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用樊樹志先生的觀點:

居正功在社稷,過在身家。

其次,我歷來保持一個觀點:

1.張居正對皇帝的感情是純粹的上下、君臣,不超過於此。雖然許多人說張居正大權獨攬,實際上以張居正這樣的強硬的內閣大臣,尚且需要來自司禮監的支持,以及不斷的向皇室表達忠誠,保持宮府一體,以換取執政的穩定性。至於欺壓皇帝,不過是坊間無聊之人閑談之資而已。

張居正對於角色的定位和把握是很清晰的,面對皇帝的恩寵與信任,四十多歲的他能夠諂媚的說:今伏荷皇上天語諄諄,恩若父子。但是諂媚歸諂媚,張居正能夠及時的糾正皇帝的奢侈享樂和學業懈怠,這是複雜的人性特點,非庸人所能理解之。

他對皇帝無論是學習還是在政治事務上的輔導是完全合格的,做好了顧命大臣的角色,也做好了一位內閣首輔大臣的角色。這點毋庸置疑。

之所以張居正被人非議,不過以下幾點:

1.閣臣鬥爭之中,下陰招對付高拱,使得高拱氣的半死,專門寫了本書《病榻遺言》來懟張居正和馮保;

2.為了權利勾結內監;

3.一人獨相,把持權利,壓制部卿和其他閣臣;

4.新政影響了很多官僚的前途;其實很多反對新政的官員的理由是相當可笑的。反對張居正是反對張居正,反對新政是反對新政 ,從反對張居正進而上升到反對張居正,是腦殘行為,這樣的大臣智商堪憂。

5.生活奢侈腐敗,任人唯親;

6.違反官場慣例和孝道準則,竟然奪情;

我們知道,萬曆時朝廷的日子已經不好過,官員懈怠、行政效率拖沓、貪腐成風。從嘉靖七年到隆慶五年,太倉沒有一年是有盈餘的。

據戶部統計,隆慶元年前後,京師各倉貯存糧食有七百萬石,可支用在京各營各衛官軍2年的消耗;到了萬曆五年,卻能夠支用6年;

萬曆五年太倉銀庫貯存的白銀是435萬餘兩,是隆慶元年的2倍多,這種良性的影響一直持續到萬曆二十年,那年的貯銀451萬餘兩。

甚至連太僕寺的收入也一度突破四百萬兩,這已經非常恐怖了!

那麼,張居正有沒有過清醒的時刻呢?長期的高強度工作和私人生活的不加控制,萬曆九年七月的張居正病倒了,不就康復。第二年二月舊病複發,六月病情加重。他自己非常擔心死後的境遇,也感到恐懼。萬曆十年的張居正內心是確確實實想把身上的權利都放下,以換取皇帝對他的仁慈。

總結來說:

張居正執政期間,通過複雜的政治鬥爭戰勝了很多他的政治對手,並且與皇室保持著密切的關係。傾注大量的時間與精力來輔助皇帝的學習和成長,這點是以皇太后為代表的皇室能夠予以他長期信任的最重要一點。

如果不是忠誠,或許他用來擊倒高拱的手法,同樣能夠擊倒他自己。在國家的治理上,張居正用很短暫的時間內,通過雷厲風行的改革,使得頹勢明顯的帝國獲得了喘息之機。他與嘉靖朝的嚴嵩不一樣,嚴嵩面對的不是少年天子,而是心性狡詐貪婪的成年皇帝。嚴嵩是內閣歷史上權利極大的首位閣臣,但是他明顯與通過大禮議上臺的張驄不是一個水平線上的。

四十七歲考中進士的張驄,終其一生都獲得了嘉靖皇帝的思念。很多人諷刺他依靠大禮議上臺,卻沒有看到張驄張孚敬在內閣首輔任上期間,幹了多少所謂的正直名臣所沒有幹,幹不了,不敢幹的利國利民之事。

