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題。

測情感依戀程度的結果是先佔型,網上相關信息很少,求解答~


Ambivalent / Preoccupied Attachment

For those with a predominantly ambivalent/preoccupied insecure attachment orientation, core feelings of shame have a more literal effect on consciousness, and the feelings of separation from relationships is fueled by the sense of being unworthy of love. A dominant narrative theme for the ambivalent/preoccupied is about needing others while being unable to depend on them. There is also a strong tendency of emotional entanglement and enmeshing, an inability to become differentiated, to hold a distinct emotional life or identity. This can lead to a propensity to addictive tendencies toward potential attachment figures, rooted in the preoccupied person』s belief that they don』t have the ability to get their needs met by another person.

The great fear that lies beneath all these insecure attachment strategies is the fear of abandonment. In the reverse of the avoidant/dismissing, the ambivalent/preoccupied are more right brain dominant and lack integration with the rationally and linguistically oriented left brain to make sense of their emotional chaos. Studies have also shown that the preoccupied are more sensitive to negative feedback, David Wallin goes as far as saying they are hyper vigilant for real or imagined indications of disapproval, withdrawal or rejection by attachment partners by keeping the attachment system chronically activated and scanning not only for external threats, but also internal, as thoughts, feelings and bodily sensation. Ambivalent/preoccupied insecure attachment adults often speak as if the hurt and anger feelings from childhood remain just as fresh and alive now.

source:

Insecure Attachment in Adults - Maui Mindfulness Psychotherapy?

mauimindfultherapy.com


先佔型,又譯作專註型,迷戀型,矛盾型

關於成人依戀類型的測量,最初的工具是一個很簡單的三段式陳述迫選,由Hazan和Shave r (1987)制定,他們根據Ainsw orth對嬰兒依戀的類型劃分,推測成人依戀風格也分為三種。其具體描述如下:

A .我發現接近別人還是比較容易的,對於依,賴他們和讓他們依賴我,我都不反感。我不擔心被拋棄,也不擔心某人跟我過於親近。(安全型) B .我對於親近別人覺得有些不舒服;我發現很難完全信任他們,很難讓自己依賴他們。有人對我過於親近時,我會緊張,並且別人總是想要跟我更加親近,這讓我覺得不舒服。(迴避型) C.我發現別人並不願意像我希望的那樣親近我。我經常擔心,我的伴侶並不真正愛我,或者不想跟我在一起。我想要跟他/她十分親近,而這有時會把他/她嚇跑。(焦慮型)

根據這種三分法的測量,Hazan和Shaver發現,分類的分佈與嬰兒中所觀察到的相一致。即安全型佔60%左右、迴避型佔20%左右、焦慮型也佔20%左右。

而Bartholomew和Ho rowitz (1991)在這基礎上設計了一個關係問卷(RelationQuestionnaire ,RQ),這是一個自陳式量表,採用7點量尺評定成人。自我描述,並提出了成人依戀風格的四分模型,在Hazan和Shaver的三分基礎_上增加了一個恐懼——迴避類型D,要求在四個類型(A、B、C、D)框架內評估成人依戀類型,類型A和B分別對應於「安全」和「拒絕——迴避依戀原型」,類型C和D分別對應於先佔恐懼——迴避依戀原型。同時類型A、B、C也可分別對應於Hazan和Shaver的安全、迴避和焦慮類型。在該量表中,Bartholomew結合了BowIby的(1973)早先提出的內部工作模型(包括自我的內部模型和他人的內部模型)的思想把這四個類型放在兩個維度(焦慮---迴避)模型中。這兩個維度分別對應著自我他人模型,即自我和他人模型都是積極的類型對應著低焦慮低迴避、自我模型積極他人模型消極對應著低焦慮高迴避、自我模型消極他人模型積極對應著高焦慮低迴避、自我和他人模型都是消極的對應著高焦慮高迴避,即上述的安全型、拒絕型(也有譯為冷漠型、忽視型、排斥型、迴避型的)、先佔型(也有譯為迷戀型、專註型、矛盾型的)和恐懼型(也有譯為害怕型、混亂型的)[4]。 RQ還能對一般的親密關係情侶關係、特殊關係(上述各種關係的複合情況)進行定位,它也能被人重述並用於評估其他依戀同伴,比如我們讓親密的同性朋友和情侶評定他們自己和他們的朋友或同伴。RQ的優點提出了與依戀有緊密關係的兩個理論維度---迴避和焦慮,而這兩個維度正是依戀類型的構成基礎。 後來,有學者提出,當分類模型用來評估維度現象時會出現很多問題:他們認為依戀特質是在連續型維度中均勻分佈,而非聚類。雖然類型測量容易很快地掌握,但當用類型測量來測量連續型變數時,原始數據中的許多變數細節會被漏掉。而且利用類型測量得出的範圍有任意性,差異測量則更敏銳。由於這種類型在不同測量中的範圍界定不同,所以幾種測量工具對同一內容的測量結果也會不同。忽略這點,可能會導致錯誤的結果,而且如果對一種測量得出的結果,用另一個測量工具去評估時,就會因上一個測量結果而表現出一定的傾向性,從而影響到類型劃分。因此,許多人認為應該採用維度測量來研究成人依戀。

