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的過程不多說,原本趙國老將廉頗在和秦軍的對峙中並不處下風,但是趙孝成王中了秦國離間之計臨陣換帥,以年輕的趙奢之子趙括替換下了廉頗,結果趙括一改廉頗穩健的防守策略主動出擊卻敗於白起之手(事實上糧草的缺乏使得趙括只能冒險出擊,說趙括紙上談兵有點言過其實,此處不多討論),趙國四十餘萬精銳被白起坑殺殆盡,實力一落千丈。

所以後世有相當多的觀點認為趙孝成王不應該啟用趙括,那麼除了廉頗和趙括,偌大一個趙國莫非就無名將可用了嗎?


在長平之戰時,除了廉頗和趙括,趙國可用之將其實真的很少。

首先,我們從《史記》等史書中,可以明確可用的將軍只有廉頗。

廉頗生卒年大約為公元前327年至公元前243年,算是當時比較長壽的。廉頗字洪野,贏姓,中山苦陘(今河北定州市邢邑鎮)人,戰國末期趙國名將,與白起、王翦、李牧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自從公元前283年,率兵討伐齊國,攻取陽晉開始,廉頗的名聲從此威震諸侯。也就是說,此時的廉頗已經年過40歲了。

公元前269年,秦昭襄王不滿趙惠文王違背盟約,出兵進攻趙國的閼與(今山西和順)。趙國名將趙奢率兵增援閼與,大敗秦軍。不甘心失敗的秦王又發兵進攻趙國的幾地,廉頗率軍救幾地,再次大敗秦軍。

公元前262年開始,長平之戰前期,廉頗以固壘堅守的方式,讓王齕率領的秦軍三年無計可施。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趙孝成王能夠堅定地任用廉頗,並採取虞卿所建議的合縱魏、楚的國際外交政策,趙國或許不會出現長平之敗。

公元前251年,燕國想乘趙國新敗的時機,從趙國謀取好處,於是燕軍入侵趙國。但是在廉頗的率領下,趙軍在鄗城大敗燕軍,令燕國割五城求和。因此廉頗被趙王受任為假相,封信平君。至趙悼襄王時,由於不得志,他先後投奔魏國與楚國,最後老死於楚地,葬於壽春。宋代宣和五年,被追封為七十二名將之一。

其次,我們來看看伐齊英雄樂毅在長平之戰時是否還能再續輝煌。

有人問,長平之戰時,趙國除了廉頗,為什麼不派樂毅來領兵抗秦呢?

從史書中,我們知道,樂毅,子姓,樂氏,字永霸,中山靈壽(今河北靈壽西北)人,戰國後期傑出的軍事家。他是魏將樂羊的後裔,拜燕上將軍,受封昌國君,輔佐燕昭王振興燕國。

據《史記?樂毅列傳》記載,樂毅少年聰穎,喜好兵法,趙國曾有人舉薦他出來做官。到了趙武靈王在沙丘行宮被圍困餓死後,他就離開趙國到了魏國。也就是說,在公元前295年趙武靈王被餓死之後,樂毅就離開了趙國,來到了魏國。

另據《戰國策?趙策三》第三章記載,齊國破燕,趙欲存之,樂毅建議趙王與楚、魏「伐齊而豐收燕」,此事是在趙武靈王十二年,即燕王噲七年,也就是公元前314年,樂毅已經在趙國當官了。因為樂毅主謀「伐齊而存燕」,趙武靈王因而派樂池送燕公子職入燕立以為王,即燕昭王。燕昭王十七年(即公元前295年),樂毅離開趙國經魏國而入燕。

繼位的燕昭王非常怨恨齊國,不曾一天忘記向齊國報仇雪恨。燕國是個弱小的國家,地處偏遠,國力是不能克敵制勝的,於是燕昭王降抑自己的身分,禮賢下士,他先禮尊郭隗藉以招攬天下賢士。正在這個時候,樂毅為魏昭王出使到了燕國,燕王以賓客的禮節接待他。樂毅推辭謙讓,後來終於向燕昭王敬獻了禮物表示願意獻身做臣下,燕昭王就任命他為亞卿,他擔任這個職務的時間很長。

公元前284年,樂毅統帥燕國等五國聯軍攻打齊國,連下70餘城,創造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報了強齊伐燕之仇。後因受燕惠王猜忌,投奔趙國,被封於觀津,號為望諸君,之後於趙國逝世。唐肅宗將其列入「武廟十哲」,宋代被列入七十二名將。

