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00後包含的人實在太多了

有的人現在還在為填飽肚子發愁

有的考上了985,211,有的出國留學

有的在小工廠流水線領著2000塊錢工資

有的家裡趁好幾個億天天吃喝玩樂嫖娼賭博

有的紋龍畫虎吹牛逼打仗混社會

有點為了高考奮戰拼搏

有的還在小學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有的抗戰在疫情最前線

我們朝氣蓬勃,每天接受網路帶來信息的便捷

我們也絕望,想像中的生活即使奮鬥終生也無法得到


我父親說過:他小時候的夢想就是天天吃飽,頓頓有肉

他的夢想實現了,我們的呢?


宅家裡。

偶爾自己做個早餐。

上網課。

寫作業。

肝圖。

每天健康打卡。

每周青年大學習。

打遊戲。

打遊戲。

打遊戲。

刷知乎。

回答這樣的無聊問題。

偶爾看看老電影。

吃與我無瓜的瓜。

混吃等死。

混吃等死。

混吃等死。


01年人,去年高考。

這個世界是由一代又一代人構成的,到了00後的這一代還是和前輩一樣的。

怎麼說呢?總體就是00後的存在領域和前人是相似的。

有混的差的,有混的好的。(說的這只是在生活水平上的相對而言的好壞)

就拿我身邊的人來說吧。

有一路跳級,讀大學讀博士的,也有18歲就回家結婚當爹當媽的;

有鬥志高考進入985 211的,也有畢業後就去南下打工的;

有那種學習特別努力認真的,也有那種懶懶散散得過且過的。

我知道這些都是和80後,90後差不多的生活狀態。

天才、庸才、普通人都還存在。各行各業依舊不缺人才。

世界一代又一代的發展,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科技不斷進化。00後的狀態也與前人有些不同。

個人認為,影響00後最深的一個因素就是互聯網的發展。

而互聯網的發展最能直接影響00後的有三點短視頻(直播)、追星和打遊戲

先說說短視頻(直播)

在快節奏、快消費的今天,短視頻逐漸成為快文化的一種形式。它填補了人們的碎片化時間,助長了人們浮躁的心氣,讓人們越來越無法靜下心來去讀那些看起來就很厚重的書。

00後甚至10後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

我的文化水平不高,沒辦法從各個方面去分析它的利弊,也做不到從各個層次去分析它對00後的影響。我就從我生活中接觸到的一些現象來簡單說說吧。

你們都不知道,當我過年回到老家時,看到我兩三歲的小侄女都知道問家長要手機刷視頻時;

在家看到我07年出生的妹妹在拍視頻發抖音,還一天天的計較著她有多少粉絲收到了多少點贊;

還有,聽到朋友閑聊八卦說同校的xx輟學去做了美妝博主,xx在直播賣貨。

我的內心有多麼的震驚,原來00後甚至於10後都這麼早的接觸到了這種快文化。而我因為前幾年在上高中,所以接觸這一類的文化算是比較晚的。知道這些的時候,我感覺現在的互聯網真的滲透到了00後。低齡化的網民日趨增長。

當然,我沒有資格去評判這種文化。短視頻是時代發展的產物,是互聯網進步的標誌。

但我不得不說,短視頻(直播)的出現會帶來一個新興的行業,而這個新興行業大多是90後和00後在運轉,對00後的影響頗深。

可能以後孩子們的理想職業不再只有當老師、當醫生,還會添上想當主播、想當網紅。

希望我剛剛所說的只是假設不會成真。畢竟怎麼說,短視頻只是現代社會在富足生活之外的一種娛樂方式,它並不能支撐中國的經濟體系。

再來聊聊追星

經常逛知乎的應該能看到知乎熱榜上已經對這個問題有了很深的解析了,我就不班門弄斧,簡單說兩句算了。

近期最引人注意的追星案例應該就是以XZ為中心的一系列事件。(對於XZ及其粉絲,我也不捧不踩。作為路人我真心的想說一句,你們事兒好多呀,天天熱搜上見,吃瓜吃得我好撐啊。)

