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數了數,500張專輯聽過300張左右。還行,本來以為不到一半。

「野榜」什麼的抱怨聽聽就算了。觀眾/聽眾最難伺候,《電影手冊》和《視與聽》排影史250佳,觀眾也挑剔來挑剔去。最簡單的反駁:「榜單中的專輯/電影都聽/看了伐?不服自己排一個唄。」

再說了,榜單排來排去,頭部永遠那幾張。前一百名我聽過88張,排名越後聽過的越少,反正後面那些都是填名單的。就說披頭士,雖然排名有所下降,但專輯都集中於頭部,地位無損,只是必要時刻為新人讓讓路。

其實我想說的是:每個時代都需要自己的代言人。

你知道,現在年輕一輩對華語樂壇的XX、XX和XXX極為推崇,各種鼓吹。老一輩頗看不上眼,於是吵來吵去。很正常,畢竟鄧麗君啊羅大佑啊李宗盛啊都是遙遠的傳說,甚至我這一輩經歷過的華語樂壇最後的迴光返照都快被人遺忘。前兩年有位95後知友問:「李玟很紅嗎?我怎麼沒聽說過?」唏噓啊!掐指一算陳奕迅都46歲了!!當你親眼見證一名明星成名、崛起,在一個時代叱吒風雲,很容易將他/她/它視為一個時代的代言人,甚至認為其勝過其它時代。

——我只是描述客觀現象,不代表我支持或反對XX、XX和XXX。

10年代的特點很明顯:黑人音樂的盛世十年,輔以流行女歌手的輝煌勝利。這兩者之間有關聯,比如風格方面的影響。不過,00年代主流流行音樂已陰盛陽衰——當時勉力一戰的賈婷婷、Jason Mraz、John Mayer,現在都在哪呢?所謂「五大Diva」——感謝知乎讓我知道這個詞——加上Beyoncé,早在00年代已成名。而Frank Ocean、Kendrick Lamar、Drake、The Weeknd等一批黑人音樂人都是10年代成名,影響力覆蓋整個10年代(後面兩位要打點折扣)。他們是真正屬於10年代的人。

比如說,你沒有經歷過Aretha Franklin、Tina Turner、麥當娜、Whitney Houston、Janet Jackson等等等等女歌手時代,但看到了Beyoncé和Taylor Swift大殺四方。

你錯過了The Notorious B.I.G.和2PAC鬥得你死我活、JAY-Z和Nas爭紐約之王、50 Cents和Kanye West爭新時代Rapper領頭羊地位,但是看到Trap從地下走上主流、黑炮在各種榜單花式刷屏——現在黑炮是中產階級審美一部分,打打殺殺早就是過去式啦。

你看到另類RB音樂人力挽狂瀾,將RB從00年代的泥淖中拽出來——00年代RB怎麼看都是藥丸的樣子。

代價則是——10年代的獨立搖滾就這樣交代了,而且拖累了00年代。你要問我有哪些在10年代出道成名的獨立音樂人/樂隊,我得想五秒鐘。有倒是有,但要麼沒撐過10年代就糊了,要麼出不了圈。

流行音樂的風潮時刻在變換。舉個例子:60年代有大量爵士專輯入選。而現在,爵士甚至被排除在廣義的「流行音樂」之外。無論你是否接受,10年代必將成為流行樂史一大現象。早在滾石500佳前,各媒體的10年代榜單已反映了該現象。再考慮這次榜單是眾多音樂人、媒體投票,那麼黑炮/RB和流行專輯在榜單佔比、排名大幅上升不是很正常嗎?用煽情的話叫「舊王已死,新王當立」,或者「我們都是時代的見證者」。

——乾草叉還是別湊「樂史最佳」熱鬧,排年代最佳就行了。目前60年代到10年代排了1000張專輯,各年代最佳專輯是介樣:60年代,地下絲絨的大香蕉;70年代,寶爺的Low;80年代,王子的紫雨;90年代,OK Computer;00年代,Kid A;10年代,Blonde。搖滾音樂依然根底深厚。哦對了,70年代和90年代榜單該更新了!


