不幸受到霸凌,父母、老師可以通過哪些跡象識別?又該如何幫助孩子?

為此,8月23日晚,東方明見特邀美國馬裏蘭大學校園霸凌幹預專家王慈欣老師與東方明見劉芬老師,舉辦《手把手教你面對校園霸凌》線上公益直播課,共同討論校園霸凌的預防與應對。共2000餘位老師、家長共同在線,參與熱情空前高漲。

直播聚焦以下幾個問題進行討論:

分辨校園霸凌:瞭解受害者和霸凌者的徵兆

校園霸凌造成哪些重大的影響

面對霸凌受害者,家長和老師常犯的禁忌

預防和幹預校園霸凌,家長可以做些什麼?

以下為根據直播整理的關鍵內容文字稿:

關注校園霸凌的初衷

芬:校園霸凌事件層出不窮,各地學校中出現此類情況;在諮詢室中也碰到許多遇到霸凌後厭學的孩子。為什麼您會選擇校園霸凌作為研究方向?

王慈欣:我在中國念心理學本科,美國唸的兒童發展碩士、學校心理學博士。我在上學時碰到一個家長,他的孩子在學校被霸凌後自殺了,我承擔了哀傷輔導類的工作。同時在工作中看到校園霸凌對孩子、家庭、學校傷害非常大,於是在博士期間開始研究霸凌這一話題。同時現實生活中,我發現在新移民的小孩裏存在著很多被人排擠的現象,作為一個心理學家,幫助孩子、家長應對學校霸凌的需求嚴重且緊迫。

校園霸凌的三個顯著特徵

芬:我查到一些資料,校園霸凌在中國的高發率接近一半;日本在長達6年的追蹤調查發現,接近9成的學生曾遭受過校園霸凌。那麼如何界定校園霸凌呢?它與一些普通的打鬧有什麼區別呢?

王慈欣:對校園霸凌進行定義時,會關注這三個核心點:一是不受歡迎的暴力行為,被打/叫綽號的人,是不願意的,雙方的打鬧則不屬於;二是存在「權力不平衡」現象,被欺負的人沒有辦法保護自己,霸凌者在高位,被欺負者在低位,存在能力不匹配現象;三是重複發生的,或者是即使只發生一次,但是受害者擔心會反覆發生。

當家長和老師對情境難以界定時,一方面當看到打架時,都應該去阻止;另一方面當不確定時是否在玩鬧時,看雙方是否有來有往。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屬於強者還是弱者、權力是否平衡的定義,取決於孩子的主觀理解,並不是家長和老師眼中的客觀標準。

哪些孩子容易遭受校園霸凌?

芬:就像《生活大爆炸》裏的那羣天才一樣,有時成績好的孩子也容易受到校園霸凌,僅僅是因為太聰明。哪些孩子容易遭受校園霸凌?

王慈欣:這個問題我們做過一些研究,訪談了一些老師和同學。

個體原因上,老師認為:「他們和別人不一樣」,可能是服飾外表、經濟原因、學習障礙、軀體障礙、社交技能等等原因,和「常模」不一樣,容易被欺負。學生認為:因為體型、衣著、成績等等。

霸凌在社會生態的諸多方面,如家庭、學校、同伴等社區、文化社會氛圍等,均受影響。

(1)家庭中的父母之間、兄弟姐妹之間存在衝突時,往往用吵罵和打架來解決。則孩子容易被欺負和欺負別人。因為在家庭環境中,孩子看到的是用這種方式來解決問題。

(2)學校的整體氛圍、學校和校風也影響什麼樣的情況會被視為「異類」,如統一著裝的學校和自由穿著的學校,容易產生穿著方面的差異。

(3)從社區及整體環境來看,媒體和電子遊戲中,有很多暴力的信息,對孩子來說分不清楚遊戲和現實的區別,更容易欺負他人。

如何判斷孩子是否遭遇了霸凌?

