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认为写了五大家族,贾史王薛除外,还有江南甄家。

小说第十六回写贾琏的奶妈赵嬷嬷说「还有如今现在江南的甄家,嗳哟哟,好势派,独他家接驾四次」。

贾家和王家都只接待了一次,而甑家接待四次,很多人认为甑家就是曹雪芹的家,小说里后来甑家是怎么衰败的?


(文很长。关于甄家,脂砚斋在元春省亲点的《仙缘》一处戏下有批语「伏甄宝玉送玉」,」所点四出戏是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因此「甄宝玉送玉」是全书也是甄府的重要情节,关于这个情节的具体内容的推测我写在本文最后。没耐心看全文的同学直接跳到最后看就可以。)

《红楼梦》主要写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另外如你所说还有一个影影绰绰存在的「江南甄家」

以下根据书中内容:

1.贾家:这是故事主要情节的舞台。

在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里,冷子兴向贾雨村介绍「宁荣二府」也就是贾府。

人物辈分用编号表示:

宁国府:①宁国公贾演——②贾代化(长子,贾代化其他兄弟书中没有提)——③贾敷(长子)、贾敬(次子)——④贾珍(贾敬子)、贾惜春(贾敬女)——⑤贾蓉(贾珍独子)

荣国府:①荣国公贾源——②贾代善(长子,老婆史太君也就是贾母,贾代善其他兄弟书中没有提)——③贾赦(长子)、贾政(次子,老婆王夫人、赵姨娘)、贾敏(小女儿、林黛玉母亲)——④贾琏(贾赦子)、贾迎春(贾赦女)、贾珠(贾政长子,才子,十四岁死,老婆李纨,母王夫人)、贾元春(母王夫人)、贾宝玉(母王夫人)、贾探春(母赵姨娘)、贾环(母赵姨娘)

2.史家:

史候(尚书令)——史湘云祖父(老婆史太君)——史湘云父或母、史鼎、史鼐——史湘云

3.王家:

王夫人父亲——王熙凤父或母、王子腾、王夫人、薛姨妈(与王夫人是亲姐妹、随老公姓)——王仁(王熙凤哥哥、巧姐舅舅)、王熙凤、王子腾女儿

4.薛家:

薛蟠爸爸(老婆薛姨妈)、薛宝琴父或母——薛蟠(大老婆夏金桂、小老婆香菱也就是甄英莲、小老婆宝蟾)、薛宝钗、薛蝌、薛宝琴

5.江南甄家

《红楼梦》中影影绰绰存在的一个家族,前80回几处很隐晦地被提到,显得很神秘。而且这个神秘家族的公子甄宝玉无论外貌和各方面性情都与贾宝玉一样,就像贾宝玉的克隆人一样,很耐人寻味。

在全书重要的第二回中,甄家与贾家一起介绍出现,并不寻常。

雨村道:「......不用远说,只这金陵城内钦差金陵省体仁院总裁甄家,你可知道?」子兴道:「谁人不知!这甄府就是贾府老亲,他们两家来往极亲热的。就是我也和他家往来非止一日了。」雨村笑道:「去岁我在金陵, 也曾有人荐我到甄府处馆......"

从谐音上看,甄(真)家应该是贾(假)家的真实本源,甄家是实体,贾家只是影子。可能80回后曹雪芹的原稿中因为甄家被抄连累到了贾家,最后一起被毁灭。80回后,甚至甄宝玉与贾宝玉会有某种互动,也许这种互动导致了贾家被甄家连累。不管这么说,如果出现这种两宝的互动,想想都很有意思的。

从历史上看,曹雪芹的家族是南京织造,康熙6次南巡住在曹家5次,这与」还有如今现在江南的甄家,嗳哟哟,好势派,独他家接驾四次」的描述是一致的,因此江南甄家是曹雪芹用来隐喻自己家族是没有疑问的。

《红楼梦》中最体现甄家与贾家、甄宝玉与贾宝玉互为镜像关系的,也是最集中描写甄宝玉的,是第五十六回后半部。

这一回前半部分主要写探春理家的故事,后半部分写了甄家「四个女人」「奉旨进宫朝贺」。贾母接见了这四个女人,聊天中,这四个女人谈到了甄府的甄宝玉,谈到了他的名字、外貌、不爱上学等等性情,贾母觉得简直「成了我们家的了。」后来贾母叫宝玉进来与四个女人见面,四人一见宝玉便觉惊讶,「还只当我们的宝玉后赶著也进了京呢!」