從以上信息可以看出,樂毅主要生活在趙武靈王和趙惠文王時期,年齡上應當是比廉頗還要大上至少一二十歲的前輩。那麼到長平之戰時,樂毅的年齡應當在七十至八十歲,因為長平之戰時,廉頗就已經是將近七十歲的老將了。故而此時的樂毅或許已經離世,即便活著,但也早已經是老邁不堪了。

第三,田單雖然復齊並打敗了燕軍,但是不是一位真正有才能的軍事將領還有待考證。

田單生卒年不詳,媯姓,田氏,名單,臨淄人,戰國時田齊宗室遠房的親屬,任齊都臨淄的市掾(管理市場的小官)。齊國危亡之際,田單堅守即墨,以火牛陣擊破燕軍,收復七十餘城,因功被任為相國,並得到安平君的封號。後來到趙國作將相,死後葬於安平城內。

據《戰國策》記載,閼與之戰後,田單曾與趙奢論兵。田單認為兵士數目不是越多越好,因為兵士數目多會影響國內農耕,造成糧食供應困難,是「自破之道」,因為古代帝王的兵力不過三萬,便可令天下諸侯臣服,但趙奢卻認為當時必須具有十萬、二十萬兵力才足夠「服天下」,這也是田單不服氣趙奢的地方。

不過趙奢隨後表示,古代天下分為萬國,最大的城不過三百丈,最多的人口不過三千家,用三萬兵攻或守,對將帥來說沒有困難。可是到了戰國中後期,戰國七雄中,千丈之城,萬家之邑可謂比比皆是。以三萬兵野戰未可言必勝,圍城更加不用指望。他認為田單不只不懂得用兵,對現實世界的理解更少得可憐。田單聽了,感嘆自己沒有想得這麼深遠。

從《史記》《戰國策》等相關書籍中,我們知道,田單之所以能夠打北燕軍,一是因為燕軍的暴行激起當地民眾的強烈反抗意識;二是燕軍在樂毅被迫離職後,在騎劫的率領下早已經失去了鬥志;三是田單因勢利導,裝神弄鬼,最後用火牛陣大敗燕軍。此後,田單再無率軍作戰的記載。

另外,在長平之戰時,田單是否還在趙國或者是否還生存在世,都已經無可考證了。

最後,我們再來看看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李牧在長平之戰時為什麼沒有被趙孝成王所重用。

這裡存在兩個問題,一是李牧的年齡問題;二是李牧的作戰風格與廉頗相似,主張以守代攻。

從史書中,我們可知,李牧應當是比廉頗年輕很多的一代的將軍。在長平之戰時,他是否已經成為能夠獨當一面的將軍,無法考證。

我們只知道,李牧死於公元前229年,並且是趙王遷派人暗殺的。李牧,趙國柏仁(今河北邢臺)人。戰國末年東方六國最傑出的將領、軍事家,與白起、王翦、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素有「李牧死,趙國亡」之稱,深得士兵和人民的愛戴,有著崇高的威望。

如果當時李牧已經成年,並且已經能夠獨當一面的將軍。那麼李牧也應當只有三十歲左右。因為在當時,能夠六十歲以上還在率兵打仗的將軍並不多,廉頗算是其中之一了。

從史書記載中,我們知道,李牧長期駐守代地雁門郡,防備匈奴。此時,雖然趙國正在與秦國進行決戰,但是趙王即便對廉頗不滿,也不能調李牧來代替廉頗,因為北方面對匈奴的威脅,趙王不得不考慮。同時,此時的李牧還沒有名氣。面對與秦國的大決戰,趙孝成王是肯定不會把這麼重大的任務交給一位沒有名氣的將軍手中的。

另外,李牧的作戰風格與廉頗相似,不符合趙孝成王急於結束戰爭的想法。

從《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戰國策?趙策》等書中,我們知道,李牧在代地、雁門駐守,很少與匈奴進行直接的戰爭。他每天宰殺幾頭牛犒賞士兵,教士兵練習射箭騎馬,小心看守烽火臺,多派偵察敵情的人員,對戰士待遇優厚。

李牧訂出規章說:「匈奴如果入侵,要趕快收攏人馬退入營壘固守,有膽敢去捕捉敵人的斬首。」匈奴每次入侵,烽火傳來警報,立即收攏人馬退入營壘固守,不敢出戰。像這樣過了好幾年,人馬物資也沒有什麼損失。可是匈奴卻認為李牧是膽小,就連趙國守邊的官兵也認為自己的主將膽小怯戰。趙孝成王責備李牧,李牧依然如故。