張居正有些類似張驄。


人人說他權勢之盛,有明空前。

可是他強化君權,加強中央集權,整頓朝綱(考成法的根本目標)

人人說他貪鄙成性,三十二人抬轎子。

可溯是他萬曆十年所得工資,遠遠大於抄家所獲。

戚繼光鎮守北方,潘季馴治黃水患。

ps:雖然一條鞭法不是他首創的,而且部分改革畏首畏尾的。

總結來說,就是社稷臣。


張居正正能量下的兩大污點

文/大李

首先必須承認,張居正是改革家,是能臣。沒有他,明朝可能就在他那個時期煙消雲散。因此,有人說,太嶽先生是為大明朝的迴光返照和苟延殘喘作出了傑出貢獻。

但張居正是有污點的。論說,按老鄧的理論,不管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張居正改革成功了,還管他污點不污點呢?你大李就愛八卦。

其實,我不是個愛八卦的人,也不是對人容不得一點污點的人。但是,我們生活在這個時代,這個國家,名人的正能量的東西看得太多,都耳熟能詳,但對「負能量」的,尤其是瑕疵和污點,就避開不提,好像任何一個人都是完人一樣。

多年前,我讀了熊召政的《張居正》三部和看了央視播過的《萬曆首輔張居正》,當時是帶著一種敬仰和崇尚,便一直有到他故居走一走的念頭。2014年農曆年底,也就是2015年的年初,我總算完成了夙願,來到了地處荊州市中心的張居正故居,並登上古老的荊州城牆,眼眺修繕一新的太嶽「新屋」,再轉身前望滔滔江水,仰望藍天白雲,莫名地產生了一種我也是湖北人的驕傲(儘管大多時候對天上九頭鳥頗有微詞)。

回歸主題,說老張的污點。

上位的污點

人們都說,張居正能促使大明朝迴光返照,重新走上鼎盛,真正的不簡單。但這種不簡單,首先要機會。機會一般有兩種,一種是先天或先期具備的機會,一種是人為創造的機會。運氣好的張居正卻在兩種機會中都擁有。因此他成功了。但各位不要忘記的是,後一種創造機會更重要。

小孩子萬曆帝剛剛登基時,首輔大臣是高拱,而不是張居正。但張居正排第二。那麼,排第二的人要上位,和第一的PK,就需要動一番腦筋了。說好聽點,是智慧,說不好聽一點,是耍點陰謀。

「九頭鳥」張居正自然耍了點陰謀。

高拱是張居正的前輩,河南新鄭人,《明史》說他「才略自許,負氣凌人」,屬於那種牛氣烘烘的人,好在張荊州「深沉有城府,莫能測也」,自然能忍。能忍的人,日後一般能成大器。但人不能光靠忍,還要善於進攻。且看張居正怎麼進攻。

嘉靖帝駕崩後,隆慶皇帝繼位。高拱和張居正是隆慶皇帝龍潛時在其府上做過講官的,自然兩人都得到了重用,順理成章入閣,但高拱排名在前。隆慶只做六年皇帝,於36歲的盛年駕崩。繼位的便是我們熟知的萬曆爺了。可萬曆爺只是個10歲的小屁孩。先帝遺詔命高拱、張居正做顧命大臣,一起輔佐小皇帝。不過,先帝遺詔讓輔佐小皇帝的還有兩個,一個是從小照顧萬曆帝的「大伴」,即司禮監掌印大太監馮保;一個是文淵閣大學士高儀。高儀是高拱的人,入閣也是高拱舉薦的。張居正要上位,拉攏高儀似乎沒戲,唯有大太監馮保可以爭取。但即便爭取了也是2:2,搞個平局可不好玩,也玩不下去。

然而上天比較眷顧張居正。這之中,高儀人老實,老實得樹葉落下都怕打頭,秉承明哲保身之術,不參與站隊;馮保一向與張居正關係較好,或者,換一句話說,聰明的張荊州發揮了湖北人的特長,跟小皇子的大伴保持了不一般的關係。這讓高拱很頭疼。