宝玉出来后,又去见了生病的史湘云,将甄宝玉的事跟她说了一遍,史湘云开玩笑说,如果以后被打急了,可以逃到南京去找那个宝玉。贾宝玉不知道甄宝玉是否真的跟自己一模一样,心中很郁闷,回到房间就睡了过去。然后他就做了一个奇异的梦。

接下来曹雪芹用他的惊人之笔写了一段诡异的梦中梦,原文如下:

宝玉心中便又疑惑起来:若说必无,然亦似有;若说必有,又并无目睹。心中

闷闷,回至房中榻上默默盘算,不觉昏昏睡去,竟到一座花园之内。宝玉诧异道:「除了我们大观园,竟又有这一个园子?」正疑惑间,忽然那边来了几个女孩儿,都是丫鬟,宝玉又诧异道:「除了鸳鸯、袭人、平儿之外,也竟还有这一干人?」只见那些丫鬟笑道:「宝玉怎么跑到这里来?」宝玉只当是说他,忙来陪笑说道:「因我偶步到此,不知是那位世交的花园?姐姐们带我逛逛。」众丫鬟都笑道:「原

来不是咱们家的宝玉。他生的也还干净,嘴儿也倒乖。」宝玉听了,忙道:「姐

姐们这里竟还有个宝玉?」丫鬟们忙道:「『宝玉』二字,我们家是奉老太太、太太之命,为保佑他延年消灾,我们叫他,他听见喜欢;你是那里远方来的小厮,也乱叫起来!仔细你的臭肉,打不烂你的。」又一个笑道:「咱们快走罢,别叫宝玉看见,又说同这臭小子说了话,把咱们熏臭了。」说著一径去了。宝玉纳闷道:「从来没有人如此荼毒我,他们如何竟这样?真亦有我这样一个人不成?」  一面想,一面顺步早到了一所院内。宝玉诧异道:「除了怡红院,也竟还有这么一个院落?」忽上了台阶,进入屋内,只见榻上有一个人卧著,那边有几个女儿做针线,或有嬉笑玩耍的。只见榻上那个少年叹了一声,一个丫鬟笑问道:「宝玉,

你不睡,又叹什么?想必为你妹妹病了,你又胡愁乱恨呢。」宝玉听说,心下也便

吃惊,只见榻上少年说道:「我听见老太太说,长安都中也有个宝玉,和我一样的性情,我只不信。我才做了一个梦竟梦中到了都中一个大花园子里头,遇见几个姐姐,都叫我臭小厮,不理我。好容易找到他房里,偏他睡觉,空有皮囊,真性不知那去了。」宝玉听说,忙说道:「我因找宝玉来到这里,原来你就是宝玉?」榻上的宝玉忙下来拉住,笑道:「原来你就是宝玉!这可不是梦里?」宝玉道:「这如何是梦?真而又真的!」一语未了,只见人来说:「老爷叫宝玉。」唬得二人皆慌了,一个宝玉就走。一个便忙叫:「宝玉快回来,快回来!」  袭人在旁听他梦中自唤,忙推醒他,笑问道:「宝玉在那里?」此时宝玉虽醒,神意尚自恍惚,因向门外指说:「才去不远。」袭人笑道:「那是你梦迷了。你揉

眼细瞧瞧,是镜子里照的你的影儿。」宝玉向前瞧了一瞧,原是那嵌的大镜对面相照,

自己也笑了。早有丫鬟捧过漱盂茶卤来漱了口。麝月道:「怪道老太太常嘱咐说:『小人儿屋里不可多有镜子,人小魂不全,有镜子照多了,睡觉惊恐做胡梦。』如今倒在大镜子那里安了床!有时放下镜套还好,往前去天热困倦,那里想的到放他?比如方才就忘了。自然先躺下瞧著影儿顽,一时合上眼,自然是胡梦颠倒,不然如何得看著自己,叫著自己的名字?不如明儿挪进床来是正紧。」一语未了,只见王夫人遣人来叫宝玉。

这里贾宝玉梦见了甄宝玉,甄宝玉也梦见了贾宝玉,两人同时互相进入了对方的梦中,也就是进入了对方的心灵空间,这种情节在世界文学史上是很罕见的。这就象庄周梦见了蝴蝶,以为自己就是蝴蝶,醒来后发现自己又成了庄周,于是疑惑到底是庄周梦见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了庄周