這一系列事件的詳情自己逛知乎看吧。在分析這個事件的時候,很多人都點出了目前出現了很多低齡化粉絲。

而這些粉絲主要由00後構成。她們的三觀尚未完全建立,她們愛的簡單,恨的也簡單。她們不管不顧的去保護自己認為對的事,對的人。她們背叛了全世界也要守護那個人。

我看到很多人說,她們因為這次的事情成為了死忠粉,她們要和哥哥共同戰鬥到底。

我也沒有辦法去評價這種想法。少女心嘛,人都有。十幾歲的女孩子正處於喜歡幻想的年齡,她們都渴望能夠和自己認為對的人談一場轟轟烈烈背叛全世界的戀愛。

只是有時候想想會替她們感到悲哀。

她們轟轟烈烈的去守護他,惹出事兒了。又是與偶像無關了,粉絲行為不上升藝人。全網都在批評低齡化、不懂事的粉絲。有人會對她們流露出一絲心疼嗎?

算了,不多說了。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有人甘之如飴,我也沒辦法。我只想建議,藝人團隊也能學學粉絲管理。

追星群體的存在也是互聯網發展到現在的必然,而00後90後也依然是其中的主力軍。

我認為偶像之所以存在,是因為你會被他身上的某一種特性所吸引,你會因為他而想要變得更好。這才是偶像存在的意義。

打遊戲

這個我是一點兒也不懂,只是覺得現在網吧越開越多,遊戲的種類與款式也越來越多。低齡化的兒童也加入了遊戲大軍。

總結一下,我發現我說的改變好像大多是娛樂方面的。

學習教育方面的,還有我想聊一下00後的戀愛觀。下次再聊吧,碼了兩個小時字我有點兒累。

我想了想,還是決定填一下這個打遊戲的坑。

主要聊兩個方面,網路遊戲和電子競技

首先我們要知道這兩個是不等同的。網路遊戲是娛樂遊戲,電子競技屬於體育運動項目。

(1)先聊聊網路遊戲

我們玩各種網路遊戲和手機遊戲是為了什麼?為什麼想要去玩?答案很簡單。我開心,我樂意,我就想去玩。當然如果長輩這樣問我們的時候,我們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啞口無言的。但我們是同齡人,我懂。

時代發展至今,玩網遊成為很多人閑暇時刻的日常。我不認為這有什麼不對。我也不認為取悅自己有什麼讓人難以啟齒的。千金難買我樂意,天天開心不可惜。

我也並不是鼓勵大家天天都去玩網遊。首先玩網遊的目的是取悅自己,其次人生怎麼可能有那麼多時間讓你取悅自己?至少眼前生活里的苟且你要先搞定吧。

玩網遊可以是一種娛樂、一種休息、一種解壓方式,但它不能是你生活的全部。

很多人沉迷網遊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逃避現實。現實太過殘酷,而遊戲中的生活滿足了他們的想像。他們在遊戲中獲得了現實中獲得不了的成就感,這種成就感吸引著他們,沉溺在了虛擬遊戲。

這個情況,我們能怎麼辦呢。醒醒吧孩子,該面對的還是要面對,讓你們又愛又恨的生活還在等你們去經歷。個人認為,這一類人以80後和90後為主,畢竟00後大多都還沒有遭到社會的毒打。

我知道有不少玩網遊的人也想過靠這個去吃飯,也就是伴隨互聯網而生的一種新興行業——電子競技。

(2)接下來就聊聊電子競技

電子競技是電子遊戲比賽中達到競技層面的體育項目。2003年,國家體育總部將電子競技列為第99個正式體育競賽項目。(這百度上有,我不多說)

直到今天,還有很多人對電子競技這個行業存在偏見。他們還是對這個行業了解太少,只看到了表面上所謂的每天玩遊戲。同理可得,也有很多人因為「每天玩遊戲這麼輕鬆」而奮不顧身地想要進入這個行業。

據我淺顯的了解,電子競技之所以能被列為體育項目,是因為它同樣具有體育的本質特性——對抗。它與其他體育項目不同的是方式和手段,也只是方式和手段。

電子競技同樣需要大量的訓練,不斷重複的訓練(大概一天10~16個小時)以及團隊合作和訓練後的復盤。電子競技這一行業並不輕鬆,它不是體力運動,而是腦力運動。再說,你們覺得是體力好和腦子好哪個掙錢多?

