瀉藥

眾生相吧。就像開地圖炮一樣,概括性的描述一個年代裡的人難免偏頗,尤其是在這麼一個多元化歷史空前,寬鬆自由超過任何歷史時代的年代。最大的寬容誕生了最難以用統一性語言描述的一代人。美國有垮掉的一代,我們曾經也有紅旗下的蛋,可我們95後這一代呢?

先碼著,舍友打王者有點吵,一會去圖書館找個地方接著寫

—————————————————————————————

玩知乎時間不長,還是第一次被邀,有點小雞凍⊙?⊙好了言歸正傳,基本由於政策原因,我們95後絕大部分人是獨生子女,毫無顧忌的在幼年享受著父母或充裕或貧瘠的資源,獨立的意識較西方同齡人而言覺醒的相對晚一些。獨立意識一旦覺醒便十分渴望獨立卻又缺乏經濟基礎和生活經驗而不得不繼續利用父輩資源。

如前面所說,我們的父輩如果用一種顏色來概括是軍綠色的話,我們這一代人沒有什麼顏色可以形容。我們的特點就是獨特。另外從外在環境來看,生活方式的變化速度太快,在任何行業都有在第二天突然失業可能的當下,任何變革基本都在給這一趨勢加速,諸如3D列印和移動支付,加快生活節奏的變革也在加快我們這代人的生活節奏,透支著我們的耐性。普遍的,95後群體的生活節奏快,咖啡比茶受寵,基本不喜歡等待,對等待沒有耐心。

社會責任感和個人意識空前。這裡的社會責任感不同於父輩爺爺輩們投身建設社會主義建設的社會責任感,更多的是作為社會一份子,作為公民的意識。幾乎每個人的手機里都有一張自己的自拍照,將自我隱藏起來變得很另類,極易產生優越感和自卑,十分關注自我形象。

很多人因為年齡原因還未嘗愛情滋味,不過都有著一套自己的愛情觀和對異性的憧憬。社會整體對性話題有了寬容和理解,不再像以前那樣禁忌,因此性意識也覺醒較早。

在起跑線上已經開始分化,父輩經濟狀況參差不齊,好一些的讓95後得到優良教育,差一些的甩給農村老人來帶自己打工養家,而孩子在放任自由之下,更多的沉溺在快手等平台之下,社會階級流動變少變難,當然中產階級家庭有上浮下浮的可能,但絕對貧窮和絕對富裕群體的差距會在95後身上保持甚至越來越大。

先寫這些吧,因為開頭也說了,要概括這代人整體統一的特點那真的很難,暫時只想到這些,等以後想到一些點會回來補充

說是在寫95後,其實更多的實在寫我自己以及身邊同齡人的群像。我生活在一個西安這個二線城市,很少離開,對西安以外的同齡人接觸很少所以所描述的難免有偏頗和不妥,地區差異讓觀念和人的性格以及生活方式都有了不同,望指正。
說白了就是一畢業房價貴上天,父輩如果有多套房就不用愁,要是沒多餘的房子會更辛苦,更有種生不逢時的感覺。至於童年生活也是90-94帶著95後玩的,有的也有80後尾巴帶著玩的,因此沒必要搞分裂,顯得不團結,當然具體到每個人身上差異就大了。

謝謝邀請。

97年的,以自己為例。師範在讀大三。

首先是迷茫吧。

明年將面臨大四很快要畢業,是考研還是要直接當老師?考研回老家還是去男朋友所在的城市?是去北上廣闖闖看看還是直接入巴蜀之地?雖然說少不入川老不入蜀!對待自己的人生未來前途要怎麼樣走下去呢?不知道,的確不不知道。但是我記得《活法》中說到,我們在人生中旅途中走一遭是為了讓我們的靈魂比我們剛出生時更加的完整,這或許就是人生的意義吧!所以希望自己多多去經歷,然後再去選擇,我希望自己不會有遺憾。最近發現自己越加成熟,雖然我是女生,但是我深知自己肩上的擔子,不能事事再依靠父母了,我已經長大了,我是大姑娘了要自己去面對未來的所有。

其次是有滿腔熱情。

其實我認為不存在那種95後把80後拍在沙灘上這種說法。每一代的青春都不容易,我們的父母是70後,他們年少時也和我們一樣對未來的人生充滿希望。因為年輕是最大的資本,所以年輕的時候更加敢於做事。我們這一代人真的是熱情滿滿,每一代都是有抱負的一代,因此才會有中國的今天。95後也同樣,現在90後有很多都已經在工作了,為祖國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因為年輕,敢去做自己。因為年輕,敢於面對世俗的眼光。因為年輕,更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豪氣。