可见贾宝玉和甄宝玉在《红楼梦中》是两个身体,一个灵魂。

如果你仔细看第五十六回,可以发现曹雪芹的意思是甄府和贾府的所有人都是一一对应的。

因此可以大胆的说贾宝玉是甄宝玉梦中的梦象,甚至贾府中每一个人都是甄府中相应人的梦。

关于甄家最后的结局,也是很悲惨的:

第七十一回片段:贾母因问道:「前儿这些人家送礼来的,共有几家有围屏?」凤姐儿道:「共

有十六家。有十二架大的,四架小的炕屏。内中只有甄家一架大屏,十二扇大红缎子刻丝『满床笏』......」

第一回,甄士隐解好了歌:士隐乃说道:「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

这两处『满床笏』和「笏满床」有照应,隐含了甄家最后的命运。

第七十四回:......凤姐赔笑道:「......你们别忙,自然你们抄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日早起不是议论甄家,自己盼著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咱们也渐渐的来了!......」

第七十五回:话说尤氏从惜春处赌气出来,正欲往王夫人处去,跟从的老嬷嬷们因悄悄的道:

「回奶奶:且别往上屋里去。才有甄家的几个人来,还有些东西,不知是什么机密事。奶奶这一去恐怕不便。」尤氏听了道:「昨日听见你老爷说看见邸报上甄家犯了罪,现今抄没家私,调取进京治罪。怎么又有人来?」老嬷嬷道:「正是呢。才来了几个女人,气色不成气色,慌慌张张的,想必有什么瞒人的事。」

第七十四、七十五回这两处写甄家确实被抄家了,因他们与贾家有关系,所以派人偷偷将一些财物寄放在贾家。这里气氛已经非常紧张。

至于甄家为什么被抄家,书里没有说,我们只能推测:

首先从第二、五十五、五十六回推测。

第二回贾雨村跟冷子兴聊天时说到了甄家的官职:

」不用远说,只这金陵城内钦差金陵省体仁院总裁甄家,你可知道?「

」钦差「表明直接给皇帝办事,权力很大。」金陵省「指江浙一带,」总裁「指负责给皇宫进行织造的总负责机构。

第五十五开头就说了」宫中有一位太妃欠安......」因此元宵节宴会、灯谜等活动不再举行。

第五十六回说林之孝家的说:

「江南甄府里家眷昨日到京,今日进宫朝贺,此刻先遣人来送礼请安。」

后面甄府的女人跟贾母聊天说:

「昨儿进的京,今儿太太带了姑娘进宫请安去了,所以叫女人们来请安,问候姑娘们。」贾母笑问道:「这些年没进京,也不想到就来。」四人也都笑回道:「正是。今年是奉旨唤进京的。」

可见甄府在宫中有人,前面说的生病的太妃可能就是甄府早年间嫁到皇宫中的女子,否则甄府如果在宫中无人,不会得到」钦差金陵省体仁院总裁「这个肥差。

另外现在正是元宵节,所以甄府派人到宫中」朝贺「。

进一步延伸,可以推测这个太妃可能是贾元春在宫中的靠山,或者说贾元春是太妃的一个梦像。太妃死了,甄府失去了靠山,导致后来被抄家。

而元春失去了靠山,在险恶的宫廷斗争中也很快死去,贾府失去这个靠山,也很快毁灭。

当然,不是说靠山死了,就一定要被抄家,所以,甄家被毁灭还有更细致的原因。

前面分析过,甄家和贾家其实是本体和镜像的关系,两家就是一家,所以贾家被抄家的原因很可能就是甄家被抄家的原因。

那么贾家被抄家的原因是什么呢?

第十八回,贾元春省亲的时候点了四出戏,书中原文:

贾蔷急将锦册呈上,并十二人花名单子。少时,太监出来,只点了四出戏:第一出《豪宴》(脂砚斋批语:《一捧雪》中,伏贾家之败),第二出《乞巧》(脂批:《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第三出《仙缘》(脂批:《邯郸梦》中,伏甄玉送玉。),第四出《离魂》(脂批:《牡丹亭》中,伏黛玉之死。)(脂批: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

黛玉之死是全书的一个重要情节,但与贾家被抄家无关,所以来看其他三部剧。

《一捧雪·豪宴》

《一捧雪》是明末清初戏剧家李玉的作品,内容是:

明代嘉靖年间,藏有传家宝玉杯「一捧雪」的莫怀古,应权相严嵩之子严世蕃之召,离钱塘赴京补官,同行有家仆莫诚和婢妾雪艳,以及门客汤勤。进京后,汤勤为了投靠新主子严世蕃,竟密报莫氏有宝。严便强索,莫怀古不肯割爱,以假杯与之,又被汤勤揭穿。于是严世蕃大怒,下令搜捕,莫怀古逃到旧友戚继光处,中途被追兵拿获处斩。临刑前,义仆莫诚挺身而出,代主受戮,使怀古脱身逃匿;然而,当首级传到严府时,汤勤指岀是假,为此株连,戚继光和雪艳同时被逮。在法堂审头时,汤勤见雪艳美貌,要挟雪艳与己成亲,则可翻供,雪艳为救戚继光而答应。逼婚之夕,雪艳怀利刃刺杀汤勤,然后自刎。等到莫怀古之子莫昊考中进士,弹劾严氏父子,世蕃问斩。莫昊终于找到失散多年的父母,得以一家团圆。[1]

《豪宴》是《一捧雪》中的一出戏,写莫怀古带著门客汤勤等进京见严世蕃,受到严的款待。莫怀古把汤勤推荐给严世蕃。宴席后,汤勤把莫怀古有祖传宝贝「一捧雪」的秘密告诉严世蕃,严世蕃欣喜若狂,决定夺宝。

对贾家最后毁灭原因之一的推测:

可见,贾家最后家破人亡可能源于某一势力对贾家拥有的某件重要事物的争夺,在这一过程中,受到贾家重要帮助的贾雨村可能起了与汤勤类似的关键作用,落井下石、忘恩负义。

《长生殿·乞巧》:

长生殿是清初剧作家洪升的作品,主要是唐玄宗和杨玉环之间的故事,这是一个很有政治色彩的爱情悲剧,大家已经很熟悉了。

乞巧是中国旧时七夕节的一项风俗,穿著新衣的少女们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慧,称为「乞巧「。

戏剧《长生殿》中并没有《乞巧》这一出,根据乞巧的意思,元春点的这一出戏应该对应的是《长生殿》中《密誓》这一出,只是戏班的叫法不同。

《长生殿·密誓》内容是七夕之夜,唐玄宗和杨贵妃在长生殿「乞巧「,两人许下密誓:「愿生生世世,共为夫妇,永不分离。」

大家都知道,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在逃亡途中发生兵变,不得已按照兵变将士的要求让杨贵妃自尽。既然脂砚斋说这出戏「伏元妃死」,那么元妃最后的结局应该也是死于某种政治斗争,而这种斗争可能和贾家最后的毁灭有关。

据此,对贾家最后毁灭另一原因的推测:

贾家被抄与某种政治斗争有关,而元春成了这种斗争的牺牲品

当然也可能元春之死发生在贾家被抄家之后,是贾家毁灭的后果之一。

《邯郸梦·仙缘》:

《邯郸记》又称《邯郸梦》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戏曲剧本。内容是八仙之一的吕洞宾要度一人到蓬莱山门作扫花使者。吕洞宾几度寻觅,找到了一个叫卢生的30岁的书生,认为他很有仙缘,于是请他桥头一个小店详谈。

在两人闲聊的时候,店家为两人煮黄粱米饭。卢生认为大丈夫应当建立一番功业,光宗耀祖,「方可言得意」。吕洞宾便送给他一个磁枕,卢生见磁枕两头空,看去里面有亮光,那洞越来越大,卢生就跳进枕中去了。

卢生在枕头里面的世界经历了一番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当上宰相后被奸人陷害,差点丧命,后来死里逃生,又当上宰相,只到80多岁才因「纵欲」去世。

在他快死的时候,家人的哭声惊醒了他,他突然从美梦中醒来,发现店家的黄粱米饭还没煮熟。这就是「黄粱一梦」的故事。

吕洞宾告诉卢生,他在梦中的儿子都是店里鸡犬所变,老婆是那驴子所变。卢生致此蟠然醒悟,就随吕洞宾去蓬莱仙山做桃花苑的扫花使者去了。

《仙缘》就是《邯郸记》最后一出《合仙》,在昆曲抄戏里通常标为《仙缘》,也就是卢生蟠然醒悟成仙的故事。

脂砚斋说元春点的《仙缘》这出戏「伏甄宝玉送玉」,又说「所点四出戏,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可见」甄宝玉送玉「是推动全书故事发展的重要情节,不可忽视。