這裡需要補充說明一下的是:在萬曆帝登基前,高拱與張居正已經有了矛盾。事情是,高拱打擊排擠了張居正的恩師、前首輔徐階,而且對張居正和大太監馮保的親密關係頗有微詞。各位或許知道,明朝禁止大臣結交宮中太監。其實,這不僅明朝,只要是個朝代,就都禁止這一點。因為明白人都知道,一旦大臣與太監勾結,就能做下天下最壞的壞事。可是,猶如現在國家規定不準官員經商,不準共產黨員養小三一樣,說歸說,做歸做,缺乏從上至下的監督和管理,規定就是廢紙。

高拱千方百計遏制馮保的權勢。雖然高拱這樣做,更符合開國皇帝朱元璋的教導,是真正為大明朝考慮。但當時,大明已建國200餘年,太監干政成為慣例,明智的選擇應當是尊重現實。隆慶帝在位時,馮保已經是宮內太監的二把手,以司禮監秉筆太監之職提督東廠,也就是說他掌握了令百官十分恐懼的特務機構——東廠。東廠是隸屬皇帝的特務組織,可以不通過朝廷的司法機構刑部,自行偵緝、逮捕、關押人犯,到後來甚至都能左右審判了。可見,小屁孩一登基,馮保就幾乎是萬人之上,一人之下了。在起初,高拱擔心馮保難以控制,向皇帝推薦了另一位太監陳洪擔任宮內太監一把手。而陳洪能力實在太差,不久便被罷職。高拱乾脆將馮保得罪到底,又繞過馮保推薦了另一人。

可想而知,馮保有對高拱多痛恨了。

馮保跟張居正,一個要補鍋,一個找鍋補,便有了非常「堅實」的合作基礎,兩人一拍即合,毫不猶豫地聯合起來。這一聯合,加之高儀的明哲保身,看吧,高拱就等著被「陰謀」著趕下臺了。

高拱不是傻子,他當然意識到自己的危險,決定先下手為強。他草擬了一道奏摺,建議採取五項措施,限制司禮監的權力,擴大內閣的權力,並且通報給張居正(同是輔臣,這是必須有的程序)。抑制宦官是個政治正確的命題,張居正沒理由反對,還當面誇讚高拱此舉將建不世之功勛。可我們的未來的改革家此時陰就陰在,馬上向馮保通風報信,商量對策。正可謂是狼狽為奸啊!

高拱的奏摺遞上去後,得到的回答是:照先朝的既定方針辦,也就是委婉地否決高拱的建議。高拱不甘心,乾脆圖窮而匕首見,授意一幫言官,明確攻擊馮保有「四逆六罪」、「三大奸」,要求將馮保逮捕公審治罪。到了這個份上,已是你死我活了,馮保必須反擊,他向張居正討主意,張居正說,咱們將計就計。

如何將計就計呢?湖北人是不簡單的,他自有主意。

高拱要求限制太監權力的上疏批迴來了,上面寫有「照舊制行」四個大字。高拱說,這樣重要的批示為什麼不讓內閣擬稿?怎麼讓宦官草擬意見呢?送公文的太監說這是皇帝親自批的。高拱說了句,哪有10歲的天子能裁決政事呢?問題來了!高拱的這句話出了大毛病了!馮保馬上告訴皇帝。

萬曆小少爺雖然是小屁孩,但人家能做皇帝,也不是喫素的,他早慧著呢!一聽首輔大臣看不起自己,跑到兩宮太后(嫡母和生母)那裡哭訴。生母李彩鳳也覺得高拱太放肆了,是欺君。

一個欺君,往輕的說,高拱的官場命運就完了;往重的說,命也完了。好在李彩鳳是好太后,心慈,沒有對高拱狠毒。很快,宮中傳出命令,說皇帝召內閣、六部、五府(即掌管軍隊的五都督府)進去聽旨。將文武大臣都集中起來宣佈旨意。但當時的高拱還傻乎乎地高興壞了,以為是要驅逐馮保了,自己發起的攻勢見效了。