芬:在現實中,家長會遇到另一個困難——很多家長擔心孩子受到校園霸凌,同時更擔心孩子遇到霸凌時不向家長和老師說。那麼如何判斷是否發生了校園霸凌呢?

王慈欣:有一半的小孩被欺負後是不告訴老師和家長的。

一是觀察,多觀察孩子,多瞭解孩子被霸凌後有什麼徵兆。比如:孩子在家經常抱怨,可以觀察孩子抱怨的時間和事件;孩子對以往喜歡的活動不感興趣了,也沒有新的東西去替補;學習成績退步了;孩子有丟失或損壞財物的現象;沒有辦法解釋的傷口;情緒表達與往常不一樣,不同於尋常的安靜或不同於平常的吵鬧;以及一些其他軀體上的異常反應都可能是遇到了霸凌。

二是詢問,大多孩子不願意和家長說。很有可能是孩子會覺得被欺負的孩子是不好的,那麼自己被欺負時就不會主動和家長講;或者家長無意說「你是男孩子要勇敢,沒什麼大不了的」、「好好學習拿滿分,看誰敢欺負你」「你是不是做錯了什麼」……這樣的回答,其實是在拒絕孩子的表達。

可能還有另一種原因——擔心家長聽到霸凌後過於憤怒或失去理智,對霸凌者及其家長、老師進行攻擊。擔心事情被弄的更糟。

三是聆聽,儘可能去聆聽孩子,可以通過看電影/電視來和孩子討論「被欺負」的情節。比如「你覺得電視裏被欺負的孩子是什麼感覺?」「你覺得他該怎麼處理呢?」「你們班有沒有這樣的情況呢,如果你是你會怎麼辦呢?」

應對校園霸凌小技巧「W-I-T-S」

芬:現實中的很多家長,對待欺負的態度,會比較信奉以暴制暴。那麼面對霸凌,以暴制暴,或者說威懾,是一種好的處理方式嗎?

王慈欣:採取什麼方式取決於大環境。如果在一個學風、民風彪悍的地方,不還手確實會變成另類、被欺負的人;如果是一個學風、民風比較好的環境,向大人、同伴尋求幫助,比打回去更有效。因為存在「勢力不均衡」的情況,而且需要考慮到採取方式的後果。所以還是需要審時度勢,保障自己的安全下,選擇合適的方式。同時我們需要教孩子很多不同的技巧,因為不同的技巧對應不同的情境,我在工作中常常教孩子的技巧是「W-I-T-S」

(1)Walk away,走開

(2)Ignore,不理會(3)Talk it out,堅定的拒絕(4)Seek help,尋求求助除此之外,還可以使用「humour」、反諷的方式。同時父母可以多教孩子一些社交技巧,有時候孩子可能會因為「不知道如何與他人交朋友」,而採用一些肢體行為的方式達到社交的目的。

培養不被霸凌的孩子

芬:今天參加直播的有一部分家長,不一定是遇到了霸凌的問題,可能是出於預防的目的,我想代表他們向王老師請教——如何培養不被霸凌的孩子?

王慈欣:一是家長可以先觀察,上面講到的一些個體、家庭、學校等因素,在孩子身上有沒有體現?比如孩子是否與眾不同、家庭有沒有釋放出不好的解決方法、學校的校風和班風好不好?

二是做家長應該做的事兒,比如讓孩子知道你是他/她的堅強後盾;觀察校園霸凌的徵兆有沒有在孩子身上體現;同時教孩子一些社交技巧;觀察孩子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耍的方式;向孩子示範怎麼樣解決問題。

直播間問題答疑

問題1:我的孩子性格溫順也很瘦小,聽孩子說他們班上有同學被欺負,我害怕自己的孩子會被欺負。我能做些什麼,讓那些學生不欺負他?或者怎麼讓他變成不容易被欺負的性格?

