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從朱溫就開始,五代就開始削弱外藩、加強中央集權,然而這既不可能一蹴而就,因而也就脫離不了他們這些軍閥自身的侷限性。

五代十國可以說無不起於藩鎮,不得不倚仗麾下的驕兵悍將纔可成事。他們自己名為天子,實則只是強大一些的藩鎮,既沒有百姓(豪強)擁戴,也沒有諸侯(藩鎮)歸心,即使招募新軍,也會很快在大環境下同化成晚唐五代那些認錢不認人的驕兵。因而,他們常年以大量錢財收買軍隊、藩鎮,卻得不到廣泛的忠誠。

因此,這些人有的起於農民軍、有的本是異族僱傭軍、有的勾結外敵當起了兒皇帝,雖然有心治國,卻遲遲找不到正確的道路。

這條道路是什麼呢?就是要撥亂反正,把唐末五代的「下克上」傳統捋回來,重新確立中央權威,讓社會意識形態回到上下有序、尊卑有別,即儒家講的「禮」。這是成就治世必要條件——即合理的秩序。

既然要講秩序、講禮,就不能是我無論幹什麼事一旦不順心了就要用暴力硬上。比如軍閥作亂、藩鎮失控了,固然要出兵剿滅。但如果你不去掐滅了主客觀兩方面的根源,總是憑兵力蠻幹,則必然是殺了一批又來一批,會有無窮無盡的軍閥、軍頭不斷冒出來。

這不是說,軍閥軍頭會像韭菜一樣無限生長,而是,由於梁唐晉漢四代本身就是大號的軍閥,即使外部平安,他們內部也免不了誕生新的軍閥。總不可能把自己人人也都殺光吧?

那麼,要存活更久,就要把自身從軍閥改造為中央政府。

客觀上,必須控制這些軍閥、軍頭賴以起事的根基——財權。這是因為錢財就是組建私人團隊、收買軍隊甚至獲取人民支持的基礎。一旦財政之柄不歸中央政府所有,人才、資源自然會向持有這一權柄的人流動,而再怎麼英明睿智的人,也無法保證他本人及其後繼者永遠符合大部分人的利益,利益不均則人人爭相攀附,攀附不上則人人結黨爭鬥。因此,財政入於私門,是禍患之始、動亂之階。天下之財應入公門而非私門,甚至不能入天子私庫,更別說藩鎮了。這與法家利出一孔的道理也是相符的。

主觀上,必須遏制這些軍閥、軍頭假以裹挾兵眾的思想基礎——天子兵強馬壯者為之。兵強馬壯不是充分條件,而只是必要條件之一,必須是有德者居之。也就是說,要樹立一種,德行大於實力、秩序大於暴力的社會意識。哪怕這個社會意識起初只是刻意營造的,是虛無縹緲的,但也比沒有強。因為,亂世之中,社會意識必趨於求和平、求安定,趙匡胤只要不自己作死,就自然可以憑藉天子名分收穫部分支持。

而要完成這兩方面的制度和意識重構,就不能依靠軍人,而要依靠文臣。這就要在五代舊官僚之外另建一套新的官僚系統。因此,趙匡胤及其後繼者,做了這麼幾件事(柴榮的貢獻也非常大):

首先,將中央禁軍完全收歸天子麾下,不再另設專門指揮使,確保中央有能力(穩定地)鎮壓四方,並逐步消滅各路割據勢力。

其次,發展並完善科舉制度,並不斷擴大科舉取士規模,為官僚系統注入新鮮血液。為這個武夫政權提供相對可靠的治國班底。

第三,加強對地方財政、軍務、政務的掌控力度,並派遣中央官員監督。這些官員也由新興官僚擔任,防止其與軍閥內外勾結。

第四,趙匡胤本人堅持高度節儉的「賢德姿態」,為自己的篡位營造有德者居之的輿論基礎。

第五,通過新的文官系統營造自身正統性,即在意識形態上逐步扭轉晚唐以來驕兵悍將予取予求的不利環境,重建中央權威。

即通過統一戰爭、修德理政,塑造中央正統;通過正統塑造、人才選拔,營造中央權威;通過營造權威、官僚重建,加強中央集權。等到中央集正統、權威、事權於一體,自然再無人能挑戰這一新的社會體繫了。

這本質上是一個軍事、政治、文化三管齊下的深刻變革,雖然趙宋在這個過程中也有不少令人窒息的騷操作,但得益於新興文官系統穩定的人才供給,確保了趙宋政權自身的穩定性。加上柴榮、趙匡胤建立的強大中央軍,終於使趙宋打破了五代短命魔咒。