People are crazy and times are strange

I『m locked in tight I『m out of range

I used to care but things have changed

-- Bob Dylan


如果答主@菜興空萬歲 覺得說唱「沒藝術性」,我也可以覺得聽金屬的只喜歡林肯公園,我們是平等的。還是那句話,你做不出來比Death Grips狠的音樂,請你閉嘴,你現在特別像那種說著「古典音樂樂迷都好無聊」然後被肖斯塔科維奇嚇個半死的人。


選青少年不選當年17歲就成為Soundcloud Rapper始祖的Yung Lean,選了亞文化的最終主流產物Billie Eilish,你就大概知道這是個什麼性質的榜單。捨本逐末。


1.black lives matter

2.關於本次榜單很有趣的一點:把Lil Peep《Hellboy》放到350-500的任何一個位置好像都沒什麼問題。

3.另一個很有趣的一點:Sufjan Stevens飛榜了,還是在榜上很多專輯都打不過《Illnoise》的基礎上。

4.滾石在現在這個時代完全不知道什麼是革命性的專輯,至少你見不到三張蒸汽波雛形、Yung Lean第一張、JAM CITY《Classical Curves》、DJ Rashad《Double Cup》、Burial《Untrue》、Lil Ugly Mane《Mista Thug Isolation》等等這些真正啟發一大批音樂人的作品。

5.如果這些「權威評委」著重顧及的是聽眾的感受而不是對音樂界的啟發,那就挺好的,也就解釋了地下絲絨第一張不升反降、極簡主義四位重要作曲家集體飛榜的壯麗景觀成因。哈哈。

6.這次請人一定沒請The Wire的編輯。

7.不如去聽Thom Yorke愛聽的東西。

8.榜單現在這個樣子,為什麼會有那麼大的爭議?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時代變了。以前主流影響Indie(你有興趣的話可以在60s-70s挖到無數有濃鬱披頭士、沙灘男孩或者Pink Floyd風氣的不知名專輯,並且聽得越多越會感受到這三個樂隊有多好),現在Indie影響主流,主流的地位下降了,這幫人喜歡偏到主流一邊的習慣倒是個延續至今的傳統。


首先很多人強調這是300位專業人士排的,問題是甭說三百位,哪怕是三千位很專業的,三萬位超級專業的,你依舊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依舊可以覺得有槽點。該討論討論。

1.Marvin Gaye-Whats going on和3.Joni Mitchell-Blue:我很喜歡排名第一的這張靈魂樂專輯和排名第三的這張民謠專輯。但是,有人告訴我偉大是什麼意思嗎?不算影響力和革新的嗎?這兩張專輯原先排名就很往前,但現在它們到了第一偉大和第三偉大,那它們對自己所在的流派和其他流派有什麼革故鼎新的影響嗎?真的到了這種「最偉大」的石破天驚的地步嗎?

6.Nirvana-Nevermind:居然衝到了這個位置,只能說Grunge浪潮真的影響甚廣吧。

7.Fleetwood Mac-Rumours:我很喜歡這張專輯,但是一張軟搖滾專輯,力壓滾石所有專輯,比滾石所有專輯都偉大???

8.Prince-Purple Rain:我對這張有點喜歡吧。往前沖了近70名?但是排到這個位置也不奇怪,這是對王子藝術造詣的肯定。

12.Michael Jackson-Thriller:我很煩MJ和MJ的粉絲,但是這張排在這裡也沒問題,畢竟在流行樂影響很大。

17.Kanye West-MBDTF:神專加冕現場。原先是神專,現在成了滾石五百專認證的神專了。Kanye封神現場。

19.Kendrick Lamar-To Pump A Butterfly:又一張10年代的說唱樂專輯,神專加冕現場,原先是神專,現在成了滾石500專開過光的神專了,喇嘛封神現場。

20.Radiohead-Kid A:單看這張排在這裡沒問題,但是你和Pink Floyd的《月之暗面》的名次一對比,又顯得很有問題。滾石的評委對前搖不偏好,但卻喜歡這種嘀哩布咚的東西,還蠻奇怪的。還有,證明評委們認為這是電臺司令最好的專輯,勝過《OK, Computer》。

23.地下絲絨-香蕉專:???????????????????????????這張專輯不升反降就離譜。我以為能進前五呢。不理解。

24.披頭士-佩伯軍士寂寞的心俱樂部樂隊:只用了八年時間,這張專輯的偉大程度就從第一降到24???????????????????是之前的版本不專業還是現在的版本不專業?