1998年,Bennan ClarkShaver設計出了親密關係體驗量表(Expe riences in Clo se Relation-ship,ECR),這是一個36條目的自陳依戀量表,有兩個分量表,迴避(對親近和依賴他人感到不舒服)和焦慮(害怕被拒絕和遺棄)。這兩個維度上有較高的內部一致性評分,從兩個維度中可以得出四個依戀類型,比RQ有更好的結構效度。這個測量唯一的不足是,它只對迴避和焦慮提供兩個評分。

——《成人依戀類型綜述》黃國紅 武漢工程大學學報 第30卷第6期


在依戀模式的多種分類中,其中一種將人分為:安全型,焦慮先佔型(先佔型),冷漠迴避型(冷漠型),及恐懼迴避型(恐懼型)四種類型。

先佔型(Anxious-preoccupied)在更廣為流傳的依戀模式三分類(安全型,迴避型和焦慮型)中對應「焦慮型」。

這種類型的人典型表現為,希望同其他人有更緊密的情感聯結,但又擔心自己不配被愛:傾向於認為對方不願意和自己接近,或認為對方不會像自己關愛他們一樣關愛自己。因為他們往往認為自身的價值較低,而其他人的價值更高。先佔型的人強烈地期待和對方建立起親密關係,甚至會過度依賴對方。當關係出現問題時,他們更多會反求諸己,即使問題可能出在對方身上。他們也更容易衝動和情緒化,過多地表達擔心和焦慮,害怕自己會失去這段關係或受到更多傷害,對負面信息的情緒反應更強烈。


最開始的三種依戀類型:安全型,又稱安全自主型。兒童大約佔比65%。

迴避型:又稱拒絕型,冷漠型,忽視型、排斥型。兒童大約佔比21%。

焦慮矛盾型:又稱先佔型,迷戀型、專註型,矛盾型。兒童大約佔比14%。


再後續實驗中,研究人員發現少部分兒童的行為,較為混亂,無目的性,無組織性,無連續性,有異常行為。

這類兒童大多有被忽視或虐待的經歷。所以,又多了一個分類:混亂型,又稱恐懼型,害怕型。兒童大約佔比4%。

那麼成人基本上都是繼承了兒童時的依戀模式。所以可以用這數據參考下。


這些依戀類型的解釋,網上一搜一大把、

特別提下我自己的小總結:

迴避型,迷戀型,安全型,都是渴望被愛的,都是渴望親密關係的。

只是採取的策略不同

迴避型,他是渴望被愛,但是因為害怕受傷害,所以在親密關係開始(或者更親密)之前,就採取了迴避的策略,來逃避未來可能的受傷

迷戀型恰恰是在已經受到挫折,受傷之後,再採取一系列的措施補救。比如很粘人,應激點很低,已經分手了還很激進。

這個搞清楚了,就可以簡單地分辨出大部分依戀類型。

至於恐懼型,就理解成那種為愛瘋狂,但又多變,一般人完全駕馭不住那種。現實中佔比較少,但文學影視作品,對此類依戀描繪的較多。


一般心理學劃分是焦慮型和迴避型,安全型。後來有繼續細分。這個類型沒見過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