另外,我奉勸那些為玩遊戲而投入電子競技行業的不要盲目的去為遊戲而獻身,當你簽了「賣身契」之後你想走就走不了了。

從事電子競技還需要天賦。如果你的思維足夠靈活,但手速太慢的話還是不行。當你的手速跟不上你腦子的時候,這就是一個缺陷。而且不要盲目自信,你的那點水平打職業的人面前根本不夠看。

總之,沒有足夠的熱愛,不要輕易去嘗試這個行業。

我有去查閱資料,了解中國網遊和電子競技的發展史。

  • 1999年7月,UO-《網路創世紀》進入中國,作為國內出現了第一款圖形MUD。(MUD我也不太理解,百度放這)

  • 2000年,又有兩款遊戲陸續上線,這一年被稱為中國網遊元年。
  • 2003年,電子競技成為正式體育項目後,引來了第一次面向大眾的展望展會機會。
  • 2005年,人皇Sky李曉峰拿下了中國第一個WCG單人冠軍,可以說是中國電子競技第一人。
  • 2006年至今,各類大型網路遊戲層出不窮,陸續上線。電子競技啟蒙,不斷發展。

網路遊戲和電子競技發展至今,它們應該得到認可。但是不要沉迷呀,不要沉迷呀

我順著這個思路,了解了一下互聯網在中國的發展史。(百度剽來的,可直接看結論)

  • 1989年,中國開始建設互聯網。
  • 1994年,中國經過一系列的努力,終於獲准加入互聯網。
  • 2000年, 中國三大門戶網站搜狐、新浪、網易在美國納斯達克掛牌上市。
  • 2001 年,下一代互聯網地區試驗網在北京建成驗收。
  • 2002年, 第二季度,搜狐率先宣布盈利,宣布互聯網的春天已經來臨。
  • 2003年, 下一代互聯網示範工程CNGI 項目開始實施。

其實總結來看,00後並不是第一代互聯網的接觸者。

從時間上看,零幾年,互聯網萌芽。當時的第一代網民大多是70後和80後甚至於90後,而00後還小,還不懂。再加上當時互聯網的普及度不高,00後從出生到兒童時期對互聯網的接觸並不多。

從年齡上看,互聯網逐漸建成是在10年之後,10後的小孩兒成為了年齡上最先接觸互聯網的人。這個時候互聯網的普及度已經很高了。尤其是現在,家家戶戶都有Wifi。現在兩三歲的小孩兒都知道刷視頻,六七歲的小孩都會打網遊。而00後在他們這個年齡應該都還在玩泥巴過家家。

所以說,00後並不是最先接觸互聯網的一代,也不是被互聯網影響最深的一代。

00後反而像在是陪著互聯網不斷成長。00後出生時,互聯網在中國萌芽了。00後長大成人了,互聯網也即將進入5G時代。

可能00後的存在也是對中國互聯網發展的一種見證。希望00後這一代的發展會比互聯網的發展還要旺盛。

沒填的坑,下次再說。有空再聊,這一次先到這。


00年,目前在北京某大學讀漢語言文學。總覺得是被時代裹挾著走,人更容易迷失,找不到方向。身邊大多數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大學填的志願,又有多少是自己發自內心喜歡與嚮往的呢?

貼一篇十八歲時寫的文吧,文筆稚嫩地方太多,貽笑大方了,但大概能代表當時的心境,也作為眾多00後中一個個體的參考。共勉之。


虛妄十八

有時候,我認為自己永遠不會來到十八歲,一旦寫下這句話,它對我而言,就如同永恆的讖語。

十八歲那天晚上,我在本子上鄭重地寫下:我未來的生活,一定要和文學有關,如果不成,無論繞多少彎路,我也要走迴文學上面。

十八歲那天晚上,我鼓足勇氣,趁著課間邀暗戀已久的女生去操場散步,但她沒有如約而至,我痴等十分鐘之久,直到上課鈴準確打響,掐滅了我最後的念想。我安慰自己,追求一個永遠追不到的女生是一件很酷的事。十八歲,本就應該是一個求而不得的年紀。

十八歲的狀態,恰如《心靈捕手》中講的那樣:

「你只是個孩子,你根本不曉得你在說什麼。問你藝術,你可能會提出藝術書籍中的粗淺論調,有關米開朗基羅,你知道很多,他的滿腔政治熱情,他與教皇相交莫逆,和他的耽於性愛,你對他很清楚吧?但你知道西斯汀教堂的氣味嗎?你沒試過站在那兒,昂首眺望天花板上的名畫吧?你肯定未見過吧?如果我問關於女人的事,你大可以向我如數家珍,你可能上過幾次床,但你沒法說出在女人身旁醒來時,那份內心真正的喜悅。你年輕彪悍,我如果和你談論戰爭,你大可以會向我大拋莎士比亞,背誦』共赴戰場,親愛的朋友』,但你從未親臨戰陣,未試過把摯友的頭擁入懷裡,看著他吸著最後一口氣,凝望著你,向你求助。我問你何為愛情,你可能會吟風弄月,但你未試過全情投入真心傾倒。」

十八歲概括不完,但總有一些欲說未說的念想,盤桓在我的胸腔里,裹挾我發出幾分聲響來。

我渴望真誠地記錄下這十八年來與文學的關係,我的自我完善,我的困惑,我的掙扎及我永無止境的淺薄。

喬治·奧威爾在《我為什麼要寫作》中坦言:「大約在我很小,也許是五六歲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我在長大以後要當一個作家。在大約十七歲到二十四歲之間,我曾經想放棄這個念頭,但是我心裡很明白,我這麼做有違我的天性,或遲或早,我會安下心來寫作的。」

我沒有喬治·奧威爾這樣的稟賦,我對於文學和寫作的認知,是一點一點逐步構建的。

最初與文學產生交集的記憶,是小時候父親為我買的《唐詩三百首》,還能依稀記得他在扉頁上給我寫著: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常聽父母講,自己小時候能背許多古詩句,但我腦中早就全無印象,想必不過是些不明就裡的胡亂背誦罷了。

長大一些了,父母忙於工作,沒法照顧我,有很長一段時間我都寄宿在老師家中,老師是知識分子,自然深知閱讀的重要性,我床頭的書柜上擺滿了兒童讀物,每晚睡前我都會讀上半個多小時的書,看書的習慣大概也是那時候養成的吧。

當時看的書中,印象最深的是安娜· 塞維爾的兒童小說《黑駿馬》,書中講的故事很迷人,那時的我是以一種最簡單,最純粹,最幼稚的方式去對待文學的,時至今日我仍對這種幼稚艷羨不已。

小學三年級的時候搬了新家,重新住回了父母身邊。

同是父親,一次帶我去書店買書,在我茫然地注視下,給我買了彩圖注音版的四大名著。

當晚,父親來到我的房間,從書架上取下剛買的《水滸傳》,從第一頁開始,隨我一起逐字逐句閱讀。原先對這些書缺乏興趣的我,開始被書中的內容吸引,於是一本接著一本,竟也慢慢讀完了四大名著。

我模糊地意識到,名著向來不是供學者研究而積滿塵垢的遺著,而是當今世界上潛在的最偉大的文明力量。

上了初中,我開始有了寫作的觀念和意識,放學回家不寫作業,喜歡弄些故作憮然之態的虛文濫調,看的最多的是郭敬明韓寒之流。那時候的文學,是盲目的,是混亂的,是自以為是的文學,而非真正的文學。

直到高中,我才接觸到了文學史,文學理論,嶄新的大門。那些結結巴巴的文學碎片,漸漸拼湊出一張完整的文學版圖。

我無需隱晦地承認,自己幾乎所有的文學啟蒙,都是木心先生的《文學回憶錄》給的,雖然這並非一本純粹意義上的文學史,它更多摻雜了作家的一些個人經驗與主觀情感,但我的精神一下子被這厚厚的兩冊書所佔據,我對它們飽食饜足,一面驚嘆於書中饒富深意又極有韻味的觀點,一面羞愧於自己的褊狹與無知。

高中的生活很規律,同時也讓我與生活的關係充滿了緊張。我隱隱會有一種受困感,我不知道這是出於一個個體,一個局外人對現實的不滿,還是別的什麼。而文學,音樂,都像是對生活的某種補償。我會在那些午休時刻, 翻出《1984》或是《追憶似水年華》,讀上十幾頁,也會在夜晚,偷偷戴上耳機,聽憑許知遠的單讀音頻把我帶向別處,聽著Bob Dylan 和Leonard Cohen煙熏般的嗓音漸漸沒入黑暗。它們是我生活中最為安寧的部分,有點像堵了很久的鼻塞突然通暢帶來的自由感。