張居正是早就知道了緣由的,他與高拱見面時還裝著什麼也不知道(九頭鳥啊九頭鳥,你好壞!)。等大臣們跪下後,太監宣佈:「張老先生接旨。」高拱立刻知道大事不妙,因為他是首輔,按理應由他帶領羣臣接旨。果然,聖旨說大學士高拱擅權,把持朝政,不許皇帝管事,不知他想幹什麼,因此責令他回原籍閑住,不許停留。聽完聖旨的高拱從九霄之上跌到冰海之底,汗如雨下,伏地不起,旁邊的張居正扶著他的胳膊,他才站立起來(使了壞,還裝模作樣去拉,你看太嶽先生的厚黑學學的)。

至此,兩個宰相的PK以張居正大獲全勝而告終。高拱是河南人,寫到這裡,我突然發現,似乎歷史上很多時候,河南人就沒贏過湖北人,一如北京人贏不了上海人一樣。

與太后關係曖昧的污點

如果歷史穿越到現在,婚姻生活並不順暢的張居正和寡婦太后李彩鳳兩情相悅,不說有情人終成眷屬,起碼互相安慰的走動走動,按湖北人說的「情況情況」也實屬正常,更不會民間編出一個什麼「黑心宰相臥龍牀」的笑話出來污損張居正和李彩鳳。

但我們必須承認,張居正和李彩鳳是有曖昧事實的,或說,是有感情越軌的意識和想法的(應該沒有行為)。

且看:

李彩鳳的來歷是一個民間丫頭。由於生活貧困被父親賣到當時的裕王府(裕王就是後來的隆慶帝)當丫頭。到裕王府做婢女之後,有一次被裕王臨幸了,生下了小萬曆。等小萬曆登基之後,她就成為了李太后。

  李彩鳳為人非常質樸,地位尊貴卻從不恃寵耍威。她和隆慶帝的正室陳皇后的關係也很好,小萬曆很小的時候,李彩風每天一大早就帶著自己的兒子到陳皇后那裡去行禮、參拜、問早安,一年365天不管颳風下雨,從不間斷。從這個小小的細節就可以看出來:李彩風人很善良,而且非常看重對自己孩子的教育。

  李彩鳳本質上不是一個喜歡弄權的女人,所以她還是需要找一個人來做小萬曆的依靠。這個人就是張居正。

  張居正成為內閣首輔之後,憂心忡忡,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就是前任內閣首輔高拱留下來的是一個爛攤子;第二個讓他更加憂心的,就是這對孤兒寡母。張居正的當務之急就是如何安撫孤獨無助的李彩風,所以張居正一上臺就為李彩鳳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給李太后上名號,維護她的名譽。按照朝廷禮儀,隆慶死了之後他的老婆都可以稱太后,但是稱太后裏有一個小小的細節的差別,因為陳太后是原配,所以她這個太后前面就可以加尊字,也叫尊號,陳太后就被稱作「仁聖皇太后」;而因為李彩鳳不是原配,所以這個太后前面不能加尊字。小萬曆一登基,馮保就跟張居正講,李太后前面也得加尊字,可是禮部大臣們堅決不幹。

張居正的頭腦比較活(再次體現湖北人的聰明),他認為太后前面加幾個尊字不是原則問題,當前政治環境的穩定、各方面勢力的和諧纔是關鍵問題。所以他力勸當時的禮部尚書潘晟解放思想,放下包袱,最後給兩宮太后同時加了尊字,陳太后叫做「仁聖皇太后」,李太后叫做「慈聖皇太后」。這件事做過之後,李太后也很高興,她和張居正的關係從一開始就很融洽。

說到這裡,想起當朝似乎還沒有張居正那麼敢於改革,儘管反腐很努力,但是,有些陳舊的和過時的老百姓意見大的,為何就不敢於「忤逆」一下先祖呢?要知道,先祖也是一路改下來的呀!