由于这一情节显然发生于80回后遗失的稿件中,前80回又没有丝毫关于这个情节的线索、提示,以下谈谈关于这一情节的个人猜想。

在前80回所有关于甄宝玉的描述中,说到这个人无论是模样、性情都与宝玉一样,简直就是宝玉的镜像,但唯独没有说甄宝玉生来也和贾宝玉一样」衔著玉「,可以推知甄宝玉没有玉,这应该是他与贾宝玉唯一的不同。

所以甄宝玉送的」玉「应该就是贾宝玉的佩玉,而不是像刘心武先生说的那样送的是贾宝玉本人,这比较说得通。

此外,脂批说元春点的《仙缘》「伏甄宝玉送玉」而且」甄宝玉送玉「是」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刘心武先生说甄宝玉送玉是贾宝玉第一次出家被甄宝玉劝回来了,如果甄宝玉送玉是这个意思的话,这与《仙缘》的故事又有什么契合呢?这样的情节对全书发展有什么意义呢?怎能称得上是」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呢?

如果甄宝玉送的玉就是贾宝玉那块佩玉的话,这块佩玉是怎么到了甄宝玉手中的呢?甄宝玉又是送给了谁呢?

以下用排除法对甄宝玉送玉情节进行假设和分析。

假设1:贾宝玉的佩玉是在风平浪静时期偶然遗失,然后被人捡走辗转来到金陵甄宝玉手里,最后由他送还给主人,甄贾二玉借此机会认识,互诉衷肠。

这种情节对全书情节的推进没什么意义,也显得很平淡,不符合脂砚斋说的」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定位。最大的意义就是甄贾二玉认识了。

但这两人认识又怎样呢?甄宝玉能对贾府的被抄产生什么影响吗?显然不是。我认为两人见面认识反而拉低了全书的意境,还是不见面更耐人寻味。

所以假设1可以排除。

假设2:甄宝玉送回佩玉的行为导致了贾府被毁灭。

我无论怎样猜测和推演,甄宝玉送回佩玉的行为都很难与贾府的被毁灭产生逻辑上的联系。

如果有人对这块玉感兴趣的话,前80回早就动手了,何必等那么久。

是贾府后来因为某些原因故意丢弃了这块玉以避祸,被不知情的甄宝玉又送回来从而再次陷入祸事?

好像也很牵强,讲不通。

所以假设2也排除。

所以剩下的比较合理的推测是:甄宝玉送玉应该发生在贾家被抄家之后,而且根据脂砚斋的批语,甄宝玉送玉的行为导致了贾宝玉顿悟,最终看破红尘出家,因为《仙缘》中的情节就是陆生顿悟成仙。

至于甄宝玉送玉的具体情节,先来看庚辰本第二十三回的一条重要脂批:

宝玉答应了,慢慢的退出,向金钏儿笑著伸伸舌头,带著两个老嬷嬷,一溜烟去了。刚至穿堂门前(脂批:妙!这便是凤姐扫雪拾玉之处,一丝不乱。)

可见80回后的曹雪芹原稿中,在贾家出事后,凤姐被迫干起了粗活,有一天她在这个穿堂门前扫雪时,在积雪下发现了一块佩玉,这块佩玉很有可能就是贾宝玉那块。

据此,我对甄宝玉送玉的具体情节的推测是,贾府被抄家之前,发生了某件重要事件,在慌乱中,贾宝玉的佩玉遗失在这个穿堂门前某处,一直无人发现。那时,贾府已经开始衰败,经济条件大不如前,王熙凤和贾琏的关系也开始恶化,她被迫开始干一些粗活。某日她在扫雪时,在穿堂门的积雪下偶然发现了这块玉,出于某些原因,她将这块玉藏了起来。

之后贾府很快被抄家。由于王熙凤的祖籍在金陵,又根据第五回王熙凤的判词「哭向金陵事更哀」,王熙凤在抄家后一路流落至金陵,将一直藏著的那块玉典掉换钱。

之后这块玉又几经流转,出现在甄宝玉面前。虽然甄家早就被抄家,但他们有不少财物寄顿在外面,所以情况比贾家好些。甄宝玉听说过贾宝玉的故事,对这块玉不陌生,也知道目前贾府的状况,于是将这块玉买了下来。