31.Miles Davis-Kind Of Blue:爵士樂沒有排面的嗎?????前面的三十張專輯每張都比這張偉大?我無法理解了。

51.查克貝裏-偉大的28,78.貓王-The Sun Sessions,166.Buddy Holly-20 Golden Greats:嗯,我懂了,這次果真不太考慮歷史地位和影響了。搖滾元老集體滑鐵盧。不過這幾張專輯由於年代和技術原因聽感的確不是很好了,如果對聽感的考慮大於地位的話,排在這也可以理解。

77.The Who-Whos Next,86,The Doors-同名,135,U2-Joshua Tree:這三個降得都比較多,但是可以理解,老牌搖滾樂隊的金曲組合專輯,一是專輯整體性的確不強(可能大門好些),二是裡面歌曲質量參差不齊,有一些也沒有很好,我覺得這個它們的位次這次更符合應有的水準。

79.Frank Ocean-Blonde,148.Frank Ocean-橙色頻道:證明滾石和婊叉一樣,認為Blonde比橙色頻道更好,可是更好在哪?

104.The Rolling Stones-Sticky Fingers:粘手指的偉大是一百名開外的偉大,這是多麼魔幻啊。

114.The Strokes-Is This It:把新世紀搖滾之光搭在公屏上。尤其是你對比拱廊之火卡500名來看的時候……

128.皇后-歌劇院之夜:這張在我看來屬於評價趨於正常的,之前就給人家選進一張去還是300多的確不太合適。100多名的名次沒有問題,唯一的槽點就是緊隨其後的是平克.弗洛伊德的《迷牆》,《歌劇院之夜》真的能比《迷牆》稍偉大一點點嗎?仁者見仁吧。我覺得這倆如果調個位置可能會更合適些。

碧梨和哈卷我認為最大的爭議是時間問題,他們兩個的專輯滿打滿算不到兩年,就能確定是歷史最偉大500張專輯了?如果過十年再進的話我覺得爭議會小很多。


一句話評價:該榜單從宏觀上體現了千禧年以後整個音樂世界發展的風向,微觀上體現了《滾石雜誌》從一家傳統的「搖滾雜誌」試圖在當今音樂產業中掙扎求生的願望。

首先,來看看評選情況。

選民的來源有四部分:創作者(包括藝人、音樂人、製作人);音樂產業大佬(各種大廠牌的老闆級別的大佬);記者(其中包括不少樂評人);《滾石》員工。

投票的規則是每人選擇自己最喜歡的50張專輯(不是「最牛逼」也不是「最有價值」,而是最喜歡),排名有先後,第一喜歡的得300分,第二喜歡290分,以此類推到第50喜歡的得44分。

最終所有的300多個選民一共列出了3000多張專輯。

滾石在2003年和2012年都評過這個榜單,但當時基本上體現的是《滾石雜誌》編輯的審美傾向;而2020年版本的《500大》之所以爭議巨大,因為這次有154張專輯是在前兩個版本都未出現過的,而有86張專輯發行於新世紀——其中甚至包括Billie Eilish發表於2019年的首張專輯。

第二,為什麼這次的榜單變化情況如此劇烈?

因為最大的票倉來自音樂創作者,但很顯然,這部分最大的票倉人羣,很可能並不能對整個音樂史的全貌有一個完整的認知。

比方Lauren Mayberry(CHVRCHES),Hinds這樣的,都是非常晚成名,而且在樂壇的分量也顯然不夠的名字,更不要提一堆DJ,你就很難想像他們對60~70年代的「老搖滾」們會有多麼深入的瞭解。

而這份榜單的選擇依據還是「喜歡的」,這和「Greastest」顯然是有不同的,例如如果你問我更喜歡《新長徵路上的搖滾》還是《木馬》,我肯定會說後者,但是如果你要讓我選的是「最偉大的國搖專輯」,那後者只怕連上榜的資格都沒有。

而像Billie Eilish這樣影響力都只能追溯到綠日的年輕人,你更不可能要求她去客觀地評價嬰兒潮那一代的搖滾人。

第三,事實上,我們當代的樂迷(尤其是年輕樂迷)接觸到老專輯的機會是越來越少了。

當今音樂世界最大的變革就是在線音樂APP佔據了絕大部分人絕大部分聽音樂的途徑,而以排行榜為驅動的「演算法型」音樂推送方式導致老專輯的權重變得越來越低了。

而從大唱片公司的角度(which are真正能花錢也願意花錢在打榜推廣上的力量),它們肯定只願意在那些能賺錢的新專輯、新音樂人,甚至新偶像上身上花錢。

所以當今的年輕樂迷聽得最多的成了「時下流行」,很多都是通過所謂的「成功公式」批量製作的音樂,這導致新一代對於音樂的瞭解深度遠遠低於老一代。

如果你去讀70後80後一代音樂人的訪談,經常會聽到他們說起年輕時候聽父母一輩在家裡放老歌;但你很難想像00後的音樂人還會借父母的CD去聽——音樂APP對他們自有安排。

