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認知科學的發展,是對物質與意識更科學的研究,讓唯物主義唯心主義變得像沒有科學性的思辨玄學;人類學心理學社會學的發展可以看成對倫理型的哲學的剝離;語言學邏輯學形式科學的發展也是對哲學的一些剝離;芝諾悖論算是那時候的哲學問題,但在數學上不過是級數收斂;物理學開始於畢達哥拉斯、亞里士多德這些哲學家的研究,但被阿基米德伽利略牛頓形成了獨立的學科。

一些學科從哲學剝離出來,從很多的思辨走向比較獨立的科學,那麼哲學會剝離到什麼程度?哲學是不是更像是沒有許多知識的人更容易進行的單純的思辨?

一些學科後面填上哲學二字,是哲學更顯威力,還是哲學缺乏科學的某些東西,而變得無能?

(學哲學的不要打我)


這個問題的話題包括 哲學 物理學,說明什麼,doctor of philosophy, 所有博士都是哲學博士。Darwin, Feynman, 等光看那些「科學」著作,其實是忽略了他們的哲學與人性光輝。


這個問題坦白的說是個很微妙的問題……

因為所有的學科本身,其實都是有自己的哲學內核和理論基礎的……

廣泛來說,從某個學科開始,在後面加「哲學」兩個字,也就意味著,這是關乎該學科的哲學內核和理論基礎的哲學……

這個內容是不可能消失的,而只有「到底誰去研究和思考」的區別……

很多哲學家也認為,該學科的科學家自己,要比哲學家,有能力更好地思考這些內容……

但是問題在於——事實上該學科的科學家自己,根本不願意認真思考這些內容……

那麼,這些內容,不交給哲學家,又交給誰呢?……

哲學家並不那麼崇高,它和其他一切職業一樣,只是單純地不可或缺而已,而且,他們也恰恰是因為專業分工之後,很多專業從業者不願意和專業以外接軌,才會存在的……

這既不是威力,也不是無能,這只是分工和現實……


絕對不會,哲學是有關世界觀的科學!研究這個世界,我們還有很多無法解釋現象。或者說我們人類到目前為止還只是在邊緣,固而我們哲學應該把哲學放在科學的中心,而不是討論其是否要被取代!我們目前所接觸的哲學是缺少哲學家的哲學,我們的研究只是對既有哲學作品的解讀。而真正的哲學必須是有哲學家的哲學,我們目前的所有在哲學方面的研究都是徒勞的!


不要相信科學能解決本體論


任何科學之下都有一個前科學的領域,以數學為例,數學中的點線面123如何定義?任何一種定義都需要其他的概念,這不過是一種循環,因此,基石是不需要定義的,因此科學建立在無需定義的集合體上,這個集合體就是前科學領域,這個領域屬於哲學領域,他永遠不會被科學取代。


謝謝邀請。

本人的觀點是:

哲學核心的地方,比如邏輯、形而上學這部分,是不可能且無法被取代的。

至於其它部分,與其問會不會被其它學科取代,有被取代的趨勢,還不如說哲學在今天,可能以一種或者與多個其他學科相聯繫,以與之合作的方式來實踐哲學。

  • 哲學與科學——科學哲學(以前叫自然哲學)
  • 哲學與數學——數學哲學
  • 哲學與道德——道德哲學
  • 哲學與法——法哲學
  • 哲學與政治——政治哲學
  • 哲學與歷史——歷史哲學
  • 哲學與宗教——宗教哲學
  • 哲學與心靈——心靈哲學
  • 哲學與語言——語言哲學
  • 哲學與物理——物理學哲學
  • 哲學與藝術——藝術哲學
  • 哲學與社會——社會哲學
  • 哲學與人生——人生哲學
  • 哲學與自然——自然哲學
  • 哲學與邏輯——邏輯哲學
  • 哲學與教育——教育哲學
  • 哲學與經濟——經濟哲學
  • 哲學與管理——管理哲學
  • 哲學與心理——心理哲學
  • 哲學與生物——生物學哲學

至於題主所說

學科後面填上哲學二字,是哲學更顯威力,還是哲學缺乏科學的某些東西,而變得無能?

