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子的正妻和皇帝最高級的妾室,誰的宗法、禮法地位更高?從冠服、儀仗等待遇比較,太子妃和貴妃哪個規格更高一些?題主比較的是作為【職位】的太子妃和貴妃在【制度】上的地位高低,不是比較歷史上某個【個體的人】,所以不用用某個人物特例來舉例~~~例如「皇帝更喜歡誰就誰的地位高」,這種回答也可以不用說了~~~


太子妃的地位比貴妃高。

中國古代的妻妾之別有如雲泥,庶子只能喊生母為阿姨,這一點在皇室也不例外,無論嬪妃品級有多高,庶出的皇子公主依然只能稱呼生母為阿姨

《南史·齊武帝諸子》中就有記載,「母阮淑媛嘗病危篤,請僧行道。有獻蓮華供佛者,衆僧以銅罌盛水漬其莖,欲華不萎。子懋流涕禮佛曰:『若使阿姨因此和勝,願諸佛令華竟齋不萎。』」

《南史·齊宗室》同樣記載道:「鈞字宣禮,年五歲,所生區貴人病,便加慘悴,左右依常以五色絆飴之,不肯食,曰:『須待差。』」

按南齊後宮制度,貴人為正一品的三夫人,淑媛為正二品的九嬪,區貴人、阮淑媛在後宮的品級很高,而蕭鈞和蕭子懋也都是大孝子,但就因為是庶出,所以不得稱呼生母為母親只能稱為阿姨。所以清人曾在《稱謂錄》中總結道:今人多稱本生之妾母曰姨,蓋其由來已久矣

不僅如此,就算是某個嬪妃有幸生育了皇太子,她的地位仍然不會有本質的改變。

《宋書·后妃傳》:

明帝陳貴妃,諱妙登,丹陽建康人,屠家女也。……尋又迎還,生廢帝,故民中皆呼廢帝為李氏子。廢帝後每自稱李將軍,或自謂李統。太宗即位,拜貴妃,禮秩同皇太子妃

《梁書·后妃傳》:

高祖丁貴嬪,諱令光,譙國人也,世居襄陽。……高祖義師起,昭明太子始誕育,貴嬪與太子留在州城。京邑平,乃還京都。天監元年五月,有司奏為貴人,未拜;其年八月,又為貴嬪,位在三夫人上,居於顯陽殿。及太子定位,有司奏曰:

禮,母以子貴。皇儲所生,不容無敬。宋泰豫元年六月,議百官以吏敬敬帝所生陳太妃,則宋明帝在時,百官未有敬。臣竊謂「母以子貴」,義著《春秋》。皇太子副貳宸極,率土鹹執吏禮,既盡禮皇儲,則所生不容無敬。但帝王妃嬪,義與外隔,以理以例,無致敬之道也。今皇太子聖睿在躬,儲禮夙備,子貴之道,抑有舊章。王侯妃主常得通信問者,及六宮三夫人雖與貴嬪同列,並應以敬皇太子之禮敬貴嬪。宋元嘉中,始興、武陵國臣並以吏敬敬所生潘淑妃、路淑媛。貴嬪於宮臣雖非小君,其義不異,與宋泰豫朝議百官以吏敬敬帝所生,事義正同。謂宮閹施敬宜同吏禮,詣神虎門奉箋致謁;年節稱慶,亦同如此。婦人無閫外之事,賀及問訊箋什,所由官報聞而已。夫婦人之道,義無自專,若不仰繫於夫,則當俯繫於子。榮親之道,應極其所榮,未有子所行而所從不足者也。故《春秋》凡王命為夫人,則禮秩與子等。列國雖異於儲貳,而從尊之義不殊。前代依準,布在舊事。貴嬪載誕元良,克固大業,禮同儲君,實惟舊典。尋前代始置貴嬪,位次皇后,爵無所視;其次職者,位視相國,爵比諸侯王。此貴嬪之禮,已高朝列;況母儀春宮,義絕常算。且儲妃作配,率由盛則;以婦逾姑,彌乖從序。謂貴嬪典章,太子不異。 於是貴嬪備典章,禮數同於太子,言則稱令。

南朝宋明帝的貴妃陳妙登生下了皇帝唯一的兒子,也就是皇太子,但陳貴妃的地位即使得到了丈夫的特別提拔,也只是「禮秩同皇太子妃」,連兒媳皇太子妃的待遇都比不過。

梁武帝的貴嬪丁令光因為兒子被立為太子,自己得以「禮數同於太子」,能夠和兒子一樣的待遇已經是極限了,換言之如果丁令光的兒子不是太子,如果沒有梁武帝的特許,那麼她連自己兒子的地位都比不上。所以正常情況下,普通妃嬪的地位有多低下也就可想而知了


