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想給題主一些傾聽、支持、和持續的關注。因為大魚知道,這是一種持續的、蔓延的痛苦。如果發現自己有創傷後應激障礙,建議尋求專業的心理支持(相關社團組織、心理諮詢師)。

創傷事件摧毀了人們得以正常生活的安全感,世間的人與事不可以再掌控,也失去關聯性和合理性。這是一種自我防禦系統的瓦解。

心理創傷的痛苦源於無力感。在受創時,受害者籠罩在無法抵抗的力量下而感到無助。如果是大自然的力量,我們成為天災(disasters),如果是人為的,我們成為暴行(atrocities)。有些暴力是很顯然的,來自「一般人類經驗之外的」,有些暴力則很隱祕,例如強暴、毆打、持續精神暴力,甚至有些暴行來自於熟悉的人或親人之間,暴行很難被發現。

創傷後應激障礙的許多癥狀,可以歸納為三個主要類別:

1、過度警覺(高喚起)

這是一種持續不斷地預期將面臨危險的感覺。有過創傷經歷的人會一直保持在一種高度警戒的狀態,就好像危險會隨時再出現一般。它讓受創個體非常容易受到驚嚇,一點小小的刺激就暴躁不安,非常驚恐,而且難以成眠。

例如一個戰場回來的老兵聽到防空警報或電視裏的戰場聲音,就會非常驚懼;一個曾經受過性侵害的女性被身邊的男性碰了一下身體就非常害怕等。

似乎創傷事件重新設定了他們的神經系統,無論早晚,都處於生理激髮狀態。

2.記憶侵擾(闖入)

就算危險早已時過境遷,受創者還是會不斷在腦中重新經歷創傷事件,宛如就發生在此時此刻。

記憶如此反覆侵襲,使他們無法回到原來的生活軌道。時間彷彿凍結在受創那一刻,並變成了變調記憶的一道符咒,隨時會闖入記憶當中。醒著的時候,這些片段在腦海中一幕幕閃現;睡覺時,則成為揮之不去的夢魘。就連一件看起來不怎麼相關的小事,也能夠勾動這些記憶,而且逼真程度一如事發當時。

更讓人困惑的是,這些記憶揮之不去,但卻很難用語言表述,也缺乏前後脈絡,而是以栩栩如生的感受和影像的形式被儲存起來。

創傷記憶往往以意向和身體感官為主,而且難以言辭描述,與幼兒的記憶很類似。精神科醫生貝塞爾·範德科爾(Bessel van der Kolk)推測,在交感神經系統受到高度激發的狀態下,語言性的記憶受到抑制,而中樞神經系統則回復到嬰幼兒時期,使用感官和圖像的形式記憶。

弗洛伊德將這種記憶侵擾現象稱為「重複性強迫衝動」,心理分析學家保羅·羅素(Paul Russel)認為,強迫性重複是一種內在企圖,想重現並掌控創傷時產生的重大挫敗感。創傷的再體驗,也許是提供給一個重新徵服它的機會,雖然大部分受創者並不主動尋找,也並不歡迎這樣的機會。

3.禁閉畏縮(迴避)

這是一種屈服放棄後的麻木反應。當一個人感到徹底地無能為力,任何形式的抗拒都已無望時,他可能會進入屈服放棄的狀態。

一位被強暴的創傷者這樣描述她這種任人宰割的狀態:當你晚上在路上開車時,是否看到有隻兔子在你發出強光的車頭前定住不動了?就像那樣,被嚇的呆住不動——你知道你要變成俎上的肉了。

另一位被強暴的創傷者說:「我叫不出來,也無法移動,我整個癱瘓了……就像一個破娃娃」。

有時在一種明知逃脫不掉的危險處境中,人有可能出現超然的冷靜狀態,此人可能感覺到事件不是發生在自己身上,她好像從自己身體以外的地方觀察這,或好像這個事件都是一場噩夢,她很快會從中醒來。進入一種我們稱之為「解離」的狀態。

