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多給我一張紙巾。

用粵語說是:

畀多張紙巾我。

廣東人說普通話,可能會把這句話錯誤地說成:

給多張紙巾我。


有一些差異,但是總體來說差異不大,跟語音辭彙相比,各地方言在語法上的差異是很小的。

如果拿語音、語法、辭彙三者比較,各地語音、辭彙的差別很大,而語法的差別很小。就語言的歷史而論,語音和一般辭彙易變,基本辭彙變化較慢,語法變化最慢。中國各地的漢語方言該是同源的,我們認為它們的語音辭彙在原始一定相同。後來因為語音辭彙易變,它們分道揚鑣,就弄成現在相當複雜的樣子。語法變得最慢,所以各地的語法都離開原始出發點不很遠,同時,它們相互間的距離也不很遠。各地的人說話互相不懂,首先是辭彙作梗,其次是語音妨礙,與語法的差別無關;因為語法的差別實在太小了。


但是,差別大小,只是相對的說法;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各地的語法並不完全相同。當你依照北京語法去說廣州話的時候,廣州人雖能完全懂得,但他們仍舊覺得你不夠廣州話的味道,就因為你沒有遵用廣州的語法。


要知道各地語法的異同,首先該把辭彙與語法的界限分別清楚。例如——

北京人說:今天下雨。

蘇州人說:今朝落雨。

廣州人說:今日落雨。

這只是語音、辭彙上的不同,在語法上則毫無分別。語音上不同,不必解說,大家都可以明白;辭彙上的差別,如北京說「今天」,蘇州說「今朝」,廣州說「今日」,又如北京說「下雨」,廣州、蘇州說「落雨」。然而語法上並沒有什麼不同,因三處方言都是把「今天」放在第一,謂詞放在第二,賓語放在第三。像這一種的句子,非但三處方言如此,全國漢語方言也莫不如此。在此情形之下,我們可以說全國漢語方言有其共同的語法。


至於要看各地語法的異點,我們可以定下兩個標準:


(一)詞的位置不同;


(二)虛詞的用法不同。

以詞的位置為標準者,又可細分為下列諸類:


(甲)謂詞的位置。

官話、吳語(大部分):到南京去。

閩語、粵語、客家話:去南京。

(乙)副詞的位置。


1.數量的限制。

官話、吳語:多買幾本書。

閩語、粵語、客家話:買多幾本書。

2.方式的限制。

官話:快到杭州了。

吳語:杭州到快哉。

(丙)介詞的位置。

官話、吳語:貓比狗小。

粵語:貓細過狗。

客家話:貓比狗過細。

最低 0.3 元/天開通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購買該電子書查看完整內容

電子書

漢語講話

王力

後浪出版社

¥18.00 會員免費


廣東話有狀語後置的習慣,比如:還給我→畀返我,我先走→我走先,給我一本書→給本書我。還有表示數量的時候,「一」會習慣性省略,比如:一張卡→張卡,一本書→本書,一千九百塊→千九蚊。諸如此類還有不少,平時講廣東話不會特別注意到語法區別,總得來說差別不大。上了大學後到昆明讀書,發現雲南人普遍會將「呢」,「噶」之類的語氣助詞放在句尾,昆明話與普通話之間的語音差異沒有粵譜之間大,但是有很多普通話裡面沒有的辭彙,也有獨特的表達方式。全國各地的方言雖說各有千秋,但同屬一個語言體系之下,就算有區別,也不會千差萬別,主謂賓的結構大概不變,更多的是定狀補之間的位置轉換。


坐標湖南常德

我們這邊區別不是特別大,語法上感覺都一樣hhh,就是語調不一樣,說法不一樣

比如,普通話 你在幹什麼

我們方言 你dǎi搞么的

哥哥——鍋鍋

幫我做一下——幫我搞一哈

等我一會兒——等我一哈哈

還有,湖南人笑起來不是「fafafafafafafa」,而是哈哈哈的

轉侵刪

我愛你們


所有地方的方言跟普通話都有差異,只是像東北北京河北河南山東等等這些地方差異相對南方來說要小一些



雞乸 母雞。

我食飯先。 我先吃飯。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