我曾困惑,文學對自己而言究竟有何意義,以及,如果意識到自己沒有足夠的天才,該怎樣面對那種想成為偉大的慾望。

我苦苦思考自己與文學的關係,我自知平庸,談不上才華橫溢,站不到文學前面,改變不了它。而對文學的迷戀也不屬於宗教式的信仰,自然成為不了它的信徒。最終,我想,自己是文學心甘情願的僕人。

我太愛文學了,同老舍說的那般,這個愛是「要說而說不出的」。好比一個人得了寶物,他必得把這寶物藏匿家中,諱莫如深,從不示人,但倘若誰詆毀他這件寶物,說這寶物不具美感,過時落伍,而又取笑他這般敝帚自珍,他定會垂淚滿襟,而後與其拚命。

但同時我也無奈地知道,現在實在算不得是一個文學最好的時代,新媒體下的信息爆炸,社交娛樂遠比文學能帶給人們更多刺激與快感。生活這麼忙碌,文學本身的乾癟性只會讓人變得辛苦。毫無疑問,我們註定是無名的一代,平庸的一代,缺乏創造力的一代 ,想來真是令人感傷啊。

我經常自嘲,像我這等不自量力的,文學養活不了的青年,卻費盡心思想去養活文學,實在是滑天下之大稽。

所以當我讀到雷蒙德·卡佛的時候,讀到他灰暗的話語,「我所理解的作家不是那種禮拜六會呆在洗衣店的人,不是那種睡醒後時時刻刻要為自己孩子操心的人」時會不由微微一顫。每個人都會熱愛文學,並感受其中痛苦。

對未來沒有太多的想像,說不定哪天,我失望了,就學木心,僱人挑書,走上莫干山,換作凄清、孤獨、單調的生活,關起門讀書寫書。桌上貼著字條,是福樓拜的話:「藝術廣大已極,足以佔有一個人。」

不過這些,都可能只是我無謂的臆想。

這是我十八歲寫的東西,希望等到我八十歲的時候,回首往事,仍能心無悔恨地大聲念出《聖經·新約·提摩太後書》中的話:「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完了,應行的路我已行盡了,當守的道我守住了。從此以後自有公義的冠冕為我留存。」


題外話,好像引向一個悲觀的境地了,但我仍然是滿懷希望的,新一代的青年人,生活環境比任何時候都要好,父輩們都會說,我們趕上了一個好的時代。

不錯,我們感受到的時代是一個大國崛起的時代,03年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08年的北京奧運會,12年莫言的諾貝爾文學獎,以及15年屠呦呦的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到17年港珠澳大橋。

衷心希望祖國越來越好,人民安居樂業,大家都有光明的未來。


我最近看到一個觀點,可能不一定準確,是說90後從大學進入社會時,非常容易感到失落與悵惘,因為現實和他們的想像差別非常大。

說實話,我感覺我可以接受這一點,因為作為一個零零後,說實話,我們接收信息的渠道要比他們多,所以我現在已經明白了我們的現狀。

我們的一生,經歷小學初中高中,殘酷的競爭,把自己訓練成做題機器,來到了大學,然後畢業找工作,作為卑微的打工人,接受資本的剝削,辛勞無比,只能拿到極其微薄的工資,然後還要將這一點點工資交給房租,房子,彩禮,孩子的教育等等等等,讓資本家再來割韭菜。然後等年紀大了還要面臨失業,長年勞瘁一身病,然後又被城市無情地踢回農村老家。

我累了,我不想結婚,也不想生孩子,甚至不想談戀愛,什麼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您隨意,不談戀愛,資本家也別想割我的韭菜。

曾經有那麼一個時代,這個社會遍地雞血,到處都是成功學大師,現在,那個時代過去了。

我會在語文作文或者政治課上說,努力奮鬥!奮鬥是讓人幸福的!可事實上,我累了。我現在只想,佛系青年,五拋世代,租雞青一,就這樣,靜靜地,看著資本走向它最後的瘋狂。

當然,如果您是後浪,我上述一切,都是扯淡,這個世界是我們的,也是你們的,但歸根結底,是你們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