最後是有些無力感。

因為覺得自己年輕,沒有財富,沒有能力去改變那些自己覺得很鄙夷的社會上的一些事。因為閱歷不夠豐富,所以可能會漸漸發現社會的殘酷,這種被撕裂的感覺很不爽。因為年輕,有些承諾害怕自己配不上去擁有那些美好事物。害怕自己會墮落,內心不願讓社會的大染缸把自己染色了,但是又害怕處在孤立無援的狀態,這樣的一種矛盾心裡。知道自己不完美,所以會鞭策自己更加的努力去面對現實,讓自己漸漸成長,成為自己的大樹,站在一年四季的陽光下。

最後的最後,謝謝自己出生在這樣的和平的中國,我知道這背後有很多人為此付出著巨大的代價。謝謝那些可愛的人兒。很幸運自己出生在這樣一個時代,祖國在發展,在任何工作崗位上都可以發光發熱,未來的人生要努力過,未來的道路在等我,我知道自己有很多很多要學習的,要步履不停,一直一直。感謝閱讀,晚安!

90後是社會資源較為弱勢卻又錯過了數次變革的一代。

90後所處的成長環境是互聯網引導消費習慣變革的一代,維持體面生活的成本比起前人要高很多。十年前的年輕群體交流方式主要還是當面和PC端聊天,獲取信息還沒有像如今一樣簡單。那時候沒有人手一個的淘寶,美團和各種植入移動支付的APP。將現金和銀行轉賬作為付款的主要途徑,比起數秒內即可完成的移動支付對用戶謹慎程度要求更高。

試想從銀行中取出數十張百元紙幣,遞交給商城的收銀員的心理壓力,相較於支付寶轉賬要高出很多吧。消費模式的升級造成了,90後為了迎合環境變化不得不付出更多代價來維持社交和生活。和消費習慣的變革相比,90後人群的收入並沒有大幅度增長。互聯網帶來的紅利,大部分由80後主導的企業所瓜分了,而90後畢業所面臨的是一個逐漸成熟的市場。剛剛走上職場憧憬互聯網的年輕畢業生,所要面臨的是日趨謹慎的資本市場,飽和的新媒體行業和體制嚴謹的大企業。比起高昂的房租生活消費,90後的初始收入越來越顯得微不足道了。

大部分90後群體剛畢業不久或仍在讀大學,所面臨的卻是「穩定」的高房價。杭州的大學畢業生普遍能拿到的月收入是3000,實際到手也許還不到這個數。而普通的租房,價格卻在1500以上。很難想像一天50元如何能在准一線城市生活,更別提社交和娛樂生活了。80後趕上了房價暴漲的年月,但正是因為如此不少狠心買房的人現在已經坐享巨大升值了。高昂的月供,讓尚處職場初期的90望而卻步,由此造成了「蝸居」這一年輕人無奈的縮影。大學生如今連就業都無法保障,進入職場後的發展也不容樂觀,面對的卻是高不可攀的「新家」。

被互聯網的碎片化信息拉離了現實,90後也是孤獨的一代。如今地鐵和公交站隨處可見的是低頭族,和朋友走在一起卻各自懷揣手機「聊天」。知乎所匯聚了各行業深度用戶,今日頭條等發布新聞八卦,新浪微博則傳播的娛樂資訊。90後獲取信息的日益過載,把我們拉離了現實生活。一刷手機,看到的有社會真實的也有虛偽繁榮的兩面。我們可以看到富二代們朱門酒肉臭,也可以看到被不公平對待窮人的「路有凍死骨」。網路是消遣娛樂,心靈雞湯,也是一面鏡子:對照著這天堂地獄般的社會。也許90後是在逃避,所能做的比起前人的迎浪而上,更好的選擇是在網路中聊以自慰吧。

職業發展中很大一部分劣勢來自於學歷的貶值,以及執業資質的競爭升級。以我父親創立的會計師事務所為例,最基層的助理會計晉陞中級經理需要CPA,即註冊會計師證。2015年報考人數達到了78萬,而最近數年的通過率則在10-13%徘徊。意味著大部分90後,連執業資格都很難獲得,只能在基層勉強的維持生計。相較於職場,校園的氛圍則過於輕鬆了:大學教育的普遍,讓它褪去了原有的儀式感。四年的課程,普遍缺失了職場教育的部分,讓剛畢業的90後難以適從。正因為如此,企業普遍更傾向於招募2-3年工作經驗的人而不是剛入場的菜鳥,讓新鮮人們陷入惡性循環。

我們能看到社會最真實的一面,卻鮮有外部條件進行抗爭,也許舒服一代的印象只存在於「朋友圈」罷。
96年,我覺得我們應該都有一股不服輸的精神,什麼都想做,雖然外人看我們天不怕地不怕,但是我們真的很擔心,擔心家人是否安好,擔心朋友是否在身邊,擔心工作是否順利,擔心自己是否有能力改變這一切,我是個女生,我今年大學畢業,工作著還想考研,因為我總想給自己更好的,給家人更好的,需要一直不斷的努力啊,我們只要做自己就好,每天把自己充實起來,自己變得優秀,什麼都無所謂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