趙孝成王發怒,把他召回,派別人代他領兵。此後一年多里,匈奴每次來侵犯,趙國就出兵交戰。但是趙國出兵交戰,屢次失利,損失傷亡很多,邊境上無法耕田、放牧。趙王只好再請李牧守邊。李牧閉門不出,堅持說有病。最後趙孝成王答應了他的以守代攻的條件,他才奉命回到抗擊匈奴的前線。

李牧來到邊境,還按照原來的章程。匈奴好幾年都一無所獲,但又始終認為李牧膽怯。最後李牧佈下奇兵,大敗匈奴,殺死十多萬人馬。滅了襜襤(chān lán),打敗了東胡,收降了林胡,單於逃跑。此後十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趙國邊境城鎮。

此後,在《史記?趙世家》中,明確有記載李牧出場的信息是趙悼襄王二年,即公元前243年:

二年,李牧將,攻燕,拔武遂、方城。

我國當代著名的戰國史研究專家楊寬認為,李牧攻燕是在趙悼襄王元年,趙悼襄王二年結束。

由此看來,關於李牧事蹟的確切時間是公元前244年。此時離長平之戰已經16年。正是在這16年時間,李牧已經從趙國北地代郡和雁門郡的普通將領成長為一位名將。

有人說龐煖(xuān,同「煊」)此時也是可以重用的名將。

但是《史記?趙世家》中關於龐煖的最早記載是其在公元前242年(即趙悼襄王三年)的活動:

三年,龐煖將,攻燕,禽其將劇辛。四年,龐暖將趙、楚、魏、燕之銳師,攻秦蕞,不拔;移攻齊,取饒安。五年,傅抵將,居平邑;慶舍將東陽河外師,守河梁。六年,封長安君以饒。魏與趙鄴。

但是龐煖的生卒年都已經不可考,因此,我們沒有辦法肯定長平之戰時龐煖就是趙國可以任用的將領。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在長平之戰時期,趙國已經面臨人才匱乏的局面,尤其是在軍事人才方面,當時趙奢已死,樂毅存亡不可考,田單齊人不可用,李牧、龐煖尚無名聲與成就,能用者唯廉頗而已。

因此,在趙孝成王罷免廉頗職務後,他唯一能用的恐怕也只有趙括了。畢竟趙括當時已經有名聲在外,且其父論兵不可勝之。而趙孝成王是沒有見過世面,在後宮長大的新王,此時不用趙括,又能用誰呢?


確實已經沒有合適的人選,除了廉頗以外還有軍事能力表現的,趙奢、樂毅、田單、龐煖這幾個人。

早在趙武靈王時,龐煖就曾經與武靈王論兵,為武靈王闡釋了很多兵法上的深刻含義,但是,此人在當時的情況下沒有指揮作戰的經歷,所以說在這個時候,很可能就不會考慮他。

趙奢不用多說已經去世了,田單則是此前有過不好的表現,就在長平之戰前幾年,田單接受趙國給他的打燕國的任務,表現非常的不好當時趙奢還找平原君,說為什麼要用田單這種將領,如果長平之戰時田單還在,大家對他的印象也是不好的,田單伐燕離長平之戰不過只有三年時間,這是一個已經被證明很可能幹不好的人。

樂毅這個人的記錄很不詳細,但是可以確定一直到死他都沒有離開趙國,始終是趙國的一個客卿,所以樂毅有三種可能,要麼是年事已高不能出戰,要麼是客卿身份讓趙國高層不敢給他兵權,亦或是已經去世。

趙國這個局面換誰去都不好使,因為趙國把自己帶進了溝裏。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四十五年,伐韓之野王。野王降秦,上黨道絕……趙受之,因封馮亭為華陽君。】

【四十六年,秦攻韓緱氏、藺,拔之。】

【四十七年,秦使左庶長王齕攻韓,取上黨。上黨民走趙。趙軍長平,以按據上黨民。四月,齕因攻趙。趙使廉頗將。】

事件的起端發生在秦昭襄王四十五年,而且趙國也封了馮亭為華陽君,這就相當於公開表面趙國接手此地,做出了官方認證。

但是趙國出動軍隊去已經是四十七年,整整兩年時間,秦國一直在攻城略地,現在上黨郡已經不剩下多少了,趙國這纔出動主力讓廉頗來作戰,打得贏纔有鬼了。

兩年時間,秦軍各方面設施都完善了,什麼準備工作都弄好了,趙國軍隊來了以後什麼都要從零開始,看起來是中立客場,實際上卻是趙國客場作戰從零開始,秦國主場作戰有備無患,而且韓國政府已經不願意再和秦國為敵了,現在屬於靠向秦國一方。