很多受創者在描述之前的經歷時就像在描述別人的痛苦,自己完全感受不到這種痛苦。反而是在慢慢好轉的過程中才慢慢感覺到這種痛苦。

創傷後應激障礙的治療

在創傷事件之後,創傷患者變得更容易受到傷害,他們的自我感已經破碎,而重建的唯一方法,就是——建立與他人的聯結關係。

這是一種人在生命初期建立信任感的方式:人的安全感,或最基本的信任感,是在生命的最初階段與第一位照顧者的互動中獲得的。這種信賴感源於生命本身,並跟著一個人走完生命的旅程。在恐怖事件發生時,人們會不由自主的向來自最初安全感的人尋求安慰,一旦這樣的呼喊沒有得到響應,基本的信任感就會開始破滅。

心理治療的最初也是最重要的目標:就是重建這種基本的信任感。

來訪者應盡量找尋那些對創傷治療有經驗、有研究的諮詢師尋求幫助,求助初期盡量先對諮詢師的資質、初期感受等做一個評估,在關係足夠穩固後,再進行創傷療愈。

創傷治療往往要進行數月甚至數年,基本信賴感的嚴重瓦解,常見的羞恥感、負罪感和自卑感,想避免可能會造成創傷記憶的社交生活,所有這些困擾,都會促使受創者急於想從和家人的關係,以及諮詢關係中退縮,所以諮詢師應該明白,想進行這樣的救助治療,諮詢師本人應具有相當大程度的心理能量、專業素養、以及對患者的人本主義關切和耐心。

最早開始進行人本主義創傷救助的精神科醫生卡迪納曾經在早期治療過一位有創傷後應激障礙的二戰軍官,一年左右的治療毫無起色。但許久之後,卻收到這位軍官的感謝。卡迪納奇怪的說:「但我沒有真的幫到你什麼,我沒有把你的癥狀醫好」,這位患者卻回答:「但你真的試過了,我求助多少年了,他們連試也不試,而且根本就不在乎我。但你不一樣,你在乎」。

動動手指點個讚唄~


先搞明白概念。

然後分析論證一下,到底是什麼情景,什麼刺激源類型的應激障礙。

嚴格來說,創傷應激障礙一定是跟正常生活邏輯差異非常大,且嚴重影響生活的。否則,類似別人罵你,你也罵回去這種,只能屬於性格暴躁。算不上應激障礙。

感興趣可以看看這套跟性格有關的課程,做個參照《性格如何影響人一生的命運》

荔枝微課?

weike.fm圖標

癥狀標準:

遭受了對每個人來說都是異乎尋常的創傷性事件或處境(天災人禍)。

反覆重現創傷體驗(病理性重現),並至少有下列一項,

①不由自主地回想受打擊的經歷;

②反覆出現創傷性內容的噩夢;

③反覆發生錯覺或幻覺;

④反覆發生「觸景生情」式的精神痛苦或生理反應,如目睹死者遺物、舊地重遊、週年紀念日等情況下感到異常痛苦和產生明顯的生理反應,如心跳、出汗、面色蒼白等。

持續的警覺性增高,表現為至少下列一項,

①難以入睡或睡眠不深;

②易激惹;

③集中注意困難;

④過分的擔驚受怕。

持續的迴避,表現為至少下列兩項,

①極力不去想有關創傷性經歷事件;

②避免參加能引起痛苦回憶的活動,或不到會引起痛苦回憶的地方去;

③不願與人交往、與親人情感變得冷淡;

④興趣愛好範圍收窄,但對於創傷經歷無關的活動仍保持興趣;

⑤選擇性遺忘;

⑥對未來失去希望和信心。

嚴重標準:

社會功能嚴重受損。

病程標準:

經歷創傷性事件後發病的潛伏期從幾周到數月不等,但很少超過6個月,符合癥狀標準至少已3個月。


PCL創傷後應激障礙檢查表,百度一下很好找的


人本來就能覺得痛苦,又不是診斷。人本來就有神經和感知。自己的心不就是自己的答案嗎?


想知道痛苦的根源 全面徹底明白了知身心 可參考個人文章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