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起了幾點,屬於比較主觀的看法。

第一,我個人認為看書的核心在於理解,我所說的理解指的是明白寫的東西背後的邏輯和意義。

理解要做的是,起碼暫時性的,站在作者的角度,以他的世界觀為基礎去思考認識書中所表達的東西。有的書籍作者更關注先天基礎因素,有的書籍作者是社會環境研究的大家,建立在不同的觀念基礎上的內容,會讓人有一種感覺,科學家似乎一會兒這樣說,一會兒那樣說。到底哪種更可信呢?

想要在閱讀這件事上取得長久持續的進步,或者是一直對閱讀有著興趣,就必須認識到一件事:閱讀和別的愛好遵循一樣的規律,不是看了100本書就會有100個收穫,想要看到特別明顯的效果是很不容易的,搞懂一個問題需要不停地找答案。

不必急於獲取該怎麼辦的知識,而要對作者提出的幾個中心觀點花時間去理解,理解作者圍繞的研究主題,圍繞一個各路豪傑各顯神通的問題,去理解這一節裡面主要說的是什麼意思,跟下一節所講的有沒有什麼關聯,有什麼樣的關聯。再進一步理解這一章作者意圖說明或者解釋了什麼。

弄明白作者到底想要告訴我們點什麼,他們是為了解決一個什麼問題在發表看法。

第二,閱讀可以是工作,可以是放鬆。

不要像要急著完成什麼艱巨任務一樣去閱讀,對於一個內向的人來說,閱讀是放鬆,可以讓自己渾身輕快起來,讀完書是快樂的,而不是累的。如果你的注意力千軍萬馬都拉不到文字上,你在逼著自己進入那個狀態,那你就是勞累的,別勉強了,改天。注意力是要鍛煉的,一本書有的動不動幾十萬字,沒有注意力做基礎肯定不行,不要放棄任何一個可以集中注意力的機會。能集中的時候不妨多集中一會兒,碎片時間集中得少那也不強求自己。

第三,跟你現在的工作、感興趣的領域、主修的學科、生活里一直想有的某些提高和改變比如烹飪等有關的,就細嚼慢咽,跟你自己目前想通過閱讀了解的事情關係不大的,可以暫時不去讀那麼細。比如說,我在學一門語言,那麼只要跟這門語言沾點邊的,我覺得都可以細品,接著是跟語言學有關的,但是並不指具體哪一門的,就可以當做課外書和思考題,去涉獵,思考一下書裡面有沒有什麼邏輯是對自己這門語言的學習能有啟發的。如果我對寫小說感興趣,一直有寫一部自己的作品的想法,那麼看小說就不可以囫圇吞棗了,主要任務就變成了分析每一部經典為何打動自己,打動人心的描寫需要有什麼樣的特點。所以著重與否,是你現階段的關注中心決定的,沒有絕對需要重點分析的書。

最後,不強迫自己在短時間裡收穫很大的成就,而是相信,變化總是看不見摸不著,不過,當你明顯意識到那種質變,你會對自己充滿信心,感謝自己一點一點付出的時間和精力,還有感謝自己,沒有放棄。


看書其實和追劇一樣。

試想一下什麼樣的劇你會1.5倍速看?

又是什麼樣的劇你會一集不落還反覆看好幾遍,細細品味?

如果排除圖片佔主導或者漫畫書籍,就純文字類的書來說,我覺得劇情和內容邏輯縝密,細節精彩,信息量大的需要細嚼慢咽。包括福爾摩斯這樣的偵探小說,時間簡史這樣的科普著作,以及百年孤獨這樣的有深度的作品。若純粹只是娛樂消遣,便可一目十行。比如各類青春言情小說(請自行代入)。

我曾經看過那種網路小說,一分鐘可以看十頁,而且第一頁到第十頁竟然劇情絲毫沒有進展。這樣的作品建議還是最好別看了,浪費時間。

所以,寧可看一本值得回味的好作品,也不要貪圖量看十本一目十行的書。畢竟想要節省時間,何不看短視頻呢?


成年人讀書應該抱著為我所用的態度,帶著問題去書里找答案。如果一本書是致用類的,你想知道某個問題的答案,那麼在看到有關「答案」的部分就應該仔細看,其他部分是可以一目十行。如果是經典書籍,《論語》《道德經》你應該細嚼慢咽。


你認為好的書就要認真的讀,不想讀的書就不要讀,不存在一目十行的去讀一本書,那就是在浪費時間。


像勵志類、小說類別的書籍可以看的很快,像古典文學、哲學類或者你感覺深奧的書就要認真品味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