即使白起領兵,也未必能帶領趙軍走出困境了,趙國要麼一開始就來支援,要麼乾脆就別來了,至於說趙括的問題我以前寫過相關的回答。

本因坊道的:諸葛亮與趙括有什麼本質的區別??

www.zhihu.com圖標

1,

廉頗在長平之戰中實際處於下風。

在長平關對峙之前,廉頗已因王齕的進攻而敗退,最終在長平關一帶修築工事才穩住了陣腳。

從雙方補給線的路況來看,秦軍確佔據了戰爭的主動權。

2,

趙括的具體年齡不詳。

但考慮到政治軍事領域的黃金年齡,他十分年輕的可能性不能算太大——否則,反對的聲音中不太可能遺漏年齡的這個因素。

有些人之所以認定他十分年輕,可能源自於網路上流程「趙括沒有實戰經驗」的謠言。

3,

根據括母的言論,趙括曾在「一旦」的時間段內指揮過戰爭,在軍中確有威望,當然也有「求田問舍」這類不怎麼樣或者為了避嫌的表現。

不過,有一些朋友預設結論先認定了趙括一定沒有實戰經驗,所以會把「一旦」強行解釋為表假設,那估計括母有穿越的本領才能假設得這麼具體吧。

在藺相如的言論裏,趙括也有相當的聲望,但還有不知變通的弱點——大抵是趙括在之前指揮作戰時暴露出來的。

但無論如何也可以看出,趙括在趙廷應確有一定地位,至於是不是軍事上的二號人物不好說——個人認為不是,否則不至於這麼多反對聲音。

4,

在趙括陣亡以後,趙廷的二號軍事人物是樂乘。

這個人物之所以沒名,可能和鄗之戰時誤記作燕將有關。

至於樂乘在長平之戰期間的具體地位,可能是軍事上的二號或三號人物,也有可能是第二方面軍的統帥——如果是後者的話,那未必一定能插手趙軍主力的事物。

這裡可以對比一下秦廷的情況:

邯鄲之戰期間,秦軍主力的將領人選一直在王陵、王齕、白起之間替換,第二方面軍統帥張唐一直未有機會指揮秦軍主力。

另外打個岔,從張唐在邯鄲之戰期間的表現看,他也應當是一個十分優秀的武將,只是因為甘羅事件被黑得很慘。

5,

在邯鄲之戰以後,趙廷主要使用的武將是廉頗、樂乘,李伯守代郡的具體時間不詳,李牧是在趙孝成王末期開始有一些表現。

雖然當時趙國「西抑強秦,南支韓魏,當世之時趙幾霸」要遠比趙孝成王前期更有視覺效果,但客觀上講,這一階段趙廷也再不會在外交孤立的環境下和敵國決戰了——從這一點上看,長平之戰的失敗更多應在外交因素。


馬服子本來就是名將啊,中國騎兵頭號大神。


廉頗有個缺點,那就是隻講戰術,缺乏政治頭腦。廉頗防守…………有些人,甚至趙國高層可能對防守都有誤解。以為廉頗是位防守名將,事實上,廉頗名聲都是進攻野戰打出來的,沒啥防守經典戰例。防守史書上剛出現的王齕時,損失一將六尉,這可不少了。「廉頗軍多失亡,軍數敗,又反堅壁不敢戰」,正面剛不過,短時間連戰連敗,抱頭死守戰線推不回去,不利於輿論求援,主將必須換。

定了換將,再說換誰。樂毅比白起都大一點兒,多年不上戰場,據說還病重。樂乘嘛……直接打臉廉頗,後來不也證明瞭不能這麼操作。龐爰還不如樂乘呢,歲數大位置低,出身不好,廉頗更看不上他,另外一下子提拔這麼高……田單的名聲比較虛,宏觀戰略還行,實操水平不夠,另外外國人過來不久,關鍵時刻靠不住。趙勝…………算了。橫向一比較,趙括年富力強,名將之後,熟讀兵書理論豐富,軍事辯論未逢敵手,戰略制定上能迎合趙王反攻需要,最關鍵的是面試能說的頭頭是道,父親還有舊部在軍,能迅速控制局面…………乍看是個不錯的選擇。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