第四,《滾石》已經越來越「不行」了。

事實上,這個時代音樂雜誌已經完全不掌握話語權了,曾經像《滾石》這樣的雜誌掌握著一張專輯口碑、銷量的生殺大權,但如今這些話語權全都被音樂APP拿走了。

一張專輯哪怕藝術水準很低,你《滾石》樂評給個0星也沒用,反正只要音樂APP持續推送,就不怕沒人聽——這就是當今時代的邏輯。

所以做榜單的《佈告牌》現在還能混得開,《滾石》卻不得不也捏著鼻子做起了「RS Charts」。

而一旦進入「榜單」的邏輯,很快《滾石》的管理層就會發現,年輕一代根本不感冒那些老搖滾,像當年的沙漠之旅音樂節集齊了麥卡特尼、尼爾楊、誰人等等嬰兒潮年代的「搖滾六神」,但最後發現買票的都是……所謂「上了年紀的觀眾」。

你看搖滾名人堂也淪陷了,大量引入嘻哈、電子;《滾石》向年輕一代低頭,為了錢為了活下去,不磕磣。

最後,「老搖滾」樂迷們將不得不正視,「搖滾」已經不太屬於當前時代的「時代精神」了。

曾經搖滾樂是一種非常激進,永遠站在時代前列的音樂,每個時代的風口浪尖都有搖滾樂的身影。

但最後一個能夠影響時代精神的搖滾風潮,大概只能追溯到世紀之交的新金屬——但是從樂評的角度,有很多樂評人都認為新金屬是有史以來流行過的「最爛的曲風」。

再後來的EMO和金屬核什麼的,根本就是毫無營養可言。

而當今時代,代表時代精神的反而成了說唱、RB這樣的曲風,當說唱歌手已經開始創作《This Is America》這樣的「國歌」的時候,當今的搖滾樂在寫些什麼呢?

從《滾石》的文章底下搬運了一點熱評:

如此詭異地混雜了各種不可比擬的音樂類別,試圖把它們做成一張連貫的清單真的是一個愚蠢的錯誤。有一說一,即使是定義明確的可比較的曲風中,排名也令人費解和隨意的。

一個更加有趣的榜單應該包括一份簡短的聲明,說明為什麼某張專輯與上一份榜單的排名一下子上升或者下降了30位。

任何榜單如果不把The Who的專輯放進前75,也不把《Quadrophenia 》放進前500,那這個榜單就錯過了歷史上的意義。這個榜單就是在舔當代的藝術家,而他們與大多數跌出榜單的那些專輯相比都不夠提鞋的,可能是因為現在的作者都太年輕了,他們甚至可能都沒聽過那些老歌。

我希望能把這份更新的名單和我的唱片收藏做個比較,以確保我還能跟得上《最佳專輯》的步伐……但無所謂了,這份榜單就是來搞笑的……如果你想把那些精選集和合集也都放在裡面,那還不如單獨做一個分類榜單呢,因為那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我就直說了,《Sgt. Pepper》一般都是第一名的,突然掉了24,甚至比其他披頭士的專輯還低?發生了什麼?我同意其他評論的觀點,這個榜單沒有經過智力上的思考,大包大攬和挑事兒成了比正確的判斷更重要的事情。

我曾經訂閱《滾石雜誌》差不多40年,主要是因為它的音樂內容。幾年前,創始人Jann Wenner出售了他在該雜誌的最後一筆股份以後,我終於放棄了訂閱。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的音樂內容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曾經的搖滾雜誌已經蛻變成了完全不同的東西。

在RS的頂級專輯榜單中,U2常常在100以內,《The Joshua Tree》和《Achtung Baby》經常名列前茅,但不知道為什麼,這兩張搖滾傑作都沒有出現在這個榜單的100以內,即使它們依然有巨大的播放量,而樂隊的演唱會持續受到歡迎,包括他們非常成功的《Joshua Tree》30週年巡演。他們的《Zoo TV》巡演隨著《Achtung Baby》專輯的發行而上演,至今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好的巡演之一。《滾石雜誌》,總算打發走你了,安息吧!

無法想像啊,在03年版本中我只有很少的異議,但這個榜單怎麼會在12年內發生如此巨大的變化。《Sgt Pepper 》是第一的,而且永遠都不應該被拖下來。(滾石)為了體現他們對多元化的敏感而放棄了藝術的質量。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