几年之后,一次偶然的机会,甄宝玉偶遇流浪乞讨的史湘云。史湘云当时病得挺重,由于甄宝玉一向喜爱女孩,所以十分同情史湘云,给了她不少钱。史湘云带著甄宝玉来到一所破败不堪的小庙来见贾宝玉,当时她与贾宝玉一起在破庙里过著乞丐生活。但贾宝玉当时不在庙中,甄宝玉告诉史湘云几天后他再来找贾宝玉。

几天后,甄宝玉又来到小庙,这次他见到了已经不成人样的贾宝玉,但遗憾的是,史湘云在短短的几天内已经病亡。

甄宝玉将那块佩玉交还给贾宝玉。

贾宝玉看著这块佩玉,想起了很多往事,感慨不已。

最后,他万念俱灰,对人间彻底失望,便跟随僧道二人重返天界。

贾宝玉永远离开后,甄宝玉消失在了茫茫人海中。

参考

  1. ^吴新雷主编.中国昆剧大辞典[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10-112


红楼中有多少大家族?

其实护官符那一节已经讲透了,最上头的四家写的是贾、史、王、薛,但是「雨村犹未看完」,这说明护官符上其实写了不少人家。

脂批在这也写道:「妙极!若只有此四家,则死板不活。若再有两家,又觉累赘,故如此断法。」

这还只是在金陵。

而在整部书中出现的大家族,不算上像林家这样早早败落的,也有四王八公、甄史薛王、周吴贵人两家、并各公侯伯男将军王孙公子,实际上是相当多的,其实连后来和薛家结亲的夏家,应该也算得上大门户人家。

如果说主要写的,那还是贾、史、薛、王、甄,但实际上其余各家也都有笔墨。


除了贾史王薛为主的四大家族还有几个典型:

甄家是零星附带

这甄府和贾府就是老亲,又系世交。两家来往,极其亲热的。

去岁我在金陵,也曾有人荐我到甄府处馆。我进去看其光景,谁知他家那等显贵,却是个富而好礼之家,

还有如今现在江南的甄家,【甲戌侧批:甄家正是大关键、大节目,勿作泛泛口头语看。】嗳哟哟,【庚辰侧批:口气如闻。】好势派!独他家接驾四次,【庚辰侧批:点正题正文。】若不是我们亲眼看见,告诉谁谁也不信的。别讲银子成了土泥,【庚辰侧批:极力一写,非夸也,可想而知。】凭是世上所有的,没有不是堆山塞海的,『罪过可惜』四个字竟顾不得了。」【庚辰侧批:真有是事,经过见过。】凤姐道:「常听见我们太爷们也这样说,岂有不信的。【庚辰侧批:对证。】只纳罕他家怎么就这么富贵呢?」赵嬷嬷道:「告诉奶奶一句话,也不过拿著皇帝家的银子往皇帝身上使罢了!【甲戌侧批:是不忘本之言。】谁家有那些钱买这个虚热闹去?」【甲戌侧批:最要紧语。人苦不自知。能作是语者吾未尝见。】

只见林之孝家的进来说:「江南甄府里家眷昨日到京,今日进宫朝贺。此刻先遣人来送礼请安。」说著,便将礼单送上去。探春接了,看道是:「上用的妆缎蟒缎十二匹,上用杂色缎十二匹,上用各色纱十二匹,上用宫绸十二匹,官用各色缎纱绸绫二十四匹。」

贾母因说:「这甄家又不与别家相同,上等赏封赏男人,只怕展眼又打发女人来请安,预备下尺头。」一语未完,果然人回:「甄府四个女人来请安。」贾母听了,忙命人带进来。那四个人都是四十往上的年纪,穿戴之物,皆比主子不甚差别。

内中只有江南甄家【庚辰双行夹批:好,一提甄家。盖真事将显,假事将尽。】一架大屏十二扇,大红缎子缂丝『满床笏』,一面是泥金『百寿图』的,是头等的。

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庚辰双行夹批:奇极!此曰甄家事。】

尤氏听了道:「昨日听见你爷说,看邸报甄家犯了罪,现今抄没家私,调取进京治罪。怎么又有人来?」

甄家的情形其实可以参照著贾家的光景来看,甄家虽然一直在江南居住,但是与贾家相比,甄家要更有威势与富贵,毕竟甄家可以「接驾四次」、「堆山塞海」、奴才的「穿戴之物,皆比主子不甚差别」、送的礼都是上用的贡品、到一次京城就能面圣,这些都是同时代的贾家不能比的。