我的回答是:

一方面,這見證了哲學的全面性和廣泛性。另一方面,顯示了哲學的性質——反思性。這也許就是如題主說的哲學的威力(當然也可以說是一次危機),正如吉大孫正聿教授說的只有經過哲學的過濾,才會變得深刻。


只有一種學科可以替代,其實應該稱為一種技術——真正意義上的人工智慧。


謝邀,我的感觸哲學是自然科學發展過程中發現的方法論,在研究自然中發現的一種底層的研究自然規律的方法論,是研究自然科學底層的方法論,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都是一種我們怎麼看待自然的一種方法,數學是什麼,我們在感悟自然規律推導出他的基本原理關係,然後用數學的方式表達出來,是理論的應用,當每出現一個自然原理後,就誕生出一個新的數學分支,比如力學進步誕生出數學分析學科,經濟學,計算機學科等等,數學的發展是依賴於自然科學的,數學是自然科學的語言是自然科學的應用,是研究自然科學的方法工具,哲學也是一樣的,哲學分理性和感性的,理性來源於感性,唯物主義辯證法是理性方法,但是我們個體對於世界的認知理性源於感性,從個體角度講如果沒有感受到苦,你永遠不會知道甜代表的是什麼,記得當有一個敘利亞的小女孩第一次吃到糖的時候說了一句我到了天堂了嗎,我們從來不知道天堂是什麼樣的,只有可能從地獄來的人知道天堂是什麼樣的,我們沒經歷過離別之痛怎麼會感受到相聚之樂呢,感覺西方哲學偏向於應用,底層的偏向於東方哲學,東方哲學更偏向於底層的哲學原理,比如中庸之道,實際上是看清了雙方利弊,在更大的一個視角看待一個事物,他是把一個事物的雙方看成一個事來對待,並不是我們定義的中庸,哲學來源於自然科學,我的感悟在體會自然科學中一點一點的感悟到哲學的威力。


土壤我們每天都在踩,果實我們一直在吃,因為果實太豐盛,以至於我們冷落了土壤,。


謝邀。哲學有自己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哲學也形成了自己的知識體系,而且,這個體系己經很龐大。這個知識體系中的很多重要成果,從人的青少年開始,就逐漸地深入人心,或是明確具體的原則與知識,或是潛移默化地影響,對人的一生都起著重要的作用,一直指導著人的生活、生產與社會活動,沒有人能夠例外。什麼樣的其他學科能替代它?任何學科如果過於龐大,那麼,都會被分拆,合了分,分了合,那是無知地瞎折騰。如果只是換一種說法起個時髦的新名稱,那就更沒有必要了。狂躁只能是一時,不可能是歷史。在人類的歷史上,有文化的人終究不會長時間地跟著無知與瞎折騰跑。


哲學理論自成體系。雖然它可以分化出很多學科。但哲學的研究方法無窮無盡。所以哲學不會被別的學科所代替。


社會學和人類學的研究為什麼可以看成對倫理學的剝奪?煩請給出論證。

另,哲學作為研究世界的學問,自然應根據世界的變化而發展完善,這和自然科學有什麼區別,至使題主認為這是哲學的「無能」?

建議題主了解一下實驗哲學、政治哲學、法哲學等分支,親自去看看哲學是不是僅僅是一種思辨。

最後,點贊 @秦皇 ,科學主義時不時地就會冒出來,人們總是很健忘。


哲學需要退出一大片領域,即自然科學相關領域,這樣才能保持住自己的學科。


沒想到大佬們都在這呢。我把回答

認知科學的發展會不會取代哲學上對物質與意識的研究?

挪到這裡,湊個熱鬧。

越來越會的。

當年缺少系統的實驗和觀察方法,對物質與意識的研究只能淪為純思辨,純思辨達到一定的境界,也能總結出來一些邏輯規律,這就成了哲學最初的樣子。

沒有了有步驟地觀察和實驗,哲學對物質意識的研究就只能是定性的。沒有了數據、定量關係的界定,哲學中的很多概念就太可能會互相衝突,導致混亂。這是哲學的無奈。後來人們注重觀察實踐,並創造了通過實驗找定量關係的方法,純思辨就被理論+實踐所代替,澄清了很多哲學上的混亂。所以後來即使是純理論也無不是在可靠的實驗數據的基礎上得出來的。

在研究一個範圍內的事物上,哲學思辨的形式逐漸被定量實驗(要數據)、以及在實驗基礎上形成的可靠邏輯、加邏輯推導,三者結合的形式所代替。——這是個趨勢。

純思辨哲學要還想活著,就只能在現有的理論實踐之外尋找其它解決問題途徑,和提出科學之外的問題,比如,在倫理道德上人應該怎麼做,該不該發展毀滅性武器等等,給科學提供一些思路上的啟發以及科學研究的環境。再如知乎上各種腦洞,也不失是將來哲學的可能形式(狗頭 )。。

我為什麼說「越來越會的」呢?比如以前是上帝解決一切,現在是科學全面進軍,上帝被擠到了某個角落,但還在很多人心中存活。只要有問題還沒有得到科學的解決,上帝就有它存活的土壤。


如果哲學被取代了,說明在某方面你已經是全知的了。


不是哲學會不會被其它學科替代,而是哲學需要不斷地去體會,時間長了之後,新的哲學體系才會逐步的出現,你看我說的對不對?


科學理論不過是對已知現象的階段性總結。

形而上學是純的垃圾。

數學是一系列實用的工具。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