  張居正為李太后做的第二件事是,在興趣愛好上和她產生共鳴。李太后喜歡崇佛,經常就要許願和施捨,這可是要花大量的錢,尤其是對她這種身份的人。但張居正又堅決不肯拿國家的錢來滿足李太后的這種愛好。那怎麼辦呢?張居正再一次表現了自己的聰明,眉頭一皺,計上心來,他把屬於皇室的寶和店劃歸到李太后的名下。這一下既解決了李太后崇佛的資金問題,又解決了國家財政不受影響的問題,可以說是雙贏。

  張居正為李太后做的第三件事,就是把李太后的心肝寶貝當成自己的心肝寶貝。

  小萬曆是李太后生活的一切,張居正也把小萬曆當成是自己生活的一切。張居正一生只為兩件事付出過全部的心血,其中之一就是萬曆小少爺的教育。各位看明白了嗎?張居正是小皇帝嘔心瀝血的老師。

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不是孤立的。張居正作為首輔對太后好,太后也投桃報李。太后的投桃報李不僅僅是感謝那麼簡單。第一,她是「三十如虎」的盛年寡婦,需要男人給予的愛的滋味。在那個年代,她做不到越軌,但心中有個精神當作念想總是可以的;第二,張居正是帥哥(《明史》記載:「居正為人面秀眉目,須長至腹。」)。帥哥哪個女人不喜歡,何況是比一般百姓更有選擇權的太后。

因此,在和張居正合作的日子,也就是張居正在世時,李太后不論是兒子的教育或是國家大事,表現出的態度不是一般的積極,而是非常的積極。可張居正一死,她的態度就來了個180度的急轉彎,不論兒子再怎麼不像話,她也不管了;不論朝政再怎麼亂七八糟,她也不過問了。所以歷史學家和大李我得出的結論是:女人始終為情而生,為情而活。張居正在,她是一切為了支持他,他不在了,心也就死了。

張居正的情感生活不太理想,他第一個妻子叫顧氏,兩人感情很好,但顧氏不知道什麼原因在30歲之前就去世了,張居正雖然後來又續娶了一位王氏,但是有關他和王氏之間的感情張居正從來沒有提到過一次。倒是對太后李彩鳳,張居正也有著一種心悅和嚮往。可是,儒家思想制約著過來的張居正,也只能是嚮往嚮往,與太后保持著一種柏拉圖式的曖昧關係。

但10年的來來往往的國事合作中,張居正也有情難自已的時候。有一年太后過生日,恰好翰林院飛來幾隻罕見的白色燕子,張居正就寫了幾首《白燕詩》,慶賀李彩鳳的生日。其中有一首「白燕飛,兩兩玉交輝……有時紅葯階前過,帶得清香拂綉幃」,就是說成雙成對的兩隻白燕子,從我階前的花叢飛過,把我院子的花香帶到你的綉幃(閨房)。

後宮與前廷,一男一女,你可娶,她可嫁,精神上互相支持,互為安慰,本是人間美談,偏偏封建禮教認為,這是僭越,這是淫亂(封建朝代可不講究意淫和行為淫),說什麼污點,如此行徑,別說封建主義該批,要我來說,還該打。好在古人云,瑕不掩瑜,張居正的改革10年,嘔心瀝血,這點瑕疵,本來就算不了什麼。他,那是正能量下的瑕疵,連污點都難算上。


最佩服的政治家。


可以說是一個政治家的典範

非常有政治手腕 基本上當了十年皇帝

為民改革

軍事上放權任用戚繼光這樣的抗倭猛將

他不是一個像王莽一樣的「道德楷模」

但他卻做了利國惠民的大事

蟄伏翰林十餘載 只待實現自己遠大抱負

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