北静王家族

原来这四王,当日惟北静王功高,及今子孙犹袭王爵。

现今北静王水溶年未弱冠,生得形容秀美,性情谦和。

因此不以王位自居,

自己五更入朝,

水溶在轿内欠身含笑答礼,仍以世交称呼接待,并不妄自尊大。

赞水溶是个贤王,且生得才貌双全,风流潇洒,每不以官俗国体所缚。

小王虽不才,却多蒙海上众名士凡至都者,未有不另垂青,是以寒第高人颇聚。

前日圣上亲赐鹡鸰香念珠一串,

水溶道:「逝者已登仙界,非碌碌你我尘寰中之人也。小王虽上叩天恩,虚邀郡袭,岂可越仙輀而进也?」

「这汗巾子是茜香国女国王所贡之物,夏天系著,肌肤生香,不生汗渍。昨日北静王给我的,今日才上身。

水溶就是大人口中的世家佳子弟,年未弱冠就能同时世俗与清流的好评,从政获得皇上认可,多次御赐贡品,日常交往中又多是「海上众名士」「高人颇聚」,所谓往来无白丁,在那个时代,水溶真的是世家大族世世代代期望的家主,能为家族的继续繁盛出力。

林如海的林氏家族

偶又游至淮扬地面,因闻得今岁盐政点的是林如海。这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甲戌侧批:盖云「学海文林」也。总是暗写黛玉。】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甲戌眉批:官制半遵古名亦好。余最喜此等半有半无,半古半今,事之所无,理之必有,极玄极幻,荒唐不经之处。】本贯姑苏【甲戌侧批:十二钗正出之地,故用真。】人氏,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到任方一月有余。

这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五世。起初时,只封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远迈前代,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至如海,便从科第出身。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甲戌侧批:要紧二字,盖钟鼎亦必有书香方至美。】之族。只可惜这林家支庶不盛,子孙有限,虽有几门,却与如海俱是堂族而已,没甚亲支嫡派的。【甲戌侧批:总为黛玉极力一写。】今如海年已四十,只有一个三岁之子,偏又于去岁死了。虽有几房姬妾,【甲戌侧批:带写贤妻。】奈他命中无子,亦无可如何之事。今只有嫡妻贾氏,生得一女,

林家实没了人口,纵有也是极远的。

贾琏道:「昨儿周太监来,张口一千两。我略应慢了些,他就不自在。将来得罪人之处不少。这会子再发个三二百万的财就好了。」

林如海也是大人口中的世家佳子弟,读书得了探花,深受皇上信任,担任重要的巡盐御史,为人仗义,可惜子孙不盛,导致自己身死之后,祖宗五代家业为他人所窃取。呜呼哀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岂虚言哉?

甄士隐家族

庙旁住著一家乡宦,姓甄,名费,字士隐。嫡妻封氏,情性贤淑,深明礼义。【甲戌侧批:八字正是写日后之香菱,见其根源不凡。】家中虽不甚富贵,然本地便也推他为望族了。【甲戌侧批:本地推为望族,宁、荣则天下推为望族,叙事有层落。】因这甄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甲戌侧批:自是羲皇上人,便可作是书之朝代年纪矣。总写香菱根基,原与正十二钗无异。蒙侧批:伏笔。】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流人品。只是一件不足:如今年已半百,膝下无儿,【甲戌侧批:所谓「美中不足」也。】只有一女,乳名英莲,年方三岁。

只可怜甄家在隔壁,早已烧成一片瓦砾场了。只有他夫妇并几个家人的性命不曾伤了。急得士隐惟跌足长叹而已。只得与妻子商议,且到田庄上去安身。偏值近年水旱不收,鼠盗蜂起,无非抢田夺地,鼠窃狗偷,民不安生,因此官兵剿捕,难以安身。士隐只得将田庄都折变了,便携了妻子与两个丫鬟投他岳丈家去。

幸而士隐还有折变田地的银子未曾用完,拿出来托他随分就价薄置些须房地,为后日衣食之计。那封肃便半哄半赚,些须与他些薄田朽屋。士隐乃读书之人,不惯生理稼穑等事,勉强支持了一二年,越觉穷了下去。

(封氏)主仆三人,日夜作些针线发卖,帮著父亲用度。

甄士隐其实就有贾宝玉的影子,守著祖宗留下的遗产,「不以功名为念」,「不惯生理稼穑等事,」平日太平尚能饱食终日,一旦有事只能束手旁观,可怜可叹,自己回家,孤女离散,老妻还要日夜工作,岂不痛哉!