王慈欣:這是很多家長都會擔心的事情。

首先我們要觀察——孩子有沒有剛剛講到的那些徵兆;

其次我們可以與孩子討論——當TA和你說到班裡有同學被欺負時,就是你與孩子討論的契機,給TA鼓勵式的反饋,引導孩子繼續討論,並告訴孩子應對方法。

最後我們教孩子「W-I-T-S」方法,一同練習社交技能和應對策略。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讓孩子覺得是在說教,使用共情的方法分享自己的經驗和方法。

問題2:我是一名高二的學生同桌天天欺負我,我告訴老師了,老師說同桌不對,但讓我忍著,我應該怎麼辦?

王慈欣:你要知道這不是你的過錯,是欺負者的不對。

家長和老師有責任幫你解決這個問題,但很遺憾老師並沒有採用方法幫你解決這個問題。我建議你和家長溝通,讓家長嘗試和老師溝通;或是向學校心理老師/教務老師求助。讓他們認識到這個時間的嚴重性,老師說對方不對,但沒有實質的幹預方法,這個需要老師和學校共同討論。

我們剛剛講到的「W-I-T-S」方法,不是在每個情境中都適用的。如果使用沒有明顯的效果,應該去考慮有沒有其他的方法去幹預。同時也可以自身考慮、或與心理老師溝通,有沒有什麼社交技巧來解決同伴問題。

問題3:我是一名新上任的班主任,班上確實有欺凌同學的學生,多次警告無效,我們做老師的能做什麼?

王慈欣:問題行為幹預有三層。

第一層在學校層面,至少是班級層面,瞭解問題的嚴重性、發生的地點和情境。學校可安排更多的老師在霸凌多發地進行監督,制定校規統一校風校紀;班級可以通過心理課教學生社交技能、情緒技能;

第二層是小組幹預,學校、老師、家長、學生組成幹預小組,討論被欺負的小孩、欺負他人的小孩的原因,討論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第三層是一對一干預,單獨找有問題的學生,一對一進行幹預。

同時,促進積極的師生關係也很重要。對於欺凌他人的學生,可能他在另一個情境中處於被欺負的情況,也需要讓孩子覺得老師沒有因此給TA貼標籤,也看到TA的閃光點。用這方面找到方法來教育學生。

由於時間有限,直播中的很多要點沒有一一展開,為了讓家長及老師系統地掌握預防校園霸凌的方法,東方明見邀請王慈欣教授,開發了《6節課,教你與孩子面對校園霸凌》系列課程,幫助您和孩子面對和處理校園霸凌,掃碼瞭解詳情及購買課程。

https://app2fhzY30q7129.h5.xeknow.com/st/0wEpi1AJt (二維碼自動識別)


有,真的有,以前初中時,同班同學互相大打出手,有一個朋友就是受害者,只要在宿舍就被打,結果受不了,退學了。

為什麼不告訴老師?正好那時我舍友就是一個例子,被欺凌了,告老師去了,老師做了以下步驟,第一,叫那些人來對質。第二,訓斥,第三,罰跑操場。

沒了,舍友回去之後受到了更嚴重威脅,孤立,甚至揚言校外打他,結果是當了那人一年的奴隸,之後再沒來過學校。那時初中因九年義務教育,大量不想讀,甚至是社會人員進入校園。

一個字亂,學校壓根管不了,校園內每天都在上演追逐打架事件,有一次星期五放學後,校外全是閑散人員,以學校為中心集合,跟拍電影一樣,可惜是現實,之後武警來了才散了。

我有沒有被欺負?有,一些人經常來找事,我也去告過老師,結果老師只是一句話忍忍,小事而已,隱忍了兩年,實在受不了了,求父母在校外租房給我住,幸好同意了,那時候才覺得人生有了些光彩。

說實在的,你可以幫我什麼?