太子妃是超品,位在後宮嬪妃之上。自然比貴妃尊貴。

但貴妃到底也是皇帝的妾,也是有封號的。名分上是太子夫婦庶母是長輩。我記得明太祖朱元璋的寵妃孫貴妃死了,太子也去服喪了。好像也有明文記載太子妃要給貴妃行禮的。


太子妃地位更高,貴妃需要向太子妃行禮,太子是儲君,君副,屬於君,而太子妃是未來國母,與太子同地位。貴妃皇貴妃都是臣,見了太子妃要行禮,在古代,太子妃只需要向三種人行禮,皇帝,皇后,太子,對其他人只需要接受他們的參拜。參考紅樓夢,李紈是賈政嫡長子遺孀,她見了趙姨娘周姨娘可從來不需要行禮做那些客套話的。

分割線,有人說我拿紅樓夢舉例子,唉,那就仔細說說,從宗法制度還是現實角度來看呢?宗法制度來說,嫡庶尊卑有別,太子妃是國家未來的女主人,在大型國家祭祀接待外賓的重大場合她是要出場的,貴妃不可能出場吧,還有給皇帝選妃的時候,如果沒有太后皇后在世,這事就是太子妃來管,想想很奇怪對吧,兒媳管公公的小老婆選舉,但是帝王之家,先君臣再父子,劉邦老爹見劉邦也要下跪高呼天子,所以說宗法制度裏太子妃一定比貴妃尊崇。

第二個從現實來看,楊貴妃萬貴妃都是寵冠後宮,權勢滔天,也許她們都會在見太子妃時候擺譜,我是你長輩我就不下跪行禮,可是這樣的女子下場一般是啥不言而喻,反正腿就在那,你愛跪不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歷史上牛逼的貴妃下場都是個啥翻翻歷史書就知道了,因為古代人要維護他們所謂的秩序,寵妾滅妻,殺正扶邪這種個例並不能代表全部吧。


地位一樣。清朝的皇貴妃朝服和皇太子妃朝服和儀仗一樣的。但是皇太子妃要先給皇貴妃行一個小禮,因為皇貴妃比太子妃打一個輩分,算是庶母吧。


太子妃地位高,不過意義不大,太子妃是不敢按禮法規定擺譜的,特別是對於皇帝特別寵愛的貴妃,太子妃大概率會是先行禮的,因為貴妃即使是妾,他的丈夫是皇帝,貴妃枕頭風一吹,太子都有可能廢了,別說太子妃了,也許有人會拿紅樓夢舉例子,但皇室和一般貴族官僚不一樣,賈政是不敢廢賈寶玉讓賈環當繼承人,把趙姨娘扶正的,但皇帝卻是敢把太子廢了,把貴妃扶正的,因為古代皇權是可以壓倒禮法的。


那要看什麼朝代。 清朝的話,當然是貴妃地位高。 連公主都要向她磕頭,何況太子妃。


這牽扯到大宗和小宗的關係,具體到皇帝家裡,就是明確誰是君,誰是臣。

太后,皇帝,皇后,太子,太子妃,太孫,這一支是大宗,意思是人家是一大家子,他們是君。

嬪妃、其他皇子等等,這些都是小宗,哪怕是皇貴妃,也還是嬪妃,跟皇后有本質區別,說白了都是些多餘的人,妃嬪是生孩子的工具,皇子是太子的備胎,他們都是臣。

太子妃不出意外就是未來的皇后,但是皇后位置寧可空著,也不會輕易將嬪妃扶正成皇后,嬪妃想當皇后得靠撞大運。

所以沒有皇后和太后,太子妃最大,這個沒有問題。或者換個角度想,太子和貴妃哪個大?太子大。那太子妃和太子地位可是一樣的,如同皇后和皇帝地位一樣。古代嫡庶之分很嚴格。

觀眾看清宮劇比較多,所以對於太子妃比較陌生,這很正常,其實清朝也是太子妃大,只不過清朝只有一位太子妃,清宮劇裏沒有拍出來。就是康熙的皇太子胤礽的嫡福晉瓜爾佳氏,成為有清一代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正式冊封的皇太子妃,以準皇后的地位掌管六宮事務近二十餘年。


貴妃,太子妃是除了皇后(包括太后啥的)以外最高地位的內命婦,不過在清朝皇貴妃地位(就是儀仗什麼的)等同太子妃


太子妃,畢竟下一任國母

貴妃擱皇城外也就是一個貴妾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