贾雨村家族

这贾雨村原系胡州【甲戌侧批:胡诌也。】人氏,也是诗书仕宦之族,因他生于末世,【甲戌侧批:又写一末世男子。】父母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得他一身一口,在家乡无益。【蒙侧批:形容落破诗书子弟,逼真。】因进京求取功名,再整基业。自前岁来此,又淹蹇住了,暂寄庙中安身,每日卖字作文为生,【蒙侧批:「庙中安身」、「卖字为生」,想是过午不食的了。】

原来,雨村因那年士隐赠银之后,他于十六日便起身入都。至大比之期,不料他十分得意,已会了进士,选入外班,今已升了本府知府。

金陵城起复贾雨村

方知贾雨村也进京陛见,皆由王子腾累上保本,此来后补京缺,

王子腾升了九省都检点,贾雨村补授了大司马,协理军机参赞朝政,

贾雨村就是家道中落的崛起代表,在那个时代,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重振家族,只能靠著科举一途,单单读书作文好还不行,还要有运气,有人资助你脱产读书考试、幸运中举、官场有人保举扶持,才能达到「协理军机参赞朝政」的高度,要知道贾政也不过是个不太能见到皇上的京城小官。(贾雨村的人品在这里咱们不细谈)

甑(应该是甄)家是怎么衰败的?

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庚辰双行夹批:奇极!此曰甄家事。】

贾母歪在榻上,王夫人说甄家因何获罪,如今抄没了家产,回京治罪等

尤氏听了道:「昨日听见你爷说,看邸报甄家犯了罪,现今抄没家私,调取进京治罪。怎么又有人来?」

这是原文中涉及到江南甄家的原文,具体原因没点明,

来自《从数据统计再论清代的抄家》论文,侵删

来自《从数据统计再论清代的抄家》论文,侵删

江南甄家四次接驾,花掉的银子海了去了,虽说银子用在皇上身上,但是其中的挪用,如果皇帝不追究也就罢了,慢慢补上便是,一旦追究且难以及时补上,那就容易按「贪腐」「亏空」来定罪。例如曹雪芹家族的姻亲李煦家族便因此被抄。

来自《从数据统计再论清代的抄家》论文,侵删

来自《从数据统计再论清代的抄家》论文,侵删

现存清代的抄家档案很多,从这些档案所见的抄家案件来看,可以分为:

有权势的大臣,

违反法纪的官员,

"文字狱",

亏空钱粮,

反抗朝廷的团伙及手段残忍的杀人犯等五类.

甄家的权势能威胁到皇帝么?依照小说中少有的描述,是不存在的。

甄家享受著既得利益阶层的好处哪怕有极个别傻子想反抗朝廷或手段残忍的杀人,那么也肯定早早的被家族给处死了,所以这一条去掉。

那「文字狱」呢?这还是有可能的,毕竟甄家也是书香门第,写几首小诗也是有出错可能的,但是按著贾家在这方面用字遣词的谨慎程度,甄家应该也是不可能的。

那么只有两个可能出现了「亏空钱粮」「违反法纪的官员」,这两个可以合并成一个,即不合格不称职的官员,甄家是完全有可能的。

红楼梦曲中关于元春的话正好可以用在甄家「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


明写四,暗写五,见仁见智,然而实名反对前面有的答主用脂批佐证只写四家,脂批「妙极!若只有此四家,则死板不活。若再有两家,又觉累赘,故如此断法。」批的是「雨村尤未看完」,主要赞的是护官符描写手法上的截断和留白,跟整本书讲了几大家族关系不大。


《红楼梦》第四回,贾雨村在审理薛蟠伤人一案,正要发签抓捕薛蟠时,门子递上「护官符」。「护官符」上面说的贾、史、薛、王,四家正是《红楼梦》中主要讲述的四大家族。当然也会有与之相关的人物。有些阅者认为好像四大家族是否太「冷清」了些。其实脂砚斋早就准备了解答:「妙极!若只有此四家,则死板不活。若再有两家,又觉累赘,故如此断法。」确实,就以贾家为例,亲亲眷眷、男男女女、主子奴才、小厮丫鬟、本身就够烦的了。何况还有三家呢!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