謝謝邀請,當然有那麼多受到校園暴力的人,校園暴力不僅是有身體上的暴力,更是有語言上的暴力。

舉個例子吧,我們班的男生在背地裡面,偷偷的選舉了十位金花,那時十位處在青春期的女孩子,不是有些肥胖,便是臉上比較多的青春痘,由於或是長得比較黑,五官不是特別好看。但是這些女孩子並沒有招惹誰,卻被班裡的男生弄得自卑的不得了。那些男生先是集體的給那些女孩子取外號,平時在校園裡面遇到這些女孩子,也像躲瘟神一樣,故意躲給大家看。可能這本來只是一小部分男孩子的惡作劇,但是慢慢的慢慢的,這種外號這種欺負人的習慣,好像就變成了我和你交友,你要是不願意開那個女孩子的玩笑,我們就不是朋友。慢慢的,幾乎全班的男孩子都成為了校園暴力的兇手,起初只是給那些女孩子亂取外號,到了後來,就變成了故意欺負人,偷偷把別人的歷史試卷偷回來,用剪刀剪成幾瓣,然後再還到那個女孩子的抽屜裏。以此來炫耀。那些女孩子又多半自卑,試卷被撕爛的事情都沒有講出去,那是即將畢業的時候,我才知道的,當時我跟那女孩子玩的還可以。就是那女孩子成績不好,然後問我的問題,我都會一一解答。我長那麼大,第一次聽說這種情況。氣沖沖的問怎麼不告訴老師?那女孩兒也是搖了搖頭不願意。無論我好說歹說,她都不願意把這件事情告訴老師。還讓我不要和別人說。

本來我以為這件事情的兇手只在男孩子裡面,那時候心靈還小的,我沒有想到。女孩子居然也會欺負女孩子。都是青春期的女孩,那些女孩渴望靠近男生,喜歡和男生聊天,喜歡和異性接觸。於是她們慢慢加入男生的隊伍,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和男孩子們玩的更好。與此同時,那十位女生,受到的就不僅僅只是男生的壓力,還有來自身邊女孩子的壓力。

有人說像這樣的事情。只要你站在那個女孩子的身邊,幫助女孩子一起對抗這個世界。如果有男孩子在欺負他,你便出手相助。

然而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我曾經也幫助過十位女孩中的一個,就叫這個女孩子為m吧,因為小時候經常要喫藥的原因,她的身材,總是有些浮腫,也是因為這個原因,經常被男生笑話。我那時候也看到男生說m就特彆氣憤,每次有男生當著面笑話m,我都會氣得跳著腳罵那個男孩子,面對那些女孩子的諷刺我也據理力爭。我能想到是我會被這些女孩子嘲笑,會被那些男孩子欺負。但是我忘了,處在青春期的女孩,都有些渴望與異性的接觸。我沒有想到如此一生正氣的我,竟然成為了這些男生和m的共同話題,於是,我一次次保護m的行為,成為了他們聊天的話題。

「我都沒有說什麼,它就自己來了,肯定就是想出風頭。」

「就是就是」

然後幾天以後,通過他們的熱烈討論,有一天m笑咪咪的來告訴我,哎!我告訴你,我和你也一樣啦,我們都是十位金花中的一個了。

所以幫助校園欺凌的人,真的要看清楚,不然你可能被反拉一把。還有不要做跟風者,說話不要人云亦云。同時更要保護好自己,不受到邪惡勢力的侵害。


講真,我國校園內工作人員素質真心偏低

不負責任且冷漠,做事方法也欠妥當

被欺凌了能有什麼辦法?求助於老師之後不被老師越搞越糟已經算不錯

學生是徹徹底底的弱勢羣體,除非這個被欺凌的孩子在同學圈中處於有利地位,要麼有個好家長

事情不搞大引不起重視的,而誰能明白一個學生的痛,都是讓你老實呆著

希望自己以後是個好媽媽吧,僅此而已


真的有,你身邊。不跟人起鬨,一視同仁,多鼓勵他。他心裡會感激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