現在有些人一說趙宋,就是欺負孤兒寡母得來的天下,殊不知欺負孤兒寡母、裏通外賊、趁火打劫的不少,卻只有趙宋國祚綿長,自有它可借鑒的地方。

另外說到300年這事,私以為正常情況下趙宋能混個250年就不錯了,後面那幾十年,可能是在殘暴外敵的壓力下,促使民族意識萌髮帶來的紅利。因為要抗擊外敵,人民反而放下了階級矛盾轉而更願意為國徵戰,朝廷給點空頭支票就有大批壯士仁人拋頭顱灑熱血,反倒間接給趙宋續命一波。所以,個人看來,趙宋因為自身制度缺陷、黨爭熾烈以及皇權失控。本來也不會得享300年高壽。


簡單的說,你餓了一晚上,餓壞了,喫了一個兩個饅頭,三個四個也意猶未盡,喫了第六個飽了,你不能說,前五個饅頭毫無意義。


唐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唐朝滅亡有諸多原因,最大的一個因素就是地方坐大藩鎮割據,於是中央在軍事、經濟實力上無法與地方相抗衡。

從朱溫篡唐建立後梁,這些皇帝們就已經看到了藩鎮割據的壞處,所以五代十國的混亂,實際上是一個藩鎮洗牌的不斷戰爭的過程,然後用了前後幾十年,戰亂不斷,大的割據軍閥頭目不斷被消滅,地方的權力也不斷被限制,然後到了北宋,一切也就順理成章了。

可以說趙匡胤是站在此前數代皇帝不斷努力的成果之上,不斷地削弱地方實權派、當朝實權將領的實力,即便如此,趙匡胤也不能確定,自己的宋,能否更加長久。

所以在趙匡胤去世後,選擇由趙匡義繼位,兄終弟及,我個人認為未必是史書疑點「燭影斧聲」,而是趙大也不能確定,地方是否會產生新的軍閥,進而推翻趙家的統治。

但趙匡胤至少做到了一點,他大大地限制了軍事將領的實權,將中央對軍隊的控制提高,而且五十多年的亂世,趙大的表現也讓天下人有了初步的共識:那就是天下也到了該統一的時候了。


這個問題簡單,我們來看看前面幾位:

朱溫,被親子朱友珪弒殺,朱友珪和弟弟朱友貞把後梁折騰亡了;

李存勖,被弟弟李嗣源搞死,李嗣源幾個兒子鬥得不亦樂乎,讓石敬瑭揀了個漏;

石敬瑭,侄子石重貴人品倒是不錯,可惜能力不足被契丹滅了;

劉知遠,劉承祐不爭氣,逼反了郭威;

郭威,乾脆就沒兒子……

所以,繼承人培養問題是多麼重要

如果朱溫能把兒子培養成李存勖,李存勖能把兒子培養成石敬瑭,石敬瑭能把兒子培養成劉知遠,劉知遠能把兒子培養成郭威,郭威或者柴榮再生一個趙匡胤那樣的兒子……傳上幾百年都沒問題。

趙光義再什麼無能混蛋,畢竟比朱友珪、李嗣源的幾個兒子、石重貴、劉承祐還是要強得太多了。

那前面幾位為什麼都沒有靠譜的繼承人呢?也許是「胡虜無百年之運」,也許是少數民族對繼承人教育問題做得不夠好——總之努力和運氣的因素都有吧。

***看有其他回答說「杯酒釋兵權」的,釋兵權確實可以使王朝更穩固些,不過釋出來的兵權也要繼承人能接得住纔行啊。換李煜來接趙匡胤的位置,只怕宋朝也活不過二十年。


因為杯酒釋兵權!

你真以為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就是為了讓自己睡覺安穩些?

唐末最大問題是什麼,節度使成為地方軍閥,導致的軍閥林立。

當然這其實是社會根源制度的表面表象,但是也是根本問題。

槍杆子裏出政權,趙匡胤也是看出來了。

所以集中兵權是關鍵。

其實也是封建皇權制度進一步中央集權的表現。

所以,

在古代,起碼宋朝以後,領軍額武將是很怕皇帝請喝酒的,

因為,喝完酒,估計兵權就沒了。

即便皇帝不說什麼,

自己也要領會皇帝的意思啊。

來兄弟,滿飲此杯。

書食在宋朝:舌尖上的大宋京東¥ 144.00去購買?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