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写大长篇会比较难,而读者喜欢的就是大长篇。读者去书店不会买什么散文集,什么短篇小说集,就喜欢买那种望而生畏的大长篇,买回来读几章就放下了,然后就觉得这书真厉害,只有少数牛人才能读完。这种大长篇是怎么写出来的?一个字,稳。


感情细腻的人适合写文章。

因为他们能关注到别人关注不到的东西,创作的意义就在此吧。不然千篇一律人云亦云,文章就没有意义了。

但是,感情细腻的人写文章也容易进入一个误区,就是一味的表达自己主观的东西,而忽略客观逻辑。这点不绝对,但很多人会。因为我本身从事写文章的职业,看过两个中文系刚毕业的女孩子(就事论事,没有针对啥,我自己也是中文系的),她们俩写文章就经常沉浸在自己的主观世界里,语言经常会没啥逻辑性,或者说她的文字的逻辑跟常人理解的完全不一样。这也不光是我一个人这么认为,几个责编也一致觉得这样的文章读起来很乱。

其实我个人觉得,感情细腻的人写诗词会特别好,特别真,就像李煜、纳兰性德写词。

总之,感情细腻的人适合写文章,是一种优势。而且多读史真的能增加思维的逻辑感!我也在努力!


如果做什么事都要讲天赋的话,那还要努力干什么?

天赋是对比出来的,努力是自发的。前者不可控而后者可控――改变不能接受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我想说的是:以做事来讲,尤其是写作这种具有创造力的工作,天赋固然重要,但也并非绝对;在我看来写作是一种能力,大神也不是刚学会握笔就运笔如飞,他起码也是要通过几年义务教育的学习――我认为天赋可能限制了你最后到达高度,但之前的一切,都可以通过努力得到。任何行业在「金子塔」尖的那一匹,可能都有天赋,但不可能只有天赋。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所以你有怎样的天赋我认为并不重要,无论是逻辑清晰、想像力丰富、情感细腻、还是运筹帷幄这些其实都是「思维能力」都可以通过练习而得到。重点应该是你是否热爱写作。

有了热爱,你才有了核心驱动力。


谢邀。感情细腻的人也分很多种,伤春悲秋叫细腻,剪不断理还乱叫细腻,抽丝剥茧也叫细腻。个人觉得写文章需要敏感度,感情细腻的人大多善于观察,关注细节,对周围的人和事都更加敏感,可以捕捉到更多的细微的点,这也是创造力的一部分。但没有力量的细腻可能会陷入一种自怜自伤的情绪,不能落落大方从悲伤中走出来。所以要看是哪种细腻喽~


个人感觉非常适合,能get到细微的与众不同的点


写的好就适合

不好么就: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