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工程巨大,每年斷流的幾個月無法完成,而如果斷流了好幾年……還是想想怎麼救災吧。

其次,肆意挖掘河床會改變河流的水文特徵,河水原本相對穩定流動的狀態會發生根本變化,導致河床形態在未來的若干年裡都不穩定。它會造成泥沙的重新分布,會對河岸、堤防和橋墩帶來難以預估的影響,嚴重威脅這些設施的安全。

謝邀。

更多閱讀:

為什麼不能隨便挖河沙?


黃河下遊河道為「地上懸河」,河床一般高出背河地面4-6米,高的地方達到10m以上。其原因為黃河多年平均徑流量580多億m3,只相當於長江年徑流量的二十分之一,而多年平均輸沙量高達16億t,接近於長江多年平均輸沙量的4倍,因此成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一條河流,其泥沙的來源主要是中游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由於下遊河道平坦,水流變緩,至使黃河每年帶到下游的泥沙,約四分之一要堆積在下遊河道內,從而使河床逐年抬高,年復一年,就使黃河的「懸河」之稱聞名於世。

黃河治理的終極目標為「維持黃河健康生命」,最直觀和通俗的表達為「堤防不決口、河道不斷流、污染不超標、河床不抬高」。為什麼不挖掉要從多方面進行分析,首先目前河務部門正在實施挖河固堤的工程,通過利用吸泥船開挖下遊河道主槽淤積的泥沙,用其加固兩岸大堤,淤築相對地下河,同時起到疏浚河道主槽,使河底高程降低,加大主槽過洪能力,使行洪更加順暢。

其次,黃河的治理開發國家有關部門在總結歷代治河經驗和多年科學實踐的基礎上編製了系統的黃河流域綜合發展規劃。自1946年人民治黃以來,進人現代治黃時期。結合黃河的實際和對黃河治理開發要求,治黃工作逐步由下游防洪走向全河治理,治黃思想也隨之修訂和發展。由20世紀五十年代初期在黃河下游下段實行「束水攻沙」、上段實行 「寬河固堤」和全河實行「蓄水攔沙」,發展到六十年代的「上攔下排」,七十年代的「上攔下排,兩岸分滯」的治河思想。在此基礎上,自八十年代以來,又逐步增加了「攔、排、放、調、挖」綜合處理泥沙措施。在上述不斷發展完善的治河思想指導下,進行了大量的治黃工作,現已初步形成了以干支流水庫、堤防、河道整治工程、分滯洪區為主體的黃河下游防洪工程體系,並取得了連續60多年伏秋大汛不決口的安瀾局面。

以上從全局的角度分析了為什麼不在黃河斷流期將黃河下游地上河部分黃土挖掉,希望同仁們共勉。總之,人類的發展要尊重自然規律,科學發展。謝謝。


計算一下那個巨大的土方開挖量,工程量幾乎跟重新建長城差不多。而且水土流失止不住,總挖總淤。還不如雖然不一定多靠譜但勉強能用的束水攻沙呢。

客觀來說中原王朝並不具備徹底進行黃河清淤的實力,忽視實際能力而硬來,很可能使得朝廷缺乏應對重大危機的能力,一不小心就挖出了石人一隻眼。

而且說句違心的話,歷次黃河改道和泛濫甚至奪淮入海,實際造成的危機程度還比不上挖黃河清淤的作死程度呢。所以朝廷一般修修補補河道勉強一用得了,反正改道也不是年年有,百八十年都未必有一次大規模的。


已經放棄治療了,感覺黃河現在就是個「吉祥物」


工期龐大,你能保證黃河一直斷流著?

一直斷流著,找死,農民起義爆發內戰。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